阿拉善蒙中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阿拉善左旗自然概况阿拉善左旗地处北纬37°24’~41°52’,东经103°21’~106°51’,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东部、贺兰山西麓,东接巴盟磴口县、乌拉特后旗、乌海市;东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银川市、青铜峡市、平罗县相望;南交甘肃景泰县、古浪县,宁夏中卫县、中宁县;西连甘肃武威市、民勤县,阿拉善右旗;北与蒙古过接壤,国境线长188.28公里。
全旗总面积80412平方公里, 2005年末全旗总人口13990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447人,占总人口的62.51%;男性71500人,占总人口的51.11%;有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4559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28.3%,其中:蒙古族36531人。
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旗。
旗人民政府驻巴彦浩特镇,邮编:750306。
代码:152921。
区号:0483。
拼音:Alashanzuo Qi。
【行政区划】阿拉善左旗辖8个镇、5个苏木:巴彦浩特镇、吉兰泰镇、乌素图镇、嘉尔格勒赛汉镇、宗别立镇、巴润别立镇、敖伦布拉格镇、温都尔勒图镇,乌力吉苏木、巴彦诺日公苏木、巴彦木仁苏木、额尔克哈什哈苏木、腾格里额里斯苏木。
【历史沿革】1961年设旗。
旗因山得名,系“贺兰山”一名异译。
系蒙古语,意为“金黄色的马”。
一说意为“肘”。
蒙古语称东为左。
巴彦浩特雍正四年(1726年)始建,雍正八年(1730)竣工,初定名“定远营”。
雍正十年(1732年)定远营成为阿拉善旗旗政府。
1949年9月阿拉善旗和平解放,成立阿拉善和硕特旗人民政府,定远营成为阿拉善和硕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
1950年划归宁夏省,成立阿拉善自治区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改定远营为巴彦浩特,意为“富饶的城市”。
1952年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合并成立巴彦浩特蒙古自治州。
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自治洲归甘肃省管制。
形容阿拉善盟地理环境的句子
1.阿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
年均气温摄氏6--8.5℃,1月平均气温-9--14℃。
极端最低气温-36.4℃;7月平均气温22--26.4℃,极端最高气温41.7℃。
年平均无霜期130--165天。
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
降雨量从东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4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400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4200毫米。
年日照时数达2600-35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47--165千卡/千方厘米。
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
2.9--5米,年均风日70天左右。
2.阿拉善的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
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
著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29%。
北部戈壁分布较广,面积约9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3
3.7%。
阴山余脉与大片沙漠、起伏滩地、剥蚀残丘相间分布,东南部和西南部有贺兰山、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连绵环绕,雅布赖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把盟境大体分为两大块。
贺兰山呈南北走向,长250公里,宽10--50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
贺兰山巍峨陡峻,犹如天然屏障,阻挡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削弱来自西北的寒流。
是外流域与内流域的分水岭。
阿拉善左旗自然地理阿拉善左旗自然地理阿拉善左旗地处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内陆区东缘。
现代地貌类型在第三纪全部形成。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在800~1 500米之间,全旗最高点是东南部贺兰山区的马蹄坡,海拔3 556米,最低点在北部银根苏木境内,海拔742米。
境内山脉高耸、沙漠绵亘、丘陵起伏、戈壁无坡、交错分布,构成一幅复杂多样的地貌景观。
按其特征大体可分为贺兰山山区、阴山余脉—乌兰布和沙漠区、腾格里沙漠区和中央戈壁区。
第一节贺兰山区贺兰山区位于旗境东部和东南部,以贺兰山山脉为主体,包括山前冲积扇、洪积扇及其前沿倾斜平原和低山丘陵。
分布在宗别立、木仁高勒、巴彦浩特、布古图、巴润别立、厢根达来和嘉尔嘎勒赛汉等苏木(镇)境内,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平均海拔高度 2 000米。
贺兰山地理座标北纬38°07′~39°30′,东经105°20′~106°40′之间。
贺兰山东靠银川平原西侧,地形险要,呈南北走向。
其东北端起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与阴山山脉对峙,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沙坡头,与秦岭相望,绵延250公里,东西宽3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2 700米,相对高度700米,主峰达郎浩饶(汉名马蹄坡),屹立于山脉中段,海拔3 556米,贺兰山在旗境内长达86公里,山体最宽处12.5公里,在木仁高勒苏木境内;最窄处仅5公里,在巴润别立镇境内三关处;面积为763.4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0.96 %。
中生界以来,在东西向挤压力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褶皱和冲断,贺兰山亦属此类。
它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冬春季削弱了来自西北的寒流,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的天然屏障,是中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中国夏季风影响范围的西界、中国内外流区域及年降水量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重要分水岭、荒漠与非荒漠区的自然分界线。
贺兰山属旱山区,年降水量仅300毫米,受内外引力作用久经风化剥蚀,山体多由风化石和黑青石构成。
阿拉善盟附近旅游景点
阿拉善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
以下是阿拉善盟附近的一些著名旅游景点:
1. 小哨口自然保护区:位于阿拉善盟东北部,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沙地湿地保护区,生态环境优美,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2. 鄂尔多斯大草原:位于阿拉善盟西南部,草原辽阔广袤,是观赏草原风光和体验蒙古族文化的理想地点。
3. 达拉特旗草原:位于阿拉善盟南部,是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大草原景点之一,草原面积广阔,有众多游牧民族居住。
4. 哈巴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阿拉善盟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地质遗迹保护区,有壮丽的火山地貌、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矿物资源。
5. 阿拉善草原:位于阿拉善盟北部,是内蒙古最美丽的风景区之一,草原辽阔,还有传统的蒙古族包饺子、蒙古国家体育“三人股”等民俗活动。
6. 不老屯滩:位于阿拉善盟西北部,是达拉特旗与内蒙古乌审旗交界处,河水宛如巴掌大小的石头排列,景色独特。
7.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阿拉善盟东南部,是中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有植被丰富、独特的地质景观和珍稀动植物。
以上景点只是阿拉善盟附近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风景和文化古迹值得探索和欣赏。
阿拉善地区位于中国西北荒漠区东部,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程度高,存在气候干旱、沙尘暴频繁、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差、水资源短缺、植被严重衰退、草地面积缩小、绿洲萎缩、沙漠化土地扩大、生态难民增多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阿拉善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给予了充分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用于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与恢复。
生态环境关系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及时掌握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自然环境概况1.1地理位置阿拉善盟处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北纬37°24′~42°47′,东经97°10′~106°52′),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盟。
境内东西长800km 、南北宽400km ,总面积约27万km 2,平均海拔为1000~1400m 。
阿拉善盟东北与巴彦淖尔盟、乌海市相接壤,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隔贺兰山相望,西南毗邻甘肃省,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国境线长达734.71km 。
1.2地貌条件阿拉善盟地域十分辽阔,地势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走势,由南向北逐渐平缓。
全境由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三大沙漠贯穿,形成了总面积约为8万km 2的阿拉善沙漠。
北部为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由贺兰山、合黎山、首乌山及马鬓山封闭环绕形成了阿拉善内陆高原盆地。
自南向北由狼山余脉、罕乌拉山和雅布赖山斜插,将高原分割为沙漠、戈壁、山地、湖盆、平滩等不同地貌类型。
1.3气候条件阿拉善高原地处亚洲内陆腹地,远离海洋。
海洋湿润气流被周围的群山阻隔,无法进入,进而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
该气候区的特点为降雨稀少、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风沙肆虐、异常干旱。
全盟年平均气温为6.0~8.5℃;年平均降雨量为40~200mm ,由于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降雨多集中于7—9月,且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平均蒸发量为2866.9mm ,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日照时数高达3300~4700h/a ,年太阳总辐射量为615.32~690.67kJ/cm 3;境内风大沙多,风向多为西北且集中在冬、春季,风期长达5~6个月,平均风速为2.9~5.0m/s ,沙尘暴日数为9~12d 。
阿拉善左旗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21-12-23T04:51:01.91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7期作者:王英曾海侽张红霞[导读] 分析阿拉善左旗的水资源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生态环境监测站 750306摘要:阿拉善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我国的西北边陲,属于阿拉善高平原东侧,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常年干旱、降水量较少且蒸发量大,是一个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阿拉善左旗水资源的供应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对于阿拉善左旗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文章将对阿拉善左旗的水资源进行简要概述,并探讨阿拉善左旗水资源利用的现状,提出促进阿拉善左旗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旨在为相关水资源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阿拉善左旗;水资源现状;合理利用众所周知,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尽管全球有70%的水资源,但是可以供人类饮用和使用的淡水资源却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的背景下,水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分析水资源的现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节约水资源,成为了每一个地区关注的热点话题。
阿拉善左旗作为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再加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相对于上个世纪,现阶段阿拉善旗的平均气温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气温升高直接导致阿拉善左旗地区的水资源蒸发量变大,再加上常年干旱、降水量少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加剧了阿拉善左旗的水资源匮乏程度。
因此,分析阿拉善左旗的水资源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阿拉善左旗水资源概况阿拉善左旗是我国西北边陲的一座小城,属于阿拉善盟东部地区,地势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年降水量60~150mm范围内,而且阿拉善左旗的降雨主要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集中在6~9月份,春季、秋季和冬季的降雨量较少,随着气候变暖现象的日益加剧,阿拉善左旗的年平均蒸发量也在递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阿拉善左旗的水资源短缺程度。
阿左旗概况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辖8个镇5个苏木,总面积80412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有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23个民族。
巴彦浩特是阿拉善盟和阿拉善左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区位优势明显。
阿拉善左旗位于西北和华北的结合部,地处京、津、呼、包、银经济带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交汇处,东与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相连,南与宁夏交界,西与甘肃为邻,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88.678公里。
乌海至巴彦浩特一级公路、银川至巴彦浩特二级公路、旗通公路构成了阿拉善左旗交通运输大动脉。
巴彦浩特距离银川和乌海机场、火车站均在130公里左右。
随着银巴高速、临策铁路、临哈高速、支线机场以及中蒙乌力吉口岸的陆续建设,区位优势将更为凸现。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自春秋战国时代起,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吐蕃、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阿拉善第一代开拓者从新疆、青海迁入定居。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立阿拉善和硕特旗,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旗和平解放。
这里是世界蒙古民族传统礼仪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悠扬的长调,清新的短调,极富感染力的民族舞蹈,喜庆的阿拉善婚礼,华贵的蒙古族服饰,神秘的藏传佛教,盛大的那达慕,隆重的祭敖包,独特的民族餐饮,丰富的体育竞技活动,展示着阿拉善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神韵,成为民族艺术的瑰宝。
这里是世界文化名人——杰出的蒙藏语言大师阿旺丹德尔的故乡。
经过多年的挖掘和弘扬,打造了蒙语诗歌、呼麦、奇石文化等有较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使这块土地充满了灵气和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的区域文化特色。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阿拉善精神。
资源相对富集。
阿拉善左旗幅员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现有农业用地535.29万公顷,其中牧草地524.3万公顷、耕地2.1万公顷、林地8.42万公顷。
阿拉善蒙中概况
一、基本情况
阿拉善蒙中是阿拉善地区唯一一所蒙古族完全中学,担负着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给大专院校输送合格人才,培养全盟竞技体育人才的重任,是以寄宿制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用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和英语课,是蒙、汉、英“三语”教学的试点学校。
学校现有6个年级,40个教学班,206名教师,1122名学生,这些学生基本来自纯牧区,实属纯牧民子弟,其中住宿生945名(初中生368人,高中生577人)。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全区标准化民族学校。
占地面积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
办公楼、教学楼、艺术楼、实验楼、训练馆、礼堂设施齐全、完善,校园布局合理、舒适。
整个校园中,体育运动场地占地面积达21000平方米,仅田径场就占地14000平方米。
有一座建筑面积达1320平方米的多功能训练馆和50米的射击场。
有5100平米的标准草坪式篮球、排球、网球和羽毛球综合学生活动场地。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出台
了《教学工作奖惩办法》等量化考核制度,狠抓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
近年来,我校在盟教体局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 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扎扎实实地推进学校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在抓好基础建设,加大校园硬化、绿化和美化工程脚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抓质量,促发展。
在“弘扬民族文化,创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挖掘民族的文化精髓,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为培养新时期需要的蒙古族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考成绩稳居全盟民族学校前茅,高考升学率大幅提升,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连续三年在盟直机关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级,在2008年,获得“盟级德育示范校”光荣称号的基础上,2009年,又被评为“盟级优秀学校”、“盟级民主评议机关和行业作风群众满意窗口单位”和“盟级劳动用工和谐单位”并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
二、住宿生管理情况
我校是以寄宿制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学校,目前共有学生1122人,其中住宿生945名(初中生368人,高中生577
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90%。
学校设有学生公寓(男女生公寓楼各一座,共平米)、食堂平米,运动场地5100平米,为近千名住宿生提供了较为方便的学习、休息及娱乐场所。
在对住宿生的管理方面,从经费的来源上,采取国家补贴与家庭出资相结合的办法,所有住宿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助学金。
从管理人员的配置上,主要采用以学校正面引导教育为主,男女生公寓都设有专人负责,对住宿生的衣食住行进行常规管理,学校基本上趋于封闭式管理模式。
三、面临困难
1、近年来,国家对民族教育加大了投资的力度,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学校的校容校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但就办学条件来说,与先进地区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如两个学生电脑室和一个教师电脑备课室的120余台电脑均存在老化现象,不能与软件的发展同步,无法适应现在的教学工作;体育器材陈旧缺乏,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和各项训练成绩……
2、由于禁牧等诸多原因,农牧区贫困家庭增多,国家给予的补助款难以维持这些家庭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支,给办
学增添了额外的负担。
3、学校有近千名住宿生,这些学生大多数来自牧区,纯属农牧民子弟,尤其是其中的300余名初中生,在生活方面和心理方面,都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耐心细致的关爱。
这就需要在学校的住宿生管理中,强化保育员队伍的建设。
而现在存在的问题一是保育员人数少,二是这些保育员都是通过社会招聘的形式入校参与住宿生管理的,保证不了保育员的专业素质。
希望能在为保育员增加编制的基础上,分配专业对口的保育员,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住宿生管理工作。
阿拉善蒙古族完全中学
201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