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海事公约在我国的适用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MARPOL附则Ⅵ在我国的实施及相关建议
孙良玉
【期刊名称】《中国海事》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国际海事组织(IMO)于1997年9月15日至26日在伦敦召开了MARPOL73/78缔约国大会,通过了MARPOL73/78公约的1997年议定书,并以附件形式新增MARPOL73/78附则Ⅵ--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规则,该规则于2005年5月19日生效.2006年8月23日MARPOL附则Ⅵ对我国生
效.MARPOL附则Ⅵ在我国的实施涉及诸多方面,现仅就海事部门对国际航行船舶履行附则Ⅵ实施监督检查予以介绍.
【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孙良玉
【作者单位】营口海事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
【相关文献】
1.MARPOL公约附则V最新修正案及船上实施对策研究 [J], 张斗胜
2.浅谈MARPOL公约附则VI生效对我国的影响 [J], 杨成坤;金志辉
3.浅谈关于经修订的MARPOL附则Ⅴ在船上的实施 [J], 李朋;范利军;柳其红
4.我国实施MARPOL73/78附则Ⅳ对策的建议 [J], 韩宪彬;吴桂涛;孙培廷
5.MARPOL73/78附则Ⅳ和附则Ⅴ已纳入我国法定检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航海法律法规航海法律法规对于保障航海安全和维护海上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公约到国内法律,航海法律法规覆盖了广泛的内容,涉及航行安全、船舶登记、海事救助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就航海法律法规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相关法律规定的了解。
一、国际海事公约国际海事公约是航海领域的基本法律规范,旨在规范国际航行和海上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于1982年通过,涵盖了海洋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
海洋法公约对于国际海域的使用、划界、保护等做出详细规定,为各国开展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民用航海法规在国内,航海法律法规也得到了广泛的制定和实施。
民用航海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等,这些法规规定了我国内河、沿海和远洋航行的相关规定。
其中,航海法对于船舶的登记、航行安全、海事调查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保障了我国航海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海事救助法规海事救助是航海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而海事救助法规为航海事故的应对提供了具体指引。
在我国,海事救助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救助法》等相关法律文件,规范了海域救助、危险品事故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海事救助法规的实施,有效保障了航海安全和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航行安全管理法规航行安全一直是航海活动中的重中之重,而航行安全管理法规则是维护海上秩序的重要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法》等法规,对于海上环境的保护和海域资源的开发做出了具体规定,维护了海洋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航海法律法规涉及的领域广泛,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航海秩序和保障船舶安全至关重要。
未来,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遵守相关法规,促进全球航海事业的有序发展。
海运法律法规海运作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涉及到众多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约束。
本文将从海运法律法规的角度进行探讨,介绍相关的国内外法规及其在海运业务中的应用。
一、国际海事公约国际海事公约是海运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法规之一,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事组织的公约和协议等。
这些公约和协议规定了海上交通的规范、安全和环保要求,对于保障海洋环境和海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被誉为海洋宪章,确立了国家对于海洋和海洋资源的主权和权利。
其中涉及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利用、航行自由等内容,对于规范海运行为和解决海洋争端具有重要作用。
2.国际海事组织公约和协议国际海事组织发布了众多公约和协议,如《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国际海洋污染防治公约》等,旨在规范海上交通、防止海洋污染、保障海员权益等。
这些公约和协议对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海运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国内海运法规在国内,海运行业也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管理。
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各级法规相互配合,形成了完整的海运法规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是中国海运领域的基本法律法规,规定了海商行为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
它的出台为海运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2.《关于海域使用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海域使用管理的若干规定》是我国地方性法规,针对海域使用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这些规定为海运企业在海域使用和交通安全管理中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三、海运业务管理规定除了法律法规外,海运业务还需遵守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标准。
这些规定往往由行业协会或组织发布,旨在规范海运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1.《海运业务管理办法》《海运业务管理办法》是国家交通部门发布的管理规定,主要涉及船舶管理、运输合同、运费结算等方面。
它对于规范海运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提升服务质量发挥着积极作用。
2.《船舶管理规定》《船舶管理规定》是船舶管理单位和船东组织遵循的管理标准,包括船员配备、船舶维护、安全管理等内容。
论海事国际惯例在中国法中的地位以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为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海事国际惯例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这些惯例如何影响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海事国际惯例是指在国际海事活动中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的行为规则和习惯做法,它们在调整国际海事关系、解决海事争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海事国际惯例在中国的应用和影响日益显著。
本文首先将对海事国际惯例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国际法中的地位进行阐述,明确其在调整国际海事关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随后,将分析中国法律体系中对海事国际惯例的接纳与运用,包括在相关立法中的体现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中国海事法律制度的梳理,揭示海事国际惯例在中国法中的实际地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海事国际惯例与中国国内法的关系,分析二者之间的协调与冲突,并探讨如何在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海事国际惯例的作用。
同时,也将对海事国际惯例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完善中国海事法律制度、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海事国际惯例的理解和应用,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海事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为中国的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海事国际惯例概述需要明确海事国际惯例的概念,即在长期的海事实践中形成的、被各国普遍接受并遵守的非书面规则和习惯。
这些惯例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是国际海事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着,可以探讨海事国际惯例的形成过程,包括历史演变、国际组织的推动作用以及各国实践的相互影响。
同时,分析当前国际海事活动的新趋势和新挑战,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海事惯例的发展和完善。
阐述海事国际惯例在国际海事法律关系中的作用,包括其在解决国际海事争端、促进国际海运合作、保障航行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强调海事惯例对于维护国际海事秩序和推动海事法律发展的积极贡献。
第11卷第7期中国水运V ol .11N o.72011年7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J ul y 201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潘冰(),男,浙江台州人,台州海事局椒江海事处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事管理。
浅谈国际海事条约在我国的适用潘冰(台州海事局,浙江台州318000)摘要:文中从条约法的基本理论出发,对国际海事条约在我国的适用原则、适用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因立法不完善引起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国际海事条约在我国适用问题的立法建议,以期对今后国际海事条约在我国的顺利执行,以及我国海事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国际海事条约;适用中图分类号:D 99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7-0055-02从1973年至今,我国政府先后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国际海事组织(IMO )制定的国际海事条约有30余个[1]。
国际海事条约在国内的适用,将直接影响这些已生效的国际海事条约在国内的充分有效实施、海事条约要求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
同时它也是中国2009年签署参加IMO 自愿审核机制的要求之一。
虽然我国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履行了国际海事条约的要求,但是国内并无体系化的立法思路和立法框架,导致主管机关、航运业等难以充分有效地履行条约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一、国际条约在国内适用的理论与适用形式1.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问题有种种学说,在理论上,主要有一元论(mon is m )、二元论(du a lis m )和协调说(th eories of co-ordin at ion )。
一元论主要视国际法为一种附属于国内法的法律,包括“国内法优先说”和“国际法优先说”两个学派。
二元论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法律体系。
协调说则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各自作为法律体系并不发生冲突,因为它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
第30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0 No.22010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10收稿日期:2009-10-23第一作者:罗晓斌,男,1978年生,工程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商法和海事行政法。
海事国际公约在国内适用的法律问题探讨罗晓斌1,王晓玲2,冯冬晶3(1. 宁波海事局,浙江 宁波 315020;2. 广东海洋大学后管理勤处,广东 湛江 524088;3. 宁波技工学校,浙江 宁波 315033)摘 要:阐述海事国际公约在我国的适用现状,分析现行适用方式在履约效率、履约范围和法律效力等方面的利弊,提出修改宪法、制定专门适用法律或扩充单行法等对现行适用方式的几点完善建议。
关键词:海事国际公约;国内法;适用中图分类号: D99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2-0011-04Research on Problems of Applyi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Conventions to National LawsLUO Xiao-bin 1,WANG Xiao-ling 2,FENG Dong-jing 3(1. Ningbo Maritime Safety Administration , Ningbo 315020, China ; bined Service Center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 Zhanjiang 524088, China ; 3.Ningbo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School ,Ningbo 315033,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presents the situations and methods of the appl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nventions in China. The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fficiency, scope and legal effect of application is analyzed.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present methods, such as amending the constitution, enacting special laws, expanding regulations, and so on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nventions; national law; application我国所缔结或加入的海事国际公约是我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成员与他国共同协商、缔结并承诺遵守的国际准则。
海事劳工公约摘要:一、前言二、海事劳工公约的背景与意义三、海事劳工公约的主要内容1.适用范围2.缔约国义务3.船员权益保障4.船员的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四、我国对海事劳工公约的态度与实践1.我国加入海事劳工公约的意义2.我国履行海事劳工公约的举措五、海事劳工公约对航运业的影响六、结语正文:一、前言海事劳工公约,全称为《关于海员劳工条件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Maritime Labour),是国际劳工组织(ILO)于2006 年通过的一部重要国际公约。
该公约对船员的劳动权益、工作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旨在保障全球船员的权益,提高其工作和生活质量。
二、海事劳工公约的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发展,航运业成为国际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船员的劳动权益却长期未得到充分保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劳工组织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海事劳工公约。
该公约的诞生,标志着全球船员权益保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维护航运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海事劳工公约的主要内容1.适用范围海事劳工公约适用于所有国籍的船员,不论其受雇于公营或私营船舶。
同时,公约还适用于从事捕鱼、捕鲸、海上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等活动的船员。
2.缔约国义务各缔约国需在其国内法律体系中,确保海事劳工公约的实施。
此外,各国还需定期向国际劳工组织报告公约的执行情况,以接受审查。
3.船员权益保障海事劳工公约对船员的权益进行了全面保障,包括工资、工时、休假、医疗、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方面。
此外,公约还规定了船员在遇到意外或疾病等情况时,应享有优先获得救援和赔偿的权利。
4.船员的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海事劳工公约对船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船舶安全、卫生、食品、住宿、娱乐等方面。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船员能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四、我国对海事劳工公约的态度与实践1.我国加入海事劳工公约的意义我国作为航运大国,加入海事劳工公约有助于提高我国船员的劳动权益保障水平,提升航运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海事组织的国际条约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航运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航运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然而,航运业的繁荣也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和促进可持续航运,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条约。
这些条约的主要目标是在保障航运安全的同时降低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航运。
一、国际公约与国际海洋生态系统国际公约是在全球范围内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旨在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行动,并在特定领域内加强合作。
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国际公约是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航运安全的双重目标。
二、国际海事组织的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相关条约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一系列条约确保船舶的设计、建造、操作和处置符合环境保护的标准。
其中最重要的条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国际海上油污染防治公约(MARPOL)MARPOL公约旨在防止和控制船舶油污染。
它规定了船舶排放的油污染物的限制,并规定了清洁船舶设备的使用。
通过国际合作,MARPOL公约有效地减少了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2. 国际船舶废物管理公约(MARPOL)MARPOL公约还规定了船舶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方式。
根据公约,船舶废物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处理,包括垃圾、化学品和危险物质的处理。
这有助于防止船舶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污染。
3. 国际航行规则国际航行规则是为保护船舶安全和防止碰撞而制定的。
这些规则确定了船舶在海上的行驶方式,规定了船舶的导航、通信和航行行为。
通过遵守这些规则,船舶可以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冲击。
4. 国际海上物质运输(IMSBC)规则IMSBC规则是为规范散装货物在船上的运输而制定的。
这些规则确保船舶在运输过程中妥善处理散装货物,并防止货物泄漏对环境造成损害。
三、国际条约的实施与监督国际海事组织为确保国际条约的有效实施和监督,设立了一系列机构和程序。
其中包括了对船舶的检查和审查机制,以确保船舶符合国际公约的要求。
国际海事组织还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船舶各方对国际公约的认识和遵守程度。
船舶防污染国际公约及国家要求船舶防污染是航运业界常见且重要的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国际社会通过了一系列的船舶防污染国际公约,并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又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要求,以确保船舶运输活动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本文将以船舶防污染国际公约及国家要求为主题,探讨相关问题。
一、船舶防污染国际公约1. 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公约国际海事组织是负责制定船舶防污染相关公约的国际组织。
其最重要的公约之一为国际海上油污染防治公约(MARPOL公约),它于1973年正式生效,旨在防止船舶在海上排放石油污染物。
MARPOL公约主要规定了船舶在海上排放废油、废水、垃圾和危险品等物质的标准和要求。
其中,废油排放量要严格控制,废水排放也要经过适当处理。
该公约还规定了船舶需要安装的污油水分离器、油污染报警装置等设备的要求。
除了MARPOL公约外,IMO还制定了《国际船舶废弃物管理公约》(London公约)和《国际防止船舶及港口设施恶意行为公约》(ISPS公约)等公约,综合管理了船舶废弃物和确保船舶及港口安全。
2. 国际海洋组织的公约国际海洋组织(ISA)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其目标是保护海洋环境。
ISA制定了《国际船舶废弃物处置公约》(London公约),要求各船舶在将废弃物卸载到港口前,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并将废弃物交由经过授权的接收机构处理。
此外,ISA还制定了《国际船舶与设施安全公约》(ISPS公约),要求各船舶和港口设施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防止恐怖袭击和非法活动。
二、国家的要求和措施除了国际公约,各个国家还依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要求,以确保船舶防污染工作的有效实施。
以下是一些国家在船舶防污染方面的典型要求和措施。
1. 美国的要求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负责管理美国的船舶防污染事务。
根据美国的法律法规,船舶必须具备适当的防污染设备,并遵守相应的排放标准。
此外,美国还要求船舶进行定期检查和认证,并对违反防污染要求的船舶进行处罚。
浅谈国际海事公约在我国的适用
作者:贾如存
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年第02期
摘要作为国际海事组织(IMO)的A类理事国,我国先后加入了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30多项公约。
每项公约都赋予缔约国一定的权力和义务,以期各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国内立法,使违反公约的行为得到足够严厉的惩罚,进而促使公约的各项规定得以有效的遵守。
作为商船吨位居世界前列的航运大国和海上运输量日益增多的经济大国,国际海事公约在我国如何适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本文阐述分析了国际海事公约在我国适用的现状和国际海事公约与国内法位阶状况,从中窥探国际海事公约在我国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增强海事部门的履约水平,最大程度地维护我国海事利益。
关键词国际海事公约适用方式国内法位阶
国际海事公约,通常指国家间缔结或加入的与海事相关的多边条约,其内容涉及海上航行安全、防止船舶造成海上污染、海员培训、海上卫星通信、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和赔偿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根据“条约必须信守”的国际法原则,对于已签署的国际海事公约,应当及时、全面、准确地履行。
这是我国作为航运大国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也是作为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所应承担的表率职责。
而如何履行国际海事公约关系到如何将公约国内化及公约在国内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一、国际海事公约在我国适用的现状
公约的国内适用以公约在国内法上的接受为前提。
概括我国在适用国际海事公约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纳入方式,又称吸收方式,即有原则地一次性在宪法性法律中规定条约是该国法律体系的一部分,一项条约在国内公布或在国际上生效的同时即在国内生效。
换言之,国际条约在国内的生效方式,不必经过国内立法的转换,只要经过本国政府的批准,即可获得国内法的效力,并且适用于国内。
我国缔结或加入的诸多国际海事公约,如《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73/78防污公约》及其议定书、修正案等都未经二次立法即直接纳入适用(但其中部分内容经过二次立法转化为国内法实施)。
2、转化方式,即当一国政府批准某一国际条约后,还需国内立法机关以立法形式将其转变为国内法,从而在国内具体适用。
在海上交通安全方面,我国将《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有关内容转化为《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中《国际航行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予以实施即是将国际海事公约转化为国内法的典型案例。
3、转化和纳入混合方式。
我国许多国际海事公约往往并不是以单一的转化或纳入方式接纳,而是存在着混合或者并用的方式,一种情况是既允许直接适用有关国际海事公约,同时又将公约的内容在国内法中予以明确规定,一般表现为在公约生效时采用直接适用方式,而在其后一定时间内,通过国内立法程序制定相应国内法,将公约内容转化为国内法实施;另一种情况是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国际海事公约的规定,及时对国内法作出相应修改和补充。
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制订和修订先后体现了这两种形式。
二、国际海事公约与国内法位阶分析
在理论上,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相互地位,主要有两派。
一元论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属于同一个法律体系,又有国际法优先和国内法优先两种学说;二元论则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即平行说。
这就形成了两派三说的局面。
有关国际公约与我国国内法的位阶问题,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但我国制定的很多部门法都规定了优先适用国际公约的条款。
对于国际海事公约的适用,我国多部海事法规,如《海商法》第268条、《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3条等作出了优先适用国际公约的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海事法规在规定上述条款的同时,对声明保留条款也作出了除外的规定,即声明保留条款不适用公约优先的效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多部单行海事法规采用了公约优于我国法律而适用的制度,但都没有确认优于我国宪法,故应认为,在我国,公约没有优于宪法的效力。
同时应当指出的是,尽管我们在一系列的单行法规中可以看到公约优于国内法律适用的规定,也符合我国的法律实践,但由于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其他有关此方面规定的一般性法律,因此,公约包括国际海事公约优先于国内法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在我国尚未完全确立。
三、总结
通过上述对国际海事公约在我国适用实践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适用国际海事公约方面是采取一种直接纳入适用与转化适用相结合的方式,没有固定规律和统一的适用方式,在公约适用方式上存在不确定性;在法律地位上,虽多部海事单行法规明确了条约优先适用的效力,但国际海事公约优先于国内法并不是一项明确的法律原则,即我国关于国际海事公约的法律位阶尚未明确。
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在后续的法制建设中将国际公约写入宪法,并且确立国际公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次于宪法优于国内法的位阶;基于本国的国情及条约适用的特殊性,我国应采取转化为主、兼采纳入的条约适用方式,并继续使用保留式签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红坤,孙希尧.国际条约在中国的适用:现状及完善对策[J].人民论坛,2012(23).
[2]王建新.论国际海事惯例的适用[D].武汉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3]许俊强.论海事国际公约的适用[J].人民司法,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