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54
课题单元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课时理论学时2课时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原则;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体系;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规范,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结构。
2.能力目标: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和制定幼儿园社会领域教案活动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案活动的内容。
3.素质目标:树立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道德情感。
教案重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原则和结构教案难点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和制定幼儿园社会领域教案活动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案活动的内容教案方法情境教案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教案准备教案课件主要教材参考资料李洪亮主编《幼儿社会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第1版甘剑梅主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教案过程教案基本内容教案方法时间分配Ⅰ问题情境(导学)Ⅱ学习知识【情境分析】情境:幼儿园教研活动中,大家围绕幼儿社会教育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小李老师认为:幼儿社会教育就是教孩子学会交往的,人是群居性动物,所以首先就得学会交往,哪个幼儿会交朋友,朋友多,哪个幼儿就是社会性发展水平高。
小王老师认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幼儿社会教育就是教会孩子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增强孩子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这才是适应社会生活最关键的品质。
小张老则师认为: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幼儿社会教育就是让孩子爱自己现在的生活,愉快健康地成长,愉快健康本身就说明孩子适应社会生活。
问题:上面的辩论主要是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教什么(内容)和要达成什么效果(目标)的。
你认为谁的观点对呢?为什么?小结: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制定与内容选择问题,我们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还应遵守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正确性。
单元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建构原则;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层次结构;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能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本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二、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三、教学难点能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本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如何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4第一课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1、社会发展的要求(外在依据)2、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内在依据)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操作性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具体体现。
要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几个方面来学习制定一定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
1、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内涵:方向性原则: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要有一定的思想与价值指向。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作用: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何宜性2、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内涵:层次性原则: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是有层次的系列。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
作用:层次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差异整体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综合系统性3、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内涵:科学性原则: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当是一个符合幼儿自身发展与教育规律的科学体系。
动态性原则: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作用:科学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动态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纵向结构)1、总目标:是社会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学前阶段社会教育任务和要求的总和是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最为概括的陈述是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总目标在各年龄段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幼儿园各年龄段儿童社会性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一)小班社会教育目标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身体主要部位的主要特征和功能,初步懂得自我保护。
2.引导幼儿知道自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初步萌发幼儿的独立性和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
3.引导幼儿逐步熟悉集体生活环境、认识集体中的同伴与成人,初步了解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使幼儿初步适应集体生活。
4.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不好哭、不怕生,愿意与他人交往,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5.引导幼儿初步掌握目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使幼儿初步能有礼貌地同他人交往,见了老师和长辈会问好。
6.使幼儿初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卫生要求,养成初步的卫生习惯。
7.使幼儿初步懂得主要的交通安全常识。
8.培养幼儿初步的学习习惯,引导幼儿遵守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规则。
9.激发幼儿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父母和老师的劳动。
10.教育幼儿初步懂得不提无理要求,不无故发脾气。
11.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活动,不争夺或独占玩具。
(二)中班社会教育目标1.使幼儿能初步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异同。
2.使幼儿能初步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初步懂得同情和关心他人。
3.萌发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幼儿初步懂得不损害同伴。
4.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周围主要的社会机构、设施、初步知道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萌发幼儿最初的爱家乡的情感。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重大的节目,并使幼儿感受节日的快乐。
6.初步激发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引导幼儿在与同伴及成人交往中,能初步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
7.引导幼儿初步懂得与他人合作,初步懂得分享和谦让。
8.引导幼儿了解固围成人的劳动,歧励幼儿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初步养成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9.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幼儿初步能克服困难,完或任务,鼓励幼儿能有始有终地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