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5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陈帼眉:社会性是指人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 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6、卢乐山:社会性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 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人 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
社会性发展:
特指幼儿社会性发展,即幼儿在其生 物特性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 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 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 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 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其发展也不决定与早期经验,人的心 理社会发展是伴随终身的,每一个阶 段都有自己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这提 示每一阶段的教育要关注自己的核心 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 要观点 :
1、认为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与情感 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2、认为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 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教育家大为感动说:“我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做 过这个小实验,孩子们没有一次是在规定时间内出 来的。因为孩子们都争着让自己的球先出来,挤成 一团,结果谁都出不来。只有你们用了不到10秒的 时间,因为你们不仅有秩序,而且懂得年龄大的孩 子让年龄小的孩子。”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所包括的成分及这些成 分的相互关系。
什么是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
、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社会教育, 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 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 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 织,对社会成员所进 行的教育。
什么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以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增 进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 、引导儿童的社会行为,提高儿童的社会 技能为主要内容。
自我——人格中多半能意识到的、理性和适 应的部分,介于现实世界和本我之间,其作 用既能满足本能的需要,又使其符合现实的 社会规则,以免自身受到损害。
超我——以道德性和理想主义占支配地位为 特征,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
荣格的人格构成观点
意识
个人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原型
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 斯、阴影
阴影——是人格中最隐蔽、最黑暗的部分, 与本我类似(本能与欲望)包含着人类远祖 具有的一切兽性冲动,人格面具就是为了与 它对抗才产生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观点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对羞怯 主动对内疚 勤奋对自卑 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亲密对孤独 生殖对停滞 自我整合对绝望
埃里克森对弗洛伊德的创新——不把 人格与道德品质的形成仅限于生理的 驱力,而是注意了自我作用与社会文 化的影响;
社会化:
指个体形成、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 程,也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物质文化生活 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 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构建价值体系, 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 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 过程。
(二)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1、Bergan:社会性是由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 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那些特征。
2、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感)
3、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 径
4、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 径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
2、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 机会与舞台(提高自我效能感)。
3、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 (为了有利于儿童的观察学习)。
4、社会行为技能 幼儿在与人交往,参加社会活动时表现的 行为技能。
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语言交往 的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技能,合作、
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的技能。
5、社会适应
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 冲突情境的能力。
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 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克服困 难的能力,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 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 —强化。
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 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获得新行为的
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 要观点
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试讲人: 马玲娜 时 间:2020年9月4日 地 点: 网络教室4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幼儿时期是儿童社会化的起始阶段 幼儿阶段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 你了解孩子吗?你知道他们的需要吗?他们接受你 的影响吗?
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 4、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 2、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命经验 3、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理
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促进 其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 他们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并不是以“强化
案例三
4岁的明明拿着一袋饼干在院子里吃,看 到邻居家的小妹妹出去,就把饼干袋子递 过去请他吃,邻居妈妈问他:“明明怎么 这么乖啊?”明明回答:“老师说的,好 东西要大家分着吃才好吃。”明明在与邻 居交往过程中为什么要说“老师说的”?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的本质的内涵 就越丰富、越全面、越深刻,人就越远离 动物界,人就越成其为人。
儿 社会化

自然人——社会人

社 社会性
会 性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社
会行为特征
实验
一位西方教育家给三名不同年龄的儿童出示了一 个瓶子,瓶子里放了三个球,分别用线系好,瓶 口大小正好和球的大小一样。教育家把系着三个 球的三根线分别交给三个孩子,并告诉他们:现 在你们都掉在井里,10秒钟内必须出来,否则, 10秒钟后井水就会把你们淹没,但是你们每次只 能出来一个。
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 范等方面的认知。
社会认知
行为动机和行为后果的分辨能力 对他人的认知 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 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和 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3、社会情感 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
包括积极情绪、情绪表达与控制、依恋感、愉快感、 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自我意识 社会认知 幼儿社会社性会发情感 展的心理社结会构行为技能 社会适应 道德品质
1、自我意识:
幼儿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
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评 价、独立性
自我意识 自我情感体验: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
值感、成就感、进取心 自我控制: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
2、社会认知
2、Rice: 社会性发展强调社会化过程、道德发展、 与同伴和家庭成员的关系,还涉及婚姻、为人父母、 工作、职业角色、就业等。
3、林崇德:社会性是指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 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
4、张文新: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与他人的关系中 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和观念以及这 些方面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
自我强化——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 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 事件能加以控制的信念。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 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与自我能 力感同义。与人的行为动机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人们 通过判断自己的能力来对自己将来的行为做出期待。
案例一
一位年轻的妈妈听到她2个月大的宝宝 哼哼着哭了,就判断是宝宝小便了,需要 换尿布。于是打开包住宝宝屁股的尿布, 刚刚提起宝宝的小腿,宝宝正好尿了出来, 差一点尿到妈妈的脸上,妈妈觉得很好笑。 宝宝是有意想让妈妈发笑吗?
案例二
在宝宝5个月前,父母抱着她到室外,如 果邻居中谁想抱一抱宝宝,宝宝都愿意, 而且别人逗他,他也很高兴。可是五、六 个月以后,他更多地只要父母抱他,拒绝 邻居抱他。宝宝的情绪发展出现了倒退吗?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对象
1、社会性 2、社会性发展 3、社会化
一、学前儿童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关于社会化概念的不同理解
1、社会学家埃尔金(Frederick Elkin, 1960) 虽然人的遗传条件、个人经历、人格发展各不相同,
但社会化所关注的是人们的相似性,是个体在 发展过 程中从文化和社会中学到,又反过来适应文化和社会 的那些东西。
3、发展心理学家缪森(P.H.Mussen,1990)
社会化是儿童学习他们的文化或社会中的 标准、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的过程,包括社会性 情绪、对父母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 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 性的控制、伙伴关系等。
4、陈会昌(1994)
社会化是个体由于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 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 的社会特性,包括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 它使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地与周 围人相处并相互影响,从事学习、娱乐、职业活 动,在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周 围环境。
2、心理学家齐格勒(E.F.Zigler,1988)
人的社会化主要指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 行为方式。
社会知觉
觉觉觉察察察他他他人人人的的的想想想法法法,,,向向向他他他人人人表表表 达达达行行行为为为的的的动动动机机机和和和目目目的的的
社社会会行行为为
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行为、 道德观念、从而适应社会
6、道德品质
幼儿内化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习惯。
包括关心他人、乐群、合作、诚实、谦让、分享 助人、有奉献精神、勇敢、爱护环境、讲礼貌、 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习惯,爱亲人、 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道德情感。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化、社会性、幼儿社会性发 展的含义?
wenku.baidu.com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创新)——就是一种代 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 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 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 识的支柱。
人格面具——指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在不 同情景下戴上不同的面具,扮演不同角色以 及维持与别人的良好关系。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阿尼玛是男子个性中 女性的成分。 阿尼姆斯是女子个性中男性 的成分。 他们分别使人具备了异性的特征 ,并提供了理想化的异性形象与恰当的交往 模式。
(一)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埃里克森 《梦的解析》 《性欲理论三讲》 《精神分析引论》 《自我和伊特》、 《抑制、症状和焦虑》
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观点
本我——处于潜意识中,主要通过遗传获得 ,包括先天的本能与欲望。本我中所有的本 能都收“快乐”原则支配,活动不受理智与 逻辑法则的约束。
——惩罚”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强化为 中介的直接学习与模仿而获得的。即儿童 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 动后果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 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
主要概念:
直接强化——学习者的行为本身受到强化。 替代性强化——班杜拉的重要概念。通过观察别人受
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如榜样 学习,标兵)幼儿园里就是贴小红花,小贴片。
(三)生态学(Ecology)
代表人物:布朗芬布伦纳
观点: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 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 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 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 的发展施以影响。
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观点 :
1、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早期依恋的形成有重要联系 ,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家刚说完,只见三个孩子中年龄最大 的女孩指挥年龄最小的女孩先出来,年龄 居中的小男孩第二个出来,年龄最大的女 孩最后出来,用时只有7秒钟。
教育家感到非常意外,就问小男孩:“你为什么 不想办法先出来?”男孩指着年龄最小的女孩说: “她最小,应该让她现出来。”又问年龄最大的女 孩:“那你呢?”女孩回答:“我最大,应该让弟 弟妹妹先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