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51
(完整版)第⼀章学前⼉童社会性发展概述分组、学⽣讲述实习收获。
第⼀章学前⼉童社会性发展概述(讲义)第⼀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童发展的意义⼀、社会性简介所谓“学前⼉童社会教育”即培养⼉童适应社会,发展其“社会性”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社会性”呢?假设提问:很不幸,你乘坐的飞机失事了。
不幸中的万幸,你存活了下来。
但是,万幸中的不幸,只有你⼀个⼈幸存了下来。
这时候,你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总之,你是需要看到有别的⼈。
为什么呢?对了,因为这有这样,你才觉得安全。
换句话说,只有在和其他同类在⼀起的时候,我们才觉得安全。
这,就是⼀种社会性的表现。
是的,⼈惧怕孤独,因为⼈具有社会性,是⼀种社会性动物。
当⼀个⼈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边只要再有⼀个⼈,"社会"就构成了。
⼀个家庭,就是⼀个⼩社会;⼀个单位,也是⼀个⼩社会。
凡是有⼈群的地⽅,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的⽣存离不开社会。
⼈每天都在各种⼩的、中型的、⼤的社会群体中,充当着各种⾓⾊,表现着⾃⼰的“社会性”——你跟别⼈打交道的⽅式、你对别⼈的态度、你怎样受别⼈的影响、你怎样影响别⼈……所有这⼀切,都是⼀个⼈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的社会性的场合。
但是在⼈们离不开社会的同时,⼈们在社会中和⼈交往时,⼜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盾。
正如⼀⾸⽼歌唱的:“不喜欢孤独,却⼜害怕两个⼈相处,这分明是⼀种痛苦。
”只要有社会,就会有⽭盾,有⼈际交往的痛苦。
说到痛苦,佛教对其阐释得⽐较透彻:【扩展知识:⼈⽣⼋苦】第⼀类是⽣⽼病死,这是⼈⽣的⾃然过程之苦;第⼆类是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之苦。
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盛阴”指对⼈⽣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的存在本⾝为苦。
佛教的教义认为,凡是有⽣命的个⼈,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这种看法未免有些悲观,让⼈觉得⼈⽣简直就是⼀⽚灰暗。
佛告诉我们,因为你是⼈,所以你就必须在⼈世间承受痛苦——充满了宿命论的意味。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和教育,帮助幼儿在与他人相处、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友好、合作的态度和习惯,发展良好的情感、品德、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表达能力。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应该通过学习认识自己的身体特点、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进一步了解自己,培养自信心。
同时,幼儿需要通过表达自己的意愿、需求等来与他人沟通,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要培养幼儿的友善和合作精神。
学前幼儿社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合作意识和分享的精神,学会倾听和关心他人,培养友善的态度和行为。
再次,要培养幼儿的情感和品德发展。
情感和品德的培养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如爱、喜爱、感激等,使幼儿能够体验到友情、亲情和社会情感的价值。
同时,培养幼儿的品德,如诚实、勤劳、守纪、尊重他人等,使幼儿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最后,要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往往没有过太多的集体生活经历,因此需要通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来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幼儿需要学会适应集体生活的规则和管理,学会与老师和同伴进行交往,学会处理集体生活中出现的冲突和纷争。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形式,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社会交往,培养交往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此外,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社会机构、参与公益活动等,帮助幼儿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增强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培养幼儿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友善和合作精神,培养幼儿的情感和品德发展,以及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使幼儿在社会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辅导1(第一章)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教学建议:1.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和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在注重整体把握的同时重点分析“领域课程”出现的历史演革。
2.着重分析“社会化”、“完整发展”等概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3.在针对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关系进行讲解时,多用案例分析。
4.在讲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这部分内容时,可多结合学生在幼儿园的工作实际进行。
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初创阶段和变革与发展阶段。
重点是后两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
实际上就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阶段,可着重让学生了解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和张宗麟的社会化课程。
1.“五指活动”课程陈鹤琴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
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
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扬花、柳絮,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秋菊冬雪等。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是人文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
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
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发展儿童。
因此,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
当然,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是学前儿童经常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儿童逐步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集体,逐渐掌握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在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社会教育的定义、目标、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概述。
首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儿童理解、接受和遵守社会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的过程。
社会教育的目标是让儿童在社会环境中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享、互助友爱等社会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独立自主、勇于表达的个性和性格特点。
此外,社会教育还旨在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要求。
其次,社会教育的原则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这意味着教育者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者还应根据教育环境的差异,合理安排教育活动,使儿童在学习中能够逐步适应和掌握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
第三,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情感教育、示范教育、合作教育和体验教育等。
情感教育是通过培养儿童的爱心、责任感和同理心来促进他们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示范教育是通过教育者的言行表现来引导儿童模仿和学习。
合作教育是通过合作学习等活动,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体验教育是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身参与并体验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此外,社会教育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合作,构建起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家庭在社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榜样,为儿童提供爱与关怀。
学校则是儿童的主要教育场所,教育者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活动计划,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和技能。
社会也应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儿童逐步适应社会生活、融入社会集体,逐渐掌握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它以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品德修养和生活技能为目标,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情感教育、示范教育、合作教育和体验教育等方法,同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合作。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重点提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内涵和价值。
难点提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学科性质1.概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激励社会情感、培养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旨在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所有教育活动的总和。
2.学科性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历史较短,是一门较为年轻的、介于学前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之间的、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主要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方法、教育与训练。
它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学科。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就在于通过人际交往,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推动其社会化的进程,从而为学前儿童社会性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社会化、社会性、个性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社会化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适应于特定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在一定社会体系下根据社会要求不断地调控自身行为,并逐渐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该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社会化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另一个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特点(1)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
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必然性,其社会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主动的,也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2)连续性、终身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一种连续性、终身性的过程,表现在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发展,往往以先前的状况为基础,对先前社会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