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3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辅导4(第四章)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学习目标:在理解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方法,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掌握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能在教育过程中实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的重点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的理解;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的运用、方法与途径的选择。
教学建议:1.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教学中应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并联系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教学中应注重对原则的运用的讲解,并以实例说明之。
可以列举具体的教育活动实例,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其体现了哪一条原则。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这是课程内容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教学中应集中讲授,并结合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务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几种常用的社会教育方法。
4.在本章内容的教学实施中应广泛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案例的来源应力求多元化,尤其要重视来自学生自身工作实践的案例的收集和使用,同时可适当鼓励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一、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一)随机性和无意性对幼儿来说,系统的、有计划与有目的的学习还不是一个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学习带有更多的随机、无意的特点。
根据这一特点,教育要注意为幼儿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
(二)长期性和反复性幼儿的社会性情感与行为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反复的体验与练习而形成的,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的特点。
从这一特点出发,教育者需要确立持久和耐心的教育态度。
(三)情感驱动性情感是幼儿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的纽带,儿童常常是因为信任与爱这个世界才愿意参与和学习这世界中新奇的一切,因而,他们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情感驱动性。
从这一特点出发,教育要注意良好情感氛围的营造。
(四)实践性社会学习的内容大多是情意性与操作性的知识,它们只有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的知识才能成为真知。
从这一特点出发,教育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实践学习的机会,才能使这些知识与态度内化为儿童自己的体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大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参考资料:1、李叶兰.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版2、周梅林.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课时(总学时):26周学时: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结构:理论知识15%+实践能力5%成绩匹配:考试总成绩(20%)=平时成绩5%+期末成绩15%平时成绩(5%)=教案设计期末成绩(15%)=笔试职业标准:无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技巧,为以后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
1、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个性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发展及道德的发展。
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
3、掌握专门的社会教育和非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的各种方法。
4、学会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的设计。
5、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纲要:理论教学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关于社会性发展的一般概念,理解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意义;2、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了解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为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含义及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涵教学时数:2学时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一)社会性所谓社会性,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一个作为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机构以及社会制度下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己、对社会(包括其中的事物)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又称为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的任务1、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2、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规律。
3、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提高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知识的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学科都与之存在关联。
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和基本规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复杂并涉及广泛领域的课程。
教学中除介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社会还应向学生讲清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它学科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外,的基本概念、.活动领域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学前儿童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教师讲述为主,方法、活动设计等以讨论、合作学习及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第二部分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设计初步方案一、课时、学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内学时为72学时,学分为4学分。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1、文字教材2、录像教材3、IP课件4、网上辅导文本以上几种教学媒体在教学大纲指导下,进行整体设计,使各种辅导媒体与教材做到相辅相成,同时又可使教师、学生根据教和学的条件,对辅助媒体进行选择。
三、教学环节(一)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文字教材是教师教学、辅导和学生自学的主教材。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大纲?????????????????????????????????????????????????????????????????????????????????????????????????????授课人:陈海锋??????课程目标立足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教学实际,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理论与实践,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指导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知识目标: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教育专业知识,成为适应现代学前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能力。
通过说课、试讲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目标:强化实训成果。
以如何上好一堂课为契机,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试讲较好者职业能力??????课程性质与目的(一)课程设置的目的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理论,掌握学前儿童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评价等有关知识,为正确地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提供理论背景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专业素养。
(二)课程性质本课程主要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设计与实施及其评价,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的重点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及其评价,以及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等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讲述作法、设计指导法、调查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适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论讲授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掌握个性、社会性和社会化等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展的意义;能够把握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趋势;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识记)一、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二、世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领会)一、个性二、社会性三、社会化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应用)一、观察法二、调查研究法三、实验研究法四、档案研究法五、个案研究法六、行动研究法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并掌握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如儿童个性心理的发展、父母与儿童的亲子互动、同和人际沟通等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掌握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父母自身的社会行为以及家庭中的社会化过程。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重点提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内涵和价值。
难点提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学科性质1.概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激励社会情感、培养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旨在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所有教育活动的总和。
2.学科性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历史较短,是一门较为年轻的、介于学前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之间的、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主要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方法、教育与训练。
它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学科。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就在于通过人际交往,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推动其社会化的进程,从而为学前儿童社会性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社会化、社会性、个性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社会化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适应于特定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在一定社会体系下根据社会要求不断地调控自身行为,并逐渐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该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社会化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另一个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特点(1)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
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必然性,其社会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主动的,也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2)连续性、终身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一种连续性、终身性的过程,表现在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发展,往往以先前的状况为基础,对先前社会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