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空间圈层结构分析——以湖北省孝南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61.90 KB
- 文档页数:2
基于自然特征的湖北省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胡卫华;高涛【摘要】[目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对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农村居住点,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自然环境特征,从市域和县域尺度,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系统分析该省乡村聚落格局分布特征.[结果](1)湖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水域条件优越,气候温和的地区集聚,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2)中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和黄冈市,孝感市云梦县、应城市、孝昌县,黄冈市团风县和浠水县的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县.其中云梦县最高,为0.447个/km2.西部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老河口市分布密度最高,为0.21个/km2.(3)各省级直管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乡村聚落的规模各异.其中孝感市的分布密度最高为0.328个/km2,其次是天门市,平均分布密度为0.289个/km2,但聚落规模较小.神农架林区以发展林业为主,乡村聚落分布密度仅为0.021个/km2.[结论]基于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中东部地区乡村聚落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向农业产业化迈进.针对乡村聚落规模比较小的地区,向中心村集聚,提高资源利用率.【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8(039)010【总页数】6页(P143-148)【关键词】乡村聚落;自然特征;空间格局;湖北;资源利用率【作者】胡卫华;高涛【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武汉 430205;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5;K901.80 引言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三月目录前言第一章规划背景 (1)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1)第二节上轮规划回顾 (3)第三节机遇与挑战 (4)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 (5)第一节指导思想 (5)第二节基本原则 (6)第三章土地利用目标 (6)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6)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8)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8)第四章土地利用重点任务 (9)第一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9)第二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0)第三节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2)第四节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15)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16)第一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16)第二节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19)第三节市州土地利用调控 (24)第六章土地用途管制 (25)第一节用途管制分区 (25)第二节用途管制导则 (25)第七章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29)第一节高产农田建设工程 (29)第二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30)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2)第一节法律措施 (32)第二节行政措施 (32)第三节技术手段 (33)第四节利益调节机制 (33)第五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4)第六节公众参与机制 (34)附表规划主要指标表前言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湖北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根据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和土地利用的供需状况,确定2006~2020年全省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重点任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规划》是全省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土地宏观调控、用途管制、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
孝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第一章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上轮规划(《孝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在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用途管制、规范用地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上轮规划主要控制目标1、规划到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58450.60公顷。
2、规划期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94503.6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82.16%。
3、1997—201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3783.4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5358.40公顷以内。
4、规划到2010年,城镇新增用地规模不超过6848.60公顷,占用耕地控制在5346.50公顷以内。
5、规划期间通过组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全市补充耕地量不少于14990.00公顷。
二、上轮规划指标落实情况1、规划期间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落实情况根据孝感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05年末全市耕地总面积为362478.05公顷,全市耕地保有量高于规划目标;规划到2010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94503.60公顷,到2005年基本农田面积实际为294503.60公顷。
2、规划期间建设用地指标落实情况1997—2005年末,全市新增建设用地为5931.19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4474.80公顷。
两项用地面积均低于规划两项控制目标。
3、规划期间补充耕地指标落实情况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指标规划到2010年完成14990公顷,其中土地开发补充耕地7870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1290公顷,土地整理补充耕地5830公顷。
实际到2005年末,全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9626公顷,完成了规划指标的64.22%,因规划实施期限还有5年而低于规划目标,但保持了耕地占补平衡。
三、上轮规划实施存在问题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耕地、保障发展、规范各类土地利用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规划实施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规划指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大适应。
孝感市“十二五”土地利用规划孝感市国土资源局二О一一年十月目录一、前言 (1)二、孝感市概况 (1)三、“十一五”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2)(一)土地利用现状 (2)(二)土地利用主要成绩 (3)(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四、规划范围、期限、依据、指导思想及原则 (5)(一)规划范围及期限 (5)(二)规划依据 (5)(三)指导思想 (6)(四)规划原则 (7)五、“十二五”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8)(一)土地利用规划指标 (8)(二)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分析 (9)六、“十二五”土地利用主要任务 (10)(一)主要任务 (10)(二)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 (11)(三)保障重点建设区域用地 (12)(1)建设用地 (12)(2)生态用地 (13)(四)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15)(1)城镇建设用地 (15)(2)村庄建设用地 (16)(3)独立建设用地 (16)七、重点建设项目 (17)(一)土地整治重点项目 (17)(二)重点建设用地项目 (17)八、规划保障措施 (18)(一)法律保障措施 (18)(二)行政管理措施 (18)(三)经济调控措施 (20)(四)技术保障措施 (20)(五)公众监督机制 (21)附表1 孝感市“十二五”土地利用主要控制指标表附表2 孝感市“十二五”拟申报土地整治重点项目一览表附表3 孝感市“十二五”拟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一览表附表4 孝感市“十二五”拟建重点项目一览表一、前言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孝感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和“两型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保证孝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孝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孝感市“十二五”土地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孝感市概况孝感市位于鄂东北中部,地处桐柏山、大别山之南,长江以北,汉水以东,南与武汉市东西湖区及仙桃市毗邻,北与河南信阳市交界,西接随州、荆门、天门等市县,东连黄冈市的红安县和武汉市的黄陂区。
中图分类号 TU98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6-0057-07 收稿日期 2022-08-15摘 要 湖北省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驱动力研究能够对区域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研究基于湖北省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遥感监测数据,对土地变化速率、空间集聚程度、土地转移方向与数量进行测算,并分层次探究驱动力差异。
结果表明:①土地变化速率上,两江流域较其他区域活跃,城镇较乡村活跃;②各类型土地空间集聚性上,城镇空间逐步增强,农业空间逐步降低;③驱动力构成上,乡村比城镇构成模式简单,不具有显著区域差异性;④区域差异性上,鄂西受区位、高程等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鄂中、鄂东地区受经济产业结构影响更显著。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湖北省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城乡差异Abstract The study of land use pattern changes and driving forces in Hubei Province can provide decision support for regional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data on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in Hubei Province, the study measures the rate of land change, the degre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direction and quantity of land transfer, and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driving forces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erms of land change rate, the Yangtze and Han River basins are more active than other regions, and towns are more active than villages; (2) In term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land, urban space gradually increases and agricultural space gradually decreases; (3) In terms of the composition of driving forces, villages are simpler than towns in terms of composition patterns,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gional variability; (4) In term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west is mo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location and elevation, while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are mo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Keywords Land use, Hubei Province, Spatial and temporal structure, Propelling power, Urban-rural disparity湖北省1990年—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The Driving Factors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Land Use in Hubei Province from 1990 to 2020彭建东 | Peng Jiandong 郑景明 | Zheng Jingming 杨 红 | Yang Hong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建设活动密切相关,探究其演变规律对地区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1-2]。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摘要: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分布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己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
鉴于目前普遍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状况,首先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实证研究,从社会经济驱动力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一方面得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最优方案,另一方面寻求湖北省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措施,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湖北省结构分析1.绪论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它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
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和城市占地面积的日益扩大,引起城市用地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用地,特别是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此外,由于技术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往往首先表现在土地利用上。
土地利用是人文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除地理学以外,经济科学、农业科学、城市科学等学科也以不同方式研究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条件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班级学生学号课程结课论文课程名称:题目:孝感市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学生姓名: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年月日孝感市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摘要】本文主要以孝感市的城镇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浅析了孝感市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主要为“四轴,多通道”,指出了中心城镇职能定位。
从这两大点出发,来谈谈本人对孝感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的看法与理解。
【关键字】空间布局、城镇体系、城镇职能、四轴、多通道1.市域空间结构孝感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四轴,多通道”。
1.1四轴1.1.1孝汉城镇发展轴该轴为规划市域城镇、产业和人口发展的主要轴向,主要依托福银高速、国道316等交通走廊,依次连接空港、孝感临空经济区、主城区、云梦县和安陆市。
其中汉孝主城带是孝感城市空间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和汉孝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抓住汉孝同城化的机遇,积极承接城市圈中心服务职能、生活配套功能、先进产业功能的转移,成为辐射引领整个市域发展的引擎。
该轴的延伸趋向湖北省的内部地区,可以很好的带动其它市域的合作与发展,为将来孝感中心城区的发展增加辐射范围。
可以说这是一条将孝感市域“走出去”,加强与其它市域合作的轴线。
1.1.2孝大汉城镇发展轴该轴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发展次轴,贯穿孝感中心城区、汉川市、孝昌县和大悟县。
该轴线的北段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为依托,重点引导生态休闲旅游、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突出了北端的大悟作为鄂豫交界门户城市的重要地位,强调其作为孝感辐射信阳南部地区的桥头堡作用。
该轴线的南段重点引导高端制造业及一般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并进一步强调应加强汉川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
如此长的轴线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孝感市域,包括重要的城镇,可以说这条轴线是一条孝感市域内自我发展联系的通道。
1.1.3汉江城镇发展轴该轴沿汉江展开,连接孝感南部众多工业重镇,东西方向分别指向武汉市和天门市,是一般产业重点集聚的板块,未来应重点发展机械加工、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等一般加工制造业。
孝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2006-2020年)第一章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上轮规划(《孝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在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用途管制、规范用地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上轮规划主要控制目标1、规划到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58450.60公顷。
2、规划期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94503.6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82.16%。
3、1997—201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3783.4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5358.40公顷以内。
4、规划到2010年,城镇新增用地规模不超过6848.60公顷,占用耕地控制在5346.50公顷以内。
5、规划期间通过组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全市补充耕地量不少于14990.00公顷。
二、上轮规划指标落实情况1、规划期间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落实情况根据孝感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05年末全市耕地总面积为362478.05公顷,全市耕地保有量高于规划目标;规划到2010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94503.60公顷,到2005年基本农田面积实际为294503.60公顷。
2、规划期间建设用地指标落实情况1997—2005年末,全市新增建设用地为5931.19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4474.80公顷。
两项用地面积均低于规划两项控制目标。
3、规划期间补充耕地指标落实情况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指标规划到2010年完成14990公顷,其中土地开发补充耕地7870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1290公顷,土地整理补充耕地5830公顷。
实际到2005年末,全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9626公顷,完成了规划指标的64.22%,因规划实施期限还有5年而低于规划目标,但保持了耕地占补平衡。
三、上轮规划实施存在问题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耕地、保障发展、规范各类土地利用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规划实施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规划指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大适应。
孝感市孝南区天紫湖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一、概况(一) 规划背景2012年4月24日,孝南区区委书记杨军安在肖港镇主持召开了关于支持肖港镇加快发展专题办公会议。
会议指出,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肖港镇要按照实施“双轮驱动”战略要求,坚持新型城镇、汉十园区、天紫湖景区、特色农业“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抢前争先,真抓实干,全力争创省级旅游名镇,尽早挤入全省镇级市试点,努力把肖港镇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重要组团。
会议要求,区直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肖港镇的建设与发展,对于肖港镇提请协助解决的问题,要灵活运用政策,不折不扣支持落实到位,为肖港镇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肖港镇要抓住这一机遇发展镇域经济社会,这也给天紫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随着肖港镇沿107国道(汉十高速—107国道天紫湖路口)改造整治规划的基本完成,城镇面貌焕然一新,肖港镇天紫湖旅游区以其独特的景点、文化、功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据统计,天紫湖年均接待游客和会务人员10万人次,年创税收250万元,当地纳税过百万。
2008年,天紫湖风景区通过了国家“4A”级风景区验收。
2009年,该项目二期工程开建。
目前,投资10亿元的天紫湖三期——中华敬老园项目也已敲定,并即将动工,一个以弘扬孝文化为主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呼之欲出。
肖港通往天紫湖的旅游大道也在建设当中,将进一步助推天紫湖旅游区的发展,也与肖港总规“养生肖港”的主题相契合。
(二)区位分析天紫湖西片区位于孝南区肖港镇东北部,东部与孝感市孝昌县相接,本次规划地块南至安一村,北接小周村,东临天紫湖(八汊洼水库),西至堰边村。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66.74公顷。
二、总体规划定位《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总体规划》(2012-2030)对本地块的功能定位为旅游区。
总体规划要求近期推进天紫湖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保证天紫湖三期工程“中华敬老园”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好天紫湖旅游度假区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和经营模式的持续提高和改善,配合天紫湖旅游度假区的建设。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摘要: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通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模型、区位熵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和区位指数,总结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地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规律,以帮助认清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导土地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研究结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并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以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优势较大,开发利用潜力大。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区位熵;现状2007年岁末,武汉“1+8”(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城市圈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与单个城市(镇)相比,城市圈土地利用系统更加巨大、复杂,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是多个城市经济联系和产业互动的结果。
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只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才能保持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进而促进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1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都各有其相应的部位,但彼此之间在分布上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会组合成一定的格局或图式,而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某一区域内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其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
也可以说,士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类用地的搭配关系(黄以柱,1996)。
具体来讲,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特定的用地类型按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集合,是经济结构在土地上的表现方式(王万茂和潘文珠,1989),是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与利用状况及各类用地比例关系的反映。
武汉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演变(1996——2006)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
面积变化首先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计算公式为:K1=Ub-Ua (1)K2= Ub-Ua/N (2)式中:K1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总幅度。
K2 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幅度。
Ub、Ua 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N 为研究时段间隔年数。
根据公式(1)和(2)可得 1996—2006 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情况,结果如表1和图2所示。
从表 1 可以得知: 11 年来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
耕地面积减少了 73 072 hm2,年减少量为 6 642.91 hm2,变化量占2006 年年耕地总量的 19.92%。
草地减少了 7 625.75 hm2,变化量占 2006 年草地总量的 62.32%。
未利用土地是面积最少的土地利用类型,减少了 787.25 hm2。
林地面积增加了 17 876.25 hm2。
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 38 351 hm2,年增加量为 3 486.46 hm2,变化量占 2006 建设用地总量的 30.25%。
水域面积增加了 25 257.75 hm2,增加量占 2006 年水域总量的10.46%。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表土地利用类型 1996 年 2006 年总幅度年变化幅度占2006 年百分比耕地 439 959.3 366 887.3 -73 072 -6 642.91 -19.92%林地 85 254.75 103 131 17 876.25 1 625.11 17.33%草地 19 861.25 12 235.5 -7 625.75 -693.25 -62.32%建设用地 88 420 126 771 38 351 3 486.46 30.25%水域 216 296 241 553.8 25 257.75 2 296.16 10.46%未利用土地 5 782.25 4995 -787.25 -71.57 -15.76%2.地利用类型转移分析武汉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情况分析如下:(1)耕地明显面积减少。
孝南区土地划分表孝南区位于中国江苏省的西南部,是一个完整的地区行政区划,地跨两个县清江县和泗洪县。
孝南区总面积约906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2.73%,人口约112万,主要汉族,其他民族也有少数居住。
孝南区土地资源丰富,其总土地面积约817平方公里。
按照“建设用地、生产用地、种植用地、水域、园林绿化用地、森林、牧场和畜牧区”等7类划分,孝南区的土地资源分布如下:(一)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3.53平方公里,占孝南区总土地面积的1.65%。
其中,可再生建设用地约占8.88平方公里,其余为非可再生建设用地(一般称“一次性建设用地”)。
(二)生产用地生产用地面积约为267.94平方公里,占孝南区总土地面积的32.66%。
其中,可再生生产用地约占165.49平方公里,其余为非可再生生产用地(一般称“一次性生产用地”)。
(三)种植用地种植用地面积约为241.79平方公里,占孝南区总土地面积的29.56%。
其中,可再生种植用地约占169.11平方公里,其余为非可再生种植用地(一般称“一次性种植用地”)。
(四)水域水域面积约为23.08平方公里,占孝南区总土地面积的2.83%,其中,清江水域、泗洪水域和湖泊三者占比相似,清江水域占大多数。
(五)园林绿化用地园林绿化用地面积约为30.90平方公里,占孝南区总土地面积的3.81%,包括公园、林场、狩猎场、植物园等公共绿化用地、私人绿化用地、居住小区绿化用地、宗祠绿化用地等。
(六)森林森林面积约为222.90平方公里,占孝南区总土地面积的27.39%,其中,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场占据了大部分面积,其余为私人林场。
(七)牧场和畜牧区牧场和畜牧区面积约为80.80平方公里,占孝南区总土地面积的9.97%,主要是私人牧场和畜牧区。
以上就是孝南区土地划分表,可以看出,孝南区大部分土地被用于种植用地和森林保护。
这不仅是因为孝南区的自然环境优越,更是因为政府在实施绿色生态保护政策的指导下,加强了对孝南区森林资源的保护。
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存档编号: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湖北省土地结构利用分析院系:管理学院班级: 1011 地理科学姓名:王飞学号: 2010113140 指导老师:丁玲玲学术诚信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均真实可靠。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目录?目录呢?英文摘要呢?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摘要: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
该省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分布不平衡等问题,(这类标点问题改过来)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用词要再考虑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己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
鉴于这一状况,论文首先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实证研究,从社会经济驱动力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一方面得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最优方案,另一方面寻求湖北省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措施,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湖北省结构分析大的问题有:摘要说的太笼统模糊不够详细具体;内容上抄袭得太多了,学校是要查重的,你自己也可以先查查;格式混乱得很,看得我头大,目录标题都没列出来,根本不好看你的体系结构,你在摘要里面,对你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也没说清楚。
1.绪论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
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浅析城镇空间结构——以湖北省为例摘要: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逐步向质量提升转变。
城镇空间结构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空间载体与传导骨架。
基于城镇空间结构构成要素的极核、轴线、圈层等维度,湖北城镇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表现为:极核以单中心集聚为主,多级节点中心格局尚未形成;轴线集聚效应不明显,区位优势未显性化为联结优势;圈层分化呈现集聚有余、扩散不足的特征。
关键词:城镇;空间结构;湖北省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极核、轴线、圈层和区域[1]。
其中,极核是相对于腹地而言,是区域增长的引擎,发挥组织引领作用;轴线是基于要素密集分布或线性基础设施而形成的发展骨架,连接极核与区域,是要素流动和产业配置的通道;圈层是城镇空间结构逐步发育而形成的空间形态,是在极核、轴线充分成长和壮大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圈层代表着区域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阶段演进,能够实现要素的高效流动与配置;区域是空间组织的基底,伴随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与空间组织的改善,基底区域也从发展初期的均质区域通过极化与扩散作用发展成为异质区域。
1 极核主中心武汉市的人口、经济集聚效应明显。
武汉市作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经济总量占全省份额的三分之一,在城镇化集聚人口方面也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
武汉市人口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2.6%上升到2011年的17.4%,同期城镇人口数量占全省的份额也从18.4%提升到24.5%(如图1所示)。
图1 中部省会城市人口占全省比重变化比较Figure 1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province's central provincial capitalcity of the province比较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人口和GDP占各自省份的比重可看出,武汉在湖北省内集聚人口、经济的效应明显,且集聚态势高于中部其他省份。
1990年武汉人口占全省的12.2%,到2011年末比例上升为17.4%,远高于同期中部其他省份,如南昌占江西的10.7%、太原占山西的10.5%、长沙占湖南的9.5%、合肥占安徽的7.3%、郑州占河南的8.8%,如图1所示。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分析摘要:以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集为数据源,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分析了2000-2020年湖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采用价值当量法对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动态研究。
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空间分布格局稳定。
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明显;草地、湿地和水域减少明显。
耕地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林地主要分布于周边山区。
(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量特征来看,2000-2020年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各类服务价值高低次序依次为:调节服务价值>支持服务价值>供给服务价值>文化服务价值。
(3)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周边秦巴山区、清江流域和桐柏-大别山区3个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占比重最高;中部武汉地区和襄阳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占比重最低。
(4)从空间变化特征来看,研究期内秦巴山区和清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武汉地区、江汉平原和幕阜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
关键词:GlobeLand30 生态功能分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value)是指人类通过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获得产品和服务,即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种惠益,包括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四种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环境,事关人类长远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系统服务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系统服务的现实效益。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进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土地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研究成果拟为区域生态补偿和保护、国土空间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1研究区概况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属我国中部腹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
孝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孝感市人民政府二ΟΟ九年五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节指导思想 (1)第二节规划原则 (2)第三节规划依据 (3)第四节规划任务 (4)第二章规划背景 (6)第一节孝感市概况 (6)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7)第三节上轮规划回顾 (9)第四节本轮规划重点 (11)第三章规划目标 (13)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3)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任务 (13)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4)第四章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 (17)第一节土地利用分区 (17)第二节分区管制规则 (20)第五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24)第一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4)第二节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 (25)第三节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27)第四节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1)第六章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34)第一节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 (34)第二节建设用地布局 (35)第三节生态用地布局 (37)第七章孝感主城区土地利用 (40)第一节孝感主城区规划范围 (40)第二节孝感主城区土地利用现状 (40)第三节孝感主城区建设用地布局思路 (41)第四节孝感主城区建设用地布局 (42)第八章县级土地利用 (45)第一节县级土地利用指标 (45)第二节县级土地利用调控 (49)第九章主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用地 (51)第一节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51)第二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重点工程 (53)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7)第一节法律保障措施 (57)第二节行政管理措施 (57)第三节经济调控措施 (58)第四节技术保障措施 (59)第五节公众监督机制 (60)附则 (60)附录 (61)1、附表 (61)2、附件 (72)3、附图 (72)第一章总则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的规定,依照《孝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编制《孝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