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噎食风险评估与护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4
精神病患者噎食的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9-11-19T15:08:46.9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9期作者:郑江珠[导读] 是指病人的食物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位置或堵塞喉咙,甚至进入气管,如果救援不及时,就会发生死亡。
(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福建福州 350008)【摘要】目的:对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防范对策和急救措施。
方法:我院精神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精神病患者出现噎食20例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精神病患者噎食窒息的主要原因与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不合理的饮食有关,而面粉等固体食物最有可能导致窒息。
结论:精神病患者噎食的主要原因为长期应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及不合理饮食。
应加强这方面的护理进行防范。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噎食;危险因素;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155-02在精神病学,窒息是一种常见的意外。
是指病人的食物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位置或堵塞喉咙,甚至进入气管,如果救援不及时,就会发生死亡。
精神病患者有许多与噎食有关的因素。
为确保住院期间患者的安全,本研究分析了一组噎食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危险因素,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精神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事件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为(45.8±13.5)岁。
11例为精神分裂症,4例为器质性精神障碍,5例为精神发育迟滞,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患者信息登记问卷登记临床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状况、窒息事件发生时间、原因、导致窒息的主要食物以及抢救后的结果。
2.结果2.1 噎食原因分析10例是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4例是饮食不合理引起的,如抢食、进食快等;3例是由于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引起的,3例是由于患者为弱智儿引起。
护理经验176精神科患者发生噎食的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武文先重庆建设医院 重庆市 400050【摘 要】目的:探讨引发精神科患者发生噎食的因素以及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4年8月收治于我院精神科的16例发生噎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噎食的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的主要原因是精神病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其次为进食过程抢食、自身疾病的影响及外界的影响;引起噎食的食物主要是馒头,发生的时间一般在午餐时。
结论:引发精神科患者噎食的因素较多,但是通过有效的护理和预防、可实现噎食的早发现、早抢救可有效降低精神科患者噎食发生率和因噎食而引发的窒息、死亡等现象。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噎食;因素分析;护理措施噎食是指进食的过程中由于咀嚼不完全或者吞咽困难等原因,导致大量的食物没有完全咽下,堆积在消化道或者误入呼吸道,堵塞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窒息、等现象的发生[1]。
精神病患者如果出现噎食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抢救额措施,如果抢救不及时则会造成患者呼吸困难、窒息,甚至是死亡,严重威胁精神病患者的生命[2]。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4年8月收治于我院精神科的16例发生噎食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噎食的因素以及相应护理措施。
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8月~2014年8月收治于我院精神科的16例发生噎食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在17~71岁之间,平均年龄(41.29±17.47)岁,病程在3个月~29年,平均病程(14.38±6.71)年,所有患者均经CCMD-3诊断标准诊断,其中阿尔茨海默症患者3例,精神分裂患者9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2例,癫痫性精神障碍2例。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噎食的16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调查对发生噎食患者进行护理的护理人员,总结引起精神病患者噎食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2 结果2.1 急救结果16例患者在发生噎食后,进行及时的抢救,其中14例抢救成功,2例因抢救过晚患者窒息死亡。
噎食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概述噎食是一种常见但又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导致窒息甚至死亡。
噎食的风险评估是确定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噎食事件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下面是噎食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的概述。
风险评估:了解食品噎食的风险因素对于预防噎食事件至关重要。
一些常见的食品噎食风险因素包括:1. 食物的大小和形状:食物过大或者形状不合适,如圆形、坚硬或粘稠,容易导致噎食。
2. 幼儿、老年人和残疾人:这些群体的咀嚼和吞咽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噎食。
3. 喝水或进食时分心:分心时咀嚼和吞咽困难,容易导致噎食。
4. 不当进食方式:快速进食、大口吞咽、玩弄食物或与他人开玩笑时进食都会增加噎食的风险。
5. 餐具和食品加工方式:锋利的餐具或不当的食物加工方式容易导致噎食。
预防措施:根据噎食的风险评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噎食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切小食物并选择合适的食物形状:切成小块的食物更容易咀嚼和吞咽,避免过大或形状不合适的食物。
2. 监督儿童和弱势群体进食: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需要额外的监督,确保他们咀嚼和吞咽过程安全。
3. 享用食物时保持专注:在进食时避免分心,专注于咀嚼和吞咽过程。
4. 适当的进食方式:减慢进食速度,小口咀嚼和吞咽食物,避免玩弄食物或与他人开玩笑时进食。
5. 使用适当的餐具和加工方式:避免使用锋利的餐具,选择适当的食物加工方式,确保食物容易咀嚼和吞咽。
总结起来,了解噎食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噎食的发生率。
食品的大小和形状、年龄和健康状况、进食方式、餐具和食物加工方式都是影响噎食风险的因素。
通过切小食物、监督儿童和弱势群体进食、保持专注、适当的进食方式和使用适当的餐具和加工方式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噎食事件的发生。
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噎食是精神病房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其发生突然,抢救困难,死亡率高。
现将我科去年底连续发生2例噎食窒息死亡的原因分析如下。
1 病例介绍[例1]女,46岁, 1994年9月下旬持续高热1周,伴神志恍惚两天院外诊断为散发性肺炎,经用抗病毒激素、脱水等药物治疗,病情趋于稳定,但病程中患者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夜间睡眠差、谵语、无饥饱感。
11月初来我院门诊治疗,口服氯丙嗪50mg,每日2次,症状有所好转,11月23日门诊以脑炎致精神障碍收住我科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神经系统捡查:咽反射略迟钝,饮食无规律,故给予半流质饮食,瞩家属配合工作人员做好饮食护理。
入科当天晚上进餐时,患者忽然从家属手中抢过半个馒头吞下,随即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丧失、颜面青紫,继之呼吸停止。
立即清除堵塞于咽喉部食物,采用倒挂叩背、吸氧、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后。
自主呼吸恢复,1小时后呼吸再次停止,给予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例2]女,65岁,因抑郁症于1994年12月12日入院。
患者曾因病情反复住院4次,长期服用抗精柙病药物,本次住院治疗给予口服氯氮平50mg,每晚1次;氯丙咪嗪25mg,每日3次。
以后逐渐加量至氯氮平150mg,每晚一次;氯丙咪嗪50mg,每日3次。
12月29日吃早饭(馒头、稀饭)时突然倒地:表现为颜面青紫、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呼吸停止,立即清除堵塞于咽部的食物、叩背、吸氧、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后,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呼吸,但脑复苏未成功呈植物人状态。
由于脑缺氧严重,伴顽固继发性癫痫,继之出现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大量出血,并伴有血尿、肺炎、褥疮,1995年年4月1日因全身各脏器衰竭死亡。
2 原因分析2.1 药物副反应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多有锥体外系反应,严重时可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吞咽反射迟钝,食道括约肌麻痹。
致病人进食时发生噎食[1]。
抗精神病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和5HT阻断作用使唾液分泌减少,出现口干、舌燥[2],进食时可因食物团堵塞食管致气管受压造成患者呼吸不畅及窒息。
精神科噎食患者护理常规
噎食是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管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精神疾病患者或老年患者发生噎食窒息者较多,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噎食的原因多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时,出现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而使食物误入气管。
(1)新入院患者需进行噎食风险评估,将高风险喧食患者列入重点患者名单,制订预防措施,定期风险评估。
(2)防噎食患者床头悬挂警示标识,餐厅设防噎食专座。
重点交接班。
(3)进食过程中专人看护,观察进食情况,嘱患者细嚼慢咽,防止抢食或暴饮暴食。
(4)做好陪护家属的宜教工作,如不宜食用蛋糕、馒头、煮鸡蛋、糯米等食品,以免发生噎食。
(5)生活被动,需要喂食的患者,喂食速度要慢,切勿催促患者。
(6)锥体外系反应及吞咽困难较重的患者,给予流质饮食,必要时采取鼻饲饮食或静脉输液补充营养。
(7)进食过程中患者一旦发生噎食,应立即叩背,掏出口腔内食物,并迅速采用海姆利希手法(Heimlichmaneuver),清除咽喉部梗塞的食物。
(8)清除口腔内积食后患者呼吸仍未改善,出现大汗、面色苍白、发绀,昏倒在地时,应立即将患者置仰卧位并肩下垫高,迅速用一粗针头在甲状软骨下缘和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凹陷处刺人气管,以改善缺氧状况。
(9)迅速通知医生,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准备,如有呼吸、心搏骤停者,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等抢救措施。
并做好相应护理和记录。
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3] DayRW,CleelandCS,WangXS,etal.Patient-reportedoutcomesaccuratelymeasurethevalueofanenhancedrecoveryprograminliversurgery[J].JAmCollSurg,2015,221(06):1023-1030.[4] HoffmannH,KettelhackC.Fast-tracksurgery———conditionsandchallengesinpostsurgicaltreatment:areviewofel ementsoftranslationalresearchin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J].EurSurgRes,2012,49(01):24-34.[5] 周会芳.综合护理在乳腺癌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护士,2018,25(09):84-85.[6] 韦丹丹,雷奕,黄英凡,石柳.功能锻炼管理模式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回流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8,25(12):104-106.[7] SchnabelA,ReichlSU,KrankeP,Pogatzki-ZahnEM,ZahnPK.Effcacyandsafetyofparavertebralblocksinbreastsur gery:ameta-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J].BrJAnaesth,2010,105:842 52.[8] 应 之.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远期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25(S1):47-48.[9] 金明杰.保乳手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0):36-37.[10]KehletH.Fasttracksurgery-anupdateonphysiologicalcareprinciplestoenhancerecovery[J].LangenbecksArchSurg,2011,396(05):585-590.(本文编辑:王 萍 姚雪梅)DOI:10.19792/j.cnki.1006-6411.2020.26.032工作单位:210000 南京 江苏省南京市青龙山精神病院精神四科程苓苓: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收稿日期:2019-02-20※精神科护理住院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噎食风险评估及干预方法的研究程苓苓摘要 目的 探讨噎食风险评估及护理干预方法的效果。
医院精神科噎食的风险评估与防范哑食是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管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因为药物不良反应或疾病本身等多种因素发生噎食、窒息。
通常噎食患者表现为在进食中突然发生严重的呛咳、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或青紫、双眼直瞪、双手乱抓、四肢抽搐等,严重者则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呼吸和心搏停止等。
因此,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和掌握噎食的防范及急救处理措施。
(一)噎食的原因(1)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引起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抑制吞咽反射而致。
(2)脑器质性损害,患者吞咽反射迟钝,因抢食、急速进食而发生噎食。
癫痫患者在进食时抽搐发作也可能造成噎食。
(3)患者在MECT后未完全清醒,在意识模糊情况下进食可引起噎食。
(4)其他,如老年患者,牙齿脱落、咀嚼不便者等。
(二)噎食的风险性评估(1)依据患者既往是否发生过噎食,有无锥体外系反应所致的吞咽困难,有无进食过快或抢食行为,是否年老体弱,是否牙齿脱落、咀嚼不便,是否脑血管后遗症进食饮水容易呛咳及中重度痴呆等,评估患者有无噎食的风险及严重程度。
(三)噎食的防范(1)加强入院评估,对有噎食风险的患者,床头设立警示标识,落实防噎食护理常规。
(2)集体用餐,餐厅设置防噎食专座,对有噎食风险者重点看护,加强巡视,防止噎食发生或力争对噎食早发现、早抢救。
(3)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有严重锥体外系反应的患者,除按医嘱给予拮抗药物外,还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专人喂饭或给予鼻饲。
(4)加强饮食管理,对抢食及不知饥饱的患者,应单独进食,控制其食量及进食速度,禁止患者将食物带回病室。
(5)对家属带进的零食严格检查,有噎食风险的患者避免进食汤圆、鸡蛋、地瓜、芋头、带骨的肌肉和带刺的鱼等,避免患者发生噎食。
(6)老年患者有吞咽困难者,将主食改为米饭,避免进食馒头引起噎食。
(7)有脑血管后遗症的患者在喂食时可采取30°仰卧、颈前倾的姿势,也可坐位进食,头稍前倾45°或将头部转向偏瘫侧80°。
精神科病人噎食的预防和护理噎食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
精神病人发生噎食窒息者较多,其原因多是服用抗精神病药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时,出现吞咽肌肉运动不协调而使食物误入气管[1]。
病人在进食中突然发生严重呛咳、呼吸困难,且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者,即可能是噎食窒息。
噎食很可能是由于抢食、暴食所致或是药物不良反应或癫痫病人在进食时抽搐发作,或药物反应致咽喉肌运动失调所致1预防1.1加强健康教育对健康饮食开展指导:规律、均衡、适量、小口喂食、细嚼慢咽、饭前先喝少量汤,口中含有食物时应避免大笑、讲话、行走或跑步。
发现面、颈部或吞咽不舒适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指导病人自救处理方法。
1.2注重开餐工作开餐时加强观察病人的食量、食速及体位,暴饮暴食的要加以控制数量和速度,小口送食。
出现吞咽困难、面肌痉挛、唇舌震颤等症状者,要给予稀、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缓慢进餐、协助喂食、不可催促病人,忌食馒头、饼及坚硬的、长条、大块食物,若须吃可将馒头、饼泡在汤或牛奶、豆浆中充分软化、捣碎成半流质,长条、大块的食物切成细块充分咀嚼。
1.3心理护理当病人出现锥体外系症状时,可能出现恐惧、焦虑、紧张、丧失信心、失眠、拒食等情绪反应,医1.4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配合抢救。
2临床表现3护理抢救措施助患者吐出食物。
急救术:当患者窒息状态时就地将患者置于侧卧,用手或双手在患者腹部向胸部上方推压,冲击次,反复进行,此法突然增大了腹内压力,也是利用膈肌向上的冲击力,使阻塞气道的食物上移或排出气管。
严重窒息状态:应立即将患者体位改为平卧,垫高双肩,使头部后仰,急取粗穿刺针在喉兴奋剂。
③在自主呼吸恢复后,缺氧症状未缓解,立即给予氧气吸入,直至完全恢复正常为止。
④补液、增加机体需要量。
3.43.2做好心理护理患者饮食时突然发生窒息状态,意识模糊,毫无心理准备。
当患者意识恢复后回忆起窒息情景时往往感精神紧张焦虑,有害怕心理,对再次进食易产生恐惧情绪,严重者产生拒食意念。
精神科噎食病人的护理一、定义: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
二、原因:1、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出现吞咽肌运动不协调而使食物误入气管。
2、因药物的作用导致病人产生饥饿感,抢食、暴食所致。
3、躁狂病人极度兴奋,饥饿感增强,暴饮、暴食所致。
4、老年人咀嚼功能不良。
5、MECT治疗的病人意识未完全恢复前。
三、表现:精神科病人噎食一般发生突然,症状急,轻者呼吸困难,面色紫绀,双眼直瞪,烦躁,双手乱抓或抽搐;重者意识丧失,全身抽搐或瘫痪,四肢发凉,二便失禁,呼吸停止,心率快而弱,进而停止。
如果抢救不及时或措施不当,死亡率较高。
特征:1、进食时突然不能说话,并出现窒息的痛苦表情。
2、患者通常用手按住颈部或胸前,并用手指口腔。
3、如为部分气道阻塞,可出现剧烈的咳嗽,咳嗽间歇有哮鸣音。
四、急救处理:1、确诊噎食后应争分夺秒,就地抢救,迅速有效地清除嵌顿于病人咽喉部的食团,同时通知大夫,必要时将患者抱起倒立或将病人腹部俯卧于椅子后背上,上半身悬空,叩击背部。
2、意识清醒者采用立位或坐位,抢救者站在病人背后,双臂环抱病人,一手握拳,使拇指掌关节突出点顶住病人腹部正中线脐上部位,另一只手手掌压在拳头上,连续快速向内、向上推压冲击6-10次(注意不要伤及肋骨)。
昏迷倒地的患者应采取仰卧位,抢救者骑跨在病人髋部,按上法推压脐上部位,此法称为“余气冲击法”。
如果无效,隔几秒钟后可重复操作一次,从而造成人为的咳嗽,将堵塞的食物团块冲出气道。
3、如噎食部位较深已发生窒息,应将患者就地平卧,肩胛下方垫高,使病人头后仰,用一粗针头在环状软骨下1-2cm刺入气管,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改善缺氧状态。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及进一步对症治疗。
五、预防:1、对有药物副反应者,应给予软饭,且喂饭时病人应取坐位或半坐卧位,缓慢进食,并给予药物拮抗治疗。
2、兴奋或者老年病人进食应专人看护,并在进食前适量饮水,应做到“三宜”,即食物宜软、进食宜慢、心宜平静。
精神科噎食患者护理常规
1.病人开饭期间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病人进食情况,并劝导病人细嚼慢咽,酌情协助,防止噎食,力争对噎食者早发现,早急救。
2.对暴食或抢食病人,安排单独进食,劝其放慢进食速度,适当控制其食量。
禁止病人将馒头等固体食物带回病室。
3.对年老或药物反应严重、吞咽动作迟缓的病人给予流质或半流饮食,避免吃带骨、刺的食物。
必要时予以每口少量喂食,专人照顾。
4.发现噎食者,就地急救,分秒必争。
立即有效清除口咽部食物,疏通呼吸道,同时通知医生。
具体采取一抠二置的方法或海姆立去(Heimlic)手法。
(1)一抠:是用中指、食指从病人口腔中抠出或用食管钳取出食物。
(2)二置:是将病人倒置,用掌拍其后背,借助于震动,使食物松动,向喉部移动而掏之。
(3)Heimlic手法:双手环绕病人腰间,左手握拳并用拇指突起部顶住病人上腹部,右手握住左拳,向后上方用力冲击、挤压。
5.当病人出现呛咳、面色苍白或青紫、呼吸困难时,应立即用一粗的无菌针头在环甲膜处插入气管,并尽早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的准备。
配合医生进一步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护理。
6.正确及时书写护理记录及交班。
住院精神病患者噎食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噎食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呼吸窒息[1]。
噎食具有以下特征:进食时突然不能说话,并出现窒息的痛苦表情;患者通常用手按住颈部或胸部,并用手指口腔;如为部分气道阻塞,可出现剧烈的咳嗽,咳嗽间歇有哮鸣音等。
具体临床表现为:患者在进食中突然发生呛咳,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或苍白,双眼直瞪,双手乱抓或抽搐,严重时出现意识丧失,四肢苍白、厥冷,全身瘫痪,大小便失禁,呼吸、心跳停止。
[2]噎食是精神病房最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常危及精神病患者的安全乃至生命。
因此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噎食的原因分析与护理的研究有着重要得意义,现综述如下。
1 精神病患者噎食原因分析。
[2,3,4, 5,6,7]1.1药物副反应: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多有锥体外系反应,严重时可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吞咽反射迟钝,食道括约肌麻痹,致病人进食时发生噎食。
抗精神病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和5HT阻断作用使唾液分泌减少,出现口干、舌燥,进食时可因食物团堵塞食管致气管受压造成患者呼吸不畅及窒息。
1.2精神症状所致:一些躁狂患者,由于极度兴奋,食欲亢进, 进食时不能自控,大口呑咽或抢食,未经嚼细强行咽下,造成食物团堵塞食管而发生噎食。
还有一些患者进食时,由于情绪激动,说话、大笑或受外界刺激均易造食道痉挛,也引起噎食。
1.3脑器质性改变:脑器质性改变的患者由于吞咽反射迟钝或吞咽动作不协调而导致患者发生噎食。
还有一些患者由于咀嚼功能不良,大块食物尤其是肉类,不容易被嚼碎就下吞也是发生噎食的重要原因。
1.4癫痫患者在进食时突然抽搐发作,喉肌痉挛,易造成食物堵塞食管而发生噎食。
1.5生理因素:一些老年精神病患者牙齿脱落,不能咀嚼食物,加之神经反射性功能减退,消化功能降低,唾液分泌减少,以致进干食时食物堵塞食发生窒息。
2护理对策2.1正确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进食能力,注意有无造成噎食的危险因素等。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注意并掌握药物副作用发生的规律,如有明显锥外症状者,及时报告医牛处理,调整药物,尽量选用副作用较少的药物。
住院精神病患者噎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我病区2008-2012年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共6人次,发生率8.57%,远远高于一般住院患者发生频率[1]。
结论:针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噎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噎食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标签:精神病患者;噎食;原因;措施噎食是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第一狭窄处甚止误入气管造成呼吸道部分或完全阻塞。
主要表现为病人进食中突然不能讲话、表情痛苦、强力咳嗽、呼吸困难,口唇或面色发绀或苍白,严重时表现意识丧失,四肢苍白厥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2]。
精神科病人发生也是窒息者较多,其原因多时抢食暴食,癫痫病人进食时抽搐发作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发生锥体外系副反应时,出现吞咽及运动不协调而使食物误入气管【3.4】。
临床资料以2008-2012年在我病区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中发生噎食的5位患者为调查对象,均为精神疾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通过查阅病历及访谈方式对其资料进行统计及分析。
结果:5位患者发生噎食6人次,平均年龄59岁,住院时间均10年以上,噎食发生时间早餐最多(50%),其次午餐(33.3%),晚餐(16.7%),引起噎食的食物面食糕点最多(66.7%),其次为肉蛋类(33.3%)。
精神病病人噎食常见原因:1.1药物副反应: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引起吞咽肌运动不协调,抑制吞咽反射而致。
抗精神病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和5HT阻断作用使唾液分泌减少,出现口干舌燥,进食时可因食物堵塞食管致气管受压造成患者呼吸不畅及窒息。
1.2电休克治疗后患者未完全清醒,在意识模糊状态下进食致窒息。
1.3精神症状所致:如躁狂患者,极度兴奋,食欲亢进,大口吞咽或抢食,未经嚼细而咽下使食物堵塞食管而噎食。
精神科住院患者噎食风险评估及干预方法的研究发布时间:2022-06-19T08:56:50.09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月2期作者:杨信花韦囡囡[导读] 评估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噎食风险,研究其干预方法。
杨信花韦囡囡(南京市溧水区精神病防治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目的:评估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噎食风险,研究其干预方法。
方法:纳入62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实验组患者需要首先评估护理风险,将安全管理措施采取,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数据。
结果:对比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噎食/窒息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
结论:评估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噎食风险,开展干预方法,可以取得理想应用效果。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噎食风险评估;干预方法【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choking in psychiatric inpatients and to study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 Methods: A total of 62 psychiatric in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eeded to first assess the nursing risk and take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choking/asphyxia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0.05. Conclusion: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choking in psychiatric inpatients and to carry out intervention methods can achieve ideal application results.【Key words】psychiatry; hospitalization; choking risk assessment; intervention methods社会不断增加竞争压力情况下,我国公共卫生问题很多,其中包括精神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