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清末民初生活习俗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15.27 MB
- 文档页数:40
晚清民初裙的演变和穿着方式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和背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衣着也逐渐演变。
晚清民初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衣着的变化也是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变化之一。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究晚清民初裙的演变和
穿着方式,通过了解这些历史资料,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文化和风俗,也可以增加我们
对于中国文化史的认识。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晚清民初裙的演变和穿着方式。
具体来说,研究内容包括裙式的变化、裙子的材质和颜色的变化、裙子的设计和装饰的变化等方面。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
资料调查和实地考察两种方式。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查找和采访老一辈人的经验,了解
当时的裙子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到博物馆、古董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
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晚清民初裙的演变和穿着方式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风俗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这一进程对于中国文化的
影响。
同时,通过对晚清民初裙的研究,也可以为时尚设计师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思路,丰富和拓展时尚造型的可能性。
四、预期结果
通过文献和实地考察,预期结果是能够得到晚清民初裙的详细演变和穿着方式的资料,进而了解当时的文化和风俗。
同时,预期还能够得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晚清
民初裙的样式,并辅以图片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更深
入的思考和分析,为时尚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示。
案例:《清末明初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南宁十三中黄小娜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辨、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三)课程标准●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每当我们外出旅游时,我们总不会忘记带上一部照相机,因为它能把美丽的风光和我们短暂的旅途变成永恒,留下最永久的美好记忆。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些历史已非常久远的老照片来感受那些已永远消逝却被锁定成为永恒的历史片段。
透过这些珍贵的画面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照相技术传入我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照相的一些基础知识。
然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组老照片。
这些照片反映的都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画面。
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照相技术传入我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照相的一些基础知识。
然后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慈禧太后的一张画像和一张照片。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一下,说说看照片在反映历史方面比绘画有些什么优势?”李学生:“照片比画像真实。
”赵同学:“照片里慈禧的表情更加生动。
”韦同学:“当时的照片没有色彩,画像有色彩。
”每个小组说出自己最重要的一点体会(每个小组谈与其他小组不同的感受),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进行小结升华:“照相传入中国,与近代发生巨大变化的中国历史同步,锁定转瞬即逝的历史瞬间,为我们留下了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
文献综述——清末民初东北的婚俗变迁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专业:历史学(师范)年级:2012级2班学号:201221012549姓名:陈双清末民初东北的婚俗变迁通过对一些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与清末民初东北的婚俗变迁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我发现清末民初东北的婚俗变迁,主要是婚姻生活的变迁、婚姻生活礼仪的变迁。
我国许多历史学家对清末民初东北的婚俗变迁有一定的的研究,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婚姻生活的变迁关于婚姻生活的变迁分析和阐述的文献数量很多,并且分析已经很深入婚姻礼仪趋向简约文明。
无自主性、繁缛性和奢靡性是中国传统婚俗的典型特征。
丁世良认为,新郎迎娶新娘时,从“走轿”“开脸”“抱轿”“送亲”“拜天地”“揭盖头”“坐床”“喝合婚酒”“踏红”到“开箱”要持续三天,“殊属靡费”。
到民国后,“为崇俭计”,亦有当日去轿者,俗谓“当日轿”“一切如仪,不过以三日所为之事于一日内为之”“四乡仿行者亦复不少”。
传统婚俗由于“亲迎之礼需费过巨,中产以下多不肯行”,因而,当地居民从俭办婚,删掉许多迎亲环节,变成新郎迎亲只到新娘的家门口,然后“俟著俟庭而已”。
新郎迎娶新娘时“请新郎入内室,女整红妆,与婿对面坐,用红箸数双相授,婿纳袖中,出而升轿。
女含粳米饭,并以红布覆面,”然后其伯叔或兄弟抱送轿内,名为“抱轿”“亦取消大半矣”传统婚姻定婚时,双方“各执媒柬或龙凤帖,千里迢迢,两门寂寂,异日相逢,各以媒柬、龙凤帖为证”。
“先由男家购领婚书二件,注明双方主婚人、介绍人及男女两方氏名、年龄、籍贯、生年月日,或按名盖章,或捺印指纹”。
新式婚礼的程序大致如下:结婚当日“男家以厅事为礼堂,由两家公请素有闻望者为证婚人。
届日,男家以彩舆迎新妇至礼堂;中设一案,由赞礼者先请证婚人入席,介绍人、主婚人以次入席,两家男女宾客分左右席,引新婿、新妇朝上立,证婚人宣读婚书。
读毕,证婚人、介绍人、新婿、新妇各盖小印,新婿、新妇交换饰物,然后行结婚礼,互行三鞠躬礼,来宾致颂词,尊长致训词。
清末民初山东婚俗变迁研究婚俗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缔结婚姻的礼俗,它不仅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历史性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心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俗作为社会习俗的一种,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
山东作为孔孟文化的发源地,受传统文化影响比较深,婚俗变化自然比其他地方相对明显。
本文旨在对清末民初山东婚俗变迁进行研究,分析清末民初山东婚俗变迁的相关情况,并对婚俗变迁进行评析和思考,从而为山东的近代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介绍了清末民初山东婚俗变迁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并对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正文第一章,对清末民初时期山东传统婚俗实态做了详细论述,前三部分分别是从山东婚俗的婚前礼俗、正婚礼俗、婚后礼俗三个阶段进行阐述的,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特殊婚俗,由此我们可以对山东传统婚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为介绍山东婚俗变迁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主要介绍清末民初时期山东婚俗变迁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从婚姻观念的变迁、新式婚礼两个方面介绍婚俗的变迁;第二部分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心理及观念的变化四个方面来介绍山东婚俗变迁的社会动因;第三部分介绍山东婚俗变迁的基本特点,文章是从缓慢性、不彻底性、不平衡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第三章,主要是对清末民时期初山东婚俗变迁的近代化评析和引发的相关思考。
清末民初婚俗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变迁的过程中对于传统婚俗我们要有选择的继承,同时我们也要对婚俗变迁过程中人们的婚姻质量进行辩证的分析。
结语部分则是对全文进行的简要的总结,并再一次指出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清末民初时期山东婚俗变迁的近代化意义及变迁过程中的一些观念误区,这对当代山东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清末中国社会民俗变迁研究摘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社会,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 这种变动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 , 而且也反映在婚姻、丧葬、宗教和服饰等方面。
在这段动荡的时代里,因受欧美文化的影响,整个中国近代社会风云变幻、新旧交替、西学东渐、新潮泛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清末、中国社会民俗、变迁正文: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时期,“新旧杂糅”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新旧风俗交织在一起,不可能是清一色的新,也未必是完全的旧,往往呈现出中西混杂,新旧并陈的格局。
”并且这一变化与国家和社会的发达进步紧密相连,成为了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往开来的一场变革。
一、清末婚姻制度的变迁。
(一)婚姻形态的变迁。
生产力水平较低,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婚姻形态也是多种方式并存。
当时最普遍的婚姻形态有早婚、童养婚、买卖婚、包办婚、姑舅表婚、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等等。
早婚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到了民国初年,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以及官方政策的推动,上述婚姻形态在东北地区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青年男女开始追求自由恋爱、自由结婚。
这一时期出现两种新的婚姻形式即自由婚和同意婚,这是两种双方在经济、生活、感情等各方面保持均衡,不受外力支配的正常婚俗。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两种婚姻形式渐唱主角。
(二) 传统媒介形式发生了变化,男女婚姻自主权有所增强。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家长制的宗法社会里,婚姻从来不是男女当事人的事情,而仅仅是一种宗族延续的方式,所谓“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封建家长对子女的婚配完全包办代替,“父母之命”成为几千年男女婚嫁手续的定则。
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大开,家长独断的主婚权利受到冲击,男女当事人对自己的婚嫁有了相对自由的权利。
传统婚姻的成立,除履行“父母之命”外,还须通过“媒妁之言”。
媒妁在婚姻的成立过程中,不仅起到一种中介的作用,而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所谓“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