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实验报告集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8
发酵现象实验报告3篇发酵现象实验报告3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发酵现象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发酵现象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1.测定并绘制生长曲线、底物消耗曲线和产物形成曲线2.了解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的利用、菌体生长和产物生成的相互关系3.初步学会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生成有关发酵参数的求解二、实验仪器及试剂菌种:酿酒酵母仪器:锥形瓶(250ml)、移液管、pH计、生物传感仪、分析天平药品:酵母膏、胰蛋白胨、葡萄糖、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苯甲酸钠、EDTA钠、氯化钠三、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喜欢含糖的环境,有氧时将葡萄糖分解成CO和水,无氧时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都释放出能量生物传感器由生物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组成,能够选择性地对样品中的待测物发出相应,通过生物识别系统和电化学或其他传感器把待测物质的浓度转为电信号,根据电信号的大小定量测出待测物质的浓度。
生物传感器是应用生物活性材料(如酶、蛋白质、DNA、抗体、抗原、生物膜等)与物理或化学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与监控方法,也是物质在分子水平的快速、微量分析方法四、实验步骤1.种子培养基(YEPD,g/L):称取酵母膏10g、胰蛋白胨20g、葡萄糖20g,加蒸馏水溶解,调节pH 5.0左右,并定容至1000ml。
2.发酵培养基(g/L):称取酵母膏10g,胰蛋白胨20g,葡萄糖100g加蒸馏水溶解,调节pH 至5.0左右,定容至1000ml,分装10个锥形瓶(250ml)封口121℃,30min灭菌。
3.种子培养:将活化好的种子培养液,用移液管移去10ml接种于灭菌YEPD液体培养基中,于30℃、120 r/min全温摇瓶柜中培养24 h左右,观察种子液的色泽、气味与形态等基本情况。
发酵工程实验报告集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学院学生实验报告;生物技术大型实验;发酵工程过程控制;生物技术大型实验;生物技术类报告1212;编号1220212206;姓名;宋扬使用时间;集团2015 . 12 . 14-2015 . 12 . 19;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学生守则一、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服从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指导。
二、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在实验前5分钟进入实验室,及时准确地完成实验任务,实事求是地完成实验报告,杜绝弄虚作假。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爱护设备和工具。
未经老师指导擅自操作造成仪器设备损坏的,应予以赔偿。
四、爱护实验室公共财产,节约水电、材料和试剂。
未经允许,您不得移动其他实验不需要的仪器、拆卸和组装仪器或将仪器和工具带到室外。
五、保持实验室的严肃和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嬉闹,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和进食。
六、为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实验室安全,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相关教师和管理人员报告。
七、每次实验结束后,主动收拾好设备,归还借来的设备,关闭电源、水源,按教导员的要求做好实验结束和室内外清洁卫生工作,经教导员同意后,方可离开。
苏州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研究所报告了实验名称辅酶Q10发酵过程控制组9的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讨论:摘要:通过对辅酶Q10产生的真菌球形红杆菌的培养,学会了在小型发酵罐中培养该真菌的过程,包括培养基和设备的灭菌、种子培养、接种、发酵过程控制等,进一步巩固了发酵过程控制、中间补料、溶解氧控制、变温发酵、代谢调节等学习过程,学会了分析代谢曲线,掌握了辅酶Q10的相关参数和定量分析方法。
关键词:辅酶Q10,补料分批发酵,葡萄糖含量,溶氧测定辅酶Q10(辅酶Q10),是一种位于线粒体上的脂溶性化合物,其化学名称为2,3-一、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服从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指导。
二、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在实验前5分钟进入实验室,及时准确地完成实验任务,实事求是地完成实验报告,杜绝弄虚作假。
发酵工程实训报告
本次实训是在发酵工程实验室进行的。
本次实训主要是学习发酵工程的基本操作和实验,了解不同类型的发酵,掌握大型发酵罐防污染的方法等。
实验过程:
1.选择合适的发酵菌种,本次我们选择的是酵母菌。
2.添加培养基,调节pH值、温度和氧气含量。
在实验室中,我们首先将适合酵母的培养基添加到发酵罐内,然后调整pH值到适当的水平,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氧气含量。
3.添加发酵菌种。
在调节好基本环境后,我们将酵母菌均匀地撒在上面,尽量使其分散均匀,利于发酵。
在发酵过程中,我们会定期观察发酵罐内的微生物生长状态,进行必要的调整。
4.实验的待定时间。
根据不同的发酵类型,我们要设置不同的时间。
发酵时间通常较长,一般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才能见到效果。
5.采样。
重要数据的检测取决于经常对样品进行采样和测试,以便我们能够跟踪酵母的生长状态。
6.结束实验。
最后,达到我们所需要的发酵效果后,我们可以选择停止实验,或经过处理之后将样品保存与使用。
实验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包括成熟的发酵罐操作,及时的护理,以及全程的消毒等,这些都是成功的发酵过程所必须具备的技能。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发酵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只有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为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做出贡献。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等实验技术;3.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发酵工程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发酵过程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发酵工程,可以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生产出各种有用的产品,如食品、医药、化工产品等。
本实验主要涉及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等实验技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酵母提取物、氯化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琼脂等;2.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电子天平、pH计、发酵罐、酒精灯、试管、培养皿等。
四、实验方法1.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在校园内采集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过筛,去除杂质,备用;(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按照实验要求,称取牛肉膏、蛋白胨、葡萄糖、氯化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试剂,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煮沸10分钟,待冷却后加入琼脂,搅拌均匀,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3)土壤样品的接种:将处理好的土壤样品稀释,取适量涂布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分离纯化:观察菌落特征,挑选单菌落进行纯化,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纯化菌株。
2. 微生物鉴定(1)观察菌落特征:观察纯化菌株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如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边缘等;(2)显微镜观察:将纯化菌株进行涂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染色特性等;(3)生化试验:进行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淀粉酶试验等,鉴定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3. 发酵条件优化(1)发酵培养基的制备:根据实验要求,称取葡萄糖、酵母提取物、氯化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试剂,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煮沸10分钟,待冷却后加入琼脂,搅拌均匀,倒入发酵罐中;(2)发酵条件优化:通过改变发酵温度、pH值、接种量、发酵时间等条件,观察发酵产物的产量和品质,确定最佳发酵条件。
发酵工程实验报告总结发酵工程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广泛应用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规律,提高发酵过程的效率和产物质量。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到发酵过程中的控制变量,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规律的研究以及发酵过程中产物的分析等内容。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到了发酵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技术,对发酵工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进行了菌种的培养和优选。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菌种的选择和培养过程对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和产物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菌种的筛选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我们可以选择到合适的菌种,并使其生长状况良好,提高发酵过程的效率。
在实验中,我们还进行了发酵过程的控制变量的研究。
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因素的控制,我们可以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产物的合成效率。
实验结果表明,控制变量对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和产物质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合理地控制发酵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是提高发酵效率和产物质量的关键。
在实验中,我们还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规律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细胞代谢产物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微生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代谢特点和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中有明显的生长阶段和代谢阶段的变化,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变化规律来调节发酵过程中的控制变量,提高发酵效率。
最后,在实验中,我们还对发酵过程中产物的分析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发酵产物的组成、含量、纯度等指标的分析和测定,我们可以评估发酵过程的效果和产物质量。
实验结果表明,发酵产物的组成和含量与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密切相关,通过调节好发酵过程中的控制变量和选择合适的菌种,我们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发酵产物。
综上所述,发酵工程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规律,探索调节发酵过程的控制变量以提高发酵效率和产物质量的方法。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模拟发酵试验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发酵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发酵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等)将有机物质分解产生能量、气体、酸等代谢产物。
本实验模拟了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对蔗糖的发酵过程,通过观察气泡产生、pH值变化等现象,了解发酵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蔗糖:50g- 温水:500ml- 干酵母:5g- pH试纸:1张- 玻璃棒:1根- 玻璃杯:1个- 药勺:1个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1台- 秒表:1个- pH计:1台四、实验步骤1. 称取50g蔗糖,加入500ml温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2. 称取5g干酵母,用药勺加入溶解好的蔗糖溶液中,继续搅拌。
3. 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pH值,记录初始pH值。
4. 将搅拌好的蔗糖酵母溶液倒入玻璃杯中,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pH值变化。
5. 记录实验开始时间,每隔10分钟观察并记录溶液的气泡产生情况、pH值变化。
6. 实验进行60分钟,记录实验结束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溶液中开始出现少量气泡,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泡数量逐渐增多,表明酵母菌开始进行发酵作用。
2. 实验开始时,溶液的pH值为6.5,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pH值逐渐下降,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酸性物质。
3. 实验结束时,溶液的pH值下降至5.0,说明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使溶液的酸性增强。
六、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模拟了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对蔗糖的发酵过程。
2. 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将蔗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产生酸性物质,使溶液的pH值下降。
3. 本实验为后续发酵实验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发酵的原理和应用。
七、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发酵工程综合实验》实验报告实验题目: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与培养优化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生物技术年级 13级任课教师2015年 12 月 25 日1 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蛋白酶产生菌的基本技术及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方法。
2、掌握富集、平板稀释涂布法、平板划线培养法分离筛选蛋白酶产生菌的基本原理。
3、掌握蛋白酶产生菌培养优化的原理与方法。
4、熟悉用正交实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的方法。
5、了解蛋白酶产生菌生产的实际意义。
2 实验原理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在土壤中有许多细菌和霉菌能产生蛋白酶,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悬液稀释进行划线分离得到可能含有目的菌株的菌落,将其接种到酪蛋白平板上进行培养,根据酪蛋白平板的水解圈作初筛。
将初筛的蛋白酶产生菌接入产酶培养基进行培养,测定蛋白酶的活力,最终筛选到产蛋白酶的目的菌。
蛋白酶活力测定原理:蛋白质或多肽在275nm波段处具有最大吸收值,利用蛋白酶同酪蛋白底物反应前后在三氯乙酸中可溶物的紫外吸收增值,可表示蛋白酶活力高低。
蛋白酶产生菌的培养优化:本实验采用正交实验进行目的菌株的培养优化方案。
正交实验是利用已经设计好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种方法。
数据处理可采用直观分析法(极差分析法),通过对每一因素的平均极差来分析问题。
3 实验材料3.1 实验试剂葡萄糖、乳糖、蔗糖、蛋白胨、尿素、酪氨酸、酵母膏、碳酸钠、琼脂粉、牛肉膏、硫酸铵、硫氨酸、三氯乙酸、氯化钙、氯化钠、MgSO4、KH2PO4、K2HPO4、3.2 实验设备250ml三角瓶、150ml三角瓶、10ml移液管、1ml吸头、酒精灯、大烧杯、试管、量筒、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恒温振荡培养箱、分光光度计、电炉、水浴锅、离心机、漏斗、滤纸、培养皿。
4 实验步骤(一)配制所需培养基及灭菌1、按照以下配方配制所需的培养基(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离培养基)200mL:牛肉膏 0.5g、蛋白胨 1g、NaCl 0.5g、琼脂 1.5g、水 100ml、pH 7.2。
生物技术大实验实验报告集班级生物技术1212学号 1220212206姓名宋扬使用时间2015.12.14至2015.12.19组别一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室学生守则一、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服从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
二、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好实验预习,实验之前5分钟进入实验室,及时、准确地完成实验任务,实事求是地完成实验报告,杜绝弄虚作假。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定,爱护仪器设备及工具。
凡不按教师的指导擅自操作引起仪器、设备损坏者,应予赔偿。
四、爱护实验室公共财物,节约水电、材料和试剂。
未经允许不得随便挪动非实验需用的其他仪器,不得随便拆装仪器或将仪器、工具带至室外。
五、持实验室的严肃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嘻闹,严禁在实验室内抽烟和吃东西。
六、严防事故,确保实验室安全,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教师和管理人员报告。
七、每次实验结束后,主动整理好仪器设备,归还所借器材,关闭电源、水源,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做好实验结束工作及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经指导老师许可后,方可离开。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报告(1)罐发酵培养以8%(v/v)接种量接种于5L(装液3L)发酵培养基中,32℃,pH6.8±0.2,0.03Mpa,3L/min (初始),200 r/min(初始),补料分批培养,用氨水自动调节pH,到120小时(4~5d)左右放罐。
接种后培养2-3h后,通过调节空气流量和转速,控制溶氧(DO)在50%的水平。
发酵液pH会先上升再下降,待其降至6.8,通过补加氨水,控制pH在6.8。
每4h测一次葡萄糖含量,计算补料体积,分别维持葡萄糖浓度(A)1211班:葡萄糖浓度维持在10-15 g/L。
(B)1212班:葡萄糖浓度维持在5-10 g/L。
补料速率:根据还原糖分析结果及溶氧水平情况进行补料(30-60min补料一次)。
每班取3个摇瓶测定有关参数。
(2)参数测定及记录在线参数每1hr记录一次;离线参数每8hr取样分析一次,包括总糖、还原糖、氨基氮、菌体浓度、pH、辅酶Q10含量等。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微生物发酵生产药物的方法;3. 熟悉发酵过程中主要参数的检测和控制;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发酵工程制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通过发酵过程生产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
发酵过程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配制、种子扩大培养、发酵过程、分离纯化等环节。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与试剂:葡萄糖、酵母提取物、蛋白胨、琼脂、硫酸铵、磷酸二氢钾、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钠等;2. 仪器与设备:发酵罐、摇床、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电子天平、pH计、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无菌操作工具等。
四、实验步骤1. 菌种选育:从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够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经过纯化、鉴定和保存;2. 培养基配制:根据微生物生长需求,配制适宜的培养基;3. 种子扩大培养:将纯化后的菌种接种到试管斜面培养基上,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 发酵过程:将活化后的种子液接种到发酵罐中,控制发酵温度、pH值、溶氧量等参数,进行发酵;5. 发酵过程监测:定期检测发酵液的pH值、溶氧量、菌体浓度等参数,确保发酵过程顺利进行;6. 分离纯化:发酵结束后,对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目标产物;7.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种选育:成功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够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经过鉴定为链霉菌属;2. 培养基配制:根据微生物生长需求,配制了适宜的培养基;3. 种子扩大培养:菌种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形态典型;4. 发酵过程: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值、溶氧量、菌体浓度等参数均在适宜范围内,发酵过程顺利进行;5. 分离纯化:发酵液经过分离纯化,得到目标产物;6.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该菌株在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值、溶氧量、菌体浓度等参数均在适宜范围内;(2)发酵液中的目标产物含量达到预期水平;(3)分离纯化过程中,目标产物纯度较高。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发酵过程中菌种培养、培养基配制、发酵条件控制等基本技能。
3. 熟悉发酵过程中产物生成的监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产品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
本实验以谷氨酸棒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摇瓶发酵的方式,探究其在适宜条件下对葡萄糖的转化率及谷氨酸的生成情况。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摇床、锥形瓶(250ml)、移液管、pH计、生物传感仪、分析天平、发酵培养基、葡萄糖、酵母膏、胰蛋白胨、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苯甲酸钠、EDTA钠、氯化钠等。
2. 试剂:葡萄糖、酵母膏、胰蛋白胨、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苯甲酸钠、EDTA钠、氯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培养基配制:按照实验要求,称取葡萄糖、酵母膏、胰蛋白胨、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苯甲酸钠、EDTA钠、氯化钠等试剂,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充分溶解后,调节pH至7.0,定容至1000ml。
2. 菌种活化:从菌种保藏管中取出谷氨酸棒杆菌,接种于装有适量培养基的锥形瓶中,置于摇床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3. 接种:将活化后的菌种以1%的接种量接种于新鲜培养基中,置于摇床上,37℃恒温培养。
4. 发酵过程监测:每隔2小时取样,测定还原糖含量、谷氨酸含量、pH值等指标。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曲线,分析发酵过程中还原糖消耗、谷氨酸生成、pH值变化等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还原糖消耗曲线:在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逐渐降低,表明谷氨酸棒杆菌在消耗葡萄糖的同时,产生谷氨酸。
2. 谷氨酸生成曲线:在发酵过程中,谷氨酸含量逐渐升高,表明谷氨酸棒杆菌在适宜条件下能够高效地将葡萄糖转化为谷氨酸。
3. pH值变化曲线:在发酵过程中,pH值逐渐下降,表明谷氨酸棒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谷氨酸棒杆菌的摇瓶发酵,为谷氨酸生产提供了实验依据。
发酵工程试验报告年级专业姓名学号试验题目微生物工程试验〔一组〕一、试验目的1.娴熟把握无菌操作技术,了解生物发酵过程中种子的扩培过程;2.把握小型发酵罐管路消毒、空消、实消、菌种培育等技术;3.学习把握小型发酵罐接种、取样操作系统;4.学习使用糖度仪,把握血球计数板法;5.把握两种生长曲线的测定方法:干重法和血球计数板法,绘制生物基质的相关曲线。
二、试验原理发酵罐,是进展液体发酵的专用设备。
发酵罐配备掌握系统,它主要是对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pH、溶解氧、搅拌速度、空气流量、补料、泡沫水公平进展设定、显示、记录以及对这些参数进展反响调整掌握。
为了解发酵过程中菌体的生长及对培育基的利用状况,需在发酵过程中定时地取样测定,包括对菌体进展计数、测定不同时期的干重以及糖度的变化。
干重,是指细胞除去全部自由水后的重量,为80℃下烘干肯定时间后的恒重,即失水后的质量。
可用离心或过滤法测定。
一般干重为湿重的 10-20%。
在离心法中,将肯定体积待测培育液倒入离心管中,设定肯定的离心时间和转速,进展离心,并用清水离心洗涤 1-5 次,进展枯燥。
枯燥可用烘箱在105℃或100℃下烘干,或承受红外线烘干,也可在80℃或40℃下真空枯燥,枯燥后称重。
血球计数板法,血球计数板是一种有特别构造刻度和厚度的厚玻璃片,玻片上有四条沟和两条嵴,中心有一短横沟和两个平台,两嵴的表比两平台的外表高 0.1mm,每个平台上刻有不同规格的格网,中心 0.1mm 面积上刻有400 个小方格。
通过显微镜观看,统计肯定大格内微生物的数量,即可算出1 毫升菌液中所含的菌体数。
微生物生长曲线,是以微生物数量(活细菌个数或细菌重量)为纵坐标,培育时间为横坐标画得的曲线。
一般说,微生物(细菌)重量的变化比个数的变化更能在本质上反响诞生长的过程。
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生长率上升阶段(对数生长阶段)、生长率下降阶段及内源呼吸阶段。
三、试验材料及器材1.菌种酵母菌〔saccharomyces〕2.药品蛋白胨、葡萄糖NH4Cl、酵母浸粉、蒸馏水、种子液、无菌蒸馏水、泡敌3.培育基种子培育基发酵培育基4.仪器设备摇床 1 台;超净工作台 6 台;电炉 2 个;在位机械搅拌式发酵罐 4 台;三角烧瓶;小试管;酒精棉球假设干;工业用酒精一瓶;离心机1台;振荡器 6 台;烘箱 1 台;显微镜 3 台玻璃棒 12 个;50ml 量筒 6 个;500ml 量筒 6 个;100ml 烧杯 6 个;500ml 烧杯6 个;250ml 三角烧瓶 2 个;500ml 三角烧瓶 6 个;接种环 6个;酒精灯 6 个;棉线、纱布、报纸假设干;天平 6 个;蒸馏水瓶 6 个;擦镜纸假设干;滤纸假设干;离心管假设干;血球计数板 6 个;试管架12;棉线手套 4 双等四、试验步骤(一) 菌种的扩培1.菌种的活化〔已预备〕〔1〕将酵母菌接种于种子培育液中,摇瓶培育, 180rpm,28℃,48h 。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对面团发酵效果的影响。
2. 了解酵母菌在面团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3. 学习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材料1. 原料:面粉、干酵母、温水、糖、盐、植物油。
2. 仪器:电子秤、面粉筛、搅拌器、发酵箱、温度计、计时器、量筒、天平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五组,每组设置不同的发酵条件。
- A组:室温发酵(约25℃)- B组:低温发酵(约10℃)- C组:高温发酵(约40℃)- D组:加糖发酵(原配方基础上增加10%的糖)- E组:加油发酵(原配方基础上增加10%的植物油)2. 实验步骤:- 将面粉过筛,加入干酵母、糖、盐,搅拌均匀。
- 加入温水,揉成面团,盖上湿布,静置10分钟。
- 分别将五组面团放入发酵箱,设定相应的温度和湿度。
- 每隔一定时间,记录面团体积、重量、表面状态等数据。
- 发酵至面团体积增加约2倍时,停止发酵。
3. 数据处理:- 记录每组面团的发酵时间、体积、重量等数据。
- 分析不同发酵条件对面团发酵效果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室温发酵(A组):- 发酵时间:约1小时- 体积增加:约2倍- 重量增加:约1.5倍- 表面状态:表面光滑,有弹性。
2. 低温发酵(B组):- 发酵时间:约2小时- 体积增加:约1.5倍- 重量增加:约1.2倍- 表面状态:表面粗糙,有弹性。
3. 高温发酵(C组):- 发酵时间:约30分钟- 体积增加:约1.8倍- 重量增加:约1.4倍- 表面状态:表面光滑,有弹性。
4. 加糖发酵(D组):- 发酵时间:约1小时- 体积增加:约2倍- 重量增加:约1.6倍- 表面状态:表面光滑,有弹性,口感甜。
5. 加油发酵(E组):- 发酵时间:约1小时- 体积增加:约2倍- 重量增加:约1.5倍- 表面状态:表面光滑,有弹性,口感油腻。
五、实验结论1. 室温发酵效果较好,发酵时间适中,面团表面光滑,有弹性。
发酵工程实验报告总结与反思引言发酵工程是一门同时涉及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应用广泛,涵盖食品、制药、能源等领域。
本次实验是在发酵工程方面的基础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控制微生物在拟合法罐中的发酵过程,了解并掌握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
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发酵曲线,了解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学特征;2. 掌握发酵工程中常用的微生物菌种培养技术;3. 学会调控发酵条件,提高发酵效率。
实验过程本次实验选取酵母菌作为发酵微生物,使用琼脂平板培养菌株,获得单菌种。
然后将菌株接种到小规模发酵罐中,控制发酵温度、pH值和通气速率,观察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学特征。
最后,利用收获的数据绘制发酵曲线,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获得了以下结果:1. 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生长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2. 正确的温度、pH值和通气速率的控制,对于发酵效果至关重要;3. 根据发酵曲线的变化,可以预测发酵过程中的产物生成和生物质积累。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是我们在发酵工程方面的第一次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对发酵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首先,我们在控制条件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尽管我们设定了标准的温度、pH值和通气速率,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设备的限制和人为操作的不准确性,我们的控制精度并不高,这可能对发酵过程的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对待实验操作过程,提高操作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在数据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
虽然我们成功绘制了发酵曲线,并通过曲线分析发现了一些规律,但我们对于数据的解读还不够深入。
今后在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我们应该加强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更好地调整和控制发酵过程,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本次实验中我们只以酵母菌为例进行了发酵实验,但发酵工程涉及到多种微生物和产物,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在实验中考虑更多的微生物菌种和产物类型,以更好地了解发酵工程的广泛应用。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学习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酸奶和泡菜。
3.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发酵是一种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原料中的糖类转化为有机酸、醇类、气体等产物。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泡菜。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牛奶(全脂或脱脂)- 酸奶发酵剂(乳酸菌)- 白萝卜、黄瓜等蔬菜- 盐、辣椒粉、白酒等调味品- 蜂蜜或白糖(可选)2. 实验仪器:-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计时器、密封容器(如玻璃瓶、塑料瓶等)四、实验步骤(一)酸奶制作1. 将牛奶加热至40-42℃,保持5-10分钟,杀死原有的细菌。
2. 将牛奶冷却至室温(约25℃)。
3. 在牛奶中加入酸奶发酵剂,搅拌均匀。
4. 将混合好的牛奶倒入密封容器中,密封。
5. 将密封容器放置于温暖处(约25-30℃),发酵8-12小时。
6. 发酵完成后,将酸奶放入冰箱冷藏,即可食用。
(二)泡菜制作1. 将蔬菜洗净,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2. 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将盐溶解。
3. 将蔬菜放入盐水中浸泡10-20分钟,捞出沥干。
4. 在蔬菜中加入辣椒粉、白酒等调味品,搅拌均匀。
5. 将调味好的蔬菜放入密封容器中,密封。
6. 将密封容器放置于温暖处(约25-30℃),发酵3-5天。
7. 发酵完成后,将泡菜放入冰箱冷藏,即可食用。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一)酸奶制作1. 发酵过程中,牛奶逐渐变酸,表面出现一层薄薄的乳清。
2. 发酵完成后,酸奶呈乳白色,质地细腻,口感酸甜适中。
(二)泡菜制作1. 发酵过程中,蔬菜逐渐变酸,颜色加深。
2. 发酵完成后,泡菜呈绿色或黄色,质地脆嫩,口感酸辣可口。
六、实验结论1. 发酵技术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食品加工方法,可以制作出美味的酸奶和泡菜。
2.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
标准生物技术大实验实验报告集班级生物技术1212学号 1220212206宋扬使用时间2015.12.14至2015.12.19组别一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室学生守则一、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服从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
二、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好实验预习,实验之前5分钟进入实验室,及时、准确地完成实验任务,实事地完成实验报告,杜绝弄虚作假。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定,爱护仪器设备及工具。
凡不按教师的指导擅自操作引起仪器、设备损坏者,应予赔偿。
四、爱护实验室公共财物,节约水电、材料和试剂。
未经允许不得随便挪动非实验需用的其他仪器,不得随便拆装仪器或将仪器、工具带至室外。
五、持实验室的严肃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嘻闹,严禁在实验室抽烟和吃东西。
六、严防事故,确保实验室安全,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教师和管理人员报告。
七、每次实验结束后,主动整理好仪器设备,归还所借器材,关闭电源、水源,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做好实验结束工作及室外的清洁卫生工作,经指导老师许可后,方可离开。
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报告接种后培养2-3h后,通过调节空气流量和转速,控制溶氧(DO)在50%的水平。
发酵液pH会先上升再下降,待其降至6.8,通过补加氨水,控制pH在6.8。
每4h测一次葡萄糖含量,计算补料体积,分别维持葡萄糖浓度(A)1211班:葡萄糖浓度维持在10-15 g/L。
(B)1212班:葡萄糖浓度维持在5-10 g/L。
补料速率:根据还原糖分析结果及溶氧水平情况进行补料(30-60min补料一次)。
每班取3个摇瓶测定有关参数。
(2)参数测定及记录在线参数每1hr记录一次;离线参数每8hr取样分析一次,包括总糖、还原糖、氨基氮、菌体浓度、pH、辅酶Q10含量等。
(3)放罐条件待发酵后期,辅酶Q10产量下降,溶氧上升,pH上升,开始下罐。
5、离线参数测定在发酵过程中每4小时取一次样分析以下项目:(1) 美蓝染色,镜检观察,并记录类球红细菌细胞菌体形态。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现象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发酵现象的整个过程。
3.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二、实验原理发酵现象是指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过程。
实验中常用的发酵现象有酵母发酵、乳酸发酵等。
本实验以酵母发酵为例,通过观察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演示发酵现象。
三、实验材料1. 葡萄糖溶液2. 酵母粉3. 消毒剂4. 试管、烧杯、滴管等实验器材四、实验步骤1. 将葡萄糖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消毒剂进行消毒。
2. 称取适量酵母粉,加入葡萄糖溶液中,充分搅拌均匀。
3. 将试管放入恒温培养箱中,保持恒温条件(通常为30℃)。
4. 每隔一段时间(如每隔2小时),观察试管中的液体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5. 当观察到液体中出现气泡、颜色变化等明显现象时,记录实验结果。
6. 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现象及结果1. 在实验开始时,试管中的液体呈无色透明状,无明显气泡产生。
2. 随着实验的进行,试管中的液体逐渐产生气泡,气泡数量逐渐增多。
3. 经过一段时间后,液体颜色变浅,气泡数量达到峰值。
4. 继续观察,气泡数量逐渐减少,液体颜色逐渐变深。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演示了酵母发酵现象。
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产生大量气泡。
实验结果表明,发酵现象是一种微生物在有机物质条件下产生能量的过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七、实验讨论1. 影响发酵现象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优化实验条件?2. 除了酵母发酵,还有哪些常见的发酵现象?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如何利用发酵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酵母发酵现象,使我们了解了发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提高了实验能力。
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发酵现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发酵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4. 分析发酵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并得出结论。
二、实验原理发酵是一种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质进行代谢的过程,产生能量和有用的代谢产物。
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通过发酵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酒精、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酵母粉- 白糖- 澄清石灰水- 重铬酸钾溶液- 40℃温水- 锥形瓶- 小气球- Y形管- 大烧杯- 温度计- 试管- 比色板- 小烧杯- 玻璃棒2. 实验仪器:- 电热恒温水浴锅- 移液管- pH计- 生物传感仪- 分析天平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40℃温水倒入锥形瓶中。
2. 加入一大勺白糖和适量干酵母,搅拌均匀。
3. 将锥形瓶放在大烧杯中水浴保温,保持温度在30-40℃左右。
4. 观察酵母菌培养液是否有气泡产生,并塞上橡胶塞。
5. 观察一段时间后,气球逐渐膨胀,说明酵母菌开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6. 将夹子打开,挤压气球,使瓶内产生的气体通过胶管导入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中。
7. 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以判断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8. 将产生的气体收集在试管中,加入重铬酸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以判断气体中是否含有酒精。
9. 定期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如气泡产生速度、气球膨胀程度、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间、重铬酸钾溶液颜色变化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酵母菌培养液产生气泡,气球逐渐膨胀,说明酵母菌开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3. 重铬酸钾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说明气体中含有酒精。
六、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的过程,并验证了发酵过程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条件下,能够将有机物质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为发酵工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现象的基本原理;2. 掌握发酵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探究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的现象。
二、实验原理发酵现象是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利用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过程。
酵母菌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微生物,其在无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这一过程称为酒精发酵。
本实验通过观察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酒精,来验证发酵现象的存在。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1. 实验仪器:带胶塞和胶管的锥形瓶、小气球、Y形管、大烧杯、温度计、试管、比色板、小烧杯、玻璃棒。
2. 实验用品:白糖(100g)、一小包干酵母(约30g)、澄清的石灰水、酒精、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0.5ml的浓硫酸溶有0.1g重铬酸钾,体积分数为95%—97%,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100ml的40温水倒入锥形瓶中,加入一大勺白糖,用汤匙搅拌均匀,再加入一小包干酵母,继续搅拌均匀。
2. 保温:将锥形瓶放入大烧杯中,用水浴保温,保持温度在30—40℃左右。
3. 观察现象:观察酵母菌培养液是否有气泡产生,并塞上橡胶塞,以避免气体散失。
4. 发酵: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干瘪的气球是否膨胀,表明酵母菌已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5. 检测二氧化碳:将夹子打开,挤压气球,使瓶内产生的气体通过胶管导入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以验证二氧化碳的产生。
6. 检测酒精:取少量发酵液,加入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观察颜色变化,若变为灰绿色,则表明酒精的产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酵母菌培养液有气泡产生,塞上橡胶塞后,干瘪的气球逐渐膨胀,表明酵母菌已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2. 将气球内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实了二氧化碳的产生。
3. 取少量发酵液,加入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溶液变为灰绿色,表明酒精的产生。
生物技术大实验
实验报告集
班级生物技术1212学号 1220212206
姓名宋扬
使用时间2015.12.14至2015.12.19
组别一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实验室学生守则
一、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服从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
的指导。
二、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好实验预习,实验之前5分钟进入实验室,及时、
准确地完成实验任务,实事求是地完成实验报告,杜绝弄虚作假。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定,爱护仪器设备及工具。
凡不按教师的指导擅自操
作引起仪器、设备损坏者,应予赔偿。
四、爱护实验室公共财物,节约水电、材料和试剂。
未经允许不得随便挪
动非实验需用的其他仪器,不得随便拆装仪器或将仪器、工具带至室
外。
五、持实验室的严肃安静,不得大声喧哗、嘻闹,严禁在实验室内抽烟和
吃东西。
六、严防事故,确保实验室安全,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教师和管
理人员报告。
七、每次实验结束后,主动整理好仪器设备,归还所借器材,关闭电源、
水源,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做好实验结束工作及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工作,经指导老师许可后,方可离开。
苏州科技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1)罐发酵培养
以8%(v/v)接种量接种于5L(装液3L)发酵培养基中,32℃,pH6.8±0.2,0.03Mpa,3L/min (初始),200 r/min(初始),补料分批培养,用氨水自动调节pH,到120小时(4~5d)左右放罐。
接种后培养2-3h后,通过调节空气流量和转速,控制溶氧(DO)在50%的水平。
发酵液pH会先上升再下降,待其降至6.8,通过补加氨水,控制pH在6.8。
每4h测一次葡萄糖含量,计算补料体积,分别维持葡萄糖浓度
(A)1211班:葡萄糖浓度维持在10-15 g/L。
(B)1212班:葡萄糖浓度维持在5-10 g/L。
补料速率:根据还原糖分析结果及溶氧水平情况进行补料(30-60min补料一次)。
每班取3个摇瓶测定有关参数。
(2)参数测定及记录
在线参数每1hr记录一次;离线参数每8hr取样分析一次,包括总糖、还原糖、氨基氮、菌体浓度、pH、辅酶Q10含量等。
(3)放罐条件
待发酵后期,辅酶Q10产量下降,溶氧上升,pH上升,开始下罐。
5、离线参数测定
在发酵过程中每4小时取一次样分析以下项目:
(1) 美蓝染色,镜检观察,并记录类球红细菌细胞菌体形态。
(2) 菌体浓度测定:干重法。
(见附录1)
(3) 还原糖测定:生物传感分析仪。
(见附录2)
(4) 取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用甲醛滴定法测氨基氮。
(见附录3)
(5) 辅酶Q10的提取及定量测定:用酸热法提取Q10(在90℃水浴锅加热,注意不要用电炉加热),用HPLC测定辅酶Q10的含量。
(见附录4)
6、在线参数测定
在发酵罐上连续测定pH、溶氧(DO)、转速、流量、温度等。
7、记录所测参数,记入辅酶Q10发酵批报表。
三、辅酶Q10发酵过程有关离线参数的分析方法
1、菌体浓度的测定
(1)菌体浓度的测定用离心法
取5mL菌液于已称好管重(W0)的10mL离心管中(每次3个平行),4℃下离心15min,离心转速为 5000 rpm。
离心所得菌体用稀盐酸溶液(0.05M HCl:约4mL HCl加水至1L)洗涤两次,称湿重W1,。
注意:洗涤时,要充分震匀。
打开离心管盖,至80℃烘箱中烘至恒重,称干菌体与离心管重量W2。
(2)计算公式
湿重X1=(W1-W0)×20
干重X2=(W2-W0)×20
W1:湿菌体与离心管重量,g;
W2:干菌体与离心管重量,g;
W0:离心管重量,g;
单位:g/L。
2、发酵液中还原糖测定
生物传感分析仪测定发酵液中还原糖
测定操作
在“准备就绪…”状态下,按“运行”键,仪器自动清洗2次,以更新反应池和管道内的缓冲液,清洗结束后进入自动定标状态。
这时,注入25l标样,仪器自动开始测定标样并定标,测定完
成后,自动清洗一次,进入下一测定循环。
仪器根据上次定标时的测定误差,自动判断是否需要继续定标,如需要,则再次提示定标。
当完成仪器标定后,绿灯不再闪烁,仪器进入测定样品状态。
注入25l样品,根据结果确定要稀释的倍数。
初始为40倍。
3、发酵液中氨基氮的测定
(一)实验材料
(1)中性甲醛溶液
将试剂级甲醛(36-37%)调到PH7(用 PH计检查)。
或是在50ml36-37%甲醛中加入几滴0.5%酚酞乙醇水溶液,然后用0.2N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到微红。
(需临用前配制,若放置一些时间后,在使用前要重新中和。
)
(2)酚酞指示剂
0.5%酚酞的50%乙醇溶液。
(3)标准碱溶液
0.1N 氢氧化钠溶液,使用前应标定。
(4)溴酚兰指示剂
0.05%溴酚兰的20%乙醇溶液。
(二)实验方法
(1)分别吸取发酵液离心上清液2.0ml于两个磨口具塞锥形瓶中,各加蒸馏水5ml。
向另一磨口具塞锥形瓶中加入7ml蒸馏水,做空白对照。
(2)向上述三个瓶中各加中性甲醛溶液5.0ml,混匀,加溴酚兰指示剂2滴,加酚酞指示剂4滴。
(3)用标准0.100mol/LNaOH溶液滴定至红色,分别纪录消耗的NaOH毫升数。
4、菌体中辅酶Q10含量提取与测定
(1)菌体细胞的破碎
酸热法:酸热法处理菌体主要是利用盐酸对细胞中的糖及蛋白质等成分的作用,疏松细胞的结构,再经过沸水、冷冻处理,使细胞达到破碎的效果,辅酶Q10得率相对较高,操作也相对简单。
酸热法:取1ml发酵液,加入0.2mL 0.1 mol/L的盐酸,于90°C水浴锅中,水浴处理15 min。
破壁好迅速冷却,5000rpm离心10min,弃尽上清。
加入5mL提取液(乙酸乙酯:乙醇=5:3,体积比),漩涡震荡仪上混匀,置于超声波清洗仪中超声抽提15min,暗室中抽提15min,每隔5min摇匀一次。
将抽提液离心10min。
上层有机相0.46μm滤头过滤,待测。
(2)辅酶Q10含量的分析
辅酶Q10用HPLC进行分析,液相分析仪器为安捷伦,色谱柱为C18反相柱(5μm×4.6mm×150mm)。
流动相为甲醇:异丙醇=3:1,柱温箱为40℃,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是275nm。
辅酶Q10标准品梯度稀释后经HPLC分析建立。
辅酶Q10标准曲线:y=0.06729x R2=0.99996 (x为峰面积,y为辅酶Q10浓度mg/L)
菌体中辅酶Q10含量y=0.06729*5x=0.33645x (提取时,辅酶Q10稀释了5倍)
四、实验结果
菌体量随着时间增加而增长,而辅酶Q10 含量也随着菌体量的增长而变大。
后期因为菌体量的减少,Q10产量也开始降低。
下罐。
还原糖浓度(柱状图)
还原糖浓度不断下降,在24小时开始每隔一段时间补充葡萄糖,使葡萄糖含量维持在6左右。
一开始溶氧在100%,随着菌体生长发酵,开始下降,控制在30%左右,随着菌体增加,降为0,后期发酵罐变粘,影响氧气传递。
前期消耗氮源,产氨,pH上升,随着菌体生长繁殖,消耗碳源,产酸,pH下降,糖缺乏时,pH上升,补充碳源,使pH维持在6.8左右。
当pH过低时,通过补加氨水,使pH维持稳定。
实验报告
学期实验小结
转眼间,我已从懵懂的大一新生变成了大四老生,我开始渐渐觉得焦虑,以及对未来的恐惧。
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么样,虽然确定了一定要考研,可是也不知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学院。
否则,就要踏上未知的社会,开始另一段人生必要的过程。
在本学期刚过一半时段的时候我们开始了“传说”中的大实验,毕竟我们大一到大三的实验都是比较容易的,花时间较少的,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而且要花很多精力。
更重要的是还有来自考研的压力。
虽然一度想过要放弃做这个实验,不过我还是认真的做了,虽然做的并不理想。
其实,对这个实验我还是很上心,虽然不怎么想做,想要集中精力好好考研。
这次的实验是连续发酵测定辅酶Q10,这个实验出了要求对实验的原理及方法步骤了解透彻外,还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还有,作为组长,与人沟通的能力,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必须要具备的。
清楚的弄明白实验的每一步应该做什么,并努力把每一步做好,同时学会与小组的其他成员通力合作,才能让实验去的成功。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学到了丰富的实验知识,对这门学科(课程)的知识,丰富了实践经验,这次实验将会有利于我更好的适应将来的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我会好好把握每一次的实验机会,争取汲取到更多的经验和知识,这样以后才不至于什么都不能独自完成和独立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