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规划建设值得我们研究借签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日本江户时代的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从17世纪初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在这个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方面,日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得江户成为了当时东亚最大的城市之一。
一、经济基础的奠定江户时代最早的时候,日本国内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主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城市开始逐渐崛起,商业活动也变得越来越繁荣。
这得益于著名的“三定制度”,即农村土地的封建化、庄屋制度的开展以及领地制度的完善。
这些制度的推行,减少了地方上的斗争和战乱,为城市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城市规划的实施江户时代的城市规划可以说是非常先进和有条不紊的。
根据“三定制度”的要求,城市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功能和职责。
例如,江户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居住区和行政区,使得城市的秩序和管理得以良好的维持。
同时,江户城的城墙和护城河也起到了保护城市安全的作用,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保障。
三、商业繁荣的原因除了良好的城市规划外,江户时代的商业繁荣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首先,江户时代的幕府政权对商人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他们通过降低税收、鼓励商人和手工业者组织工商团体等措施,为商人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江户时代的和平与稳定也为商业繁荣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没有战乱的威胁,商人们可以安心经商,投资和创新,因此经济发展迅速。
四、城市的特色产业在江户时代,一些特色的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例如,日本的娱乐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歌舞伎、浮世绘等艺术形式备受青睐,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
此外,由于交通和商业的便利,江户时代的城市也成为了一些手工业和手工艺品生产的中心。
陶瓷、漆器等工艺品因此而兴盛。
五、城市的社会变迁江户时代的城市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在城市中,贾客阶层逐渐崛起,他们是城市中的富商大贾,通过经商获取了巨大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同时,由于商业的繁荣,一些特色的行业也开始兴起,例如妓院等。
63June 2007上海房地日本城市的建设规划文/吴 洋上海房地川崎市便从1980年开始对车站进行旧区改造,规划建设了大量的办公楼、商业设施,成为川崎市名副其实的中心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居民在本市就业。
当我们来到川崎车站周边时,发现二十多年前的规划已经基本实现,昔日落后的旧城繁华程度已经不亚于东京新宿、涉谷等地方。
二、土地集约利用,公共空间敞开日本的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这使得日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特别注重精打细算,很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精神。
川崎市车站旧区以前建筑十分密集,道路少而且狭窄,交通十分不便,人车混杂,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车站旧区改造时,对地上、地下空间进行了充分的发掘。
车站所有站台几乎都设在著名的建筑里面,建筑与建筑之间又有连廊,无不体现着日本的立体化建设思路。
而下沉式广场、地下道路更是四通八达,地下两层商店街、餐饮街不但解决了交通问题、方便了路人,而且大量的商铺提供了诸多的就业机会,使从前混乱破旧的车站旧区成为充满活力,交流频繁的繁华新型市区。
为了能为公共交通辟出空间,高档商场与写字楼的设计也进行了革新,商场不再采用封闭式的大楼,而是成为敞开式的建筑,中间为广场,四下道路纵横,店铺分布四周,感觉借鉴了古罗马竞技场的灵感。
商场不再是道路的阻碍,而成为城市道路的一部分,不但增加了人流量,而且光线明亮、空气流动清新,更具有了传统封闭式商场所不具备的优势。
办公楼也将一侧底楼镂空,成为了连接两条道路的枢纽。
通过诸多巧妙的设计,车站旧区的工作人口增加了几倍,办公商业设施齐全,交通状况也大大改善。
车站旧区改造城市规划人员的精打细算功不可没。
三、开发与保护并举,延续城市历史文化没有历史的城市,无论它多么完美,总是让人感觉缺少文化的积淀,留有遗憾。
无论是横滨港湾二十一世纪的新开发,还是川崎市的旧城改造,日本对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也十分注重。
现代化的港口与古老的仓库似乎并不协调,但是有150年历史的红砖仓库蕴含的是日本开阜之后的强盛之路。
东京城市规划专业:工程管理班级:1302姓名:陈飞翔学号:026130215东京城市规划摘要: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信息、金融中心之一。
东京位于日本群岛中间,面积2180平方公里左右,拥有人口约1200万。
从地理位置看,东京主要包括23个区,以及多摩新区,形成一个行政商务中心区,加上周围许多县,如神奈川、崎玉、千叶,以及最北面的茨城县等构成东京圈。
本文就东京的城市规划进行分析。
关键词:东京城市规划都市圈一、城市背景东京为日本首都,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东京古称江户,是日本自德川幕府时代以来的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维新迁都江户,改名东京,自此成为日本首都。
后逐渐发展成为日本众多领域的枢纽中心,亦为世界经济发展度与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
根据建成区面积、人口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东京是亚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城市,全球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
东京都总面积2,162平方公里,包括23个特别区、26市、5町及8村,并与周边县构成“首都圈”。
目前东京都约有1,328万人口,东京都市圈总人口达3700万,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都市区和都会区。
此外,东京拥有目前全球最复杂、最密集且运输流量最高的铁道运输系统和通勤车站群,其中东京地铁系统每日平均客运量达1080万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铁首位。
2013年9月,日本东京当选为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这是东京继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的第二次承办奥运会。
二、具体规划1、用地,新城,及防灾规划东京都政府通过了新的“城市规划法”,把全城分为“发展区”和“控制区”两大类。
东京市区的密度级高,主要地区有银座,丸之内,霞关,皇宫,赤坂,涩谷,新宿,池袋。
对于这些密集的久市区,东京采取的改造政策是:改造旧区,发展副中心,调整土地用途。
同时,由于日本深受震灾之害,故在城市规划时专门提出“防灾规划”,为此,在城市内指定了121个避难所和206条避难道路,总长307公里。
硕士研究生非笔试课程考核报告2014 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考核课程:日本城市规划详解提交日期: 2015年 3 月 24 日报告题目: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姓名唐惠娟 _ 学号 2013050112 年级 2013级专业城乡规划学所在学院建筑城规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处制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基于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发展历程的研究摘要:大正—昭和初期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在此期间,日本确立了统一的城市规划制度,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日本城市化特征,虽然日本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制度、技术、模式并不成熟,且体现出诸多弊病,但这对目前正处于城市规划与建设重要时期的我国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将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背景、特征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该时期日本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日本;城市规划;大正—昭和初期大正—昭和初期(1912—1935),日本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制定了一条适合其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而在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与规划模式逐步完善,随着日本传统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化,彼时的日本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城市规划特征,包括大城市圈为主的规划模式、临海工业带现行发展的“非均衡式”规划理念,以及“交通现行”的规划策略等等。
不盲目参考发达国家经验,自主探索城市化道路,针对性地制定城市规划模式的做法,对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重要阶段的我国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产业公害、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也为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带来诸多警示。
1 日本城市规划背景与基本制度明治时期的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是日本全国统一城市规划的起点和必要基础,但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城市逐步扩张,明治时期的规划制策略已经不再适用。
在此背景下,大正—昭和初期的日本逐步开始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策略,于1919年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城市规划法,此后逐步建立了更为适用的城市规划制度和相应策略,并改进了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最终形成以土地规划整理制度、建筑线制度、用途地域制度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制度体系。
发布时间:2022-06-06 阅读:12193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 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
其后,在快速工业化带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仅用了50 年的时间,就完成为了欧美国家100 年的城市化进程。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WDI ,2022),在1960 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就已经达到63.3% ,1975 年跃升至75.9% ,其后向来缓慢上升。
本研究从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变化三个角度分析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图 1 1890-2000 年日本城市化率一、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1.1 城市化起步阶段(1868~1930 年)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产业革命带动人口向城市会萃。
1868 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日本开始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目标。
在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同时,增强军事力量和培植资本主义经济,在1868~1885 年间,在接收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引进英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聘用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建设了一批兵工厂、采矿场,以及以生产纺织品、水泥、玻璃、火柴为主的民用“模范工厂”,开始了产业革命。
这一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觅工作。
明治22 年(1889 年)开始设立市制,1890 年日本城市人口约为320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8%;1920 年开展全国第一次国情调查时,城市人口约为1000 多万,占总人口的18%;在产业革命后期,1920 年到1930 年的10 年间,城市人口达到了1544 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24%,但当时绝大部份人仍生活在农村地区。
1.2 城市化停滞阶段(1931~1945 年)这期间,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但受“二战”影响,城市化进程受阻。
20 世纪30 年代,日本政府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个时期的日本城市人口继续增加,1931-1940 年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1% ,1940 年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达35%。
城乡规划案例:日本城市的城市景观与文化遗产日本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城市规划案例也相当值得关注。
本文将对日本城市的城市景观与文化遗产展开讨论,探究其独特的规划理念和实践经验。
日本城市的城市景观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和谐与平衡。
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城市规划注重保留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以确保城市的独特魅力得以保持。
首先,日本城市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例如,在京都,这个拥有超过一千年历史的古都,城市规划上充分保留了众多的寺庙、神社和传统建筑。
这些历史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吸引了无数游客,也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而在东京,尽管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城市规划也努力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街道,例如上野公园和浅草寺。
通过保留和修复这些历史建筑,日本城市保留了其宝贵的历史遗产,同时也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
其次,日本城市规划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日本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山脉、湖泊和海洋。
在城市规划中,日本充分利用了这些自然资源,将其融入城市景观中。
例如,日本很多城市都拥有美丽的公园和花园,如东京的新宿御苑和大阪的天守阁公园。
这些公园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为城市增添了绿色和生机。
此外,日本在海岸线的规划中也注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通过建设海洋公园和海洋博物馆等设施,提高了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再次,日本城市规划在交通和建筑设计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国家,其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例如,东京拥有发达的地铁和电车网络,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的交通方式。
此外,日本的城市规划也注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高楼林立的设计,提高城市的人口密度,并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居住和商业空间。
例如,东京有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高楼,如东京塔和六本木的摩天大楼。
这些建筑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景观,也反映了日本在建筑设计上的创新精神。
柏叶智慧城市项目概况:日本首屈一指的巨大规划项目柏之叶智慧城市位于日本千叶县柏市,距离东京都银座区域约30公里,智慧城市面积约272.9公顷,区域内规划人口约2.6万人。
整个项目通过公、民、学携手合作的方式,力图打造城市建设试点项目,2011年12月被内阁府定位“综合特区”、“未来环境城市”。
⏹环境共生都市⏹新产业共生都市⏹健康长寿都市环境共生都市——有效利用能源的都市AMES地区能源管理系统项目正在不断对城市整体的能源利用情况进行优化。
而AEMS则是这向工作的核心。
目标是在创建自主经营的供电网络的同时,扩大地区规模并实现功能的扩充,并力争发展成为一个作为提高居民生活及支撑城市革新的核心力量的“智能电网”。
将分散电源所产生的电力在区域内进行再分配的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开始运行。
它可以实现太阳能发电、蓄电池发电等分散电源所产生的电能在街区间的再分配。
该电网使用自营的输电线路,将电力公司的电力和分散电源结合使用,实现了电力在街区之间的再分配和区域整体化的电力削峰。
发生灾情时的智能能源系统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及蓄电池,对发生灾情时的能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使BCP(事业持续计划)、LCP(生活持续计划)方面的展开成为可能。
在GATESQUARE内,即使在发生停电时也能连续三天保证平时六成左右的电力供应,还可为住宅楼里的消防电梯、照明设备以及公用区域提供电力环境共生都市—可持续发展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是摆脱对电力等能源的依赖,通过有效利用自然界的热能和空气来减少对地球负担。
在“GATE SQUARE”的各栋大楼中,我们将可持续环境设计与AEMS〈地区能源管理系统〉相结合,使购物大楼和办公大楼两栋大楼合计实现了约40%的CO2减排,而各单栋大楼则分别实现了约50%的CO2减排。
领先实现了日本式的绿色建筑。
环境共生都市——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城市充分利用太阳能板、风力发电设备以及地下水、雨水等可再生能源。
此外,通过对可堆肥垃圾生物气体、CGS排热等未利用能源的开发,力争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日本城市规划日本城市规划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城市规划之一,其特点在于注重功能区的划分和交通系统的建设,以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生活便利性。
首先,日本城市规划注重功能区的划分。
在日本的城市规划中,不同的功能区分布清晰,能够满足居民的不同生活需求。
例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教育区等功能区相对独立,互不干扰,使得城市的各项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这种集约化的规划方式使得城市的各项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效益。
其次,日本城市规划注重交通系统的建设。
日本城市规划中的交通系统设计合理,覆盖面广,以提供快捷和便利的交通方式。
首先,日本的城市规划中广泛运用了地铁系统,使得居民可以快速、方便地到达各个重要地点。
其次,日本的城市规划中也重视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建设,鼓励居民绿色出行,减少对汽车交通的依赖。
这种注重交通系统的规划方式不仅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同时也减少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此外,日本城市规划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化建设。
日本的城市规划中,公园、绿地等绿化空间的建设比例相对较高,使得城市的环境更加优美。
此外,日本城市规划中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推广雨水收集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日本城市规划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
日本的城市规划中,公共设施的建设非常完善,如学校、医院、社区中心等,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也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管理效率,使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日本城市规划以功能区的划分和交通系统的建设为重点,旨在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生活便利性。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化建设以及公共设施的完善,使得日本的城市规划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可借鉴性。
日本城市道路建设的研究报告总结范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日本城市道路建设的研究报告总结摘要:在日本,城市道路建设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值得借鉴的日本科学城清华大学企业集团马二恩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李志强、安红平、刘杰为了学习借鉴日本发展科学城的经验,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马二恩、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强及主任助理安红平、刘杰等一行四人,于7月27日至8月3日考察了日本两个规模最大、最重要的科学城筑波科学城和关西科学城。
一、筑波科学城概况筑波科学城位于东京东北约60公里处,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40公里。
筑波是一个国家级的研究基地,完全由中央政府资助,主要从事基础研究。
筑波科学城占地约29平方公里,拥有48个国家级研究与教育院所。
全国大约30%的国家研究机构及其40%的研究人员聚集在筑波,国家研究机构全部预算的一半左右投资在这里。
筑波发展的头10年,私营机构的参与并不积极。
尽管规划给私营机构提供了三个研究园区,但最初这些园区都空置着。
1985年以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国际科学技术展览会在筑波举行,筑波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进,特别是为展览会而修建了高速公路。
1987年12月通过的研究交流促进法加速了这一趋势。
这项法律允许私人企业使用国家院所的设施,并可促进国家院所与私人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和专利共享。
现在筑波已有近200家私营研究机构。
二、筑波科学城的启示从筑波科学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就科学城的规划建设方面得到以下几点粗浅体会:1.筑波科学城没有依托原有城市,而是平地起家,大学及研究院所都是从其他地方搬迁而来或新建的,投资巨大,周期漫长,导致很长一段时间,筑波的发展缓慢。
直到8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才开始好转,东京大都市的边界不断向外扩展,终于开始接近了筑波,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日渐完善。
筑波模式投资大,周期长,发展中国家能否仿效,值得怀疑。
中关村科技园区紧紧依托中国最大的智力密集区,充分发挥原有的大学和研究院所的能动性,利用原有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投资少,见效快,是适合中国国情、建设科技园区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日本的城市规划如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在当今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日本作为世界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其城市规划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日本的城市规划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生活质量。
在规划之初,便广泛征求民众意见,让居民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中。
这种参与式规划不仅增强了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能确保规划方案更贴合实际需求。
例如,在社区建设方面,规划充分考虑了居民的日常活动范围和出行便利性,设置了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公园、图书馆、医疗机构等,打造了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交通规划是日本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日本的城市交通系统高效便捷,这得益于其科学合理的规划。
城市中地铁、公交、轻轨等公共交通网络密集,站点分布合理,换乘方便。
同时,为了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私人汽车出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置公交专用道、优化公交运营线路和时间等。
此外,还大力推广自行车出行,建设了专用的自行车道,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在能源规划方面,日本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通过在城市中大规模安装太阳能板、风力发电设施等,提高了能源自给率。
同时,加强能源管理,推广智能电网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分配和使用。
在建筑领域,推行节能标准,新建建筑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和节能设备,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降低了建筑能耗。
信息化建设也是日本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
城市中广泛覆盖高速宽带网络,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如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路灯、智能垃圾桶等。
这些设施能够根据实时情况自动调整工作状态,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另外,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充分应用,通过对城市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为规划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了城市的精准规划和管理。
摘要:日本是亚洲较早开展绿地系统规划的发达国家。
通过研究日本绿地系统的规划特点和优秀案例,期望能够为我国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借鉴与参考。
着重探讨目标设置、规划布局、实施策略3个方面。
目标设置既包括制定量化指标,也包括将抽象宏观的大目标,逐步分解细化为可操作的实施策略。
规划布局从环境保护、游憩、防灾、景观等系统出发,在形成各自布局方针的基础上,进而构筑综合的绿地网络系统。
实施策略通过方针图与体系图,将绿地建设与保护、推进绿化的各项措施,落实到空间与管理等各层面上。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生态环境;游憩功能;景观塑造;防灾功能文章编号:1000-6664(2010)09-0025-07中图分类号:TU 986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0-06-29;修回日期:2010-08-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园系统网络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国家‘两型社会’新特区为例”(编号50908092)资助Abstract:Japan is the developed country which carries out green space master planning early in Asia.Through studying Japanese planning feature and its outstanding cases,this paper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green space master planning in China.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parts including aim setting up,layout principl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To set up aims not only makes out the quantitative standards,but also develops one abstract big goal to many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which may yout principles come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creational function,disaster prevention and landscape.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through the policy plans and the system charts,displays diverse actions o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greenery improvement,which are carried out in space and on management.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green space master planning;ecology and environment;recreation function;landscape forming;disaster prevention function日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与案例解析(下)Japanese Green Space Master Planning Feature and Case Analysis (II)戴菲陈福妹DAI Fei,CHEN Fu-mei(接8期87页)4目标设定4.1目标体系的构成内容目标设定是日本《城市绿地法》中规定的,是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制定的两大内容之一。
整个一体化再生过程围绕土地区划调整、轨道改良事业以及综合体项目三位一体的进行,其中土地区划调整工程为在大规模用地与多利益主体的背景下进行有效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以规整土地提高用地利用率,开发完成后,原先的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重新获得开发前相应估价的土地,剩余的保留地一部分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一部分进行销售,其销售获利充当整个项目资金的一部分。
为消解山谷地形高差与街区分断问题,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建筑与装饰2019年5月上 135城乡规划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化的步行网络,通过地下通道、地面专用步行道、空中人行天桥将地铁、轨道站点、各综合体、公共空间在不同基面上立体穿插于一体,同时实施人车分离,保证步行连续性与舒适性,紧密地衔接了各个街区,提升了枢纽地区的开放性,形成了涩谷站极具特色的步行交通体系[5]。
在综合体项目设计中,2012年开业的涩谷Hikarie,以玄关的设计手法设置了竖向上的交通节点——车站核(urban core),直接连接地上与地下,极大地提升了换乘效率[6]。
涩谷地区本身是日本世界流行文化的前沿节点,因此枢纽站周边的开发项目还致力于导入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创意文化产业,吸引了众多文化设施的进驻[6],如涩谷Hikarie在11-16层建设了可以容纳2000人的日本最大歌舞剧剧场。
3 日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经验总结及其启示结合日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主要规划策略与成功经验,并立足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开发现状,在土地使用、交通接驳、功能服务、空间景观、体制机制等方面总结了四点经验及启示。
3.1 土地使用一体化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中虽没有明确提出TOD理论,但都体现了TOD理论关于土地使用的几个特点:一是用地性质混合,一般以交通、商业、居住、公共设施为主;二是注重拓展地上地下空间的垂直开发;三是高强度开发。
为此,着力于设计范围、竖向开发、用地性质、开发强度要点,从法律法规、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利益分配到管理运营等方面去实现土地使用的一体化,是轨道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开发的先决条件。
去年我去过日本几个大城市,在日本的时候,对城市道路建设观察较多,日本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程度高,相当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总体水平领先,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国民素质优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个汽车王国。
其代步工具基本上以汽车为主。
尽管车辆很多,但车辆行驶却井然有序。
日本的土地资源也很匮乏,为了保证车辆的畅通,日本注重发展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有效解决城市车辆拥挤的矛盾。
日本的城市道路也不宽敞,主干道一般为双向四车道,次干道一般为双车道,没有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合并,人行道宽窄不等,宽处3-4米,窄处仅够并肩走两人,有些地段仅设单侧人行道。
从整个城市规划建设上看,大多数是战后建筑,或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
感觉日本的道路建设注重实事求是,有效利用空间,避免过多拆迁,较好地保存城市的原有风貌。
日本的城市道路建设水平较高,给人的感觉是每条道路都是精品,都是精细施工、精心管理的典范。
包括路灯、绿化、小品、交通信号灯等配套设施,都有独到之处,让人感觉相互搭配非常得体,非常和谐统一。
另外我注意到,日本城市道路的维护管理非常到位,基本看不到城市道路破损现象,有较高的设施完好率。
日本的城市绿化并不注重绿化面积的比例,根据道路的宽度和环境,做一些点缀,从绿化的树种和花卉品种的选用到栽培养护,做得非常精制,每一组、每一片都是一件艺术品,从造型到四季花卉的搭配,都独具匠心,真正做到四季有花,终年有景。
规划设计理念比较先进。
1,日本的城市道路规划并不追求整齐划一,而是根据地形地貌以及原有建筑的情况因地制宜,能宽则宽,能窄则窄,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大拆大建。
(无锡土地资源也紧缺)
2,日本城市道路的路面结构以沥青路面为主,道路面层多采用中粒式沥青砼,强调行车的舒适性及行车安全。
在市区繁华路段,采用了彩色沥青路面或沥青路面施工中加入白色石子,既区分了道路交通功能,又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感觉档次较高。
配套比较齐全。
1,日本城市道路的路灯,道路标志牌、交通信号灯等附属设施配套齐全,道路功能完整。
2,路灯灯型以单臂灯为主,主要体现道路照明功能,单臂灯的灯杆、灯具以方行为主,和建筑风格非常协调。
在市区繁华路灯灯型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
3,道路交通信号灯设计非常轻巧,在道路交叉口路灯、交通信号灯和人行道灯合三为一,感觉设计非常巧妙。
道路标线非常清晰,道路标志牌设计比较精巧,无锡城市道路的标志牌参照交通的标准,值得商榷。
无锡正在向大城市转变,随着小轿车越来越多,因此车辆停放场(点)满足需要。
感觉日本的汽车数量很多,摩托车、自行车却非常的少。
由于土地资源严重匮乏,所以日本城市的道路显明比无锡窄,而且城市道路没有慢车道,但却较好的解决了车辆停放问题,主要做法:1,是沿街单位和家庭大多在底层建设了大小不同的停车场,2,是在道路两侧和公共场地设置临时停车点,实行划线停放。
商业网点满足需要。
据说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早已取消了农贸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数量众多的大型超市和商场,肉类、鱼类和蔬菜等农副产品,均加工成半成品在超市出售,从源头上解决了占用道路从事经营活动问题。
另外,就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市民素质而言。
没有必要也不会存在占道经营吧。
环境卫生方面
1,沿街单位的垃圾清运、处理。
上面提到,日本这个国家没有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或类似的机构。
但任何国家从事生产活动,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均要产生垃圾。
日本在政府部门中设置了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和处理工作,就由政府的这个机构负责,并且这个组织的工作人员列入政府公务员序列,但这个机构只负责城市公共地段和区域垃圾的收集、清运工作,而沿街单位建(构)筑物门前的卫生保洁工作则由产权人(单位)负责,这类似我们的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即以前实行的“门前三包”责任制。
日本虽然没有这方面的法律规定,但沿街单位和店铺门前被收拾得非常干净整洁,这完全是一种自觉行为,到达东京的当天夜里,我们看到,宾馆周边店铺门前的人行道上,断断续续堆放了袋装垃圾,有的门前堆放的垃圾有1米多高,垃圾包装袋的颜色、规格、式样均统一,第二天早上,所有垃圾被清理一空。
在日本的城市中,垃圾焚烧处理点均设在市中心,在东京市区,不时会看到约20-30米高,象烟囱一样的垃圾焚烧处理中心,这样的垃圾焚烧处理中心在整个东京市有11个。
2,居住区的垃圾收集、清运。
日本城市中的居住楼房,不实行类似中国的封闭管理模式,全部采取敞开式,这主要还是出于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因。
在居住区,均设置了满足需要的垃圾存放房,政府收集垃圾,按单日和双日,收集可燃和不可燃两类垃圾,以便于处理。
3,环卫设施。
日本城市中建设了满足需要的公共厕所,所有公厕全部免费开放使用,公厕的内部设施完善,材质档次高,公厕内洗手台上摆放了鲜花、香皂等,沿街公厕的建筑大多采用日本的民族建筑风格。
沿街设置摆放的垃圾桶,大多采用不锈钢制作,有些采用轻型材料,全部实行分类收集,主要分可燃、不可燃、玻璃、一般等类别,垃圾桶的设置密度根据使用量的不同而不同。
桥梁。
日本的城市桥梁造型较普通,比较务实,东京湾彩虹桥、神户的明石海峡大桥等跨海大桥从远处观看造型与周边环境较为协调,一般城市桥梁偏重于使用功能。
公共建筑的综合性。
日本时下流行综合性建筑的开发,高层单体建筑不再作纯写字楼(办公楼),而是集商业、餐饮、娱乐、办公,特别是带有文化色彩的展览、图书馆等更是提升大楼档次的必备功能,纯办公楼在城市的重要地段不聚人气,节、假日、夜间成为空楼影响周边的城市气氛,建成综合性的大楼,各种功能互相补充,保证人气不断。
希望无锡政府应该可以借鉴,特别是新区、蠡湖/太湖新城、大量的政府办公楼集中放置极有可能造成节假日、晚上毫无人气的区段,有意识地掺加综合性建筑可以很好地改变这种状况,亦可以拨高单体体量,节约土地,提升城市形象,此外联合开发亦可以缓解政府部门改善办公条件的资金压力(无锡城建,资金紧缺)。
2,城市地下空间的高度开发,城市的日常活动大量在地下空间完成,既缓解地面交通的压力,又平战结合节省大量土地,此外,地下空间不受天气的影响,能全天候运作,中国虽大力提倡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但与日本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其实日本是土地私有化的国家,建筑物属私人所有,但地下空间连成一片并与地铁站等有良好的联接,规划有序、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可能政府在其间应有鼓励政策和协调机制,在无锡的XX新城规划建设及XX路城市主轴打造中,应充分重视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开发。
另外,日本的城市高层建筑相对较多,且外立面大多采用玻璃装饰,所有的建筑物外立面非常干净整洁,几乎是一尘不染。
主要还是采取及时粉饰、清洗的办法,我在横滨市看到,清洗公司正在对两栋30几层的建筑物进行清洗。
椐了解,对陈旧建筑物的清洗粉饰,日本是没有法律规定的,但产权人对建筑物不定期进行清洗或粉饰,脏了陈旧了随时清洗或粉饰,所以,城市的建筑物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在日本的城市中,建筑物临街的一面几乎看不到空调外机,主要是在规划设计时,将空调外机位置预留在背街的一面,即使偶尔看到临街一面有空调外机,也是整齐划一,而且都是年代久远的建筑物,从这点可以看出规划设计的精细之处。
总结:在那里切身感受到了现代城市文明,谈了一些体会,了解不深也不透,偏颇之处在所难免,但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对我无锡还是有一定的启发。
一是日本毕竟属于发达的西方国家,城市的市政设施和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城市化程度相当高,由于硬化、绿化到位,城市中没有裸露土地,道路上、空气中没有任何浮尘;日本基本不存在城乡差别(无锡肯可做到!),城市与城市之间几乎不存在城乡结合部,即使在农村,也没有裸露土地,农田之间的大小道路都是沥青路面,在我经过的所有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上,很少看到农用车或农用
机械在路上行驶。
二是日本的国民综合素质比较高,在东京的新宿、银座等最繁华商业区,虽然我有意识的注意,但没有看到乱扔垃圾和其他不文明现象,倒是在横滨中华街,看到一个年青人,步行近200米,将空水瓶和用过的食品包装袋扔到垃圾桶内。
(可能是日本城市的垃圾桶多吧。
)另外,在遵守交通秩序、卫生文明习惯、公共场所行为等方面,处处显现出日本国民的高素质。
不过,有一个绝对的前提:永远对日本人不要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