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
- 格式:pdf
- 大小:197.85 KB
- 文档页数:5
日本房屋管理制度一、日本的房屋管理制度日本的房屋管理制度源自于其独特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
日本房屋管理制度具有复杂性、完善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包括有关土地、建筑、住宅和商业用地的规划、开发、使用和管理的相关法规和制度。
日本的房屋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日本的土地利用规划日本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围绕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展开的。
在日本,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包括国土规划和具体的地方规划。
国土规划是由国土交通省负责制定和实施的,其目的是统筹规划和管理日本的国土资源,包括土地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地方规划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和实施的,其目的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 日本的土地使用管理和开发日本的土地使用管理和开发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包括土地的开发、分配、转让、租赁和使用等相关事务。
地方政府负责规划和管理土地的使用,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在土地使用和开发中,地方政府还会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市场需求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 日本的建筑管理和规划日本的建筑管理和规划是由建设省(现已合并入国土交通省)负责的,其主要职责是规划和管理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等相关事务。
建设省会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制定相应的建筑规划和技术标准,监督和管理建筑的质量和安全,保障建筑的结构稳固和环境友好,促进城市建设和现代化。
4. 日本的住宅管理和住宅政策日本的住宅管理和住宅政策是由厅(局)负责的,主要包括住宅的建设、分配、租赁、管理和维护等相关事务。
日本的住宅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居民的住房需求,保障居民的住房权益,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住宅管理和住宅政策中,厅(局)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建立住房补贴制度、推行低收入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积极开发社会住宅等,以满足不同居民的住房需求,实现住房的普惠性和可持续发展。
东京新宿副中心区发展历程功能布局规划布局交通体系发展历程功能布局规划布局交通体系20世纪60年代,东京大都市圈开始形成,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城市发生转型⏹1、城市人口突破1000万,单一的城市商业中心城市形态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商业行为要求⏹2、西部郊外和多摩地区的住宅大规模建设,使东京的人口中心进一步向西部转移⏹3、铁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使东京居民的活动半径加大⏹4、战后人口激增,老城中心各类矛盾日益加剧,东京政府明确提出了“首都圈整治计划”新宿池袋涩谷上野、浅草东京1992年城市中心区的分布图一级中心二级中心日本桥、东京站、银座上野、浅草新宿、涩谷秋叶原、锦系町、小岩日本桥东京站银座发展历程新宿池袋上野浅草涩谷商务商业娱乐中心排名第一大综合型城市中心基础条件零售功能、娱乐功能和饮食功能规模商业设施2760个总营业面积366550平年营业额14670亿日元商业及文化交流中心排名第三大综合型城市中心基础条件传统的零售商业功能规模商业文化设施1353个总营业面积278489平年营业额9012亿日元信息中心排名第二大综合型城市中心基础条件交通枢纽、零售商业设施规模商业娱乐设施2127个总营业面积251892平年营业额12993亿日元传统文化旅游中心排名第四大综合型城市中心基础条件富有悠久历史和江户风情的商业区规模商业娱乐设施1918个总营业面积208100平年营业额7473亿日元每个中心依据自己不同的条件和基础形成不同的定位其发展定位是经过政府规划、项目推动以及历史演变逐渐形成的(由60年代到现在的发展历程)1950年新宿歌舞伎町一带成功举办了和平博览会。
形成零售商业设施以新宿大街为中心、娱乐设施以歌舞伎町为中心、饮食设施以新宿二丁目为中心1958年“首都整备委员会”决定把新宿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副都心,在强化商业机能的同时,开发商务办公和文化设施机能20世纪60年代商业和娱乐设施向西口和西南发展,1963年,京王、小田急百货商场建成,标志着新宿成为东京具有相当规模的、较完善的重要商业中心现在新宿已经成为东京副都心中发展最快、最豪华的综合型中心形成商业基础引入商务办公商业快速发展成熟期时间重大事件关键因素20世纪90年代商务办公区基本建成,地下商业街网络系统形成,南口商业区再开发,时代广场等商业综合体陆续建成功能提升和完善发展历程功能布局规划布局交通体系用地功能现状银座方向集中商务办公区边缘办公区住宅区娱乐及临时居住区集中商业区办公、临时居住混合区功能延续周边住宅区功能延续周边住宅区功能分区示意新宿核心区由商业、商务、娱乐以及住宅等多种功能板块组成,各种功能协调发展功能布局新宿功能分区图商业部分构成图1休闲娱乐区:以歌舞伎町为中心2零售商业区:以新宿大街为中心3餐饮服务区:以新宿二丁目为中心商业娱乐区新宿火车站商务办公区123歌舞伎町新宿大街新宿二丁目新宿商业区用地功能比例商业: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居住:公共建筑:绿地、广场、道路25:5:15:15:10:30开发强度与城市意向⏹新宿各功能区容积率商业娱乐区商务办公区居住区新宿中央公园10.12.32.1⏹新宿各功能区容积率分布图⏹商务办公区超高层分布图10.12.32.11.924681012商务商业居住公共建筑容积率新宿火车站随着高端产业的引进,传统商业发生转变,逐渐向高端性、综合商业发展商业规模商业质量商业主要集中在东口商业和娱乐设施又逐步向西口和西南发展;西口地下街和西口广场投入使用南口地下街、东口地下街和歌舞伎町地下街也分别建成南口再开发50年代60年代90年代70年代现在大型购物中心:Lumine、Mylord、Flags……品牌旗舰店:Beams、CommeCaStore……电子产品商店:淀桥相机店、樱花屋……地下商场:Subnade……60年代名店恢复:新宿表店……娱乐设施增多提高:木偶剧场…….电器商场:……各类零售商店:……百货商场:京王、小田急……90年代商业综合体的陆续开发:1995.1 新宿I-Land1996.4 新宿Opera City1996.10 时代广场1998.2 小田急SouthernTower……业态变迁东京都政府大楼1991年三井大厦1974年新宿商务区新宿野村证券大厦1978简约现代,高度智能的科技办公环境商务区由超高层写字楼建筑群组成商务区,办公环境高度现代化,为高端产业和高端人群引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商务办公区整体规划要点:1)整个区共划分为11个用地面积为1.2-1.9公顷的街区,建筑物的机能设定为以商务办公楼、商场、旅馆为主,不得设置仓库、风俗业设施。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曹康陶娅摘要:本文研完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一段发展历程在概述了自1868 至1931 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后,本文依据规划主体的不同、分三个方面付该时期东京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进行论述、即西方思想的影响、企业家的自发实践和本国之路的探索。
最后,总结了明治时期和大正时期日本城市规划的持征及不足。
日本的城市规划历史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和现代。
1868 年后的近现代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明治(1868 一1912 ) ;大正至昭和早期(1912 一1931 卜战时(1931 一1945 )战后(1945 一至今)。
日本封建时代结束以来的三个天皇政权各因其鲜明的特征而被当世称为”国家主义的明治‘’、”民主主义的大正’‘和”军国主义的昭和”。
从年号上看.大正时期是从1912 年到1926 年但日本史学家公认的”大正民主”时期是从日俄战争结束开始到1931 年满洲事变为止(Sorensen , 2002 : 86 )。
本文选取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草创时期的典型城市―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时期(1868 一1931 )的东京―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城市规划;东京:明治;大正l 政治、经济、社会背景l . 1 社会变迁―从明治到大正日本明治时期(1868 一1912 )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日本脱离封建社会,步入发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明治政府成立后即开始推行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国策,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等领域进行近代化、西方化的普及(万峰,1981 )。
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包括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地税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依田惠家,2004 ; 213 一223 ) .为日本成为现代强国奠定了基础。
大正年间<1912 一1926 )爆发了各种社会运动及普选运动.不少政治立场各异的社会政治团体成立推动了1925 年普选法的颁布。
1、区内城市规划。
首都圈在成立之初是“东京都一级依存”的发展模式,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和金融机构总部迁移至东京,作为行政中心的东京迅速膨胀,加强了区域职能“向东京一级集中”发展,这使人口、产业过于集中一个地区,由于日本为多震国家,国家主要功能集中于东京一个城市,一旦发生地震,城市功能瘫痪,会造成巨大风险,为了分散自然灾害的风险,政府考虑把核心城市的部分职能分散到周边城市。
根据实际发展需要,1970年首次提出的“多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建立多个业务中心城市即“多级中心城市结构”,形成“多核多圈域地域”,并形成东京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联动、协调发展。
2、区内产业布局。
都市经济圈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核心是区域内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目前,东京大都市圈内形成了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体系与合作体系,即各核心城市根据自身资源、自然条件等特色,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承担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了整体集聚优势,各核心城市发展形成了基于自身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建设东京都市圈的措施1、日本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支持首都经济圈发展。
日本政府颁布的多部法律和五次经济圈规划对首都圈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适时地调整法律、法规和首都圈的规划,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日本政府1956年颁布了《首都圈整备法》,之后,根据《首都圈整备法》先后五次编制实施了首都圈基本规划。
第一次规划在1958年,将新宿、涉谷和池袋作为缓解CBD地区成长压力的城市副中心,并在东京周围建成一圈宽广的绿带,绿带外是卫星城镇发展工业和大学校区。
但东京的城市扩张并没有按照该计划,最近一次规划即第五次规划是在1999年编制的,规划期从2000年到2015年,再次强调了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分散网络构造”的设想,规划将首都圈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考虑,还从区域合作的角度考虑到首都圈周边区域的发展。
2、利用财政税收职能引导区域经济内产业发展。
城乡规划案例:日本城市的城市景观与文化遗产日本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城市规划案例也相当值得关注。
本文将对日本城市的城市景观与文化遗产展开讨论,探究其独特的规划理念和实践经验。
日本城市的城市景观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和谐与平衡。
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城市规划注重保留和发扬历史文化遗产,以确保城市的独特魅力得以保持。
首先,日本城市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例如,在京都,这个拥有超过一千年历史的古都,城市规划上充分保留了众多的寺庙、神社和传统建筑。
这些历史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吸引了无数游客,也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而在东京,尽管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城市规划也努力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街道,例如上野公园和浅草寺。
通过保留和修复这些历史建筑,日本城市保留了其宝贵的历史遗产,同时也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
其次,日本城市规划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日本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山脉、湖泊和海洋。
在城市规划中,日本充分利用了这些自然资源,将其融入城市景观中。
例如,日本很多城市都拥有美丽的公园和花园,如东京的新宿御苑和大阪的天守阁公园。
这些公园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为城市增添了绿色和生机。
此外,日本在海岸线的规划中也注重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通过建设海洋公园和海洋博物馆等设施,提高了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再次,日本城市规划在交通和建筑设计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国家,其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例如,东京拥有发达的地铁和电车网络,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的交通方式。
此外,日本的城市规划也注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高楼林立的设计,提高城市的人口密度,并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居住和商业空间。
例如,东京有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高楼,如东京塔和六本木的摩天大楼。
这些建筑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景观,也反映了日本在建筑设计上的创新精神。
日本城市规划日本城市规划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城市规划之一,其特点在于注重功能区的划分和交通系统的建设,以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生活便利性。
首先,日本城市规划注重功能区的划分。
在日本的城市规划中,不同的功能区分布清晰,能够满足居民的不同生活需求。
例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教育区等功能区相对独立,互不干扰,使得城市的各项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这种集约化的规划方式使得城市的各项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提高了城市的整体效益。
其次,日本城市规划注重交通系统的建设。
日本城市规划中的交通系统设计合理,覆盖面广,以提供快捷和便利的交通方式。
首先,日本的城市规划中广泛运用了地铁系统,使得居民可以快速、方便地到达各个重要地点。
其次,日本的城市规划中也重视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建设,鼓励居民绿色出行,减少对汽车交通的依赖。
这种注重交通系统的规划方式不仅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同时也减少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此外,日本城市规划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化建设。
日本的城市规划中,公园、绿地等绿化空间的建设比例相对较高,使得城市的环境更加优美。
此外,日本城市规划中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推广雨水收集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日本城市规划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
日本的城市规划中,公共设施的建设非常完善,如学校、医院、社区中心等,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也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管理效率,使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日本城市规划以功能区的划分和交通系统的建设为重点,旨在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生活便利性。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化建设以及公共设施的完善,使得日本的城市规划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可借鉴性。
日本城市规划体系的现状与展望浅见泰司编译:何仲禹、翟国方作者简介:浅见泰司,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现为日本东京大学空间情报中心(CSIS)主任及教授。
浅见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人居系统研究、空间信息分析、城市住宅理论及形态解析。
其主要著作之一《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已被译成中文并出版发行。
联系方式:asami@csis.u-tokyo.ac.jp1、现行日本城市规划体系介绍日本的国土总体分为城市规划区与非城市规划区两类;城市规划的相关法律仅适用于前者。
日本的城市规划由总体规划引导,县1级政府负责制定城市规划区的总体规划,包括城市整备、开发和保护政策;而市级政府也会相应制定总体规划以协调与本市直接相关的规划基本方针。
城市规划的实施主要侧重三个方面:土地利用规制、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开发项目。
图1 日本城市规划区的用地划分示意图2土地利用规制的主要职责是在划定的城市规划区中指定城市化推进区域(urbanization promotion area, UPA)和城市化控制区域(urbanization control area, UCA)。
城市化推进区域适宜进行城市建设,而城市化控制区域内原则上不允许进行建设活动。
在城市化推进区内,土地利用规制进一步指定区划(如用地性质,特别用地区、都市再生特别区、控高区等)和街区规划。
用地性质包括居住、工业和商业三大类12小类(见表1)。
用地性质的确定基于对地区未来用地模式的考量,并对允许建造的建筑用途进行了详细规定。
进入1980年代,日本城市化渐趋稳定,人们对城市宜居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为此日本在城市规划中引入了街区规划。
街区规划一般只涵盖数公顷的较小范围,因而也更详细更具弹性。
街区规划确定公共设施的位置,并对容积率、地块面积、建筑退红线、绿化空间的保护等作出规定。
公共设施建设的主要对象包括交通设施,公共空间(如公园、绿地等等)、生活基础设施(如给排水管道)。
日本江户时代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繁荣兴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也相对独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日本文化和新兴的西方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江户时代的城市规划注重实用性和秩序。
首先,城市的布局经过细致的规划和划分。
城市通常由主要街道和大小巷道组成,道路宽度和走向都经过精心考虑。
这既有助于交通的畅通,也方便了城市的管理和日常生活。
此外,城市中的建筑物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布置,形成了整齐划一的景观。
在江户时代,城市的建筑风格也相当独特。
传统的日本建筑风格以其简洁、朴素、自然的特点而闻名。
而在江户时代,由于外来影响的增加,建筑风格也开始逐渐丰富多样。
在城市的主要街道上,可以看到传统的日本风格建筑,如寺庙、宫殿和城堡等。
这些建筑物通常采用木结构,并具有独特的特征,如悬挑的屋顶、细致的木雕和传统的装饰。
它们展示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同时还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和和谐的追求。
此外,江户时代的城市中还可以看到一些西方建筑的影子。
随着对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兴趣增加,许多外国商人和传教士来到日本。
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并与日本的传统风格相结合。
这些建筑物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带有欧洲式的装饰和工艺。
而在城市的繁华区域,西方风格的建筑越来越多,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独特景观。
江户时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需求。
作为一个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的城市,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提供足够的空间,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城市的布局和建筑物的设计都着重考虑到交通和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此外,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也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控制。
政府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法律来规范建筑活动,确保城市的秩序和安全。
在江户时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中,也反映出了日本人民对美学和艺术的追求。
无论是传统的日本风格建筑还是与之融合的西方风格建筑,都展示了日本人民对美感和和谐的追求。
日本自1888年颁布《东京市区改正条例》起,在迄今为止的一百多年中逐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对日本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可以说,日本城市规划的历史就是城市规划实践→实践内容成文法规化→再实践的过程。
日本一百多年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的城市规划立法和目前所推行的城市规划依法行政应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1城市规划立法简史在日本近现代城市规划立法的历史上,有3次重要的立法活动,即1888年《东京市区改正条例》,1919年《城市规划法》和1968年《城市规划法》。
这些立法活动的进行与当时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政府的意图以及城市规划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密切相关。
其立法内容也反映出各个时代对城市规划实质的认识,对日本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1888年《东京市区改正条例》1868年明治维新后,当时的维新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所面临的任务主要有2个:一是要解决由密集木结构建筑所组成城市的防火和环境问题;二是急于改变城市原有的落后面貌,跻身“文明开化”国家的行列。
1872年至1877年间的银座砖石建筑一条街的建设就是这种意志的集中体现。
同时,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改造与建设问题,以当时东京府、内务省官员为主组成的“市区改正调查委员会”、“市区改正审查委员会”等开始着手城市规划方案的编绘和作为法律依据的城市规划立法条文的制定。
1888年《东京市区改正条例》在由于财政预算问题没有得到当时的立法机构元老院通过的情况下,以“赦令”的形式强行公布。
《东京市区改正条例》共16条,以当今的标准衡量过于简单,但对当时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做出了规定,即确定了①城市规划编制及实施的组织;②城市规划的审批程序;③按照规划进行城市建设所需经费的来源及征收和使用方法。
与《东京市区改正条例》相配套制定的还有1889年《东京市区改正土地建筑处置规则》,计划同时出台的《房屋建筑条例》因故未能颁布。
《东京市区改正条例》的重点是保障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桥梁、公园、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日本和中国的城市规划有何不同?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规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决定着城市的结构、布局和发展。
日本和中国作为亚洲两个经济强国,他们的城市规划有着很大的差别。
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城市规模和密度的不同日本地处东亚太平洋中心地带,面积狭小,人口密度高。
因此,日本城市比中国的城市要小得多。
而且,日本城市的空间布局也较为紧凑,规划更为完善。
因此,日本城市在交通、环保等方面的问题比中国要好很多。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差异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日本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日本往往采用集约化的管理模式,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中国的城市却往往采用大规模的拆迁和开发的方式,这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建筑风格和城市景观的区别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日本和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城市景观都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建筑注重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合,通常使用优美简洁的设计和软化的建筑造型。
而中国建筑则更为壮观和雄伟,注重对着地形地势做出相应的回应。
四、城市绿化和环保的不同日本非常注重城市绿化和环保,日本的城市往往有很多公园、植物园和花园等。
而且,在日本城市中,绿地覆盖率也比中国要高得多。
此外,日本城市还非常注重环保,尤其是对空气质量、噪音以及交通等方面的管控。
五、市民素质和城市治理的变现日本和中国的城市在素质和治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市民的素质非常高,很多市民都非常注重个人的行为规范;而中国的市民素质总体偏低,倾向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
此外,日本城市的治理水平和效率也远远高于中国。
总之,日本和中国的城市规划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在今后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需要借鉴日本的城市规划经验,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民的素质和城市治理效率。
这样才能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宜居。
在城市规划上,中国和日本有何区别?
对于城市规划,中国和日本的不同立足于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多重角度。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区别:
一、历史和文化
1.1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宏伟壮丽的规模和布局。
例如,北京的宫城区、南京的明城墙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特点。
1.2 日本的城市规划则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和细致入微的处理。
日本传统的庭园设计师,强调观察自然、尊重环境,通过小巧瑰丽的园林中千姿百态的小品展现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经济和技术
2.1 中国大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投入非常巨大。
大型住宅区、商业中心和高楼大厦遍布城市各处。
2.2 日本经济实力卓著,同时也注重城市化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
它不断开发新技术,以实现城市发展的智能化和生态化。
例如,日本采用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城市”概念,将互联网和物联网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城市发展的人性化和示范性。
三、政治和社会
3.1 中国的城市规划侧重于“高效、实用、经济”的立场。
政府在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具有很大的话语权。
3.2 日本的城市规划更强调公共参与和社区治理。
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城市规划,打造更为和谐、可持续的城市社区。
此外,日本强调城市文化的保存和建设,让城市更有特色和个性。
总之,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和日本都有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方式,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各自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性和人类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