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讲义:《哈姆雷特》与《夜宴》比较教案简略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5,2020Genera.No.1762020年第5期(总第176期)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一、话剧与电影改编的联系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话剧经历了很多阶段,其中话剧与电影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在所有的艺术样式中,电影和戏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最为密切的。
戏剧与电影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两者的视听语言、主题思想、场面调度等表现手法有着相似之处。
(一)内容主题的相似性在话剧改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物设置、故事梗概、情感方面,电影与话剧可谓是同宗同源,讲述一群人在同样的地点发生着同样的故事有着同样的情感。
《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计、故事内容上并无很大的变动,都表现了人性的丑恶,因为影片的题材直接来源于话剧,所以电影的内容以及剧中的角色几乎都可以与话剧中相对应。
话剧改编成电影并不是意味着原封不动的照搬话剧,一般情况下电影导演会根据电影剧情以及商业性的需要对话剧进行情节上的改动,在主题表达上导演一般会把自己对话剧的理解融入到电影主题中。
《夜宴》改编自《哈姆雷特》,但是两者之间在又有一些不同,在角色关系上话剧中王后与哈姆雷特是真实的母子,父王死去之后,母亲与新王结婚,后来老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是新王杀了自己并让儿子为自己报仇,哈姆雷特便开始装傻,最终为父报仇,自己也被新王刺死。
而冯小刚将《夜宴》中的婉后改成了无鸾的青梅竹马,然后嫁给他父亲成为无鸾的后母,后来又嫁给了叔父也就是厉帝,最初为了保全无鸾她屈服于厉帝,后来感到无鸾的懦弱不堪大用,决定自己去争夺权力,最后青女和厉帝都被毒酒毒死,无鸾替婉后挡了一剑由于剑上有毒也死了,最后的婉后也被一把青女剑穿透胸膛,在欲望的驱使下死去。
莎士比亚重点在于,“去剖析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1],而冯小刚则重点描述人性与欲望。
《夜宴》其实是当代艺术商业化的产物,从不同层面上也传达了当今大众传媒的一些特收稿日期:2020-07-01作者简介:王睿(1989———),女,蒙古族,河南省南阳人,硕士,南阳师范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论《哈姆雷特》中国王克洛狄斯与《夜宴》中的厉帝人物形象比较克洛狄斯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刻画的一个丑恶的人物形象。
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同时还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
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是一个阴谋家。
在他认为哈姆雷特不知道真相之前,他不是没有打算将哈姆雷特杀害,他只是想通过哈姆雷特父亲死亡和母亲改嫁的打击使哈姆雷特变得消沉,使他离人们越来越远,失去他的影响,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然后在他知道了哈姆雷特得到自己父亲死亡的真相后,他便开始使用各种手段来杀害哈姆雷特,一计不成便再来一计,但恶人有恶报,他最后还是被哈姆雷特刺死。
克洛狄斯行事十分小心,生怕出现差错。
他是一个十分阴险的人,但是却从不外露,是一个隐性的暴徒。
他杀害了自己的王兄,还继承了王兄的王位。
他想杀害哈姆雷特却还在众人面前褒奖哈姆雷特。
克洛狄斯的性格是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封建君主,在他眼里,自己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莎士比亚笔下的国王克洛狄斯狡猾、诡谲,怀有一种不懈的戒忌心理。
虽然他大权在握,得到了渴慕已久的王后,但在众人面前,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喜色,依然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用原著中的话来说就是“破损的欢乐”、“殡葬时带着欢乐”、“结婚时唱着挽歌”、“悲喜分量相等”等话来蒙蔽众人,这表明他是一个心机很深、善于伪装的人。
另外,他还被一种强大的罪孽感所缠绕。
他在祈祷时说:“这该诅咒的手,纵然再沾厚一层我哥哥的血,天堂上就没有那么多的雨把它冲洗得雪一样的白吗?上天慈悲不来照射在罪恶的脸上,又有什么用处呢?”他明白,虽然祷告有力量使罪人失足后得到宽恕,但是他由犯罪得来的东西还未放弃:王冠和王后,若一个人保留着由罪恶得来的东西,是得不到宽恕的,因为天上与腐败的人世间不同,不能由罪恶得来的利益划出一份去交换天罚,在天上,一切行为只是按实情给予奖励或惩罚的。
《哈姆莱特》与《夜宴》对比论文摘要:《哈姆莱特》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无限的魅力和生命力。
与《夜宴》两相对比,二者都有其鲜明的时空特点,形成了东西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不得不说《夜宴》是一次对经典成功的演绎,它在体现《哈姆莱特》精神实质的同时灌入了中国味道。
两部作品相似的主题背景,相似的人物设置,相似的故事情节,将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性格突出得无与伦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一、主要内容二者从主要内容来看都可简述为“王子复仇记”。
《哈姆莱特》讲述在动乱不安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国内传来噩耗,父王暴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后乔特鲁德改嫁,国内谣诼纷纭。
他对父亲的暴死与母亲的匆促改嫁感到非常悲愤,又看出到处都是恶事败行,因此一直郁郁不乐。
正在这时,他父亲的鬼魂在显现,详细告诉他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并命其为自己复仇。
哈姆莱特把这一复仇的任务理解为反对一般罪恶斗争的任务,这使他心烦意乱,犹豫不决。
虽然受其犹豫、延宕性格所累,但最终仍踏上复仇之路与新王克劳狄斯同归于尽。
《夜宴》展现的是身处五代十国的太子无鸾为情所伤,无心政务,为避尘俗,他远走他国修习吴越之艺。
当得知其父罹难于后庭,反朝后得知为其叔父所为,他选择了复仇。
整部电影表达的是欲望,探讨的是寂寞。
两位王子的复仇之路贯穿了整个故事,成为情节发展的主线。
这一过程中又穿插进其他人物的爱恨情仇,表现了人对欲望无止尽的追求和封建制度与人文主义的强烈冲突。
二、人物塑造哈姆莱特这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他忧郁、深沉、犹豫、延宕。
他曾经是一位博学多才且文武双全的快乐王子,正如奥菲莉亚所言,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言,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目的一朵娇花……”残酷冰冷的现实将其拽入了痛苦的深渊,面对父亡母嫁、王位易主的现实,他犹如失去灵魂的木偶,精神颓靡,郁郁寡欢。
当先王鬼魂告知其被新王克劳狄斯所害,哈姆莱特便有了复仇的意识,但因其延宕的性格,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
《夜宴》与《哈姆雷特》之比较作者:周万波来源:《商情》2010年第08期[摘要]冯小刚导演是以贺岁片著称的,从1997年至今贡献了八部贺岁影片,而本文要讨论的影片《夜宴》是一部不是在贺岁档推出的电影,但是其票房还是很可观;通过与《哈姆雷特》进行比较,来探寻两者的不同点,以及影片的改编和其自身的特征。
[关键词]情感独白彷徨改编爱情众所周知,由冯小刚导演执导的首部古装影片《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
该片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定在五代十国,那时战乱频繁,宫廷斗争残酷,皇上、母后、将军、太子、公主各自心怀鬼胎,母后暗中联合公主和朝廷重臣,借为太子谋位之名,密谋篡夺皇位,而太子也欲借母后的势力夺取皇权。
在一场晚宴上,他们都企图在这场鸿门宴中消灭对手,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母后联合起来的势力大胆灭王,王子也终于向所有人复仇了,宴会最终结束了无休止的争夺战,但王子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桎梏,他们最终都成为这场残酷人性斗争的牺牲者,无一幸免。
纵观整部影片,的确,《夜宴》就是一部中国版的《哈姆雷特》,但是仔细比较,便还是能发现有许多不同之处。
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是把时间定在五代十国的理由是什么?编剧盛和煜的解释是“明代教条、清代不代表古典,五代十国的文化包容性比任何时候都要大”。
其实,对于影片《夜宴》来说,把背景放在五代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大部分观众对于五代的历史都比较模糊,具体的正史也很少普及。
另外,五代与唐朝也十分接近,这就会使得观众本能地认为那依然是一个强盛的中国,又可以照着唐朝的方式来建构人物。
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外国人不知道,中国人不明白的历史时期给中国版《哈姆雷特》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背景。
第二个问题是,与《哈姆雷特》相比,到底有哪些情节变化?这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方面。
显然,无鸾正是哈姆雷特,厉帝是国王克劳狄斯,而婉后是王后,青女是奥菲利娅,殷隼是雷欧提斯,殷太常就是宰相波洛涅斯等等,都一一对应了。
下面再具体分开来细说。
摘要:由冯小刚导演的《夜宴》,是把《哈姆雷特》放在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下的重新演绎。
此部影片在继承莎士比亚剧作方面抓住了作品中的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元素,主要体现在:描述了人性与欲望的同时将其塑造得更加合理;塑造了关的形象的同时也把这种关表现到极至;延续死亡阴影的同时有了新的诠释。
关键词:《哈姆雷特》;《夜宴》;电影改编;人性与欲望;美的形象;死亡阴影21世纪,中国现代大众传媒和娱乐业发展迅速,《夜宴》对莎士比亚戏剧改编从不同层面反映出现代大众传媒和娱乐业的某些特征,可以说它是当代艺术商业化的产物,最为重要的是此部影片在继承莎士比亚剧作方面抓住了作品中的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元素,笔者就《夜宴》与《哈姆雷特》的人性与欲望、塑造的美的形象、延续的死亡阴影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人性与欲望’人性与欲望一直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悲剧作家的艺术功力并不止于斗争方式的选择和呈现,而是从引发斗争的矛盾两极在对抗中所产生的张力去寻求理想与现实人生与社会的集结点。
而人性也是一个内涵与外延的有机统一体,内涵有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观念、理想;外延则关涉到社会、时代、民族、环境、文化”。
在《哈姆雷特》中,人性中的种种都有体现:克劳狄斯为了权欲而弑兄与夺位;格特鲁德为了情欲而委身叔叔,全然不顾国王新丧不久,就“迫不及待钻进乱伦的裘被”;主人公哈姆雷特,他的理想是单纯与热烈的,他的心智是理性与沉着的,他总在不断地进行灵魂自审。
但在父王的突然死去与母亲的突然改嫁的唐突现实面前不知所措;在充斥着情欲与权欲的丑陋现实面前显得苍白脆弱。
“莎士比亚透过人性的表层描述,如主人公的言行,疯子的心态,哲人的思想,沉潜于痛苦的深渊,去剖析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执着探求理想的人性”。
对于《夜宴》,连导演冯小刚自己都说《夜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欲望的电影。
他说,每一个人都是因为欲望才参与到这个事情里的。
欲望不是指他一开始就要做这件事,而是说他是在不断地膨胀和变化,是被这个欲望驱动着,一步步地走向深渊的。
《夜宴》导演冯小刚曾说过,《夜宴》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
《夜》正是以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和悲剧气氛,汲取了《哈姆莱特》的精髓,形成了与其典型的西方叙事“似是而非”的特点,由此更加突显两者的异曲同工,《夜》像是一个精妙的隐喻,昭示着我们的生活面目,而《哈》则表现着西方文明的精华。
两篇作品在人物性格及命运方面作了横向对比,无鸾与哈姆莱特、婉后与王后、厉帝与克劳狄斯、青女与奥菲利娅等基本对应起来,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理解。
因此,对《夜》与《哈》作品中人物进行多方比较,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要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人物的差异性《夜》以无鸾的复仇为线索,其中,交杂着阴隼与婉后的复仇。
《哈》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两剧中人物性格有诸多差异,现作具体分析。
1、乔特鲁德与文婉两位王后的比较乔作为哈姆莱特的生母,在国王死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经不住情欲的诱惑嫁给新国王。
乔对国王的死并不知情,可以说她是当时所处社会道德的叛逆者,也是一个充满情欲而缺乏理性的被愚弄者。
《夜》中文婉王后与太子无鸾他们原本深爱着对方,是一对爱人。
而文婉面对国王的死首先对皇叔表示仇恨后又表示妥协。
虽然她与乔特鲁德同样嫁给了新国王,但他们的目的不同。
文婉为了保全自己与太子的性命,虽不愿却又“欣然”。
婉多次暗示太子父王的真正死因,并鼓励他去报仇。
她又极富野心,在保全太子性命后又想取得无上的权力。
文婉与乔特鲁德在这点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太子无鸾与哈姆莱特王子的比较他们同样背负着杀父之仇,他们是那样的相同——他们曾经向往美好的生活。
有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美丽的情人。
他们又是那样的不同,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来可能是一位英明的君王,但他却被父亲的死深深困扰。
他的母后嫁给杀父仇人,他的朋友背叛了他,本来美好的爱情也将破灭。
他在犹豫过后最终勇敢地复仇。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与《夜宴》在人物设置上的异同冯小刚在2006 年上映的一部宫廷悲剧电影《夜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五代十国期间,关于欲望、权利和爱情之间的故事。
让人们看到一个关于欲望的凄美传说。
但是相比《哈姆雷特》,电影播出之后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两部作品的人物出发,通过人物方面的异同来看两部作品的区别。
一、人物方面的相同之处在人物设置方面,《夜宴》中的无鸾其实上就是《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中的克劳狄斯其实就是《夜宴》中无鸾要复仇的对象厉帝的原型,而他与无鸾的关系也是叔侄关系;而电影中的婉后就是原著中的乔特鲁德;最后青女也是和奥菲莉娅相互对应。
包括《哈姆雷特》中的一些其他人物,比如雷欧提斯,在《夜宴》中也能找到殷隼这样类似的形象。
二、人物方面的不同之处悉德·菲尔德在他的作品《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到要构成令人满意的人物必须具备四种特质:第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第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第三,有一定特定的态度;第四,经历过某种改变或转折①。
电影剧本和戏剧剧本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人物具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戏剧性需求是剧本中的人物所期望赢得、攫取、获得或达到的目标②。
在这两部作品中,其实他们的戏剧性需求是类似的,都是报杀父之仇。
但是除了复仇之外,哈姆雷特在复仇途中更多的是对人的本体性的思考,通过这些思考,重新理解生存与毁灭,从而揭示了人思考的力量。
相比哈姆雷特,无鸾的需求仅仅只有复仇,是欲望驱使下的报复和逃避。
所以在戏剧性需求方面,《哈姆雷特》显得更加有深层次。
(二)有独特的个人观点观点即我们观察、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③,观点将会影响人物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因个人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同。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观点就是人文主义。
比较莎剧《哈姆莱特》与现代影片《夜宴》的异同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和习惯,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
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批判地借鉴。
威廉·莎士比亚是个多产的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有喜剧十部和历史剧九部,还有三部悲剧;第二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的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共创作有《哈姆莱特》等悲剧七部和喜剧四部;第三时期可称为传奇剧时期,主要创作有传奇剧三部和历史剧一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在第二时期创作的悲剧《哈姆莱特》和现代影片《夜宴》(编剧:盛和煜邱刚建,导演:冯小刚)在故事情节、艺术创作风格及创作内容等方面的异同:一、剧情(Plot)的异同之处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最高成就的悲剧《哈姆莱特》(Hamlet)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其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
因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
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报仇。
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
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的责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既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
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探察他的行动和心事。
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探察他。
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
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
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
文艺理论·32· 2011.03变异学视域下的《哈姆雷特》与《夜宴》檀 俊 (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9)摘 要:本文通过电影《夜宴》与《哈姆雷特》异同分析和对观众的评价,采用变异学中异质文明的沟通和对话的视角看待二者不同,挖掘跨民族文化交往中文学变异的事实,能够更好地推动不同民族文学的跨文化沟通对话和交融互补。
关键词:变异学 《哈姆雷特》 《夜宴》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Studies of Cultural Variations on Hamlet and The BanquetTAN Jun(Anhui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9)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ilm "The Banquet " and "Hamlet " and evaluate the audience’s views. The differences are focused on betwe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of heterogeneity from variation perspective, so as to find the factors across national and cultural exchange in literature, and to promot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of literature and blend complementary.Key words: V ariation; Hamlet ; The Banquet一、《夜宴》与《哈姆雷特》共同点及观众反应 电影《夜宴》和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之间,是否做到了全部复制呢?首先说说它们人物设置上的平行对应关系,影片中的太子无鸾与《哈姆雷特》中的王子哈姆雷特对应;婉后与王后乔特鲁德对应;无鸾的叔父厉帝与哈姆雷特的叔父克牢狄斯对应;青女与奥菲利娅对应。
《夜宴》与《哈姆莱特》人物比较研究摘要:通过对《夜宴》这部中国影视作品和《哈姆莱特》这部英国戏剧作品中人物的差异性、性格的迥异性的对比分析,使我们对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作品人物有了新的理解,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作品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夜宴》;《哈姆莱特》;人物性格;比较《夜宴》导演冯小刚曾说过,《夜宴》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
《夜》正是以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和悲剧气氛,汲取了《哈姆莱特》的精髓,形成了与其典型的西方叙事“似是而非”的特点,由此更加突显两者的异曲同工,《夜》像是一个精妙的隐喻,昭示着我们的生活面目,而《哈》则表现着西方文明的精华。
两篇作品在人物性格及命运方面作了横向对比,无鸾与哈姆莱特、婉后与王后、厉帝与克劳狄斯、青女与奥菲利娅等基本对应起来,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理解。
因此,对《夜》与《哈》作品中人物进行多方比较,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要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人物的差异性《夜》以无鸾的复仇为线索,其中,交杂着阴隼与婉后的复仇。
《哈》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两剧中人物性格有诸多差异,现作具体分析。
1、乔特鲁德与文婉两位王后的比较乔作为哈姆莱特的生母,在国王死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经不住情欲的诱惑嫁给新国王。
乔对国王的死并不知情,可以说她是当时所处社会道德的叛逆者,也是一个充满情欲而缺乏理性的被愚弄者。
《夜》中文婉王后与太子无鸾他们原本深爱着对方,是一对爱人。
而文婉面对国王的死首先对皇叔表示仇恨后又表示妥协。
虽然她与乔特鲁德同样嫁给了新国王,但他们的目的不同。
文婉为了保全自己与太子的性命,虽不愿却又“欣然”。
婉多次暗示太子父王的真正死因,并鼓励他去报仇。
她又极富野心,在保全太子性命后又想取得无上的权力。
文婉与乔特鲁德在这点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太子无鸾与哈姆莱特王子的比较他们同样背负着杀父之仇,他们是那样的相同――他们曾经向往美好的生活。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诠释―浅析《夜宴》对《哈姆雷特》的改编摘要:本文以电影《夜宴》为例讨论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
该片在主题上的偏离导致其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等多方面对原作《哈姆雷特》进行了重大改造。
本文认为对莎剧的改编不应停留在表面,而应追求神似,在主题忠实于原作。
作为西方文学史上的四大巨匠,莎士比亚的作品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为人熟知的一部,《哈姆雷特》得到了莎学家、评论家的推崇和赞誉,并被一次次地搬上舞台和荧幕,可见其不朽的艺术价值和永恒的魅力。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不少学者认为莎剧只适合用来读,因为莎翁的笔下那些精妙绝伦的文字能够激发读者无限的遐想,要把这种缥缈的遐想转化成舞台上荧幕上那些实在的场景和人物,就是要把无限缩小成有限―――这岂不是对莎剧极大的贬低和破坏?查尔斯・兰姆曾断言哈姆雷特的思想根本无法表演出来:“深沉的忧伤,怕光亮又怕声响的沉思默想,是连面对墙壁或空屋都不敢吐露的,一个乱打手势的演员却如何能表演出来呢,一个演员如何能走到台前面对着四百个观众哇哇地喊叫一阵,就能立刻使观众变成哈姆莱特的贴心知己呢?”[1]P(82)而兰姆忽视的事实是,诚然作为一部诗体剧,《哈姆雷特》可读性极高,但它终归是剧场演出的脚本,表演才是将其展现给世人的最佳途径。
萨缪尔・约翰逊认为莎士比亚的文字本来就不是准备给读者坐在书桌前琢磨的。
出色的表演不仅不会破坏自由想象的空间,更能帮助已经阅读过原作的读者―――现在的观众―――在阅读之外延伸这亦假亦真的幻象。
莎剧自身的特点―――时空的跳跃性,超自然元素,深厚的普世价值―――也注定它将成为电影艺术的宠儿。
回到《哈姆雷特》一剧,在阅读中或舞台上难以呈现的鬼魂等超自然的现象可以利用电影特技得到完美的表现,哈姆雷特细腻多变的情感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刻画。
从1900年法国拍摄的第一部默片《哈姆雷特》开始,该剧已被多次搬上银幕。
得到观众和剧评家一致首肯的杰出演员劳伦斯・奥利佛自导自演的48版突出了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矛盾;杰弗瑞利的90版画面精致优美。
透过《哈姆雷特》看《夜宴》——浅谈中西方文化对男权主义的肯定(作者:郎易安)06年12月12日摘要此篇论文目的在于,通过对《哈姆雷特》和《夜宴》主角定义不同的比较分析,论述在封建主义制度下中西方文化对男权主义都是肯定的这一相同点。
开篇论述的是男权主义的定义及其所包含的几方面内容。
即男权主义(androcentrism)又称男权制(父权制)。
所谓男性中心是指:注意的中心在于男性及其活动。
男权制就是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
男权主义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男性统治二、男性认同三、将女性客体化四、男权制的思维模式文章首先对两部作品进行了主角的比较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对男权主义的肯定是同样适用的。
无论是从欧洲文艺复兴为背景的《哈姆雷特》,还是到今天以五代十国为背景的《夜宴》;透过《哈姆雷特》看《夜宴》,时代背景的巨大变化,剧中主角的角色变化,却都没能改变封建社会对男权主义的维护与肯定。
看来在这点上,中西方文化历经这么多年,依然是共通的,“男权主义”是一直生存而没有灭亡的。
关键词:男权主义;《夜宴》;《哈姆雷特》目录前言................................................................................................................................................................... f ——男权主义的定义.................................................................................................................................. h⏹男性统治...................................................................................................................................... h⏹男性认同...................................................................................................................................... h⏹将女性客体化 (i)⏹男权制的思维模式 (i)——对《哈姆雷特》的分析 (i)——对“婉后”的分析............................................................................................................................. m 参考文献.............................................................................................................................................................. p 致谢.................................................................................................................................................................. q前言影片《夜宴》,出自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戏剧著作《哈姆雷特》。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象比较石燕京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哈姆雷特》在中国的传播;了解电影版《哈姆雷特》的改编历程;以人物形象为重点,比较分析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异同。
重点和难点:1、影像世界中的《哈姆雷特》2、《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求异比较3、《夜宴》的后现代文化色彩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导入语: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其实与莎士比亚“原装哈姆雷特”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夜宴》无论人物形象、情节元素、结构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克隆经典名著《哈姆雷特》之嫌。
特别是细细比较了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即哈姆雷特与无鸾;乔特鲁德与婉儿;克劳狄斯与励帝,以及奥菲莉娅与青女之后,便会清楚地看到:《夜宴》编导弄潮地赋予了其戏中人很强的后现代文化色彩,使他们分别在不同程度上颠覆了莎剧中相对应的人物形象。
对《夜宴》妄加责难和大肆吹捧都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夜宴》也就是冯小刚为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借用精英文化符号所作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已,成败得失、见仁见智。
一、电影版《哈姆雷特》一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已经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如1948年劳伦斯·奥立弗(Lawrence Olivier)主演的黑白版——《王子复仇记》,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版本,曾荣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
1964年理查德·伯顿主演的“简约版”。
1990年梅尔·吉卜森(Mel Gibson)担纲的“性感版”。
1994年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版”、1996年肯尼思·布莱纳(Kenneth Branagh)领衔的“超长版”。
2000年伊森·霍克主演的“现代版”等。
二、《夜宴》与《哈姆雷特》的雷同之处:首先,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夜宴》中的人物几乎是《哈姆雷特》中的人物的克隆:无鸾与哈姆雷特;励帝与克劳狄斯;婉后与乔特鲁德;奥菲莉娅与青女;莱欧提斯与殷隼;殷太常与波洛涅斯,甚至被害的冤魂都是一一对应的。
浅谈《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两后形象《夜宴》被很多人称为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冯小刚自己也这样承认过。
该片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定在五代十国,那时战乱频繁,宫廷斗争残酷,皇上、母后、将军、太子、公主各自心怀鬼胎,母后暗中联合公主和朝廷重臣,借为太子谋位之名,密谋篡夺皇位,而太子也欲借母后的势力夺取皇权。
在一场晚宴上,他们都企图在这场鸿门宴中消灭对手,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母后联合起来的势力大胆灭王,王子也终于向所有人复仇了,宴会最终结束了无休止的争夺战,但王子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桎梏,他们最终都成为这场残酷人性斗争的牺牲者,无一幸免。
那么,从这样的情节安排表层结构上,《夜宴》对《哈姆雷特》仿佛采取了全盘复制:国王暴毙—太子回宫—母后改嫁—双方试探—戏中戏—谋害与反谋害—伪装自我—毒计圈套—复仇行动—血溅皇宫。
而在人物形象设置上,两部作品也交相呼应:厉帝与克劳狄斯,无鸾与哈姆雷特,婉后与乔特鲁德,奥利菲娅与青女,莱欧提斯与殷隼,殷太常与波洛涅斯。
《夜宴》中的婉后与《哈姆雷特》中的乔特鲁德有着一样的身份,即都是一女侍二夫的王后。
但如果说莎剧中的王后只是一个陪衬的话,那么冯剧中的婉后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哈》中女性形象几乎都是中心人物王子哈姆雷特的陪衬,乔特鲁德头脑简单到有点傻,奥菲莉娅则纯真痴情到有点傻。
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
”这似乎是王后乔特鲁德的真实写照。
在国王死后,她一直生活在哈姆雷特对她的责骂声中,在王子的羞辱与挖苦中,王后的尊严被彻底摧毁,她的内心被撕伤得鲜血淋漓。
就这样,哈姆雷特把一个无地自容、羞愧难当、生不如死的乔特鲁德惨不忍睹地扔给了观众。
至此,哈姆雷特也很好地完成了父亲教给他的“伤其心而不能伤其身”的复仇使命。
剧终王后喝下毒酒身亡,很多人认为是为救哈姆雷特,但如果仔细阅读原著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意外或者说是莎士比亚的刻意安排,这样一个内心罪孽深重的女人,唯一求得解脱的方式便是死于非命了。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象比较石燕京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哈姆雷特》在中国的传播;了解电影版《哈姆雷特》的改编历程;以人物形象为重点,比较分析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异同。
重点和难点:1、影像世界中的《哈姆雷特》2、《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求异比较3、《夜宴》的后现代文化色彩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导入语: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其实与莎士比亚“原装哈姆雷特”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夜宴》无论人物形象、情节元素、结构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克隆经典名著《哈姆雷特》之嫌。
特别是细细比较了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即哈姆雷特与无鸾;乔特鲁德与婉儿;克劳狄斯与励帝,以与奥菲莉娅与青女之后,便会清楚地看到:《夜宴》编导弄潮地赋予了其戏中人很强的后现代文化色彩,使他们分别在不同程度上颠覆了莎剧中相对应的人物形象。
对《夜宴》妄加责难和大肆吹捧都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夜宴》也就是冯小刚为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借用精英文化符号所作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已,成败得失、见仁见智。
一、电影版《哈姆雷特》一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已经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如1948年劳伦斯·奥立弗(Lawrence Olivier)主演的黑白版——《王子复仇记》,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版本,曾荣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
1964年理查德·伯顿主演的“简约版”。
1990年梅尔·吉卜森(Mel Gibson)担纲的“性感版”。
1994年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版”、1996年肯尼思·布莱纳(Kenneth Branagh)领衔的“超长版”。
2000年伊森·霍克主演的“现代版”等。
二、《夜宴》与《哈姆雷特》的雷同之处:首先,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夜宴》中的人物几乎是《哈姆雷特》中的人物的克隆:无鸾与哈姆雷特;励帝与克劳狄斯;婉后与乔特鲁德;奥菲莉娅与青女;莱欧提斯与殷隼;殷太常与波洛涅斯,甚至被害的冤魂都是一一对应的。
经典面具下的我行我素——《哈姆雷特》与《夜宴》人物形象比较石燕京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哈姆雷特》在中国的传播;了解电影版《哈姆雷特》的改编历程;以人物形象为重点,比较分析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异同。
重点和难点:1、影像世界中的《哈姆雷特》2、《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求异比较3、《夜宴》的后现代文化色彩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导入语:所谓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其实与莎士比亚“原装哈姆雷特”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夜宴》无论人物形象、情节元素、结构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克隆经典名著《哈姆雷特》之嫌。
特别是细细比较了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即哈姆雷特与无鸾;乔特鲁德与婉儿;克劳狄斯与励帝,以及奥菲莉娅与青女之后,便会清楚地看到:《夜宴》编导弄潮地赋予了其戏中人很强的后现代文化色彩,使他们分别在不同程度上颠覆了莎剧中相对应的人物形象。
对《夜宴》妄加责难和大肆吹捧都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夜宴》也就是冯小刚为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借用精英文化符号所作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已,成败得失、见仁见智。
一、电影版《哈姆雷特》一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已经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如1948年劳伦斯·奥立弗(Lawrence Olivier)主演的黑白版——《王子复仇记》,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版本,曾荣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
1964年理查德·伯顿主演的“简约版”。
1990年梅尔·吉卜森(Mel Gibson)担纲的“性感版”。
1994年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版”、1996年肯尼思·布莱纳(Kenneth Branagh)领衔的“超长版”。
2000年伊森·霍克主演的“现代版”等。
二、《夜宴》与《哈姆雷特》的雷同之处:首先,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夜宴》中的人物几乎是《哈姆雷特》中的人物的克隆:无鸾与哈姆雷特;励帝与克劳狄斯;婉后与乔特鲁德;奥菲莉娅与青女;莱欧提斯与殷隼;殷太常与波洛涅斯,甚至被害的冤魂都是一一对应的。
其次,在情节安排的表层结构上,《夜宴》对《哈姆雷特》仿佛也采取了全盘复制:国王暴毙——太子回宫——母后改嫁——双方试探——“戏中戏”——谋害与反谋害——伪装自我——毒计圈套——复仇行动——血溅皇宫。
尤其是“戏中戏”,几乎是如法炮制。
其三,在“莎士比亚式”的情节元素的大量借用上,如谋杀、复仇、权术、暴力、情欲、阴谋、痴癫、毒酒、决斗(刀枪棍棒,械斗、剑斗)。
然而,当我们仔细比较、深入观照时会很容易地发现,二者之间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关于“戏中戏”(详见课件视频对照)四、“深沉”的哈姆雷特与“无为”的无鸾无鸾的确酷似哈姆雷特,无论其王子身份、复仇使命,以及血染王宫的悲剧结局都与哈姆雷特无二;但是细细品评,我们却发现无鸾很滑稽地将哈姆雷特彻底颠覆了。
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以其思想的深刻性、性格的复杂性、形象的多义性很成其为经典的。
他是一个痛苦的思想者,成天思索“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宏大难题;他是一个延宕的复仇者,时刻徘徊在what to do ?how to do?,以及why to do?之间;他是一个矛盾的人文主义者,在吟唱着“人性赞歌”的同时,又不屑地向它吐唾沫,如《哈姆雷特》第二幕二场他的那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止!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发生兴趣,虽然从你现在的微笑之中,我可以看到你在这样想。
”他还是一个清醒的厌世者,对人世间的一切丑陋早已明了:“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第一幕第二场)而无鸾却拒绝深刻,追求简单。
一开始,为了逃避宫廷的倾轧与勾心斗角,他便飘然不群地躲到越地习歌练舞,不在意时代是否“脱节儿”了;不考虑“重整乾坤”之类的劳心事儿;只想独自逍遥世外,借歌舞疗治心中爱的伤痛。
他不像哈姆雷特那样为了复仇处心积虑,踌躇延宕;而是一味地逃遁,企图寻一方世外桃源。
叔父篡位,他被王后招回,一路上被叔父派去的杀手追杀,但他却上天入地的像个武林高人,神兵天降般回到宫中。
回宫后先是与婉后舞一段情意绵绵的太极,继而又躲进青女的爱巢里宣泄压抑的情欲。
几个回合,冯小刚就将凝重、深邃的哈姆雷特消解得无骨无形,而代之一个金庸加琼瑶似的仙侠帅哥。
无鸾出场、无鸾与婉后对话……婉后:不要用这种尖酸刻薄的语气,跟一个无助的女人说话,为了你们父子,她已经付出的太多了。
无鸾:请母后看着我的眼睛!婉后:无鸾,你眼中的痛苦,让我的心都碎了,什么也不要问,什么也不要想了,好吗?语言的不伦不类、不古不今,令这位太子一出场就给人一种强烈的滑稽感,冯小刚可能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耗费巨资、精心打造的“中国版“电影哈姆雷特,一不小心竟成了莎剧改编史上第一部《哈姆雷特》的国际“搞笑版”。
………………但是有一点我们应看到,无论无鸾怎么变换,都脱离不了浓厚的东方色彩。
我们知道,东方文化是一种内向性文化,中国人“贵柔、不争、善忍、重防、好谦、藏锋,其总的风格是内向、平和、深沉、宁静、安详,……。
”冯小刚虽然给无鸾罩上了一个西方文化的经典——哈姆雷特的形象躯壳,但他的一言一行依然透露着东方文化品格的鲜明特色。
通过对无鸾悲剧的滑稽演绎,对宫廷暴力血腥、人欲横流的渲染,冯导在无形之中,颠覆了中国传统中忠、孝、廉等儒家的道德规范;撕开了长期以来封建宫廷虚伪面纱下遮蔽了的历史真实,即那些真正推动了历史进步的真实。
在这层意义上,《夜宴》编导重新诠释了封建王朝王子的宿命。
五、“脆弱”的乔特鲁德与“能耐”的婉儿《夜宴》中的婉儿与《哈姆雷特》中的乔特鲁德也有着同样的身份,她们都是一女事二王的王后。
但如果说莎剧中的王后只是一个陪衬的话;那么,冯剧中的婉后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中心人物。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中心人物的王子哈姆雷特的陪衬,乔特鲁德头脑简单到有点儿蠢;奥菲利娅则纯真痴情到有点儿傻。
她们完全不像早期莎剧中那些女性那样聪明而美丽、智慧而勇敢,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
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似乎是王后乔特鲁德的真实写照。
在第一幕里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除了对父王暴毙的疑惑与悲伤外,心中还隐藏中一种最难言之隐的痛——即对曾经是自己心目中完美女性的母后——乔特鲁德迅速改嫁的极度不满与愤怒:“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我的父亲的弟弟,可是他一点不像我的父亲,正像我一点不像赫拉克勒斯一样。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
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噤住我的嘴!”(第一幕第二场)“啊,哈姆雷特!不要说下去了!你使我的眼睛看进了我自己灵魂的深处,看见我灵魂里那些洗拭不去的黑色的污点。
”在第三幕第四场,王后寝宫里,演绎了一出母子之间的高潮戏。
哈姆雷特将自己父王被害之后的所有憋屈、郁闷、愤怒、痛苦、仇恨,妒忌……,劈头盖脸地泼洒在王后身上,无情地用一把把语言尖刀刺向自己又爱又恨的母后:“让我扭你的心”,“你的行为可以使贞洁蒙污,使美德得到伪善的名称;……”,你“让淫邪熏没了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他向母后揭露弑兄叔父的罪恶行径,并将其先王,即乔特鲁德的前夫作比较:一个“高雅优美”、“完善卓越”,像“天神”一般;一个却“像一株霉烂的禾穗”,猥琐丑陋,是“一个杀人犯、一个恶徒、一个不及你前夫二百分之一的庸奴、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
哈姆雷特数落完乔特鲁德的有眼无珠、愚蠢糊涂,又开始挖苦她为了情欲而“丧心病狂”:“羞啊!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吧。
当无法阻遏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
”在哈姆雷特的责骂中,王后的尊严被彻底摧毁,内心撕伤得鲜血淋淋,就这样,哈姆雷特把一个无地自容、羞愧难当、生不如死的乔特鲁德惨不忍睹地扔给了观众。
至此,他也很好地完成了父亲教给自己对母后“伤其心而不能伤其体”的复仇使命。
最后临走,他还不忘叮咛王后:“向上天承认您的罪恶吧,忏悔过去,警戒未来;不要把肥料浇在莠草上,使他们格外蔓延起来。
”“晚安!可是不要上我叔父的床;即使您已经失节,也得勉力学做一个贞洁妇人的样子。
”王后最后喝下毒酒身亡,很多人以为是为救哈姆雷特,这大概是受了“奥立佛版”电影的误导。
如果你阅读原著,会发现怎么也看不出有王后事先知道那是毒酒提示,事实上误喝毒酒应该是一个意外,或者说是莎士比亚的刻意安排,因为这样一个内心罪孽深重的女人,唯一求得解脱的方式便是死于非命了。
这一形象虽然单薄,但却传达了莎士比亚浓厚的宗教意识和男权中心主义思想,同时也反映出他在创作的悲剧时期对女性的认知困惑。
哈姆雷特对女人情感忠诚表现出来的不信任、怀疑,恰恰也是莎士比亚内心世界的真实投射。
《夜宴》中的婉儿与乔特鲁德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在残酷的宫廷变故面前,她镇定冷静,不仅懂得自救,而且还能设法救人。
与乔特鲁德不一样,她不是太子无鸾的亲身母亲,而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
这样的改编大概有两个原因:……………………通过婉后的形象刻画,冯小刚事实上也成功地解构了《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而代之以欲望为核心的崭新命题。
正像《夜宴》编剧盛和煜和他在接受人们采访时都公开宣称的那样:《夜宴》的主题就是“欲望”。
冯小刚说得更具体:“这是一部与‘欲望’有关的电影:每一个人都是因为欲望才参与到这个事情里的。
欲望不是指他一开始就要做这件事,而是说他是在不断地膨胀和变化,是被这个欲望驱动着,一步步地走向深渊的。
”为了把“欲望可以毁灭一切同时又能创造一切”的这种形而上的东西表达出来,冯小刚们大胆将世界经典名剧的人物、情节元素拿来重新洗了个牌。
把由乔特鲁德脱胎而来的陪衬角色——婉后,魔术般洗成了一张王牌,打造成了《夜宴》真正的主角;把由哈姆雷特脱胎而来的太子无鸾喜剧似的变成了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