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选:

比较文学学科形成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成员: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媒介学的个体媒介包括方面:作家、学者、翻译家、外交人员、文化使者等。

文类学:文体学、

单选

影响郭沫若的美国诗人:朗费洛

比较文学的作用: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法国学派的特点:比较文学是国际关系史,不主张比较“影响研究”。

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文类的历时研究和文类的共时比较、缺类研究

文化翻译中文化意义增加的情况:

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

中国的第一部比较文学著作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

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著作《谈艺录》

中国的狄更斯:老舍

对卡夫卡产生影响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

鲁迅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是比较文学的重要论文

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主题,但都不一定纳入母题之中。

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征,加强文学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译介学:是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变异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根源。它不是语言研究,而是文学或文化研究,关心的是原文在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删、扩伸等问题,是翻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民族是想象物。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通常并不是异国现实的客观呈现,而是具有乌托邦或意识形态色彩。

文类学:是专门研究文学类型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理论的分支学科。在比较文学未涉足文类这一领域之前,文类研究主要限于一国文学范围内。通常的做法是按一定的标准对本国文学加以分类,或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某种文学类型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前者如按语言的韵散区分诗和文,后者如对中国小说、诗歌历史的编年研究。

渊源学:就是以文学接受为出发点,去探寻放松者的影响,也就是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形象、情节、风格、语言、物品等的外来因素。

操控学: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理论:谁决定什么文本将被翻译?谁翻译?为什么翻译?怎样翻译?勒认为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话语体系、翻译与语言教育、翻译策

略、中心文本与中心文化七个方面操控翻译过程。

主题学: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既属于实证性影响研究,也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体、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

简答题

比较主题与母题的联系与区别

1)母题具体,概括;主题抽象,是母题的展开;

2)母题客观,没有倾向性,主题主观,有个性色彩;

3)母题是基本句式,主题是复杂句式

4)主题由若干母题组合,一个作品中,只有单一母题的非常少;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是人与命运的搏斗及命运的不可战胜。但这一主题是由一系列的母题组合而成的:如神谕、弃婴、不相识的父子之战、杀父、斯芬克斯之谜、娶母、追击凶手、自杀、放逐等;

5)在不同作品中,同一母题可以有不同主题,如《红日》与《珍珠港》;巴金的家表现的是道德批判主题,老舍的家表现的是爱国主义主题。

6)在一个作品中,一个母题可以包含若干主题,如《农夫和蛇》;主题不断变化,数量多,而母题数量相对有限。

7)母题普遍存在,不断重复,主题是个别表达,不能重复。

简述操控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利时学者勒菲弗尔的翻译操控理论:谁决定什么文本将被翻译?谁翻译?为什么翻译?怎样翻译?勒认为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话语体系、翻译与语言教育、翻译策略、中心文本与中心文化七个方面操控翻译过程。

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诗人作家的影响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及其作品,在中国“五四”时期一群诗人中流传,并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形态。

郭沫若从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中吸收了追求个性解放和反抗封建势力的力量,如《天狗》中所表现的那样一种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境界,与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存在密切关系。

冰心则从那里接受了以母爱、童真和自然美为主的“泛神论”,其诗显得更加恬静和柔和。王统照受到其“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总是在作品中尚自然、忆童心,表现出阴郁朦胧的风格。

徐志摩则接受其诗歌的艺术表达技巧,写出了许多清新明快、飘逸空灵的诗作,如《雪花的快乐》。

形象学研究的内容

1注视者,是当代形象研究学研究的重心。

2、先见。在所有制约形象塑造者观看异国的方式中,先见的地位最为重要,因为观看者所拥有的经验世界、知识体系、价值参照、认知方式和伦理取向,决定着他在观看时所持有的立场、观点、伦理态度及价值评判标准。见盘踞在人的内心,根深蒂固,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观察者观看他者的重要因素。

3、身份。有先天的血缘、种族、性别,有后天的职业、社团,这些身份能获得某些便利但也要求承担相应的责任。观察者不论是到异国旅行、访问,还是在异国长久居住,都不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