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410.09 KB
- 文档页数:51
比较文学讲义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实质与学派第1课时: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任务、目标和内容:首先,以具体的文学实例表明该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必要性已学习了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课程,怎样进行文学阐释呢?文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讲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文学流派、一种文学现象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对你感动在哪里。
比较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视野和方法。
举例:大家熟知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盛、之细,传统的历史考据法,社会分析法之外,比较文学视野和方法能为之注入新的活力。
1、通过举各种研究实例表明,比较文学可以为原有停滞的研究注入新活力、打开视野:古代、外国文学研究。
/例如: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学作品:新批评方法阐释杜甫《春望》文本细读、张力理论,来阐释已经有很多人解读过的经典作品,富有新意。
中国古诗对美国现代诗的影响,举例欧洲中世纪传奇文学中的“典雅爱情”(coutesy love)模式,追根溯源,是阿拉伯中古时期传奇的爱情模式经由阿拉伯征服的安达卢西亚岛传入欧洲。
普列姆昌德和鲁迅都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印20世纪初期的现代乡土文学,那么,研究这两部作品对我们深入探讨中印乡土文学的差异性和相同之处,提供了可能性。
跨学科研究:《圣经》文学研究、绘画与文学,打通人为的学科限制2、通过具体事例表明,比较文学是文化交流时代的文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现当代中国和其它东方国家的思想和文化,都受西方影响很大。
例如,梁启超、鲁迅、梁实秋、余华、贾平凹等作家的创作,不可回避他们所受的西方影响。
美国黑人文学、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移民文学,必须要在跨文化、跨语言的视野中研究这些文学。
例如,以创作了《先知》的纪伯伦为例,传统文学研究将之定位于“东方文学”的弊端,必须要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互动与共通”的视野,才能更好地进行研究。
第二,如何学会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方法。
首先要掌握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了解前人是怎样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才能活学活用---这也是本课程的另一个学习目标。
第一章比较文学概说课程:中外文学比较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比较文学在国内外各个阶段的定义特点,理解中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提出的文化背景及提出原因。
重点和难点:1、中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跨文化”的背景2、知晓国内外比较文学定义的异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过程:一、国外各阶段比较文学的定义:(一)波斯奈特在法国学派形成之前,最早较为确切地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应当是英国学者波斯奈特。
在1886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一书里,波斯奈特所给出的比较文学的定义是:“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的过程。
”很显然,这个定义明显地带着进化论的痕迹,其实质只是一种文学进化论。
之所以这种进化论在比较文学诞生之初会产生很大影响,这与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1871年,达尔文将生物进化论从一般动物应用到人类的起源问题上,论证人类是从低级物种到高级物种的漫长历史进化过程的产物。
这一进化论思想在欧洲乃至整个人类思想和精神的各个方面均产生极大影响。
文学方面也不例外。
文学进化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文学在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
正是由此出发,波斯奈特对比较文学的理解就必然是强调社会发展对文学生长的变动关系。
认为能够对文学进行科学解释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比较的方法,而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当顺序应该是社会生活由氏族到城市,由城市到国家以至到世界大同的逐步发展。
与波斯奈特的观点相似的,还有19世纪德国的豪普特、俄国的维谢洛夫斯基、英国的西蒙兹和法国的勃吕纳狄尔等。
但由于进化论根本无法真正解释文学的复杂发展历程,因此这种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的比较文学观随着进化论的衰落必然走向消亡。
同时,在法国,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想对当时的法国学术界却产生巨大影响,于是以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
这也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经历了诞生危机后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并因此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真正立足于学术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概论第一章讲稿第一章发展论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化语境1、全球化的界定;2、接受与抵制:对待全球化的两种态度;1、全球化的另一个方面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性,使得原先被压抑在边缘地带的殖民地文化的身份变得日益模糊,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要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文化认同;2、:全球化若作为一种旅行的过程,它的路线是双向的,既有从中心到边缘的流动,又有边缘向中心的渗透。
这样,我们就应当与国际社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对话,而不应当对西方持一种对立的姿态。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我们既应当避免一种带有帝国主义霸气的全球主义策略,同时也要克服带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本土主义态度。
(《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王宁)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1、文化自信问题;2、文化自身的再生性。
二、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萌芽】——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原因:1、文化、文学活动中一直存在着“四跨”现象;2、“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模仿,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评论家迪翁《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一文中,比较分析了三位悲剧作家所写的三部同名悲剧《菲罗克忒忒斯》在剧中人物、戏剧情节、艺术美等诸方面的异同;(平行)◆英国剧作家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形象;◆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译成各国文字,而且占领了各国舞台;(译介)◆[英]查里逊的书信体小说《克莱丽莎》直接影响了法国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影响)◆17世纪“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伏尔泰改编创作的《中国孤儿》;◆莱辛《汉堡剧评》平行比较了鬼魂在《哈姆莱特》和伏尔泰《塞密拉密斯》中的不同效果;《拉奥孔:论诗语画的界限》;(跨学科)◆赫尔德《民歌集》收集汇编了欧洲各民族的民歌。
【诞生】——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超国界说”◆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把欧洲文学分为南北、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论德国》“帮法国、英国和德国人民以比较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社会及文艺思想和理论。
比较文学导论讲义总结(一)绪论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发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语言、跨国家、跨文化、跨学科)(文学内部、外部)比较文学的学科构成: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平行研究、影响研究文学内部的比较研究:影响研究(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平行研究(主题学、文类学、类型学、形象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研究(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符号学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二)影响与接受——实证性研究法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性质:国际文学关系对象与范围: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影响研究的内容:放送者(流传学)——传递者(媒介学)——接受者(渊源学)一、流传学定义:以给予影响的放送者为起点,来探究作为终点的接受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学潮流、作家和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以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1文学关系2实证性3历史性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理论思潮的影响框范的影响主题或题材的影响艺术形象的影响技巧的影响放送者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流传学的研究模式:1直线式辐射式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或一个国家总体对一国或多国文学产生影响例如:歌德(英、法、西、中)《少年维特的烦恼》(伦理学、艺术与美)多个作家或多部作品或多个国家对一种或多种文学产生影响例如:俄、法、英、美、德文学影响了中国五四新文学辐射当中又有交叉的影响研究例如:泰戈尔受西方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歌德、日本俳句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多元影响中国新诗(冰心徐志摩郭沫若)又受西方唯美主义、泰戈尔、歌德以及日本俳句的多元影响2交叉式拜伦影响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同时普希金也影响莱蒙托夫3循环式《赵氏孤儿》》(根据《史记·赵世家》)晋国上卿赵盾、大将军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强调了“权奸”和“忠良”之间的道德对立纪君祥《赵氏孤儿》——马若瑟《赵氏孤儿》——伏尔泰《中国孤儿》——张若谷《中国孤儿》——天津人艺《中国孤儿》——纪君祥《赵氏孤儿》伏尔泰的接受与创新1排除原作中不符合法国古典主义“三一律”的一面,看重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之美;2采用原剧“搜孤”、“救孤”的两个情节;“文武不和”故事鞑靼人与汉人“文野”之争;3增加藏惕之妻伊达梅(文明与道德的象征)与成吉思汗(中国精神)的爱情纠葛。
比较文学讲义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钱钟书《谈艺录·序》参考文献:1、《比较文学学》曹顺庆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比较文学》陈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中国比较文学》(期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4、罗素《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版;5、Charles E. Bressler,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Pearson Education Asia Limited and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第一章比较文学发展简史一、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影响研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
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
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 孙丹第一章发展论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
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
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2、学科发展历程:早期,法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比较文学论》)、伽列,注重影响研究。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IA)诞生。
1955年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威尼斯召开。
1958年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在美国教堂山召开。
标志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指出未明确课题与方法。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美)勃洛克《比较文学的新动向》,强调“人文主义”。
(美)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961),确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荷)佛克马《比较文学和新范式》(1981),反驳雷马克,强调方法论。
()韦斯坦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美)伯恩海默《跨世纪的比较文学》:一是放弃欧洲中心论,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其他话语形式。
(法)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中国之欧洲》。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与外来文化相接触和具备通识的眼光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先天优势。
包括《史记·大宛列传》、晋代佛经翻译、历代文论,诗与画的比较研究、诗与禅的比较研究等。
内容十分丰富,但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与西方学术大量传入以及深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专门人才大量出现有密切的关系。
梁启超“政治小说”、林纾翻译小说;王国维利用叔本华系统分析《红楼梦》;鲁迅中西诗歌比较研究;胡适、冰心、许地山中西戏剧研究;茅盾中外神话比较研究;严复、苏曼殊译介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兴起: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
最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1924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的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也相继出现。
1931年,傅东华翻译了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2)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3)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
第四节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1、21世纪文学研究的发展需要一种打破传统界限并具有开阔视野的研究,比较文学正是以其开放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恰逢其时地成为文学研究中的显学。
所以,比较文学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与历史的必然。
2、比较文学的快速发展与当前全球文化的发展态势有关。
一方面要努力从他种文化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又要从他种文化的比照中,认识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尽量将自己的特长贡献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
因此,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学科热点(乐黛云《跨文化之桥》)。
3、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碰撞、文化交流过程、都在作自觉或不自觉的比较、鉴别,而比较文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与思路,让人们既认识了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同规律,这是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研究无法企及的。
第五节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1、文化研究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知识传统。
文化研究提倡跨学科、超学科、反科学的态度,没有一种明确的、属于它自己的方法论。
文化研究把文化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本分析相结合,并加以批判地使用。
一般而言,文化研究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研究,而指的是当代非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研究:基于生产、文本、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具体如种族研究、性别研究、区域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它关注边缘性的研究领域。
文化研究主要描述“文本”和“话语”(即文化实践)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构成之内产生、插入和运作的方式,以复制、抗争乃至改造现存的权力结构。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文化研究不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批评,而是重在完成其政治使命,即揭开大众文化形式和实践中意识形态的机制。
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正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可是,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
对文化研究一直毁誉参半:一种充满活力、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和一种寄生现象。
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伯恩海默报告及其支持者主张比较文学转向文化研究,但反对者认为不能放弃比较文学一向所秉持的对文学的独特关注和其精英立场,而且文化研究也应植根于对文学文本特别是经典文学的解读上。
文化研究包括对文化概念的理论探讨,对文学从文化视角的研究,以及直接指向当代大众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等等。
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对文学现象和其他话语关系的文化学研究,文化研究有助于比较文学在高雅的文学的传统之外把那些未曾注意、但有意义的研究对象引入研究的视野,从而将比较文学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语境之下。
比较文学借鉴文化研究,意味着放弃文学研究的自主性,但需以对文学性的优先考虑为出发点。
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亦可借用。
最后,文化研究不一定是比较性质的,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也不会被文化研究吞没。
第二章本体论第一节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1、比较: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症结之一,字面上容易理解成“比较的文学”,是个“有缺陷的词”;症结之二是字面上存在误读可能性:对文学比较。
(法)巴尔登斯伯格《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
印欧语系下对“比较”产生误读:“文学的比较”2、文学:第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研究层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
孔子《论语·先进》中,文学指兴办教育分列的四门学科之一,后指“文章博学”。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铭文或字母表本身、学问、文化的修养等。
“大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流变中作为一个能指,涵盖过文章博学、学科门类、儒家学说、文献典籍、学术性著作、文学作品种种非审美与审美的文化形态。
欧洲文学发展历程中,litetrature作为能指涵盖过知识、文献、小说、戏剧、传记、诗歌、民间传说、艺术、科学及社会事件之资料内涵,也是具有大文化背景的非常宽泛的概念。
在东西方文化发展的深层结构中,文学共同经历了一个从大文学(广义的文学)到纯文学(狭义的文学)之专业化的蜕变历程。
第二,准确地讲,比较文学的“文学”既不是指宽泛的“大文学”,也不是指“纯文学”,是指文学研究。
第二节比较文学生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1、法国学派: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强调科学涵义,摆脱美学涵义,把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美学评价排斥在比较文学研究之外;跨语言研究是他把比较文学区别于国别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关键。
伽列: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文学研究在学理上含文学史、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三个层面。
)国际精神关系: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基亚: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法国学派的局限性:第一,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一方面强调了比较文学不同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其学科的特点在于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在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表述下,潜藏着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第二,从一方面讲,拒绝美学可以表现严谨的学术风格,但也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否定了从美学高度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没有事实关系的作家、作品进行汇通性价值批评的可能性。
2、美国学派: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挑战法国学派。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