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7
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它通过对政治和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以及政治与经济因素互动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揭示政治和经济相互关系的本质和作用机理。
政治学是研究政府、政治组织、政治过程等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关注政治权力的产生、运行和转化过程,以及政治决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政治经济学的背景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兴起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权力的重要性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亚当·斯密是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系统阐述了市场经济的原理及其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随后,马克思主义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强调了阶级斗争和剥削的经济基础。
近代的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分析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等问题,以及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
二、政治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与政治学紧密相关,两者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较大的交叉。
政治经济学强调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关注市场经济背后的政治力量和利益博弈,分析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市场的反应。
而政治学研究政治的本质、政府行为和政治力量,探讨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两者共同关注政治和经济因素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公共政策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市场与竞争、经济发展模式等。
同时,政治经济学也研究政府的干预、公共选择理论、政策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2. 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理论、政府与政治组织、政治行为、国际关系、公共政策等。
政治学通过对政治制度、政党、选举、领导人、决策过程等进行研究,揭示政治权力的运行规律和变迁过程。
3. 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政治学方法中的案例研究、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IPE重点整理⼀、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出现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其主要代表⼈物有亚历⼭⼤.汉密尔顿、李斯特等。
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有:⽣产⼒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业是国家经济的⽀柱、关税是保护国内⼯业的主要⼿段;其主要的经济政策主张包括货币即财富、国际⼲预经济两⼤点。
2.相互依存: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经济联系加强,⾮国家⾏为体的发展,相互依存理论应运⽽⽣。
它是指跨国界的货币、商品、⼈员和信息流动所导致的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互利、“⾮零和”和完全平等。
其主要特性是敏感性与脆弱性。
相互依存是⾃由主义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的有⼴泛影响的三种学说之⼀。
3.国际机制:指导国际⾏为的明⽰的和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国际机制在某个国际关系领域内,⾏为体围绕机制形成相互预期。
这⾥⾯的⾏为体是指国际关系中各种政府和⾮政府⾏为主体。
它们既是机制的创造者,也受到机制的制约。
机制中的原则反映了⾏为体的观念和信仰。
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式确⽴的⾏为标准,规则是指对某些⾏为的专门禁⽌,决策程序是指决定和执⾏共同政策的习惯做法。
4.结构性权⼒和联系性权⼒: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分析法”把权⼒分为结构性和联系性两种。
联系性权⼒是指甲国依靠权⼒让⼄国去做本来不愿做的事情的能⼒,经典现实主义主要集中在对这种权⼒的研究上。
结构性权⼒⽐联系性权⼒更加重要,结构性权⼒的核⼼是国家,它包括四个⽅⾯:安全结构、⾦融结构、⽣产结构、知识结构。
5.新依附P205⼆战后,出现了以跨国公司投资为基础的“新依附”。
代表⼈是多斯桑托斯。
特征是:(1)⼯业发展主要依靠出⼝产业,因为出⼝能赚取外汇来购买资本货物。
(2)⼯业发展为国际收⽀的波动所左右,这往往导致附属国在国际收⽀上出现⾚字。
(一)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经典书目: 《冲突与合作:演进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世界政治:趋势与变革》《大国政治悲剧》《大外交》《大国的兴衰》《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国际关系经典选读》《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审视全球权力与财富》 《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 《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国际政治理论》《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权力与相互依存》《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战后国际关系史》《新中国外交50年》《国家主权论》《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奥本海国际法》《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理解国际冲突》《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集体行动的逻辑》《科学革命的结构》《政治学方法论 》Counterfactual Thoughts Experiments in World Politics: Logical, Methodological, a 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Diplomacy: New Approaches in History, Theory, and PolicyGuide to Methods for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ence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 the Contemporary Debate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二)国际安全研究方向必读书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外国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教程》《西方战略经典》(上、下)《从战争到和平》《国际战略学》《国家安全新论》《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邓小平理论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国际战略》 《美国霸权与中国安全》《中国国家安全地理》(三)国别与地区研究方向必读书目: 《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美国外交》《美国政府简介》《美日关系(1791-2001)》《欧洲共同体——体制·政策·趋势》 《欧洲一体化与世界》《亚太安全战略论》《亚太安全合作研究》《国际关系与东亚安全》《跨世纪的日本》《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中国与亚太安全》《中国国家利益分析》《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评估》《俄国熊看中国龙》《中苏关系史纲》(四)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方向必读书目: 《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寻求权力与财富的斗争》 《全球政治经济学:观点、问题与政策》 《国际经济学》《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国际金融学》《国际金融与国家利益》《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五)主要中外文期刊:Current HistoryDisarmament DiplomacyForeign AffairsForeign PolicyInternational Affair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ecurity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The EconomistThe National InterestWorld Politics《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太平洋学报》,中国太平洋学会《美国研究》,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欧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国际观察》,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当代亚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东南亚研究》,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世界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经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政治学参考书目: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
政治学和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两个重要学科,它们互相关联并相互影响。
以下是关于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关系的一些观点:
1.相互依赖:政治和经济是社会生活的两个基本领域,彼此
相互依赖。
政治决策和制度安排对经济活动有重大的影响,而经济的结构和运行也对政治权力和政策制定产生重要影
响。
2.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相互作用
关系的学科,它关注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和分配的影响,
以及经济力量对政治决策和权力竞争的影响。
3.政治因素影响经济:政治因素包括政府决策、法律制度、
政策环境等,它们可以影响经济的产业结构、市场机制、
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向。
4.经济因素影响政治:经济因素如资源分配、财富积累、社
会阶级等,它们可以影响政治权力的分配、政策制定和政
府的稳定性。
经济利益的追求和经济差距的存在都可以诱
发或影响政治动态和社会变革。
5.共同研究领域:政治学和经济学在一些研究领域有重叠,
如公共政策、发展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在这些领
域中,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结合起来,共同
研究和分析问题。
总之,政治学和经济学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都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并共同构建了对社会、国家和全球事务的理解。
在实践和研究中,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的交叉与互动越来越重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和创新。
从古希腊的家庭管理学说到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起源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色诺芬在其著作《经济论》中首次使用了“经济”一词,用以描述奴隶主对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此时的经济学主要关注家庭或庄园管理。
到了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来田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以强调经济问题已超出了家庭经济的范围,扩展到了国家和社会层面。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政治经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科学。
英国的威廉·配第被认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而亚当·斯密则是其集大成者。
1776年,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市场机制等理论,使经济学成为一门备受重视的科学。
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对经济学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阐明其必然被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
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系统地阐述了边际效用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使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宏观的社会关系转向微观的经济主体行为。
新古典经济学坚持自由主义传统,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回顾世界历史,其实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重商主义盛行的早期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时期,就有不少西欧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当时的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国家主权意识日渐牢固,为强化西欧各国内部刚建起的早期资本主义政治结构,各国竞相发展海外贸易,企图通过经济增长来强化自身实力,从而不可避免地政治会与经济发生冲突,因此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像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志者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及德国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代表人物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相关对外贸易中实行关税保护的理论学说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间的密切关系。
只是后来占统治地位的自由主义思潮相继抛弃了政治与经济统一的观点,认为“政治与经济应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结果世界政治和经济关系研究分为彼此孤立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经济学”。
[1]新的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结合研究兴起于上世界70年代以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在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的时代背景下,对强调权力、国家利益、冲突的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了深刻质疑,国际政治经济学者要求对古典政治经济学重新评价,在经济等“低级问题”日益向“高级政治”转化的过程中,提倡在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方法论的革命,用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借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国际政治问题。
20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创建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论著主要有: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的《权力与金钱———国际政治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的政治学》(1970);基欧汉和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1977);克劳斯·诺尔的《国际权力: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1975);琼·斯佩罗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1977)等等。
马工程国际政治经济学
马工程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强调以下观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肯定全球化生产与贸易对生产力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新的生产格局会带来新的分配不公现象,需要辩证地看待后冷战时期突飞猛进的全球化发展势头。
其次,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际生产体系的分工问题十分重视,认为处于产业链不同层级的国家所拥有的国际性权力与其所处地位直接相关,因此世界主要国家都希望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并形成对他国在产业结构上的优势地位。
最后,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认为,全球化生产有助于世界各地的生产力水平提高。
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后发展地区人民的社会状况能够马上达到与发达国家人民相同的水平,而且前者难以避免地出现对后者在不同程度上的依附现象,但毕竟为当地社会的发展打下了社会基础。
学好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1. 深入理解社会经济:政治经济学探讨了社会经济体系的运作机制、资源配置、市场行为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经济的本质和规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了解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影响因素。
2. 分析经济政策和决策: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分析和评估经济政策和决策的理论框架和工具。
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掌握经济政策制定和决策的基本原理,了解其影响和效果,从而在实践中能够更加理性和全面地参与经济决策过程。
3. 理解社会发展和变革:政治经济学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过程,探讨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历史变迁、社会结构的演变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增强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政治经济学注重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入分析。
学习政治经济学可以培
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经济现象,并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估其内在逻辑和影响。
5. 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政治经济学是全球化时代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它关注全球经济体系、国际经济关系和全球性问题。
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我们可以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模式和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挑战和机遇。
总之,学好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经济
现象和社会经济体系,提升经济决策和政策分析能力,拓宽视野和思维方式,为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发布时间:2010-01-31 文章来源:投稿文章作者:郭锐摘要:历经30余年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学逐渐成为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际政治经济学把国际政治关系与国际经济关系及其互动结果和衍生现象衔接起来,从全球化角度剖析了国家与市场的现实场景、互动关系和作用规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延展,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化与国际经济政治化的日益明显和相互渗透,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与其核心原理日臻完善和成熟。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仍然受限于理性主义的分析框架,其面临着诸如分析方法和分析语言的继续充实与更新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激进主义;核心原理随着全球体系的加速形成,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日渐成为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而言,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形成了三大流派以及若干核心原理,包括自由主义与相互依存理论、现实主义与霸权稳定理论以及激进主义与世界体系理论。
国际政治经济化与国际经济政治化的日益明显和相互渗透,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新颖的思维视角,也昭示着其已经步入新的变革时期。
一、自由主义与相互依存论自由主义强调市场对国家的决定性和强制性,其观点承袭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理想主义传统。
自由主义把国际关系的发展看做是一部市场进化的历史,当今世界体系是由全球性的现代化所塑造,并有赖于三种力量的推进:一是经济力量,即开发市场、利用新资源的能力;二是技术力量,如通讯、运输、制造手段的革新;三是组织力量,即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
灵活应对主要由上述三种力量推动的市场化构成了国家生活的主要内容。
[①]国家间稳定的贸易与经济交流、深化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由此凝结的互惠纽带,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间的合作关系,从而成为培植国际和平的源泉之一。
对此,相互依存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从民族国家与全球市场的权能关系角度,给出了学理推断和说明,其也成为自由主义中最重要的分支理论之一。
相互依存理论认为国家间的经济依赖状态是一种客观情形,各类国际行为主体(国家、国际组织与跨国公司等)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全球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和效用最大化,实现全球福利的普世化,从而为国际和平提供一种功能性的保障。
为此,必须限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从而强化国际经济关系的正向博弈功能,使各类国际行为主体通过合作关系的不断推进而共享利益,以推动国际经济体向均衡化发展。
经由相互依存的组织网络形成的技术上合作、行为上共处的国际体系,为更多的使用非政治方式和非军事手段来解决国际冲突提供了必要条件。
很多学者的研究证实,相互依存状态并不必然的意味着国际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一定就是平等互利和非零和的关系。
由此,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理论(complex interdependence theory)。
该理论的创新之处是引入了成本—收益分析法,指出相互依存关系包含着代价,而事先指明某种关系的收益会大于代价不太可能。
这取决于国际行为主体对自身价值和依存性质的判定。
[②]很多学者注意到,相互依存关系的达成及其程度受到交往单元的数量与损失程度两大变量的迭加作用和影响,致使依存关系中权力的来源更加复杂,形成所谓的敏感性(sensitivity)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依存的双方或多方只有相对受益(relative gains)和相对受损(relative loses)。
换言之,国际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大多是非对称的,从而造就了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
相互依存关系的递进与发展,非但没有弱化国家的政治权威,反而是相互依存的非对称性所特有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为国家新的政治权力提供了来源与动力。
为此,国家间必须保持适度交流(以不引起对方感到威胁为底限),以减少相互依存中的对立因素并使之趋近于对称,从而强化由此派生的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的基础,即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regimes),使之成为调节和控制国家间关系的一般性制度安排。
[③]二、现实主义与霸权稳定论现实主义源于重商主义和德国历史学派。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政治经济问题的中心,市场依赖于国家的存在。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重商主义意味着现代国家的形成以及资本主义的赢利经营转移到政治上。
[④]弗雷德里克·李斯特(Friedrich List)的“生产力理论”认为,权力较之财富更重要,并决定着国家的主权独立和财富保持。
[⑤]国家应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贸易,并倚赖保护主义手段确保本国的工业竞争力。
现实主义从国家中心论出发,对内强调干预主义,对外主张保护主义,并认为政治权力框架决定经济利益分配。
民族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增长依赖于国家“为寻求权力而斗争”的能力。
本质上,国际经济关系是相互冲突的,世界经济竞争的零和博弈特性,突显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
竞争作为国际交往的一种常态,意味着增强自身优势和削弱竞争对手。
霸权稳定理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尤为明显的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诉求和预期。
霸权稳定论主张由单一的霸权国家主导国际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创立结构和秩序,以便规避无政府状态(anarchy)下国际体系的失序风险。
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从基本力量模式(crude basic force model)角度,给出了霸权国家确立的三大标识:一是形成以霸权国家为中心的经济势力范围;二是建立以霸权国家为核心的金融货币权势;三是霸权国家具有适应全球经济变化的超凡能力。
从公共产品(public goods)角度而言,霸权国家所提供的诸如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制度、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国际政治和安全机制等,虽然体现了霸权国家的意志和夙愿,成为巩固霸权国家权力和地位的重要工具,但也有益于体系内的成员国。
因此,霸权也被认为是维持无政府状态下国际体系稳定与和平的一项条件。
霸权稳定论突出了政治结构变动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它尤为关注国家体系以及国际政治关系在组织和管理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并视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为首要目标。
基于对霸权战争尤其是世界政治变革的系统研究,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从因果机制(causal mechanism)角度阐明了霸权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并指出了统治或控制国际体系的三种途径:一是国际体系中政治联盟间的权力分配,从形式上有单一结构的帝国主义或霸权主义、二元结构的冷战体系,以及多元结构的均势体系;二是国家间威望的不同层次,威望(prestige)就是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声望,并由此决定哪些国家实际上统治国际体系;三是国家间互动的一系列权利和规则——国际条约,其所依据的是居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或国家的权力和利益,有学者称之为“统治者实践的模型”。
[⑥]现实主义认为,霸权国家塑造和维持国际体系稳定与和平的基础是其强大的生产能力所带来的“经济剩余”。
这种“经济剩余”会因边际收益递减法则和经济结构的“软性化”而趋减,从而导致霸权国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欲逐渐减弱,以致其所确立的国际体制最终归于瓦解,国际社会再度进入失序状态。
可见,由惟一主体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很不稳定。
由此,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提出了霸权后合作理论。
通过增加维持秩序的主权国家的数量来分散负担国际公共产品,交涉形态的多元化有利于有关国家协调立场,从利害关系的连续微调中达成利益一致,从而实现国际体系的结构性稳定。
三、激进主义与世界体系论激进主义的最大创见是立足于世界政治经济的边缘地带(第三世界)而非核心地区(发达国家),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后果角度来探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互动演化。
[⑦]激进主义认为从本质上国家间关系是一种国家与国家社会力量间的关系。
世界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核心地区与其统治力量),只要可能总是要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和精神的改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本质上就是一种剥削关系。
摆脱与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最终实现发展中国家的非殖民化和现代化,成为激进主义的一项核心命题。
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是其中一支较为典型和发展相对较快的学说。
世界体系论主张对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和社会变革展开长时段(long term)和大范围(large scale)的研究,以充分显现世界体系的“社会时间”和“地理空间”特质。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由政治、经济和文明三维组成的实体,它具有单一的劳动分工和多元文化,而非一维的“国家”和“社会”。
世界体系中政治单位间的联系围绕经济利益分配展开,次序地呈现出中心(center)、准边缘(semi-periphery)和边缘(periphery)三级结构,并最终被政治安排和文明认同所强化。
[⑧]世界体系论的一项假说认为,资产阶级必定利用其主宰物质生产过程的巨大优势来统治世界,并通过建立某种制度来保证这种统治,不符合这种制度安排的国家将受到打压。
由于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受制于某种世界性的生产方式,只要介入这一过程的国家都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生产方式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霸权国家必然对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发挥着领导作用,因而存在外围或非中心国家的挑战以及中心结构内部霸权与挑战霸权的斗争。
[⑨]世界体系论的最大贡献是对霸权的兴起和衰落,即国际体系在单一中心霸权和多中心力量平衡间的波动周期及其规律的系统研究。
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提出一个循环序列:[⑩]第一阶段,严重政治冲突(全球战争)时期,国家对秩序的期望很高,却很难实现;第二阶段,世界秩序(世界权力)初创时期,国家仍然对秩序的期望很高,这种秩序实为霸权的产物;第三阶段,霸权合法性减退(hegemonic delegitimization)时期,国家对秩序的期望让位于各种安全范式;第四阶段,权力分散(deconcentration)时期,国家对秩序的期望及其有效性(availability of order)都降至最低点。
这种循环序列构成了世界政治的一个霸权周期,即长波周期(一般为100年)。
对于世界政治中权力“集中”(concentration)和“扩散”(diffusion)的波动周期,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从世界体系的运行动力角度给出了分析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