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5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世界货币的非国家化2007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与经济危机,使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美国为维持美元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支配地位,试图以金融监管的改革来取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在不改变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情况下,仅对金融监管进行改革,是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全球金融长期失衡问题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在美国反对和压制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情况下,如何尽快启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大国博弈在2007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与经济危机中,欧盟一直怀着“受害者”的心态,认为目前的一切都是美国人惹的祸,欧盟却深受其害。
为了避免再度遭殃,更为了在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欧盟抓住了挑战美国的难得机遇,提出要打造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为此积极推动20国集团召开峰会,于是才有了2008年11月在华盛顿召开的G20金融峰会,并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G20华盛顿金融峰会达成创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共识。
因此,英国首相布朗说,峰会使世界“正朝新布雷顿森林体系迈进”。
美国当时的总统布什则表示,世界将迎来“布雷顿森林体系Ⅱ”。
但是,从布什的表述不难看出,在改革的共识下各国却在改革的内容上存在明显的分歧。
欧盟,特别是德国和法国实际上想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改变欧元的被动地位,以避免再度遭殃。
所以欧盟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提法,强调的是一个“新”字。
其意在于否定美元在原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霸主地位。
而布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Ⅱ”的提法,实际上强调“Ⅱ”是“Ⅰ”,即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延续,这意味着改革必须确保美元的霸主地位。
在G20华盛顿金融峰会上,胡锦涛代表中国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主张。
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实际上是对这一主张的具体化和最权威的解释。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治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金融治理也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治理成为了全球各国积极探索的方向之一。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开始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
目前全球主要采用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主导,这导致了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和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元的过度依赖。
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局面,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运而生。
首先,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加强货币多元化。
目前全球主要货币供应以美元为主,这使得全球金融市场容易受到美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因此,推动其他国家货币的使用,比如欧元、人民币等,可以减少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其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需要提高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
当前,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然而,这些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相对较低。
应该通过增加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代表性,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声权。
最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还需要加强监管和合作。
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催生了各种金融创新,也带来了一系列金融风险。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的事件,各国应加强监管合作、信息共享,建立一个相互联系且相互监督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
二、全球金融治理全球金融治理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全球金融规则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
首先,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是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问题。
目前,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的权力结构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应该通过改革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机制,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提高全球金融治理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其次,全球金融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也是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内容。
全球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复杂性给规则制定带来了很大挑战。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的体系,其中几乎囊括了整个国际金融领域,包括国际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协调、国际储备及国际结算、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组织等。
国际货币体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回眸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是1870-1914年间的金本位制时期;第二是1914-1936年的金汇兑本位制时期;第三是1944-1976年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第四是1976年确定的、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第五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金融全球化为背景的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
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史演绎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和发展进程。
一、国际金本位制的建立和崩溃金本位制度是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货币制度,1816年英国《金本位法》的颁布标志着金本位制度在英国的诞生。
1880-1914年,是国际金本位体系的“黄金时代”,也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全盛时期,国际金本位制维持了汇率的稳定,可以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度繁荣。
然而,金本位制度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黄金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各国经济贸易增长的速度,由此造成的清偿手段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1922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世界货币会议,讨论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
为了节约黄金的使用,会议建议并确定了实行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是本币与美元、英镑或法郎挂钩,在通过这三种货币与黄金挂钩,这就形成了不受单一货币统治的国际货币体系。
金汇兑本位制是金本位制度的扩展,打破了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平衡,形成了英镑区、美园区、法郎区三足鼎立的局面。
新确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扩大了国际储备,但增添了动荡因素,未能经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于1936年最终放弃金本位制。
至此,国际金本位体系彻底崩溃,各国货币汇率开始自由浮动。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国际货币制度是全球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与健康对全球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国际社会一直在探索和推动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一、问题与挑战目前国际货币制度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过于垄断,导致全球经济过度依赖美元,存在一定的系统性风险。
其次,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货币制度无法有效应对危机冲击,导致全球经济受损。
此外,国际货币制度在资源分配和国际金融治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与不公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改革的方向与原则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国际社会积极探索和推动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改革的方向主要包括提高国际货币供给的多元化、增加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等。
改革的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参与、共同决策、效率增进、风险共担等。
三、改革的进展与成果近年来,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果。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使得国际货币供给多元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人民币、欧元等货币在国际经济中的使用比重逐渐增加,减少了对美元的依赖。
其次,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也推动了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升级,加强了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监控,提高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此外,改革还促进了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四、前景与建议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前景充满挑战与机遇。
面对不确定性和变化,各国应加强合作与协调,推动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进程。
同时,应注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更加平衡与公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数字货币等新兴技术手段,提高国际货币制度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总结起来,国际货币制度改革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完善,才能更好地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国际社会应积极探索和推动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努力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公平和可持续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调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货币体系对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国际政治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因此,进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调整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金本位制度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基础。
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金本位制度瓦解了。
之后,布雷顿森林协议成为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新基础,其核心是建立了以美元为基础的固定汇率制度。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的衰退和通货膨胀的迅速增加,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体系崩溃了。
之后,国际货币体系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度,也就是市场决定货币汇率的机制。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和不足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调整迫在眉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1. 美元霸权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无法忽视。
由于全球贸易和金融活动都离不开美元,美国政府借此控制了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政治生态。
2. 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所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
这些危机往往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并给全球经济带来剧烈的波动。
3. 贸易失衡国际货币体系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贸易失衡。
一些国家过度依赖出口,另一些国家则过度依赖进口。
这种贸易失衡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案针对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这些问题和不足,国际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1. 美元多元化针对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国际社会提出了美元多元化的方案。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减少全球经济对美元的依赖,增加其他货币如人民币、欧元和日元等的影响力。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它负责协调全球货币政策和解决国际金融问题。
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提高其效率和公正性,从而增强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未来走向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日益紧密,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先进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变得越来越相互关联,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货币体系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未来走向。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协议成为了国际经济体系的基础,该协议标志着美元取代了英镑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然而,由于美国长期的贸易逆差和不断增长的外债,美元逐渐失去了其稳定地位。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将美元同黄金挂钩的政策,美元从此开始自由浮动,国际货币体系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
此后,美元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大部分国际贸易都以美元计价和结算。
美国无限制的货币扩张导致了金融机构资本流动增加,在全球泛滥,进而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的波动型通货膨胀和八十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大周期调整。
尽管此后多次尝试改变国际货币体系,但美元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如今,全球经济再次陷入疲软,加之美元政策的不确定性,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声一再提起。
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挑战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汇率波动。
传统的货币政策难以应对全球经济形势变化,主要原因是各国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可能引发跨越国际的金融危机。
此外,全球化浪潮下的货币竞争格局也是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挑战之一。
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通过自己的货币政策来博弈。
在这种情形下,尤其是联邦储备委员会和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之间的博弈,极有可能引发全球货币体系的崩溃,这对全人类都是一场灾难性的挑战。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考虑到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种种挑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深入探讨如何改革货币体系。
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路径上,既有改良,也有重建。
改良路径的方向主要包括:增强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多种货币的地位和权重、建立新的或扩大既有的主权货币的篮子权重、坚持整合现有银行间贸易结算方式。
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一、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困难当前,国际现行的国际货币关系格局形成于1976年,即前面提到的“牙买加体系”,该体系以国际储备多元化和浮动汇率制为特点,诞生之初曾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
但实际上,过去20年来,该体系始终在极其脆弱的环境下运行,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其理论缺陷和潜在的危险暴露无遗。
1.国际汇率变幻莫测。
牙买加协议承认了浮动汇率的合法性。
自此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选择。
但是,实际上从牙买加协议以业,所谓的汇率自由浮动只是一种理想,就连欧美这些极力鼓吹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事实上实行的也是有管理的浮动。
综观世界各国的汇率安排,采用“钉住”汇率政策的有67个国家,其中钉住美元的有26个国家,钉住法国法郎的有14个国家;根据单一货币或一组货币有限浮动的有110个国家,其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有34个国家,实行独立浮动的有57个国家,(1995年3月31日数据)面对这样一个汇率制度多样化的世界,IMF在放弃固定汇率制的同时,也放弃了对成员国的汇率提供干预的责任和义务,因而竞争性贬值或竞争性升值经常发生,国际汇率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之中,成为国际金融领域引发争端和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完全由逆差国自我调节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无法维持稳定和平衡。
现行体制继承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原则,完全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在制度上无任何设计和约束来敦促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
这样,越来越多的逆差国像美国一样,在经常项目出现逆差时,不是采取国内紧缩措施或调汇率,而是借助于短期资本的流入来平衡逆差。
在大多数国家这样做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美国是主要的储备货币发行国,它可以长期借助于吸引短期外资来弥补经常项目的赤字,其他国家则不能。
外债长期积累的后果是这些国家偿债压力越来越大,当国际游资闻风而动时,原来被缓解的国际收支和货币贬值之间的矛盾便一发不可收拾。
3.出于政治、经济双重目的,西方国家急于将一些弱小的后市场国家纳入其市场体系并且“成果显著”。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从国际储备货币角度来说国际货币体系从19世纪末至今,经历了很多次的危机,也实行了多次的变革。
2009年经济危机又一次暴露出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改革的命运。
本文从国际储备货币的角度审视出发,讨论了几种主流思路,并对人民币何去何从给出看法。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两百多年来,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即浮动汇率时代以及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金本位制度大约开始于1880年。
1914年第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宣告崩溃,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
此阶段自由市场的古典理论占统治地位,国际金本位体系充分体现了古典经济理论的思想。
金本位制客观上限制了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使国货币的真实价值保持稳定并具有叫预测性。
这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第黄金时代。
“二战”以后,建立了1944年到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平价体系,核心内容是“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健全组织制度和约束机制的影响广泛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它本身存在些大的缺陷,最终宣告彻底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很自然各个国家开转向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形成多元化的浮动汇率制度时代,通常称为牙买加体系(1973年至现在)。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可以容忍更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逆差或顺差的调整叫以通过变动汇率来达到,各国将内部均衡摆在第一位,各国协调性变得困难。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际储备货币的选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国际金融危机是旧国际金融货币制度框架难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全球化在近代出现阶段性加速的特征,旧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全球化条件。
全球化快速发展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滞后构成结构性矛盾,导致小的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和2008年重大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以及2010年的危机的爆发。
浅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作者:马骋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23期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议1.创立国际商品储备体系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经常恶化。
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创立以商品为基础的国际储备货币,以解决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和国际储备制度不稳定的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发行新的国际货币单位,其价值由一个选定的商品篮子来决定,商品篮子由一些基本的国际贸易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来构成。
(2)现有的SDRs将被融合到新的国际储备制度中,其价值重新由商品篮子决定,其他储备货币将完全由以商品为基础的新型国际货币所取代。
(3)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将用国际货币来买卖构成商品货币篮子的初级产品,以求达到稳定初级产品价格,进而稳定国际商品储备货币的目的。
2.建立国际信用储备制度特里芬教授建议各国应将其持有的国际储备以储备存款形式上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保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清算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其他类似的国际金融机构能将所有的国家都吸收为成员国,那么国际间的支付活动就反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同成员国家储备存款账户金额的增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持有的国际储备总量应由成员国各国共同决定,并按世界贸易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以调整。
储备的创造可以通过对会员国放款,介入各国金融市场购买金融资产,或定期分配新的特别提款权来实现,但是不应受还进生产或任何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制约。
特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体地指出应以SDRs作为惟一的国际储备资产以逐步取代黄金和其他储备货币。
但他主张要求各国中央银行服从于一个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机构,这需要很密切的国际货币合作,目前还不现实。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替代账户”替代账户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的一个专门账户,发行一种特别提款权存单,各国中央银行可将手中多余的美元储备折成特别提款权存入该账户,再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吸收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财政发行的长期债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给替代账户的存款者。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如今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交往和贸易的频繁发生使得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货币体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迫在眉睫。
首先,国际货币体系需要摆脱主要由美元主导的局面,实现多元化。
目前,国际贸易的大部分结算仍然以美元为主,这导致了世界货币市场过度依赖美元。
一旦美元的价值发生大幅波动,全球金融市场都将受到冲击。
因此,为了降低风险和保证全球贸易的稳定,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增加其他货币的份额,如欧元、人民币等。
这将有助于减少美元主导的风险,促进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次,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机制。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存在缺乏监管和治理的问题。
一些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的行为不受国际监管机构的制约,使得金融市场容易受到金融危机和其他风险的冲击。
因此,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建立起更加高效的监管和治理机制,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正。
只有这样,全球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各国之间才能实现更加平等和互惠的贸易关系。
此外,为了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各个国家还需要加强合作,形成共识。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事关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稳定,因此各国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只有在全球各方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各国可以通过国际组织和平台,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加强对话和合作,形成共同的政策和目标。
最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还需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求。
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他们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弱。
因此,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要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权和参与度。
只有这样,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综上所述,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通过摆脱美元主导、建立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机制、加强各国间的合作与共识,以及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我们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平衡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伴随着中国经济崛起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这一进程正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变革。
本文将就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进行探讨。
首先,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对全球贸易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为了更好地支撑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人民币需要更广泛地被接受和使用。
中国政府自2009年开始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通过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签订人民币互换协议,推广人民币国际结算等,有效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增加人民币的流动性,降低对外依赖,提升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助于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改革,吸引更多外资流入,促进金融创新与发展。
对于全球金融体系而言,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和稳定性。
当前,全球货币体系仍然以美元为主导,这种单一货币体系存在风险,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有助于减少全球经济对某一货币的依赖,缓解金融危机的风险。
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挑战与困难。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仍然较为薄弱。
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金融体系的规则和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相对较低。
虽然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但其在结算货币和投资货币方面仍有一定的限制。
此外,人民币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其国际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尽管人民币汇率已经逐渐稳定,但仍然存在外部冲击和内部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离不开与其他国际货币的合作与竞争。
当前,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共同构成了国际货币体系。
人民币的国际化不是与其他国际货币的取而代之,而是通过合作与竞争,共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与完善。
这种合作与竞争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更加平衡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国际货币体制革新
国际货币体制革新指的是对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和重组的一系列措施。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美元主导,而其他国际货币如欧元、日元等在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性,许多经济体对此提出了改革的呼声。
国际货币体制革新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这意味着不仅要增加其他国际货币的使用和影响力,还要推动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国际化。
通过增加多种国际货币的选择,可以降低单一货币的系统性风险,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另一个目标是增加国际金融机构的治理和代表性。
当前的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决策权主要由发达国家掌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相对较低。
国际货币体制革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改革这些机构,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参与程度。
此外,国际货币体制革新还包括了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的改革。
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可以减少金融风险对国际经济的冲击,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国际货币体制革新是当前国际金融领域亟待进行的重要改革,旨在提高国际货币体系的平衡性、包容性和稳定性。
这需要各国间的合作和共识,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货币体制变革观点及建议国际货币体制变革观点及建议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关系的日益紧密化,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性日益显现。
因此,对于如何改革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成为全球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关注。
一、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国际货币的本质上是在未来进行兑付的承诺,所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存在汇率、通胀、利率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汇率问题国际货币体系中较多整合汇率制度,但其基础是全球货币发行量的肆无忌惮,导致汇率过度变动。
这不仅影响了国际贸易以及长期融资的稳定性,还对于一些应对财政危机国家造成较大负担。
2. 通胀问题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因为货币政策对于货币发行量的控制能力缺乏,所以通胀率存在较大的变动。
同时,在通胀风险下,国家之间的互信程度下降,甚至还可能影响全球甚至国际政治环境。
3. 利率问题国际货币体系中存在大量的主权债券,其中的利率变化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当全球利率下降时,其对于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产生了莫大的冲击。
二、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主要观点面对这些问题,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主要观点:1. 多种货币共存理论多种货币共存理论主张,应该建立多种货币共存的货币体系,以共同发挥货币流通的作用,增加经济的稳定。
同时,多种货币共存理论主张,国际货币体系应该实行货币篮子制度,既能够避免一个国家货币的极端贬值,又能够合理平衡各国的利益。
2. 双边主义双边主义认为,为了解决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应该通过双边贸易、汇率协定等,直接解决问题所在。
双边主义认为,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同时,各国间也需要增进合作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
3. 货币顶层设计货币顶层设计的主要思想,是以制度创新作为将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主要动力,以推动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各国和全球经济。
国际金融课程论文姓名:张飞飞学号:2008163050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日浅析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想和战略[摘要] 每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1930年代大萧条催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刺激各国重新思考贸易和货币整合。
2007至今爆发“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再次成为举世辩论的焦点。
究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该从何处着手?应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未来,全球的国际货币体系将朝什么方向演变?以及从长远发展战略角度考察,中国应该如何确立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重建的思路?应该采取何种战略和策略来实现区域货币合作和创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伟大构想?本文试图从以上这些方面来做出论述。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汇率战略思想一、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和秩序国际货币体系是由一套国际货币制度规则所构成的某种“秩序”。
图一是过去数百年居于支配地位之国际货币体系的简要总结。
图一:国际货币体系之规则和秩序图一表明:可以主要用四个特征变量来描述国际货币体系:(1)储备货币及其创造机制;(2)汇率制度安排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3)金融危机或汇率危机救助机制;(4)各国调节负担或成本收益是否对称。
当然我们无法以精确数量来刻画四大变量。
然而,当讨论国际货币体系之时,只有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提炼出国际货币体系之标志性特征,才能对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之缺陷或需要改革的理由进行有意义的讨论。
一个运转有序或全球大体认可的货币体系应该具备一下特征:(1)通货稳定。
确保全球货币环境大体稳定(以长期通货膨胀水平来衡量);(2)金融稳定。
能够确保全球资本流动有序进行(以全球资本流向是否符合全球真实经济发展方向来衡量),全球金融秩序大体稳定(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和破坏程度来衡量);(3)增长平衡。
能够确保全球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大体平衡,不出现虚拟经济严重背离真实经济(以资产价格增速与真实经济增速之比、虚拟经济或金融资产规模与真实GDP之比来衡量);(4)调节对称。
能够让各国大体均衡承担全球经济失衡或调节的成本或负担,各国不会因为调节负担的不均衡或不对称而相互指责。
易言之,具备通货稳定、金融稳定、增长平衡和调节对称四大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可以算是一个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
从世界经济史发展来看,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有如下规律:(1)从来就没有一个各国完全认同的“理想国际货币体系”。
世界各国对四大特征的理解和定义千差万别,形不成完全统一的体系。
每个国家都是从自身最高利益角度来理解或勾画国际货币体系。
所以,国际货币体系永远处于不断的辩论和争吵之中。
(2)任何时代,总有一个国家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来塑造国际货币体系。
任何时代,总有一个大国居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支配地位,或几个大国共同主导(寡占)国际货币体系。
譬如19世纪的英镑、法郎和马克,20世纪前期的美元、英镑和马克,20世纪后期的美元和欧元。
(3)尽管各国对于“理想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共识,却总能找到一些共同点,否则国际货币体系的任何改革都无从谈起。
二、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体系的六大危害举世知名的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冲击”,那是人类货币金融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标志着人类货币彻底完成了从实物货币时代(即货币与黄金、白银或其他金属直接或间接挂钩之时代)向纯粹信用货币时代之转折;标志着人类货币彻底完成了从有锚货币时代向无锚货币时代之转折;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固定汇率时代转向浮动汇率时代。
作为经济学界的权威级人物,蒙代尔和麦金龙数十年来不断提醒我们:要理解今日全球经济尤其是金融危机之频繁发生,关键出发点是汇率浮动或汇率动荡。
全球货币金融体系从1971年之后经历的划时代转变:其一、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创造的通货膨胀,超越了人类以往一切时代的总和。
根据卢卡斯、蒙代尔、麦金龙和其他许多学者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后(以1971年为分水岭)的全球通货膨胀的研究。
得到的重要结论:(1)过去40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恰好是货币扩张的结果。
如果国际货币体系的弹性没有急剧增加,全球性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
(2)1990年代之后,全球真实经济通货膨胀似乎得到控制,全球经济似乎进入了格林斯潘所说的“全球低通胀”时代,其实不然。
1990年代之后的貌似低通胀时代,原因有二:其一是我们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不包含资产价格(尤其是金融资产价格)。
1990年代之后,全球性的货币扩张和信用扩张有相当部分进入金融经济和虚拟经济体系,急速放大了一个持续自我循环、不断自我膨胀的虚拟经济体系。
其二是1990年代之后,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系快速增长,部分抵消了全球货币扩张的通货膨胀效应。
(3)浮动汇率时代,不仅全球通货膨胀整体水平持续上升,而且各国批发物价指数和消费物价指数之波动幅度差距巨大,各国长期利率异常动荡,长期利率波动趋势严重背离,幅度差距非常显著,与此同时,各国短期利率波动幅度急剧放大,差距显著。
显示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时代,加剧了全球货币环境的动荡。
其二、伴随着全球货币史无前例之扩张,则是虚拟经济恶性增长。
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相背离(发达国家之虚拟经济规模增速最快),成为全球化最显著特征。
其三、与此相应,就是金融危机之频繁爆发。
其四、看起来热闹非凡的全球化时代,举世之真实经济增长速度却大幅度下降。
根据麦迪逊的深入研究,与布雷顿固定汇率时代(1950—1973)相比,浮动汇率体系降临以来(1973年之后),全球之真实经济增长速度皆普遍大幅度下降(中国是例外)。
其五、美国从债权国迅速演变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和“最后消费者”(the world’s spender and borrower of last resort)。
全球资金竟然大规模从贫穷落后国家流向最强大最富裕之美国,与19世纪后期之全球化浪潮完全相反,似乎亦违背基本经济学常识。
其六、全球贫富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著名经济学者杰弗里.萨卡斯及其合作者多年的详尽考察表明:尽管非洲、拉美和亚洲发展中国家之绝对收入水平有显著提升,然而与发达国家之差距却反而持续放大。
全球贫富分化进一步加深的原因固然很多,经济泡沫化或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制造的“投机赌博新经济”应该是最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无限放大美元储备货币和美元金融资产,发达国家大幅度提升自己的购买力,相应缩小新兴市场国家购买力。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各国立场和建议如何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金融海啸三年来,重建和改革的呼声此落彼起,永远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
从三个维度定义国际货币体系:储备货币;汇率制度或调节机制;危机救助机制或国际最后贷款人。
依照三维度之定义来简要概述当代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三派主要立场:美国立场、欧洲立场和发展中国家立场。
图二重建和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三大主要立场三大立场衍生出一些非常有趣的建议或新发展。
(1)改造IMF,使之能够较多地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利益,至少要有类似的象征性意义。
G20伦敦伦敦峰会和匹兹堡峰会达成妥协:各国为IMF借钱注资,美国同意(还需要和欧洲商量)让出5%的IMF股份给新兴市场国家。
同意新兴市场国家在IMF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
(2)美、欧皆有人建议创设类似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世界金融组织(WFO),或者将目前的全球金融稳定论坛(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提升为全球性金融组织。
譬如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依成格林教授就有正式建议提交给美国总统。
欧洲亦有人积极鼓吹类似的世界金融组织。
(3)法国建议重新创设或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
譬如“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创始人和主席马克.乌赞先生告诉我:受法国政府委托,他正在筹备今年12月召开巴黎全球金融会议,为2011年法国G20峰会做准备。
乌赞的建议就是重建或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
(4)金融危机推动欧元区的加速扩张,欧元区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欧元区扩张的方向主要是东欧和南欧。
譬如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和东欧各国皆公开表示了加入欧元区的强烈意愿。
地中海周边各国亦准备(或已经)将货币与欧元挂钩,甚至将来加入欧元区。
(5)最重要的趋势或许是新兴市场国家皆积极推动区域货币合作,全球货币体系“巴尔干化”或“战国化”潮流似乎有难以阻挡之势。
阿联酋中央银行行长公开宣布海湾六国将积极推动区域货币整合,甚至可能步欧元后尘,建立单一货币。
马来西亚中央银行行长主张进一步推动东盟各国和东亚三国(中、日、韩)之间的货币合作,尤其建立区域储备资产库或储备相互支持机制,以便维持区域汇率稳定。
俄罗斯也有推进区域货币合作之设想。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不能够针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具体的方案和改革方向。
只能对以往的各种货币体系做一个总结,针对美元本位制做一个简单的评析。
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呼吁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或者对原有的货币体系做新的改革,我只能将各个主要国家的态度和策略进行简单的罗列和概括。
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中应该立足本国国情和本国的利益,结合国内外的情况提出一个相对完整和有效的体系,以促进本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长远的发展,同时也对整个世界经济体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参考文献][1]向松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J].《国际货币评论》2010(1)[2]罗纳德·麦金农. 落入国际美元本位制陷阱[J]. 新金融,2005(7).[3]蒙代尔. 关于世界货币的构想[C]//. 多米尼克·萨尔瓦多.欧元、美元和国际货币体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张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原因、措施及中国的参与[J].国际经济评论,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