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第二课
- 格式:ppt
- 大小:7.97 MB
- 文档页数:31
第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节美术鉴赏课,学生将会:1.了解湖南省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传承;2.认识湖南省地域特色,在美术创作中的体现;3.了解湖南民间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木雕艺术。
二、授课内容1.湖南美术的历史和发展概述;2.湖南美术中的地域特色;3.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中的木雕艺术。
三、授课重点和难点3.1 授课重点1.湖南美术的发展历史和地域特色;2.木雕艺术在湖南民间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3.2 授课难点加深对湖南美术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和步骤4.1 教学方法1.讲授法:学生听讲并记笔记,教师介绍湖南美术发展历史和木雕艺术特殊表现形式;2.示范法:教师展示湖南民间文化艺术品,比如木雕文创产品;3.互动式学习法: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4.2 步骤第一步:介绍湖南美术的发展历史和地域特色(20分钟)1.简述湖南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解释湖南美术的地域特色,探究影响湖南美术风格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因素。
第二步:木雕艺术在湖南民间文化中的表现形式(25分钟)1.介绍湖南民间木雕艺术的历史和经典代表作品;2.解释木雕艺术与湖南民间文化的关系,介绍木雕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第三步:学生互动交流(15分钟)与学生互动交流,学习和了解学生在听讲过程中的疑惑和疑问,并给出相关解答和说明。
第四步:教师实物展示(2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经典的湖南木雕艺术品,进行简单讲解;2.介绍如何科学地保护和维护木雕艺术品。
五、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5.1 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互动与思考。
5.2 评价方法结合课堂练习,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以及个人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1.《湖湘美术史》;2.《民间艺术百科全书》。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湖南美术发展历史和木雕艺术在民间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加深了对湖南民间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探究中体会美、感知美,同时对湖南文化和湖湘美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教学设计一、课题:第二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课内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艺术创造可以采用不同艺术手法来表现,艺术手法就是美术作品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构成美术作品的符号,认识艺术语言,才能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独特的面貌,正确点评美术作品。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比较差,但此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具有对事物基本的分析判断的能力,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学习和作品点评热情还比较高。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可塑性很大,教师正确引导,对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的眼光。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2.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艺术语言的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中运用五、教学重点:通过3类美术作品讲授,引导学生总结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概念,并理解美术作品艺术方式及这三种艺术表现类型。
六、教学难点:通过美术作品的导入、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家在创造作品时运用的艺术语言方式及其表现的手法,让学生可以自主评价几副美术作品,并讲讲作品的类型和采用的表现手法。
七、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八、教学课时: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情景创设1.设置情景:通过展示文学作品描述的月亮形象、音乐作品歌唱的月亮形象和美术作品描绘的月亮形象,来呈现出同一事物在不用的艺术作品表现中采用不同的艺术语言方式,而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
2.教师提问:《月亮》的形象,在不同艺术门类的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提示学生可结合课本中的理论介绍来理解)学生活动:感受图片信息,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思考并预习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表现方式文字-眼睛-视觉;音乐-耳朵-听觉;美术-眼睛-视觉导入新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二、新课讲授(1)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1、老师: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欣赏几幅美术作品。
第二课图像与眼睛-湘美版美术鉴赏教案教学目标•了解画面元素的基本概念;•掌握画面元素的运用;•通过学习画面元素的运用,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画面元素的概念;•画面元素的运用。
教学难点•画面元素的细致理解;•画面元素的应用技巧。
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询问学生有关图像设计和美术方面的基本理解,例如当他们听到“画面元素”这个词时,他们可能会联想到什么?或者他们可能会在生活中看到一些有趣的图像,并从中发现其中一些元素。
教师可以在白板或黑板上列出学生提到的词语和例子。
二、核心理论1.前景和背景:在艺术作品中,前景是指物体或形象离画面的中心比较远,而背景是指比较靠近的物体或形象。
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让一些元素在画面上更具吸引力。
2.色调:在色彩理论中,色调是指一幅画或图像中使用的一组颜色。
从色调到色彩的使用,这个概念在图像设计和美术中非常重要。
3.反差:反差可以被定义为在两个或更多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
它在图像的设计中的运用非常流行,例如黑和白色的对比。
4.构图:构图是指一个设计或图像实际上是被组成和设计的方式。
它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如何安排各种元素以最好地传达我们试图传达的表达。
三、实践运用1.画面元素分析:请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图像,并将其分解成前景和背景。
然后,询问他们他们会怎样在不同的色调间创建反差,并将这些元素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图像。
教师可视情况给予指导和提示。
2.画面元素应用:请学生自由设计一张简单的图像,并尝试运用前面所讲的元素与原理。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样例和感性教学,展示如何将若干元素融合或分离,并如何运用画面构图来突出本质。
课后作业请学生根据本次课的内容尝试画一张自己设计的图像,并在社交软件上分享。
同时问自己以下问题:1.你是否运用了任意一个画面元素?2.你如何处理前景和背景的关系?3.你在图像中添加了哪些色调来突出图像的一些元素?4.你用了什么样的构图技巧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画面元素以及如何将它们应用于设计和美术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点、线、面、色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人美版《美术鉴赏》教材中的第二课,是学习美术鉴赏的基础课,主要介绍了美术作品的语言、构成要素及不同类型美术作品不同的语言表达,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
由于本课理论知识内容过多,知识面大,为了更系统,详细的讲解本课,把本课分为2课时学习。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及其构成要素和表达的手段、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解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让学生能够发现、认识、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最终创造美,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艺术。
让学生更加关注中国本土艺术,理解世界多元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中艺术家使用美术的语言上的不同方式。
教学重点:认识美术的语言,其中包括概念、内容及其形态分类。
几种基本美术语言元素的特征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不同的艺术语言元素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举例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组织教学一、导入新课欣赏视频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欣赏的视频舞跳的带不带劲?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同学们非常喜欢这段舞蹈。
教师提问:那么同学们喜欢这段舞蹈的那些方面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在当今社会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题材,如:文学、舞蹈、戏剧、音乐、美术等。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了解并喜欢它们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懂得了解它们各自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更深一步地熟悉并了解这些艺术形式题材。
我们彼此为什么能够听懂对方讲话?因为我们的语言是相通的。
我们和聋哑人交流就要懂的手语,和外国人打交道要懂的外语。
我们刚才欣赏的舞蹈的艺术语言是服装、人体动作、表情、节奏。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从而奠定一定美术鉴赏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美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开阔美术鉴赏视野,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的认识,提高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认识美术的语言,其中包括美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及其形态分类。
三教学难点: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包含在整个美术作品之中,因而势必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必须结合具体作品,调动学生以往的美术知识,通过多样的美术作品来认识和讲解。
四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学生是肇庆中学重点培养的外县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对美术鉴赏课程兴趣较大,但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鉴赏能力还是相对薄弱,对美术专业知识的了解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六课时:1课时七新课讲授(一)组织教学(二)新课导入1.(1)师:吴道子和李思训同为盛唐时期著名画家,两人同为唐玄宗画嘉陵江山水画,但吴道子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嘉陵江300里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李思训却画了几个月。
(2)组织学生思考师:“为什么不同的艺术家面对相同对象时,所画时间相差甚远?”学生作答,教师结合课堂示范补充:“不同的艺术家他们有各自的作画技法,也就是说他们运用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课件板书:艺术语言的定义,以及教师的个人见解。
(3)导入数幅宋人小品中国工笔画和吴昌硕的写意画。
从绘画方法上说明中国工笔画和写意画的差别,进一步说明中国绘画的两种不同艺术语言。
2.(1)师:“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欣赏下面几张绘画作品。
”(2)导入《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图,教师间插叙述《韩熙载夜宴图》创作背景。
第2课1954(油画,1954年) 克里福德·斯蒂尔(美国)斯蒂尔(Clyfford Still,1904—1980)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的格兰丁市。
他是大型单色绘画的先驱之一。
斯蒂尔的作品一般都很大,但上面的色彩却很少,只有一两种颜色,它们彼此覆盖,其空间是靠色块之间的空隙来实现的。
这些色彩主要是黑色、红色或黄色,色彩之间流动、变化,形成一种运动的关系。
《1954》是他成熟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体现了他的这些风格特征。
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 顾闳中(五代)顾闳中(907—960)是我国五代时期南唐(937—975)的著名人物画家。
《韩熙载夜宴图》在内容上分为五个部分。
左起第一部分为“听乐”。
在场的每个人物,不论他表现出何种姿态,都被迷人的音乐所陶醉了,心理描写达到了极其传神的境界。
第二段为“观舞”。
韩熙载站在红漆羯鼓边,亲自为舞伎王屋山跳“六幺舞”击鼓伴奏。
这段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有聚有散,有动有静,构图十分和谐。
第三段为“休息”,描写夜宴中间休息的场面。
第四段为“清吹”,描写韩熙载和宾客欣赏乐伎演奏笛子和筚篥等管乐的场面。
第五段为“宴散”。
在轻歌曼舞中,不知不觉夜宴结束了,但韩熙载的宾客们似乎余兴未尽,与歌伎们调笑言欢,惟独韩熙载一人独自伫立,神情若有所思。
从全画看,韩熙载始终流露出一种沉郁寡欢的表情,其相貌特征和内在气质都非常统一,不但反映了韩熙载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的苦闷,更突出地说明了顾闳中高超的肖像画水平。
维纳斯的诞生(油画,1485年)波提切利(意大利)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杰出画家。
《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中年时期创作的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的作品。
表现美和爱的女神从爱琴海中诞生,风神将她吹到岸边,受到春神欢迎的情景。
该画以流畅的细线勾勒出形体的优美轮廓,用明朗的色调和柔和的色彩表现出优雅、圣洁和含蓄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