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十七年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846.50 KB
- 文档页数:7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单选题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A.鲁迅B.李大钊C.胡适D.陈独秀正确答案: C2.收入()中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八篇作品,都是改写神话和历史题材的。
A.《故事新编》B.《山海经》C.《祝福》D.《鲁迅全集》正确答案: A3.()于1921年成立,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A.文学研究会B.新潮社C.青年杂志社D.创造社正确答案: A4.1921年郭沫若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
A.《创造月刊》B.《创造季刊》C.《新创造》D.《新文学》正确答案: B5.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等。
A.《湖上散记》B.《屐痕处处》C.《西湖漫拾》D.《漂泊杂记》正确答案: B6.《画梦录》是囚禁在自我世界中的()在纸上创造的一个精致丰富的文本世界。
A.何其芳B.林语堂C.丰子恺D.朱自清正确答案: A7.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
A.《获虎之夜》B.《咖啡店之一夜》C.《名优之死》D.《梵峨嶙和蔷薇》正确答案: C8.()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也代表了当时历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A.《女神》B.《屈原》C.《碧血花》D.《海国英雄》正确答案: B9.()与艾芜的名字常连在一起,他们是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创作上同时起步,友谊终身,同年生同年死。
A.张天翼B.将光慈C.茅盾D.沙汀正确答案: D10.“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柏子的水手与辰河岸边一个做娼妇的女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此小说出自沈从文的()A.《柏子》B.《边城》C.《萧萧》D.《月下小景》正确答案: A11.1929年,《小说月报》发表了茅盾的三个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组成了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第五章十七年散文创作第一节概述导入新课: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意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它有两个基本特点1:结构自由灵活,形散。
2:真实。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叙事实,写实物、实情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都是如此。
一、散文在新文学史上的浮沉(1)五四时期的政论性散文和艺术散文(美文)政论性散文《新青年》“随感录”栏目上的文章为代表,主要作者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
艺术散文也称美文,主要代表是鲁迅、冰心、周作人、俞平伯等。
(2)二、三十年代的性灵散文(散文小品)性灵散文的主要特征是闲适、超脱、可见出真性情,政治倾向淡化,主要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等。
(3)三十年代的杂文白话杂文的创始人是鲁迅。
杂文是一种战斗性的文体,被称为投枪和匕首。
代表作家除了鲁迅外,还有“鲁迅风”杂文流派:巴人、柯灵等。
“野草派”:夏衍、聂绀弩等。
(4)四十年代的报告文学报告文学起于通讯报道,四十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主要源头是战地通讯,以及斯诺对延安的报道《西行漫记》。
四十年代报告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丁玲、何其芳、沙汀、吴伯箫、周立波、周而复、刘白羽等。
(5)五十年代的特写和报告文学关于新中国的建设的特写和报告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柳青、李若冰、秦兆阳等人大量讴歌西部建设场景的散文作品。
关于朝鲜战争的报告文学:巴金、刘白羽、杨朔、黄钢、魏巍等都先后到过朝鲜战场体验生活。
魏巍两次到达朝鲜战场,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战士和祖国》、《挤垮它》,辑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出版,并三次再版。
(6)五十—六十年代之交艺术散文的复兴;(7)六、七十年代的大批判文章(8)八十年代散文的被淹没;(9)九十年代的散文热二、散文概念与散文创作的两种体式1.概念:散文历史很悠久,概念也很复杂,在过去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
现代散文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
第五章十七年散文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概况以及散文创作实绩。
2.散文随笔体的发展,创作情况。
3.三大散文家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散文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三大散文家的散文创作情况并比较他们散文创作的异同。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
第一节散文随笔创作概观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语境中,我们来谈作为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现代随笔在建国后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沉重、很艰难的话题。
但是历史无可回避,中国现代随笔仍然在求生存、求发展,虽然与前两个阶段相比,两个阶段相比,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整体是呈现出萎缩状态。
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但大体而言,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除了文革十年随笔基本停滞外,建国后的“十七”年,建国后的“十七”年,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随笔也曾两度出现过短暂的“复兴”景象,第一次第一次是1956年上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第二次是1961年至1962年。
在1956年第一次随笔“复兴”之前,许多知识分子由于亲眼目睹或亲身领教这一场场的文艺政治化的批判场面,犹如惊弓之鸟。
大多数人选择了明哲保身、沉默不语。
那种具有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随笔是难得一见的。
当时影响较大的是陈笑雨以马铁丁笔名发表的一些随笔。
这类文章基本上是正面立论,对青年、工人、知识分子进行和风细雨的教育,而对时政的谏言或批评,那是比较少,而且也相当的谨慎。
而像夏衍的《报喜与报忧》、严秀的《论“数蚊子”》,韩川的《部务会议》、呼加诺的《狗为什么会叫?》等,那种将笔锋针对社会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随笔杰作,可谓凤毛麟角,委实不多。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至1956年上半年。
这一年的四月份,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 6月13日,当时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进一步阐述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民歌提倡“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即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2、山西的作家流派被称为山药蛋派,主要人物有赵树理、马烽、西戎。
3、伤痕小说得名于卢新华发表在《人民文学》的小说《伤痕》,而伤痕小说潮流的开山之作则是刘心武创作的《班主任》,小说通过宋宝琪和谢惠敏这两个畸形儿形象的塑造,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4、陆文婷、李双双、林道静这三个女性形象分别出自小说《人到中年》、《李双双小传》、《青春之歌》,这些小说的作者分别是谌容、李准、杨沫。
5、王朔是当代文学新时期商业写作第一人,其作品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顽主》、《看上去很美》。
6、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共发表了150篇作品。
7、“三个崛起”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8、叶辛展现知青命运的三部曲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
9、高行健的戏剧《野人》是一部多声部现代诗剧。
10、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包括《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
11、十七年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
12、雷抒雁的《小草在唱歌》是为了纪念和歌颂敢于坚持真理、不屈服于“四人帮”压力,被残害的革命烈士张志新所作。
13、邓友梅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皮》。
在北平召开,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机构和文艺组织文联。
(2在北京召开。
(3)建国初期,文艺界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①电影《武训传》的导演是孙瑜,主演是赵丹。
②《红楼梦研究》的作者是俞平伯,修改后重新出版《红楼梦简论》,对此首先提出批判的是山东大学的李希凡,字蓝翎。
十七年散文(推荐5篇)第一篇:十七年散文三、十七年散文概述1949年-1956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实绩表现在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等;二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如柳青的《王家斌》、华山的《童话的时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的《石油城》、萧乾的《万里赶羊》等。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
主要的歌颂性的,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出现。
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是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
如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
刘白羽的《红玛瑙集》、巴金的《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的《樱花赞》,吴伯箫的《北极星》、碧野的《情满青山》,方纪的《挥手之间》、峻青的《秋色赋》等。
报告文学体现出时代感、新闻性和歌颂性,与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结合的特征。
报告文学直接服务于政治和政策倾向逐显端倪。
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雷加的《三门峡截流记》、田流的《忠心耿耿》、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徐迟的《祁连山下》等。
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的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
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个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一.选择题1.《双桅船》是哪一位著名诗人的作品?( )A.顾城B.北岛C.舒婷D.杨炼2.下面不属于“归来者”作家的是()。
A.王安忆B.王蒙C.张贤亮D.高哓声3. 下列属于五六十年代反映解放战争的四部长篇小说之一的是( )。
A.《林海雪原》B.《三里湾》C.《党费》D.《百合花》4. 属于“十七年”的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的作家是( ),他的作品有《黎明的河边》等。
A.马烽B.李准C.峻青D.杜鹏程7.( )是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
A、《创业史》B、《山乡巨变》C、《红旗谱》D、《三里湾》10.( )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具有英雄史诗精神。
A、《红旗谱》B、《播火记》C、《保卫延安》D、《红豆》12.五六十年代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诗风格的作品是( )A.《红旗谱》B.《许茂和他的女儿》C.《创业史》D.《赖大嫂》14. 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叙述革命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小说是()A. 《红旗渠》B.《青山保林》C.《青春之歌》 D《红岩》16.下面哪部作品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
A.《放声歌唱》B.《回延安》C.《雷锋之歌》D.《南泥湾》17.《茶馆》中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一心走“实业救国”道路的是( )A王利发 B 常四爷 C秦仲义 D宋思子20.“伤痕文学”因下列哪位作家写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A、刘心武B、卢新华C、张洁D、王蒙21.新时期以其巨大震撼力和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A 、《随想录》 B、《新声集》 C 、《巴金近作》 D、《创作回忆录》22.《桂林山水歌》的作者是()。
A.贺敬之B.闻捷C.李季D.公刘23.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A.绿原的《重读<圣经>》B.郭路生的《相信未来》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D.公刘的《哎,大森林》27.“我的心不禁一颤,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物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四)一、填空题(10*1=10分)1.十七年小说创作中,“三红一创”的作品有的《红旗谱》,吴强的。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为“”方针。
3.从鲁迅笔下的阿Q到高晓声笔下的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民形象灵魂剖析的连接。
4.(作家)的(作品)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
5.在十七年散文创作中,杨朔提出了散文的主张。
6.舒婷的诗歌表达了对爱情中男女人格平等的追求。
7.新时期文学第一个有明确的理论主张的文学思潮是__________。
8.新时期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有_______。
二、多项选择题(5*2=10分)1.王蒙在新时期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A、《春之声》B、《海的梦》C、《爸爸爸》D、《蝴蝶》E、《红高粱》2.下列属于“寻根文学”的作品有()A、《棋王》B、《创业史》C、《爸爸爸》D、《春之声》E、《一地鸡毛》3.“朦胧诗”的代表性作家有()A、北岛B、马原C、舒婷D、艾青E、顾城4.下列属于“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有()A、《单位》B、《烦恼人生》C、《黑骏马》D、《棋王》E、《人生》5.高行健探索话剧的代表性作品有()A、《车站》B、《陈毅市长》C、《绝对信号》D、《报春花》E、《茶馆》三、名词解释(5*5=25分)1. 双百方针2.“三突出”原则3.新民歌运动4.反思文学5.新写实小说四、简答题(5*5=25分)1.简述建国初期三次大的思想批判运动。
2.结合作品分析《红旗谱》的“民族化”特征。
3.结合作品分析《百合花》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4.分析郭小川诗歌的创作特色。
5.简述新时期探索戏剧的的创作特征。
五、论述题(2*10=20分)1.结合作品谈谈杨朔“诗化”散文的创作特点。
2.结合作品谈谈陈奂生的人物形象。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10*1=10分)1.梁斌红日2.双百方针3.陈奂生4.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5.诗化6.致橡树7.寻根文学8.余秋雨二、多项选择题(5*2=10分)ABD AC ACE AB AC三、名词解释(5*5=25分)1.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4月28,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十七年散文十七年,是一段漫长的时光。
回首过往,我仿佛可以看到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努力与坚持。
十七年前的我,正年少而懵懂,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与好奇。
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将会经历怎样的风雨,也不知道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但我一直相信,只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追寻到属于自己的梦想。
记得那时的学校,师长的指导和同学们的陪伴让我渐渐成长。
无论是在教室内还是操场上,我都努力追求卓越。
每天的学习和练习,都让我不断提升自己。
尽管有时会感到疲惫与无力,但我从未放弃过。
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成就自己心中的目标。
十七年过去了,我已经从学生变成了职场人。
工作中的每一天,都是我成长的见证。
在职场上,我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时刻面对着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适应不同的挑战。
工作中的每一次奋斗和付出,都在提醒我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十七年,让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与可贵。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经历了喜怒哀乐,也经历了成功与失败。
但这些经历都成为了我成长的催化剂,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这十七年里,我遇到了许多人。
有些人给予了我力量和鼓励,有些人教会了我谦卑和宽容。
他们在我生命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让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
我也学会了乐于助人,回报社会。
十七年,写下了我生命的篇章。
这是一段辛劳与汗水的历程,更是一段丰富与宝贵的经历。
回顾过往,我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懵懂少年。
我变得成熟和坚定,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责任。
从现在开始,我将怀着感激和希望,奋力向前,开启新的十七年。
Ⅰ丁念保教案——上编(十七年和“文革”两时期的文学)第四章十七年时期的散文教学时数:1.5学时教学重点: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的艺术表现特点思考题:1、散文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2、杨朔散文形成了何种程式化的结构特点?3、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在艺术表现上各有何特点?4、试分析杨朔散文和秦牧散文的美学局限。
在5 0 —7 0 年代,散文是个涵盖面宽泛的体裁概念。
因为漫无边际,作家和研究者有时会作“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抒情性散文,其特征,近似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所提出的“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
广义的散文概念,除此而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文学(或称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但又具有较强的文艺性的短论,即杂文、杂感等。
这里,我们在狭义上使用散文概念。
当代艺术散文(下称散文)在1 9 5 7 年以后才开始趋于活跃,以杨朔、秦牧、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以他们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积极推动散文走向繁荣。
鉴于时间关系,我们以散文三大家中的前两位为例,来观照十七年时期散文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一、杨朔的散文杨朔(1 9 1 3 —1 9 6 8 ),山东蓬莱县人,散文结集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支》和《生命泉》等八部。
这些作品先后写作于1 9 5 5 —1 9 6 5 年间,其中大多数作品长期以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为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
最有影响的作品有《雪浪花》、《茶花赋》、《海市》、《香山红叶》、《泰山极顶》、《荔枝蜜》、《樱花雨》、《金字塔月夜》、《秋风萧瑟》等篇。
杨朔是一位观念自觉,风格独具,且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创作程式的作家。
一、杨朔散文中的人物,大多取材于身边的凡人小事。
他笔下的人物,有向导、渔父、船工、园丁、侍女、养蜂人、看门人等。
其中好多是没有姓名的,或只有姓氏而无有名字。
像《茶花赋》中的园丁普之仁,是根据“普通之人”的缩写谐音来取的;《雪浪花》中,别人问寻起老泰山时,他说:“山野之人,值不得留名字。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散文创作的具体发展;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散文三大家的创作及其比较。
【课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散文的发展概况(一)建国初到57年上半期——散文创作的繁荣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生活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繁荣,艺术上比较民主。
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发展,给作家提出了迫切的任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深入生活,改造思想和写作实践,作家们方向更明确,生活更熟悉,技巧更精进,因此散文创作呈现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1)对党和领袖和新时代的歌颂: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老舍:《我热爱新北京》(2)对当时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杨朔:《石油城》、柳青:《1955年在皇甫村》、秦朝阳《王永淮》、《老羊工》、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
(3)反映抗美援朝战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中间》。
(4)抒情散文: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冰心:《小桔灯》、郭风:《叶笛》、叶圣陶:《游了三个湖》、碧野:《天山影物记》。
(5)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作品: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这一时期散文创作题材多样,群众创作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涌现出许多散文新人。
(二)1957年下半年至1959年——散文创作的裂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1958年大跃进,散文创作受到一定影响。
但同时,人民群众的冲天劲,昂扬斗志,也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特别是革命回忆录作品空前繁荣。
代表性的作品有: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万炮震金门》,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巴金:《廖静秋同志》,李若冰:《祁连雪纷纷》,陈残云:《珠江岸边》,菡子:《黄山小记》,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