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散文戏剧
- 格式:pptx
- 大小:425.70 KB
- 文档页数:61
优美散文《戏剧人生》
优美散文《戏剧人生》
一句词,未动声而身影转变万千,一场戏,高歌低吟悲喜自知。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唱过方只深,看过方感情浓。
半辈子的演绎,只为一挥手的瞬间,一生的舞台,唯有自己未曾看过的精彩。
关于那些戏曲的剧本,总想找些属于自己的台词,关于那些快乐和荒谬的事,来祭奠青春的离奇和不。
然,笔尖的`力量总是太弱,寥寥片语却已思绪无处。
人生的始端从何开始,又从哪结束。
圣人笔下的智慧写尽了一生华与颓败的经典,始终左右不了戏剧的一生,曲终人散之际,长叹一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悲壮如歌,绕梁永世而不熄。
看不透红尘,藏身与中,事事不解,唯看浅薄,前来与后去,多少无奈。
今生与前世,银望月,古不变,今不变,万事顺自然,辗转不息。
行立人世间,一撇一,一人一伴,有知己,有亲人,有爱人,有子孙万万也未可,却话雪梅至寒,春竹不常在,百花齐放嫣然一瞬,生命如烟云,难聚易散。
解不了自己,读不了别人。
一生为一曲,编写秋音,唱流水潺潺,委婉动听。
一生为一词,伴着音填词,词尽曲终,人散于世。
一生如歌,埋于黄土之中,真可谓,千年未改音常在,人不还身魂已消。
毕竟戏剧一生,舞台大否,观赏人几多?过往不管今朝盛,白骨不念血肉躯。
朝朝如新,暮暮如终。
若不看恋世华,随心而安,不求美羹,坦然而心静。
人一世,走一遭,风云变换无常,多是荆棘牵绊,生命多时脆弱,老也遇悲哀之事,事事难料。
无争名利千千,无需枷锁万万。
眸子无光,黑夜无尽,残留一堆灰烬,恋于尘缘,岂不悲哉!常怀天下多怜人,且走且珍惜!。
第五章十七年的戏剧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十七年戏剧创作的概况、了解老舍在新时期的戏剧作品和它们的价值、简单了解田汉和郭沫若在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教学重点:老舍的戏剧创作。
教学难点:新时期戏剧创作的价值评判和社会动因。
学时数:3第一节十七年戏剧创作概述1、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胆剑篇》、朱祖贻等人共同创作的《甲午海战》等。
一、关于十七年“戏剧”的文学史概念十七年时期的戏剧文学创作从总体上可以说是被“话剧”这一独特的形式所占领。
在文学史上讲述戏剧文学的内容基本上是话剧,而没有其他的剧种。
所以,如果从剧种的角度来看,本章的题目应该是十七年话剧创作。
二、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期问题。
同其他的三种文学样式一样,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也因为受到特定的政治因素的制约而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高潮时间:建国到1956年背景: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治上的气氛相对宽松,各个行业的生产生活以及传统的革命热情为作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创作激情。
在这样的环境下,话剧出现了第一个创作上的高潮时期。
体现:1.全国各地话剧团的纷纷成立。
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话剧团。
2.1956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
3.创作数量庞大。
这八年中,共发表的话剧剧本1000部左右。
(二)新历史剧时期时间:56年以后到六十年代初背景: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政治运动和左的思潮影响,无视文学创作规律,强调写重大题材。
从而使当时的创作一度出现了粉饰生活、歪曲现实、公式化、概念化等问题。
(五边三结合的概念:边采访、边构思、边写作、边排演、边修改;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
)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胆剑篇》、朱祖贻等人共同创作的《甲午海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