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高效整合人民版选修4

  • 格式:doc
  • 大小:489.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 秦王嬴政即位之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其表现不包括( )

A.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B.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C.六国出现政治危机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解析:秦国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各地联系日益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等。六国实力虽不如秦国,但并未出现政治危机。

答案: C

2.贾谊《过秦论》中指出:“……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王”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的重大举措是 (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文字

C.统一度量衡D.修筑驰道

解析: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吏由皇帝任命,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避免了分封制诸侯纷争的局面。

答案: A

3.右图是秦朝官府遗址出土的《秦小篆字砖》(拓片),其说明

的主要问题是( )

A.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是小篆

B.秦朝推行标准字体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C.秦朝的教育制度平民化

D.秦朝注重加强文化统治

解析:从图片来看,主要说明了当时秦朝统一了文字,以小

篆为全国的标准字体。B、D两项是焚书坑儒所反映出来的;C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再认再现能力。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排除含④的A、B、D三项。

答案: C

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由题干中的“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可以判断A项正确。

答案: A

6.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

A.驱逐殖民势力B.维护国家主权

C.加强边疆管辖D.巩固清朝海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上述行为均涉及到的是国家主权问题。

答案: B

7.《尼布楚条约》与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其他条约相比,不同点是( )

A.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

B.把原属于中国的领土让给外国

C.签约双方平等协商

D.都是不平等条约

解析:近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条约,而《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

答案: C

8.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

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所有盛世的表现;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都是盛世的原因之一。因此,①②③项是三个盛世的共同特点。而唐朝贞观时对外来文化是兼容

并包的,故④不是共同特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统治者对长城有这样的诗:万里经营到海崖,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即论胜国何能守,说到秦人更可嗤。毕竟成城需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

——《清诗别裁选编》材料二乌兰布通战役后,康熙为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在多伦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多伦会盟。通过会盟,……实行清政府统一管辖下的盟旗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康熙为此曾不无自豪地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三康熙三十年(1691年),工部奏请修筑古北口一带倾坏的边墙。康熙帝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清史稿》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清统治者对秦修长城的基本看法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不修长城的原因。(8分)

(3)长城的价值在今天和秦朝时有何不同?(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长城为切入点,考查康熙帝巩固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措施。第(1)问要注意材料的关键信息,如“纷纷调发”“费尽民生力”等,体现了统治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第(2)问要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主、客观方面概括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并找出与修筑长城有关的知识点。第(3)问分别从历史文化和当时秦修筑长城的目的方面去考虑。

答案:(1)劳役百姓,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导致秦很快灭亡。否定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6分)

(2)主观:注意收揽民心,缓和民族矛盾,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客观:通过平定噶尔丹叛乱,反击沙俄侵略,加强与蒙古族的团结,稳定北方局势,长城处于清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8分)

(3)长城在今天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和顽强抗争的精神。秦朝时长城主要具有军事和政治价值。(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