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整合6 人民版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3
专题综合测评(六)(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穆罕默德·阿里对欧洲文明所带来的福泽看来非常羡慕,因为欧洲文明有使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增加的希望。
模仿欧洲建立的第一所学校是一个采用英国教学方法的算术学校。
但是在其他方面,法国人在宫廷中占有优势。
除了一些真正关心国家情况有所改进的人们之外,他花了钱上了一大群骗子的当之后,才能找到一个有足够能力安装工厂设备的人。
尽管他的自私自利的政策造成了许多错误,在使这个国家接受欧洲文明的影响这件事上应当归功于穆罕默德·阿里。
——《十九世纪的伊斯兰教》(1)根据材料来看,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会产生哪些效果?(8分)(2)材料中是如何评价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你是否同意?为什么?(7分)【解析】第(1)问,应该从教育和人才两方面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第(2)问,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接受欧洲文明的影响这件事上应当归功于穆罕默德·阿里”,这是肯定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并由此分析原因。
【答案】(1)改革:建立近代学校;聘用外国人建立近代企业。
效果:壮大国家实力;促进经济文化进步。
(2)接受欧洲文明影响,发展社会生产力。
同意。
当时欧洲工业文明是最先进的;穆罕默德·阿里冲破阻挠,锐意改革,勇气可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的结构变革,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
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金版教案】 2016-2017 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整合6新人教版选修1一、网络建立二、典题训练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埃及,其城市历史积厚流光,在相当长的期间内其城市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当先地位。
跟着 1798 年法国侵入埃及和1840 年鸦片战争的迸发,埃及与中国的历史开始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过渡,其城市在西方文明的撞击下开始接受新文明的浸礼。
——车效梅《开罗、上海城市现代化进度比较研究》(1)依据资料,剖析埃及和中国当时都面对着如何的窘境,分别进行了如何的改革。
(2)依据资料,剖析两国在改革内容上拥有如何的相像性。
(3)依据资料,剖析两国改革拥有如何的相像特色和历史影响。
分析:此题主要考察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像之处。
第(1) 问主要考查两次改革相像的历史背景。
第(2) 问是考察两次改革采纳的相像举措,要注意从工业、教育和军事等方面进行比较。
第(3) 问是考察两次改革的相像之处,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特点”“影响”。
答案: (1) 窘境:内忧外祸。
改革:中国睁开洋务运动,埃及推行阿里改革。
(2)创立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校,差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发展近代教育;改革军事,创立新式军队。
(3)特色: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都是先发展军事工业后发展民用工业;都是封建统治者为富国强兵而进行的。
影响:都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但都开启了两国近代化进度的大门。
三、升华拓展1.西方工业文明与埃及近代化的关系(1)客观的促使作用:①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国接踵睁开,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为了找寻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列强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充。
拿破仑入侵埃及进行殖民统治,冲击了埃及旧的社会体系,开始了埃及的社会改革。
②穆罕默德·阿里登台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推行了有益于埃及近代化的改革举措,确立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成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整合学案人民版必修1一、古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的区别1.存在状态: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古希腊世界,各城邦平等共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则逐渐走向统一,战争不断,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社会经济: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则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3.政治体制:希腊城邦普遍实行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
4.文化特色:古希腊城邦孕育的文明依托海洋,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是依托大河和农耕,虽然此时的文化也具备多元化的特性,但不能改变封闭和保守性特点。
二、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进行改革,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公民等级,建立各种机关,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使公民享受政治权利。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元前5世纪,在伯里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参加公民大会,担任几乎一切官职,还特别鼓励公民参政。
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的比较1.从政体内容来看。
在古希腊城邦国家和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是由选举产生的,他们的权力受到元老院之类机构的制约,具有很大的民主色彩;中国专制色彩浓厚,皇权至上,赏罚的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手中。
2.从历史作用来看。
两种政体的历史作用有其相似之处,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中国、希腊和罗马,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学习目标][自主预习·探新知]一、蔚蓝色的希腊1.地理环境(1)位置: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
(2)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殖民地。
(3)特点①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
②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赋予了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
2.历史影响(1)对外关系①海外贸易:因耕地缺乏和土地贫瘠,所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以换回粮食。
②海外殖民:为了解决人口不断增长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
(2)价值观念:频繁的交往活动所形成的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二、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1.城邦的含义公元前8世纪左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而建立的城市国家。
2.城邦的特点(1)政治上①保持小国寡民的状态,珍视独立自治。
②彼此分立的同时,又通过频繁的交往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③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君主专制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2)文化上:拥有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共同遵守和信仰同一神谕,共同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
(3)经济上: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
1.公民内涵(1)地位: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2)组成:公民通常由除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之外的本城邦成年男子组成。
(3)权利: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
2.公民素养(1)城邦大多重视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思维敏捷、身体强健、能言善辩的合格公民。
(2)希腊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
(3)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极盛期的雅典公民都能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4)公民还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专题整合知识网络热点聚焦热点一中国中央集权制与西方雅典民主制的比较◎例题分析: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思想观念不同B.经济活动方式不同C.地域位置差别D.人口数量不同解析:海洋文明主要是依托海洋,加强对外交往,主要从事工商业,逐渐形成自由、平等、开放的理念。
大河文明主要是依托大河,从事农耕灌溉经济,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对外交往相对较少,思想相对封闭。
正是这种经济活动方式的差异最终形成了民主与专制的不同政体形式。
答案:B热点二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1.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1)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受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实行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
(2)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由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2.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以十个新的地域部落取代四个旧的血缘部落。
(2)建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从十个地域部落的任何等级公民中,经抽签各选出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享有很大的权力,并且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公民大会闭幕期间,负责处理大部分城邦政务。
(3)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各选一名。
(4)制定“陶片放逐法”。
3.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1)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
(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3)“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4)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以保证所有公民都能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例题分析:公元前431年,伯里克利宣称:“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
《高中新课标学案与测评》高中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专题一梭伦改革一雅典往何处去巩固方案一级目标1.早期雅典城邦的贵族政治A.实质上是君主专制B.贵族可以任意处死平民C.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D.妨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的公民不包括A.贵族B.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D.债务奴隶3.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公民分为A.奴隶主和奴隶B.贵族和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D.农民和手工业者4.雅典共和国时期,人们根据社会上不同人群的生活主要区域给予不同的称号,下列对应准确的是A.“平原派”一贵族,“山地派”一平民,“海岸派”一工商业奴隶主B.“山地派”一贵族,“平原派”一平民,“海岸派”一工商业奴隶主C.“海岸派”一贵族,“山地派”一平民,“平原派”一工商业奴隶主D.“平原派”一贵族,“海岸派”一平民,“山地派”一工商业奴隶主5.公元前631年,雅典发生的武装暴动遭到谁的反对和抵制A.贵族B.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D.贵族和平民6.对早期雅典贵族政治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B.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和终身任期制C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D.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7.雅典贵族剥削平民的方式有①高利贷②债务奴隶制③直接处死④兼并土地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8.下列关于雅典的“六一汉”的状况,表述准确的是①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②失去了人身自由③依然保留着平民的政治权利④不仅自己而且妻子儿女都成为富人的依附民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9.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梭伦改革前的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困扰。
”与此相对应的措施应该是A.克里斯提尼的改革B.梭伦改革C萨拉米危机D.基伦暴动10.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①平民②奴隶③工商业奴隶主④外部城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1.简述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的作用。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1.雅典文明的成就(1)概况:发达的商品经济、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和辉煌的古典文化,使雅典不愧为“全希腊的学校”。
(2)地位:雅典的民主制度堪称古代西方世界政治文明的典范。
2.梭伦改革——初步奠基(1)背景:①贵族把持政权,与平民冲突激化。
②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旺盛。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2)措施:①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并实行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②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由四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
(3)特点: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的中立政策。
(4)影响:①局限:中立政策未能彻底化解社会冲突。
②主动:在肯定程度上变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克利斯提尼改革——正式确立(1)时间:公元前506年。
(2)措施:①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十个行政选区。
②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对全部等级公民开放。
③从十个选区中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④制定了“陶片放逐法”。
(3)影响: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限制,雅典国家由此最终形成。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1.背景(1)希波斗争期间,雇工贫农踊跃参战,政治地位提高,民主派活跃。
(2)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连任首席将军,接着进行民主改革。
2.表现(1)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全部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公民大会”常常化,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3)“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4)“陪审法庭”人数众多,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
(5)国家为担当公职和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以保证全部公民参政。
专题一 雅典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的背景:⒈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影响深远,经济文化交往便利,社会环境宽松自由,传统观念平等互利。
⒉贵族政治和工商业发展引发社会矛盾(主要矛盾在贵族和平民、工商业奴隶主):⑴元老院是最高权力和司法机关,贵族选举产生的执政官掌握大权。
占人口多数的公民无法真正参与政权。
⑵贵族占有大量财富,以高利贷、债务奴隶制、兼并土地等方式剥削农民,使其因贫困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
⒊基伦暴动失败激化社会矛盾。
⒋第一部成文法《德拉古法典》颁布,仍未解决矛盾。
⑴特点:严刑峻法,政治权利与财产相联系。
⑵进步:法律成文,抑制贵族专权,促进政治民主。
⑶局限:以严厉的法律维护贵族利益,不能保护公民的利益、平息公民的不满,不能解决社会矛盾。
⒌萨拉米危机进一步暴露雅典社会矛盾。
⒍梭伦当选为执政官,拥有立法权、改革权。
二、梭伦改革的过程:⒈性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改革。
⒉进步: ⑴打击贵族势力,保障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完善政治体制,⑵取消债务奴隶制,促进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兴起,推动经济发展,确保公民经济独立,为民主政治提供物质基础。
⒊局限:中立政策没有根本解决矛盾。
专题二 秦国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的背景:⒈铁农具和牛耕被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⒉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和宗法制被破坏,⒊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⒋秦孝公为了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胜,立志改变落后、推行改革,颁布《求贤令》以吸引有志之士。
二、商鞅变法的过程:⒈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
⒉进步: ⑴形成全国皆军、以军为荣的尚武精神,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⑵社会经济大幅发展,综合国力快速增加,政治威望日益⑶重农抑商政策维护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被长期沿用。
⒊局限:⑴轻视教化,严刑峻法。
⑵加重剥削人民,激化社会矛盾。
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下土地兼并的祸根。
【金版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整合6 人民版选修1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背景:工业革命
一个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以实现富国强兵
一个性质:最高统治者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一个认识:改革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有利于埃及近代化
二、重大历史线索
1.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马木鲁克封建统治下的埃及,处于四分五裂、经济凋敝、人民困苦的状态。
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而靠武力建立起来的奥斯曼帝国渐渐失去了控制殖民地的能力。
3.埃及人民在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
4.阿里改革是一场由最高统治者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主张向西方学习,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以实现富国强兵。
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
三、题型应用体验
历史比较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解读】
在历史学科的“历史阐释能力”中,比较能力占有重要地位。
比较能力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现象进行比较,进而加深认识。
【典型例题】
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
比较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国洋务运动
相同点(1)背景:都面临内忧外患,形势严峻
(2)目的:都试图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的封建
1.审题,以明确比较的目的。
包括指出相同点、不同点或异同点。
2.确定比较项。
有题定比较项和自定比较项两种。
自定比较项的解题思路是先根据比较事物的知识结构列出比较项,再根据比较的目的、题目的限定确定比较项。
3.根据已确定的比较项进行阐释。
【针对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洋务派先后创办了30多所洋务学堂。
这些学堂大致上可以分为方言学堂、武备学堂、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方言(外国语)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3年创办的上海广方言馆等;武备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技术实业学堂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路学堂等。
所有这些学堂虽门类各异,但均为迅速培养洋务人才而设立,且以适应当时的外交和军事需要为己任。
此外,为适应洋务需要,中国政府从1872年开始多次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军事、航海等知识。
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院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专门人才。
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
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阿里还开办了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图书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
(1)据材料概括两国教育改革的相同之处。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相同状况的原因。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提取。
第(2)问,要注意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以军事目的为主导(为军事服务);派遣留学生出国;开展外国语言教育(培养
翻译人才);教育的实用性(功利性)明显。
(2)工业文明(革命)的冲击;西方国家的入侵;富国强兵的需要;认识到教育对人才培养(国家强大)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