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三生物二轮 生态系统专题
- 格式:docx
- 大小:542.71 KB
- 文档页数:6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八个大专题根据二轮复习的总时间,建议分8个大专题,每个大专题下再分成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小专题的目的是对重要知识进行深化、对相似或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比较。
每个大专题约一周时间,每个小专题1节课。
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包括: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膜有结构和功能(含生物膜系统)、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
本专题知识是其它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应细一点、慢一点,可分出以下小专题进行复习:化学元素专题、水专题、无机物专题、糖类专题、蛋白质专题、核酸专题、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细胞分裂专题、细胞工程专题、细胞的全能性专题。
如水专题为例可包括水的存在、水的来源、水的排出、水的调节、水的标记、水的生态、水的污染。
专题二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固氮包括:光合作用、C3、C4植物、提高光能利用率、生物固氮、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细胞呼吸、代谢的基本类型。
本专题知识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主要是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如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融合、植物的整体性、动物的整体性。
可以分出酶和ATP专题、植物代谢专题、动物代谢专题、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
在植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课本中有关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经典实验。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的综合题、实验设计题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动物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生理卫生课本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知识。
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应给学生归纳整理出高中生物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生物,特别是课本上提到的一些常见生物、微生物的代谢特点。
如酵母菌、硝化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反硝化细菌、产甲烷杆菌、放线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红螺菌。
本板块在全国卷中一般考1~2个选择题和1个非选择题(分值为20分左右)(一)选择题一般从“基因的本质和表达”“变异与进化”“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三个方面命题考点卷Ⅰ卷Ⅱ卷Ⅲ2019 2018 2017 2019 2018 2017 2019 2018 2017 基因的本质和表达T2T2CD T5AB T2T1、T6生物的变异与进化T6T6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T5T6T5T6T1AC考情分析从近3年全国卷试题分析可知,选择题部分主要集中在基因的本质和表达、遗传规律的应用上。
其中遗传物质发现实验的理解分析和孟德尔定律的相关分离比的应用是高频考点;生物变异与进化常结合基因的表达进行综合考查,难度一般。
(二)非选择题一般从“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这两方面命题考点卷Ⅰ卷Ⅱ卷Ⅲ2019 2018 2017 2019 2018 2017 2019 2018 2017 遗传规律的原理及应用T32T32T32T32T31T32伴性遗T32T32T32传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判断考情分析近3年全国卷非选择题对本板块考查主要集中在①亲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互推及概率计算;②性状显隐性的判断;③伴性遗传中性染色体传递规律和遗传图谱中性状遗传方式的判断和概率计算;④基因在染色体位置的判断和基因定位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本板块是高中生物中最具理科特点的内容,涉及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特别是对遗传规律的考查,试题难度大、区分度高。
为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建议在复习中从以下三方面发力,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基因的本质与表达一是重视以下考点内容: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及其拓展,同位素标记法与DNA 复制的过程和特点的探究,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区别与联系,与DNA的分子结构、复制和基因表达相关的计算。
二是重视选择题的演练,对选择题的每个选项都要仔细分析找出对或错的原因。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解读3.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后果归纳4.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5.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2021·湖南,4)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 B解析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点的纵坐标值,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会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2.(2021·北京,15)随着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我国所有地区、各个领域的长期要求,生态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以下所列不属于生态保护措施的是()A.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B.出台地方性控制吸烟法规C.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D.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答案 B思维延伸——判断与填充(1)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2015·全国Ⅱ,4)(×)(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经典高考题)(×) (3)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遗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2016·江苏,20)(√) (4)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整合训练(十四) 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全员必做题1.[2022·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和五华县高三一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
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B.引进的芦苇、香蒲在与藻类竞争光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抑制藻类生长繁殖C.“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D.放养的植食性鱼类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2.[2022·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一模]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C.“毋覆巢,毋杀胎夭飞鸟,毋麝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3.[2022·广东省汕尾市高三期末调研]生态农庄是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新兴农业模式,如图是某农庄生态系统结构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农庄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和饲料中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该生态农庄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据图分析,蚯蚓从粪便中获得的能量属于鸡和牛的同化量4.[2022·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模拟](不定项选择)净初级生产量(NP)指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GP)和生产者呼吸消耗有机物量(R)的差值。
阶段复习课生态生态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历年高考生物命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考题经常从以下几个角度考查:1.考查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规律及应用,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呈现形式多为曲线图题。
2.与群落相关的题目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一般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的概念、演替类型的判断依据,对种间关系的考查常结合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
3.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题目常综合考查,以食物网和能量流动图解为依托或以简洁的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食物网的条数、食物网的绘制、种间关系、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计算等。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常以填空题形式呈现,考查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等有关知识。
1.在一个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先后迁入。
图甲表示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图乙表示几种生物形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________。
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减小,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种群迁入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
(2)第7个月后蝗虫种群数量骤减,短时间内猫头鹰种群的数量变化为________。
(3)若鸟类从草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20%,则鸟类增加10 kg,至少需要草________ kg。
【解析】(1)由图甲可看出:蝗虫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间段是3~7月。
由于田鼠和鸟类与蝗虫种群对食物的竞争加剧(食物减少)、蝗虫种群被天敌捕食的数量增加,故3个月后,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显著减小。
其他种群迁入后,改变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2)第7个月后蝗虫种群数量骤减,“猫头鹰种群的数量会因食物链条数的减少而增加”,因营养级减少,能量损失减少,导致猫头鹰种群获得的能量增多而数量增加。
专题能力训练十四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一、判断题1.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 )2.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有动物、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 )3.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 )4.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只有一种种间关系。
( )5.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 )6.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 )7.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需要不断补充。
( )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其他生物。
( )9.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 )10.所有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 )11.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 )12.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进行。
( )1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其不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 )14.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 )15.沼渣、沼液可肥田,使能量流向农作物,避免了能量的浪费。
( )16.富营养化水体出现“水华”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 )17.输入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可能是太阳能,也可能是现成有机物中的能量,如人工鱼塘、工厂排出的有机废物。
( )18.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二、选择题1.(2019某某某某质检)大量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湖泊污染。
第2讲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1.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①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X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
②物质循环: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X围为生物圈。
③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X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其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能量流动的“四三二〞(1)4个去向:①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④暂时未被利用。
(2)3个关系式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②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
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3)2个特点①单向流动: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②逐级递减: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热能);还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3.可持续发展(1)概念: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2)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好理想。
(3)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1.生态系统的结构只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5.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6.害虫数量对其天敌数量的变化存在反馈调节( )7.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8.受到污染的湖泊,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9.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引入某某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10.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 答案 1.× 2.√ 3.√ 4.× 5.× 6.√7.×8.×9.√10.×1.农业生态系统除草、除虫的意义: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1)考点15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1.(2020·永寿县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D.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答案】BA.各营养级中,生物个体的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所以总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A正确;B.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但个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多少与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少无直接关系,B错误;C.生物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C正确;D.各营养级中的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能量传递率为10%-20%,所以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2.(2020·湖北武汉高三开学考试)某地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
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枝条和落叶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使果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更复杂C.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和有机肥中的化学能【答案】A生态系统结构包括两方面: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和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微专题4 高考必考主观大题精细研究(四)-—生态类1.(2020·云南省高三二模)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该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A、B、C、D、E、F代表能量(A、B、C、D表示同化量)。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F)]×100%####(用图中字母表示).(2)菟丝子是一种叶退化的植物,常生长于甲中某些生物的体表,菟丝子与甲中这些生物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寄生;调查某一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3)图中所示生物可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4)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或更低,土壤更容易(填“更容易"或“更不容易")积累有机物质。
【解析】(1)由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可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第二营养级乙的总同化量=B+F,第三营养级丙的同化量为C,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B+F)]×100%。
(2)菟丝子是一种叶退化的植物,常生长于甲中某些生物的体表,靠直接从甲体内获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存,因此菟丝子与甲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由分析可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常采用样方法。
(3)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4)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低,抵抗力稳定性更弱(低),土壤中微生物种类较少,且代谢速率低,故土壤中的有机物不易被分解,容易积累. 2.(2020·横峰中学高三期末)近日,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正在东非蔓延,对东非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而造成本次蝗灾的罪魁祸首就是沙漠蝗虫。
20届二轮生态系统专题
1.湿地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图表示北京某地区建造的人工湿地(基质层由土壤和各种填料组成),有机物含量高的生活污水通过该湿地可
被净化输出。
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污水进入湿地经理化作用和分解者的作用得到净化
B.组成该湿地群落的类群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C.该湿地群落中的碳全部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CO
2
D.污水进入量过大会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态性
2.某地建立了立体农业生态系统,其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水草从塘泥中吸收有机碳
B.群落内可完成物质循环利用
C.该生态系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光合作用是碳进群落的唯一途径
3.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
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二非选择
1. (11分)松瘿小卷蛾对大兴安岭地区人工落叶松林造成了严重伤害。
松瘿小卷蛾通过一定方式确定落叶松的位置,然后将受精卵产在落叶松上,孵化出的幼虫以落叶松当年新生嫩枝为食,造成植物从被害部位以上枯死。
革腹茧蜂和长体茧蜂通过落叶松挥发的化学物质定位松瘿小卷蛾,将受精卵产在松瘿小卷蛾的幼虫体内,孵化出的成虫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
为有效地保护大兴安岭地区的落叶松。
科研人员进行下列实验,以落叶松中含量较高的几种物质作为气味源,检测松瘿小卷蛾和茧蜂的趋向行为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
注:“+”表示引诱,“-”表示驱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松瘿小卷蛾与落叶松、茧蜂与松瘿小卷蛾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2)松瘿小卷蛾在生态系统中位于第营养级。
(3)举例说明落叶松和茧蜂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4)松樱小卷蛾是如何定位落叶松的?。
(5)推拉策略防治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行为调控因素,将害虫“推”离或将害虫天敌“拉”至被保护区域,同时利用相应行为调控因素将害虫“拉”至诱饵区域杀灭。
结合本研究结果和推拉策略防治法,提出一种保护大兴安岭落叶松的有效措施,并陈述理由。
2.(7分)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功能群。
同一功能群中的植物则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
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生态学实验。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_______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
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________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A区、B区和C1~C5区,除A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
各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C3~C5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4、8、16种。
第3、7和13天测定B、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______。
a. A区和C区同时种植
b.先种植A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C区
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
②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6分)
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
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
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
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由右
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
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引起该
变化的原因是。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
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
的,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
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4.(8分)高等植物凤眼莲可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爆发程度对凤眼莲的治理效果会造成影响,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部分数据如下图。
(1)水体中的蓝藻和凤眼莲存在________关系,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藻与凤眼莲的主要不同是蓝藻_______。
(2)分析图1可知,蓝藻水华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____________,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____________,造成根系发黑、发臭,老根大量脱落。
(3)蓝藻水华聚集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凤眼莲有不利影响,但分析图2实验数据发现T1组根系活力____________,结合图1推测其原因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
____________。
要证实上述推测,需进一步培养凤眼莲,若观察到有____________,可证实上述推测。
(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____________,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