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用药——药物的体内过程
- 格式:pptx
- 大小:10.70 MB
- 文档页数:10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定义: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直接进入血液,没有吸收过程。
口服给药影响因素:1.药物方面(1)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
(2)药物剂型:如水剂、注射剂就较油剂、混悬剂、固体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3)药物制剂:药物崩解度、添加剂、稳定性、F等。
(4)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吸收环境(胃肠方面):①蠕动功能;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状态等。
(6)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直肠给药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
吸收不如口服。
唯一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舌下给药由舌下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体循环,适合经胃肠道吸收时易被破坏或有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
如四、注射给药特点是吸收迅速、完全。
适用于在胃肠道易被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青霉素G、庆大霉素);也适用于肝中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
但有些药物注射后因为注射部位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导致吸收障碍和注射部位的不适或疼痛,吸收反而比口服的差(地西泮、地高辛、苯妥英钠)。
吸入给药气体和挥发性药物经呼吸道直接由肺泡表面吸收,产生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如吸入麻醉药(乙醚)等。
经皮吸收仅脂溶性极强的有机溶剂和有机磷酸酯类。
皮肤单薄部位(耳后、胸前区、臂内侧等)或有炎症病理改变的皮肤,经皮吸收增加。
药物加入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等制成贴皮剂或软膏,经皮给药后都可达到局部或全身疗效。
(二)分布定义: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作用快慢和强弱取决药物分布进入靶器官的速度和浓度,消除的快慢取决药物分布进入代谢和排泄器官(肝脏、肾脏)的速度。
1.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特点:①差异性。
②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血液中.③可逆性。
④饱和性及竞争性。
由于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加上结合的非特异性,出现两个问题:①当药物结合达到饱和后,继续增加药量,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②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时,相互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使其中某些药物游离型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一、药物的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吸收方式主要有两种:
1.消化道吸收:药物通过口服或直肠给药,经过胃肠道黏膜吸收进
入血液循环。
这是最常见的药物吸收方式。
2.非消化道吸收:药物通过注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
射)、皮肤贴剂、气雾剂等方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开了消化道的吸收过程。
二、药物的代谢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会通过肝脏和其他器官的代谢酶进行代谢转化,这个过程称为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的主要目的是将药物转化为更容易排泄出体外的形式,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毒性。
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包括:
1.氧化代谢:药物在肝脏细胞内通过氧化酶的作用,将药物分子中
的官能团(如羟基、氨基等)氧化为更极性的化合物,使其更容易排泄。
2.还原代谢:药物在肝脏细胞内通过还原酶的作用,将药物分子中
的官能团(如羰基、硝基等)还原为更极性的化合物,使其更容易排泄。
3.水解代谢:药物在肝脏细胞内通过水解酶的作用,将药物分子中
的酯键、酰胺键等水解为更极性的化合物,使其更容易排泄。
4.结合代谢:药物在肝脏细胞内通过转移酶的作用,将药物分子与
体内的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盐、谷胱甘肽等)结合,形成极性更大的复合物,使其更容易排泄。
药物代谢的产物通常比原始药物更极性,更容易通过肾脏或胆道排泄出体外。
药物代谢的速度和方式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结构、给药途径、剂量、个体差异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药物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活性,甚至比原始药物更强的活性,这可能导致药物的药效延长或产生不良反应。
临床药学中的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的研究近年来,药物治疗合理用药在临床药学中备受关注和重视。
合理用药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达到最佳疗效,最大限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临床药学中的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的研究。
一、概述药物治疗合理用药是基于医学、药学和临床经验的综合性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
药物的合理使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关系到药品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二、合理用药的原则1.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2.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出现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3.遵循用药原则: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避免漏服和过量服用。
4.药物监测与调整:通过药物监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达到治疗水平。
5.合理用药教育: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教育,增强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用药知识。
三、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的研究方法1.临床试验研究:通过临床试验,比较不同药物或药物组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临床试验的数据,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得出对药物治疗的推荐和禁忌。
3.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动态过程,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4.合理用药指南的制定:根据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制定合理用药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用药依据。
四、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的挑战1.多药联合治疗:随着疾病的复杂化,多药联合治疗成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如何合理使用多种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的发生,是当前的挑战之一。
2.老年患者的用药: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容易出现药物中毒和不良反应,因此如何在老年患者中保证合理用药,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药物作用机理药物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帮助人们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
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药效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过程。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对于合理用药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的作用机理,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关键过程。
一、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经过不同途径进入体内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途径主要分为口服吸收、注射吸收和外用吸收三种。
1. 口服吸收:大多数药物通过口服途径进入体内。
在胃肠道,药物遇到胃酸和胰液等消化液,经过溶解和分解后进入肠道上皮细胞。
然后,药物通过肠道上皮细胞的血管和淋巴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2. 注射吸收: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入体内的途径,通过快速将药物送达到血液循环中,避免了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过程。
常见的注射途径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3. 外用吸收:药物也可以通过皮肤、眼睛、鼻腔、口腔等部位的外用途径吸收进入体内。
例如,药物可以通过皮肤上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或者通过眼睛结膜下的血管进入眼球。
二、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输送到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性质、蛋白结合率、脂溶性等。
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但并非所有组织和器官都对药物具有同样的亲和性。
一些药物可能会选择性地富集在某些组织或器官中,导致其作用机理的发挥。
药物的分布还受到组织血流、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因素的限制。
三、药物的代谢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中的代谢作用称为首过代谢。
在首次经过肝脏时,药物会被代谢成为代谢产物,其中一部分具有活性,可以继续发挥药效;另一部分则失去活性,被排出体外。
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胞内的酶催化作用完成,其中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被排除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胆囊、肠道和肺等途径进行排泄。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内容](一)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进入肝脏就被肝药酶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与实际给药量的相对量和速度,称生物利用度。
药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中的跨膜转运有多种形式,但多数药物是以简单扩散的物理机制转运,扩散速度除取决于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外,还与药物的性质有关。
分子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
药物的解离度也因其pKa(酸性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及所在溶液的pH不同而不同。
非解离型(分子态)药物可以自由通过生物膜,离子型(解离型)药物不易通过生物膜。
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分子态多,易通过生物膜;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由于膜两侧pH不同,当分布达平衡时膜两侧的药量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2.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是指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分布的因素①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分子大小、脂溶性、pKa等)。
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药不能通过生物膜,只有游离药物才能向组织分布。
③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④细胞膜两侧体液的pH。
如细胞内液pH(约为7.0)略低于细胞外液(约7.4)、弱碱性药在细胞内浓度略高,弱酸性药在细胞外液浓度略高,根据这一原理,弱酸性药苯巴比妥中毒时,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可使脑组织中药物向血浆转移,并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加速自尿排泄。
分布容积(Vd)等于体内总药量(mg)与血药浓度(mg/L)的比值。
即Vd=A (mg)/C(mg/L),单位为升(L)。
3.药物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尤其肝药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1.引言1.1 概述概述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是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药物的生物转化指的是药物在机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转化和改变。
这些转化过程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进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机体的过程,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贴服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会受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和机体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药物的吸收过程通常涉及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溶解、吸附等过程,以及通过肠壁或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中的分布情况。
药物在血液中的输送和分布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来实现的。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状态、蛋白结合率等。
药物可以在血液中自由分布,也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
这种药物和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总之,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是复杂而重要的。
充分了解和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指导。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索药物吸收、分布等过程的机制,以便更好地优化和设计药物,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进行说明:2. 文章结构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顺序来呈现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2.1 药物吸收:本节将详细介绍药物吸收的过程。
我们将解释药物吸收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给药途径等。
我们将探讨药物吸收的机制,包括通过细胞膜的扩散、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等方式。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如血流、溶解度和肠胃道pH值等。
2.2 药物分布:本节将详细讨论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
我们将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蛋白结合性、脂溶性、血流和组织灌注等。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另一方面研究药物在体内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 分布: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3. 代谢:药物在体内被代谢酶转化为活性或非活性代谢产物的过程。
4.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等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合理用药、新药研发、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可以了解药物的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的毒性等信息,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同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