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全国性大型问卷调查的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43.69 KB
- 文档页数:9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全国性大型问卷调查的思考
王泓;邓清华
【摘 要】本文利用对全国不同区域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描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张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运行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法律保障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从而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名称】《中国青年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8
【总页数】5页(P46-50)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状况;长效机制
【作 者】王泓;邓清华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正文语种】中 文
为了摸清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课题组从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了首次全国性的深入调研。课题组分别针对大学生、高校教师和社会公众进行了全国性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本文主要采用了本次调查中所收集的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的数据以及其余调查结果中的相关数据,旨在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状况,并据此分析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相关问题。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8500名大学生、900名高校教师、650名社会人员,共计1005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714份,有效回收率76.76%。其中,在大学生样本中,发出问卷8500份,回收有效问卷6625份,有效率是77.94%,男生2656人(占总样本40.1%),女生3969人(占总样本50.9%);大一学生2279人(占总样本34.4%),大二学生2071人(占总样本31.3%),大三学生1218人(占总样本18.4%),大四学生1057人(占总样本16.0%);学生干部2937人(占总样本44.3%),非学生干部3688人(占总样本55.7%)。
在大学生对待志愿服务活动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6625名受调查大学生中有3817人对志愿服务持积极态度,占57.6%,有2717人持一般态度,占41.0%,持反感态度的有91人,仅占1.4%。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不同性别、年级以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在对待志愿服务活动的态度上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人数中,女生所占比例(61.6%)要明显高于男生所占比例(38.4%),而持反感态度的学生人数中,女生所占比例(36.3%)要明显低于男生所占比例(63.7%)。其X2检验结果中皮尔逊卡方 (Pearson Chi-Square) 值为29.17,p=0.001<0.05,显示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态度有显著差异。在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人数中,非学生干部所占比例(49.8%) 与学生干部所占比例(50.2%)相当;而持一般态度和反感态度的学生人数中,学生干部所占比例(36.4%和34.1%)要远低于非学生干部所占比例(63.6%和65.9%)。可见,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更多地持有积极态度,较少持有反感态度。其X2检验结果中皮尔逊卡方值为126.82,p=0.001<0.05,显示出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对志愿服务所持有的态度有着显著差异。在持积极态度的学生人数中,本科一、二年级所占比例(35.1%、31.4%)之和要高于本科三、四年级所占比例(18.8%、14.7%),而对于持反感态度的学生人数中,本科一、三、四年级分别所占比例(19.8%、17.6%、23.1%) 要低于本科二年级所占比例(39.5%)。其X2检验结果中皮尔逊卡方值为20.46,p=0.002<0.05,显示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所持有的态度有着显著差异(详见表1)。
如果将积极态度看做有参与的强烈意愿、将一般态度看做有参与的意愿、将反感态度看做没有参与意愿,那么,有98.6%的大学生具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其中有强烈参与意愿的占57.6%。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3.9%的大学生实际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说明有不少大学生虽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参与。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影响学业、活动项目不能发挥其专业特长、缺乏必要的技能、没有必要的经费、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等。
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目的的调查结果显示,以增加社会阅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增加社会交往这三个选项被选择的次数最多,分别为2545、2017和1561次,分别占29.1%、23.1%和17.9%,而从众心理、增加就业竞争力、消磨时间、让生活更充实、为了获取各种荣誉等这几个选项被选择的次数则较少,累计只占16.4%。对多选变量“做志愿者目的”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进行交互分析,结果发现,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做志愿者的主要目的相同,即均主要是为了增加社会阅历,均有70%以上的比率;基于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目的比率也比较高,大约在60%左右。此外,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在做志愿者的主要目的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干部做志愿者基于“消磨时间,让生活更充实”的目的相对较低,比非学生干部低了5个百分点;同时,学生干部做志愿者是基于“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社会文明”目的的比率要比非学生干部分别高出7个和5个百分点(详见表2)。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兼有利己型动机和利他型动机,且学生干部群体的利他型动机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群体的利他型动机。
在受调查的6625名大学生中,大学期间有过志愿经历的有3571人,占53.9%;还没有过志愿经历的大学生有3054人,占46.1%。由此可知,有志愿经历的大学生要多于无志愿经历的大学生。受访大学生中,以“环境保护与美化”这类型的志愿服务做得较多,占41.8%,这部分大学生有1420人。大学生也较常从事“各类大型活动志愿者”和“帮扶社会弱势群体”这两类志愿服务活动,比例分别为37.4%和33.4%,人数分别达到1269和1134。而“法律援助”和“心理健康咨询”这两类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从事得最少,分别只有72人和162人从事过这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义务支教”、“政策宣讲”、“救灾援助”、“结合本专业开展志愿服务”和“校园建设”这几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也都有10%到20%左右的大学生曾经从事过(详见表3)。但对“调查表”中所列“其他”这一选项做出自己说明的几乎没有,这一方面表明大学生较少自行设计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而主要是直接参与组织者设计好的活动项目,另一方面也表明组织者设计的也主要是一些传统活动项目,创新性明显不够。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动员组织工作中校团委及其所属的各种学生社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64.1%的大学生表示第一次知道“志愿者”主要是通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自治组织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这两个渠道,而通过学校班级组织和社会上其他志愿者活动这两种方式第一次了解到“志愿者”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少,分别为19.4%和16.6%。在受调查的6625名大学生中,有2921人参加的志愿服务是通过校团委等组织动员、自觉参加的方式,占63.2%,而分别有452和1251人参加的志愿服务分别是采取学校要求参加和纯属自愿的方式,分别占9.8%和27.1%。目前大学生对非政府机构的民间公益组织及临时自发的公益活动无论信任度还是参与度都还不太高。在受调查的6625名大学生中,有3028人更愿意参加由校内组织策划的志愿活动,占65.2%,分别只有1049人和566人愿意参加校外组织的和个人自发的志愿活动,各自分别只占22.6%和12.2%。分别有14.7%和20.4%的大学生对于非政府机构的民间公益组织及临时自发的公益活动分别表示出信任和不信任的态度,还有64.9%的大学生表示要看过并了解他们的活动内容及实施方案后才能决定。这说明,今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仍然要借助于校团委的传统优势,积极扶持各种学生社团,加快民间公益组织的规范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参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依序为不知晓相关的服务信息(22.0%),太重形式缺乏时效性(21.1%),课程太紧没时间去做服务(17.0%),对活动项目和形式不感兴趣(13.2%),觉得活动组织和管理无序(9.1%),觉得对自己的实践能力提升不大(7.0%),觉得后期评估与考核机制不合理(6.8%),志愿服务活动不如其他实习机会更实用(3.7%)。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主要的阻碍依序是与个人生活或学习时间冲突(32.6%),需承担部分经费(22.1%),缺乏志愿服务的能力(15.5%),组织管理不到位(9.8%),政府或服务对象不配合、不支持(7.7%),家人或朋友不理解不支持(6.8%),志愿服务涉及的法律责任不明晰,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5.5%)。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首先最需要开展的培训为专业技能(19.1%)和礼仪交际能力(19.0%),其次为志愿服务理念(17.0%),然后是心理健康知识(14.4%)和个人人身及财产安全保护(14.2%),以及管理知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10.8%)和文化知识(5.5%)。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其长期良性可持续发展还有待于一系列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前述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际参与率(53.9%) 与意愿参与率(98.6%) 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说明在今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还应进一步完善组织机制,加大组织力度。调查还显示,在大学生实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中,63.2%的学生是通过共青团组织的组织动员参加的,有65.2%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参加由校内组织策划的志愿活动,表明共青团“组织动员”是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运作方式。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当前市民社会发育还很不成熟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志愿服务事业不能照搬西方那种自下而上的模式而只能走自上而下的发展道路,为此充分发挥团组织的组织优势就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学生中有近80%的人为团员,共青团是他们的组织和利益的代表,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由共青团进行“组织动员”实属正常的。进一步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实际参与方式和意愿的组织方式两组数据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今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中,希望通过社会招募来参加服务的大学生仍占一定比例,同时对学校的各种学生社团和民间的志愿服务组织也寄予了一定的希望。这就对大学生社团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也表明,随着市民社会的逐步成熟,社会化的组织方式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现阶段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建立健全校团委指导、志愿组织发动、社会力量支持的组织机制是有必要的。在这种组织机制中,校团委在发挥核心指导作用的同时,应致力于以下工作:一是立足校情扶持各种服务型学生社团并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二是帮助大学生志愿者解决学业和志愿服务间的冲突并努力克服由于大学生流动性强而容易出现的服务经验断层的问题,三是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走向社会创造条件。这样既能充分发挥现行团组织的组织优势,又可逐步向由社会团体或中介团体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向过渡,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社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公益活动。
调查显示,经费问题是制约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大学生作为一个主要依靠家庭的消费性群体,尽管他们可能具有比一般民众更强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道德动力,但凭借自身条件实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能力却比普通民众更弱。因此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是必要的。这不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