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
- 格式:doc
- 大小:413.00 KB
- 文档页数:8
第四章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一)基本要求1.了解距离测量的光电测距法,全站仪及其使用。
2.理解钢尺的一般量距、精密量距方法。
3.掌握直线定线;直线定向、方位角的概念,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钢尺量距、直线定向、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重点概念:直线定线、尺长方程式、直线定向、子午线收敛角和磁偏角、坐标方位角、正反坐标方位角、象限角。
2.难点:钢尺精密量距外业成果的改正,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三)教学内容1.讲述内容(2学时)量距的工具及方法和精度;直线定向的概念;标准方向线的种类;方位角;坐标方位角的推算。
2.自学内容(2学时)距离测量的误差分析;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施测,钢尺量距的精密法;钢尺尺长方程式;光电测距。
3.实验学时(4学时) 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罗盘仪的使用、光电测距。
(四)复习思考题1.进行直线定线的目的是什么?目估定线通常是怎样进行的?2.钢尺精密量距需要进行哪三项改正?3.简述光电测距的原理。
4.什么是直线定向?确定直线的方向采用的标准方向有那几种?5.直线的方向可用什么来表示?解释方位角和象限角的概念。
(五)例题选解1.表示直线方向的有(CD) A、水平角B、竖直角C、方位角D、象限角E、倾斜角2.方位角—由标准方向的北端顺时针方向量到该直线的夹角。
3.方位角就是从标准方向的北端逆时针方向量到该直线的夹角。
(×)4.直线定向—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角度。
5.磁偏角的角值是个固定值。
(×)6.直线定向的基本方向有(ABD)A.真北B.轴北C.子午线D.磁北E.Y轴7.地面直线的真方角与磁方位不相等时,说明有子午线收敛角。
(×)8.罗盘仪用于测定直线的(B)A.真方位角B.磁方位角C.坐标方位角D.象限角9.根据量距精度要求不同,一般分为(CE)A、直接量距B、间接量距C、一般方法量距D、视距E、精密量距10.精密量距时,只要每尺段进行尺长改正,温度改正,高差改正,便可得到该尺段的实际长度。
第四章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确定地面点位必须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距离有斜距和水平距离。
测量上所说的距离通常指水平距离,即地面上两点的连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如图4-1所示。
为测求两点间的距离而进行的工作叫距离测量。
其方法因量距精度要求不同和地面起伏状况的不同有所区别。
常用的测距方法有:钢卷尺量距、视距测量、光电测距。
第一节 钢尺量距钢尺量距是用钢卷尺沿地面直接丈量两地面点间的距离。
钢尺量距简单,经济实惠,但工作量大,受地形条件限制,适合于平坦地区的距离测量。
一、量距工具主要量距工具为钢尺,还有测钎、垂球等辅助工具。
钢尺又称钢卷尺,由带状薄钢条制成。
如图4-2(a )所示为手柄式,图4-2(b )为盒式钢卷尺。
钢尺长度有20m ,30m ,50m 几种。
尺的最小刻画为1cm 、5mm 或1mm ,在分米和米的刻画处,分别注记数字。
按尺的零点位置可分为刻线尺和端点尺两种。
刻线尺是从尺上里端刻的一条横线作为零点,如图图4-2 钢尺量距工具(a ) (b )(c ) (d )图4-1 水平距离概念图4-3 钢尺分划0 刻线尺(b )4-3(a )所示。
端点尺是从尺的端点为零开始刻划,如图4-3(b )所示。
使用钢尺时必须注意钢尺的零点位置,以免发生错误。
测钎是用粗铁丝制成,如图4-2(c )所示。
长为30cm 或40cm ,上部弯一小圈,可套入环中,在小圈上系一醒目的红布条,在丈量时用它标定尺终端地面位置。
垂球是由金属制成的似圆锥形,上端系有细线,是对点的工具,如图4-2(d )。
二、尺长方程式由于钢尺制造误差、温度变化的影响,致使钢尺的名义长度(尺上注明的长度)不等于该尺的实际长度,用这样的钢尺量距,其结果含有一定误差。
因此在精密量距工作中必须对使用的钢尺进行检定,求出钢尺在标准拉力、温度条件下的实际长度,钢尺鉴定可送到国家计量机构去检定,经检定的钢尺,在鉴定书中给出钢尺的尺长方程式,即钢尺尺长与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第四章 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1、在距离丈量之前,为什么要进行直线定线?如何进行定线? 答:当两个地面点之间的距离较长或地势起伏较大时,为使量距工作方便起见,可分成几段进行丈量,把多根标杆标定在已知直线上进行直线定线。
如图所示,A 、B 为待测距离的两个端点,先在A 、B 点上持立标杆,甲立在A 点后1~2m 处,由A 瞄向B ,使视线与标杆边缘相切,甲指挥乙持标杆左右移动,直到A 、2、B 三标杆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将标杆竖直地插下。
直线定线一般由远到近。
2、钢尺量距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钢尺量距的基本要求是“直、平、准”。
3、用钢尺丈量AB 、CD 两段距离,AB 往测为232.355m ,返测为232.340m ;CD 段往测为145.682m ,返测为145.690m 。
两段距离丈量精度是否相同?为什么?两段丈量结果各为多少?()()182001686.145008.01686.1452/690.145682.145008.0690.145682.145154001348.232015.01348.2322/340.232355.232015.0340.232355.232==∆==+=-=-=∆==∆==+==-=∆CD CD CD AB AB AB D K mD mD D K mD mD根据两段距离丈量的相对误差确定两段距离丈量精度不同.4、什么叫直线定向?为什么要进行直线定向?答:确定一条直线与一基本方向之间的水平角,称为直线定向。
为了确定两点间平面位置的相对关系,测定两点之间水平距离外,需要确定两点所连直线的方向。
5、测量上作为定向依据的基本方向线有哪些?什么叫方位角? 答:测量上作为定向依据的基本方向线有真北方向、磁北方向、坐标北方向。
由直线一端的基本方向起,顺时针量至直线的水平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
6、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坐标方位角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γδαγαδ-+=+=+=m m A A A A 其中δ为真北方向和磁北方向所夹的磁偏角,γ为真北方向和坐标北方向所夹的子午线收敛角。
第四章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 学习目标:学习光电测距、尺子量距和光学测距三种距离测量原理与方法,在掌握现代光电测距技术原理与方法基础上,掌握钢尺量距、光学视距基本方法。
第一节 光学测距原理与方法• 一、概述• 1.基本原理: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应用三角定理进行测距的技术。
• 余切定理可知A 、B 二点的距离D 为• 2.光学测距方式:光学测距的方式依角度和尺长的测量方法不同而异。
• 二、视距法测量距离• 视距法测距是利用测量仪器望远镜十字丝的上、下丝获得尺子刻划读数M 、N ,从而实现距离测量技术。
3.平视距测量方法:• 1)经纬仪望远镜视准轴处于水平状态瞄准直立的尺子(如木制标尺); • 2)利用望远镜读取上、下丝所截的尺面上刻划值M 、N(l 上、l 下); • 3)按计算距离D 。
• l=N-M= l 下-l 上 • D=100⨯l22γctg l D =4.斜视距测量平距计算公式•A点安置经纬仪,B立尺;•测竖直角为 ,•读数为M、N(l上、l下),•计算:•D AB=100(l上-l下)×cos2α第二节距离丈量•一、概述•传统上所谓的尺子量距方法。
•钢尺量距基本工作:定线、丈量、计算。
•钢尺量距方法:•一般量距方法、精密量距方法。
二、钢尺一般丈量法• 1.准备工作:•1)主要工具:钢尺、垂球、测钎、标杆等。
钢尺完好,刻划清楚。
•2)工作人员组成:主要工作人员是拉尺、读数、记录共2--3人。
•3)场地:比较平坦,已定线,并插有测钎。
• 2.丈量工作:•1)往测:从A丈量至B,逐段丈量整尺段n,尺段长为l o;最后丈量零尺段长q。
长度为D往;•2)返测:从B丈量至A,返测全长长度为D返。
• 3.计算与检核:•1)计算 D往=n l o往+q往• D返=n l o返+q返• 2)检核 ΔD=D 往-D 返 • 三、精密量距方法 • 1.准备工作:• 1)工具:钢尺、弹簧秤、温度计等。
检验钢尺,且有尺长方程式。
• l=l o +Δl o +α(t-t o )l o • 2)人员:主要5人。
• 3)场地:(1)经整理便于丈量;(2)定线后的分段点设有精确的标志2.精密量距。
一尺段丈量方法:• 1)拉尺。
拉尺员拉挂有弹簧秤的钢尺,拉力指示为100N (30米) ,钢尺面刻划与分段点标志对齐。
• 2)读数。
二位读数员依次读取分段点标志横线所对的钢尺刻划值。
前端读数员读至cm ,后端读数员读至0.5mm ,如前端读数l 前=29.9800m ,后端读数l 后=75.5mm 。
• 3)记录。
记录l 前、 l 后,计算尺段丈量值 l’= l 前- l 后。
• 4)重复丈量。
按步骤1)、2)、3)重复丈量和记录,计算获得l”、l”’。
• 5)检核。
Δl 容=±2~3mm 。
• 6)记录温度t ,抄录尺段高差h 。
3.计算:• 1)二项改化计算:• (1)各尺段尺长改正数Δl i 计算: • (2)各尺段温度改正数计算: • 二项改正后的尺段长为 • 2)平距化算: • 2)计算与检核:第三节 红外测距• 光电测距,即是以光和电子技术测量距离。
或者说,以光和电子测量距离的技术。
• 光束速度c 经过了二倍的距离,即2D ;同时,测距仪测出光束从发射到接收期间的时间t 2D 。
根据速度乘以时间得路程的原理,便可知,2D=c ×t 2D ,• 实现式(3-1)的基本条件:t 2D 的测定,相位法、脉冲法Dct D 221=二、相位法测距原理• 实质:利用测定光波的相位移代替测定t 2D 实现距离的测量。
• 1.光的调制:• 使发射的光束成为一种光强度有规律明暗变化的调制光波。
A-B-A • 2.距离D 与相位移的关系:3.测尺和尺段:• ϕ=2π(N+ΔN) • D=u ×(N+ΔN)• u 称为测尺,N 称为整尺段,ΔN 称为尾尺段。
• 4.组合测距过程:D=u ×ΔN•1)设测尺。
相位法按上式采用多测尺组合测距过程。
如采用u 1、u 2,• 一般地设f 1≈15MHZ ,精测尺u 1=10m ,• f 2≈150kHZ ,粗测尺u 2=1000m 。
2 )组合测距过程• D=u ×ΔN• (1)以u 1测量距离得ΔN 1。
例如ΔN 1=0.8654,把ΔN 1及u 1代入式(3-9)得D 1=8.654m 。
• (2)以u 2测量距离得ΔN 2。
例如ΔN 2=0.9875,把ΔN 2及u 2代入式(3-9)得D 2=987.5m 。
• (3)组合完整的距离值。
将u 1、u 2测量距离值组合为完整的距离值,如图,其中的7.5不显示,则组合的距离值是988.654m 。
ft Dπϕ22=fc D πϕ221⨯⨯=112f c u =222f c u =三、相位法测距仪的基本结构• 1.调制信号发生器:发出调制信号对光源进行调制;同时发出参考信号e r给测相装置。
• 2.光源:一般采用砷化镓发光二极管(GaAs,红外光) ,直接受调制信号控制发射调制光波(频率为f) 。
• 3.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测距仪的调制光波,把接收的光转换为电信号e m,该信号提供给测相装置。
• 4.测相装置:在测相装置通过对电信号e m、参考信号e r进行相位比较测定 N和ΔN,在处理方法上利用自动数字测相电子电路技术把相位移 转换成距离D直接显示出来。
• 5.反射器:精密测距的合作目标。
• 6.电源红外测距仪及其使用•一、红外测距仪的类型•红外测距仪,是以发射红外光的光源装备的光电测距仪。
• 1.类型:按测程:短程测距仪,中程测距仪,远程测距仪,超远程测距仪。
按基本功能的类型有:•1)专用型:只用于测量距离。
•2)半站型:测距仪与光学经纬仪组合在一起,称为半站型仪器。
•3)全站型:测距仪与光电经纬仪组合的仪器,或者测距仪与光电经纬仪结合为一体化仪器,称为全站型仪器,简称全站器。
二、红外测距仪的技术指标• 1.测距精度: m=±(a+bD) m=±(5mm+5ppm.Dkm )• 2.测程:在满足测距精度的条件下测距仪可能测得的最大距离。
• 1.2km~3.2km。
与大气状况及反射器棱镜数有关。
•三、红外测距仪主要设备• 1.测距仪主机:外貌:前面板,操作面板。
2.反射器•单棱镜、三棱镜反射器直角棱镜反射器有三个特点:•1)反射器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方向相反,且线径互相平行。
•利于瞄准目标•2)可以根据测程的长短增减棱镜的个数。
•3)反射器有本身的规格参数。
反射器与测距仪配合使用,不要随意更换。
•测程短 1km 测程长3km3.蓄电池、充电器• 4.气象仪器四、红外测距仪的一般使用• 1.基本操作(半站型)•1)经纬仪和反射器的安置。
•2)测距仪的安置。
•(1)安装电池。
(2)把测距仪装载在经纬仪的支柱上。
•3)瞄准反射器。
•(1)经纬仪瞄准反射器。
觇牌中心。
•(2)测距仪瞄准反射器。
•4)开机检查。
•5)测距。
正常测距、跟踪测距、连续测距、平均测距。
•6)测量气象元素。
•7)关机收测。
• 2.红外测距仪使用中的注意问题:•测线环境要求:大气透明度比较好,测线没有障碍物;测线上只架设一个反射器,不得存在多个反射器;测线上没有强烈光源,太阳光不得对射测距仪。
光电测距成果处理•一、仪器改正。
主要内容:加常数改正。
•测距仪在一条已知边的测距结果总与已知边相差的一个固定值,就是测距仪的加常数,用k 表示。
k值可通过检定测距仪(包括反射器)得到。
•二、气象改正。
• 1.气象改正原理公式• 2.气象改正实用公式:测距仪光源不同,参考气象元素不同,按原理公式推证的实用公式也不同。
•1)红外测距仪的气象改正的实用公式•气压单位kpa,温度单位摄氏℃,ΔD tp单位毫米,D okm以单位公里。
第四节直线定向•一、方位角及其类型• 1.方位角的概念:指的是两个地面点构成的直线段与指北方向线之间的夹角。
方位角是以指北方向线为基准方向线,并按顺时针旋转方向转至直线段所得的水平角。
• 2.方位角的类型:•1)真方位角:以真北方向线为基准方向线的方位角,用A表示。
•2)磁方位角:以磁北方向线为基准方向线的方位角,用M表示。
•3)坐标方位角:以轴北方向线为基准方向线的方位角,用α表示。
二、坐标方位角的确定• 1.已知点之间的坐标方位角的计算:•1)计算公式:•Δx=x2-x1,Δy=y2-y1•2)注意事项:•①当Δy<0时•②坐标方位角与的关系2.利用已知方位角和水平角计算观测边的坐标方位角:• 1)实例:地面点有A、B、1、2、3,已知坐标方位角αAB,水平角β1、β2、β3,应计算D1、D2、D3各边相应的坐标方位角是αB1、α12、α23。
•αB1=αBA +β1=αAB +180°+β1•α12 =α1B-β2=αB1+180°-β2=αAB +2×180°+β1-β2•α23 =αAB +3×180°+β1-β2+ β3⎪⎭⎫⎝⎛∆=-sxAB1cosα22yxs∆+∆=()245cos3601-⎪⎭⎫⎝⎛∆-︒=-sxABα2)注意: ①每条边坐标方位角的计算依次进行,其结果应是少于360°的正数;②计算中应顾及正反方位角的关系。
• 3.坐标方位角是计算点位坐标的重要参数:•x1=x B+∆x B1=x B+D1cosαB1•y1=y B+∆y B1=y B+D1sinαB1坐标方位角是计算点位坐标的重要参数三、罗盘仪测定磁方位角•基本组成部分:罗盘盒,望远镜,基座。
•罗盘盒:装有度盘、磁针。
•望远镜视准轴与度盘0°至180°的连线平行,连线跟随望远镜转动。
•测定磁方位角的方法:•1)安置罗盘仪和目标。
罗盘仪在一地面点A对中整平。
•2)瞄准目标。
利用罗盘盒下方的制动微动机构,转罗盘仪的望远镜瞄准目标。
•3)读数。
磁针自由摆动正常,磁针静止所指的度数为磁方位角M AB。
•4)返测磁方位角。
数的凑整规则•“四舍”•56.15346,保留二位小数,取56.15。
•“五入”•π=3.141592653,保留四位小数取3.1416。
•“奇进偶不进”。
•56.765,保留二位小数,凑整为56.76;如数56.735,保留二位小数,凑整为56.74。
•测量数字结果的取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