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盛酒器皿.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5.29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饮食器皿中国饮食文化跟器具的发展也是离不开的,毕竟没有器具,纵使你的食物再美味,你也无从下手。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饮食器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饮食器皿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侈口大口。
)、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
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箅bì 形声。
字从竹从畀,畀亦声。
“畀”意为“把谷物放在支架上蒸煮”。
)。
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角饮酒器。
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
有的有盖。
斝(jia,音甲) 温酒器。
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pàn 器物上备手把握的部分。
如古代酒器的爵和斝上,都有鋬)。
觚(gu,音姑) 饮酒器。
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 饮酒器。
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
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盛酒器。
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
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盛酒器。
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
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
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取酒器。
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léi]盛酒或盛水器。
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
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
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盛酒或盛水器。
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
古代器皿名称大全1、觥:汉语拼音:gōng基本解释: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
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
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
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
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
出现于殷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基本式样有:角形圈足式,当为觥的早期式样。
椭圆体龙首盖圈足式,盖前端为龙首形,顶上有虺龙一条,拱起成环梁。
椭圆体象首盖圈足式,器形稍高,截面椭圆形略短,圈足亦高,盖前端为象首卷鼻,后部为兽面,器腹饰咸组的兽面纹,和盖的造型纹饰不相连属。
虎凫合体式,器体为凫形,凫颈即为凿,两翼居中,后尾延及前流,盖前端为虎头,后端为竖耳的鸷鸟头,造型特异。
长方体龙头盖圈足式,体及圈足皆为长方形,流前伸较长,盖前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大兽面,圈足内收,鋬厚大,作鸟形。
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周边较其他样式有所放大。
椭圆体龙头盖鼓腹内隔式,器体椭圆而长,腹鼓出,龙头盖有钮,附一小斗,体内有一隔层,分为二室。
2、鬲汉语拼音:lì基本解释: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
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
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
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描述: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
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一壶美酒千人醉,古代盛酒器皿——莲鹤方壶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中的一种,是盛酒的酒杯器物,在青铜器文物开始繁衍的春秋时代,莲鹤方壶不仅代表了超高的艺术价值用于物品装饰,而且对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改变,其中意义也是不可估量的。
这是莲鹤方壶的顶部结构,整体看上去铜片向四周散开,中间立着一直丹顶鹤,翅膀煽动,给人一种即将起飞的感觉,然而讨论到方壶的制作方法,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无论是铸铜还是敲打,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当然,这在当时格局分明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可以支撑的支出费用。
莲鹤方壶的的出现是艺术史上长时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西周后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青铜器制作都沿用了方壶的款式,大多都是有盖子,方圆结合,并且很多点缀的形状都与人的身体器官有关,双耳,足部都有被运用到。
方壶的制作步骤也是分开的,顶部,主干,底部,都是经过用心设计和修改才成就如此重大文物的,从制作工艺上看,雕刻的运用比较明显,各种形状的雕刻都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到,除此之外,焊接也是其中之一的方法,这些技术深刻的揭示了当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暗淡的灯光打照在方壶上,把方壶所想表达的的一切都显示得那么贵重,给人想保护它珍惜它的责任感,而且仍旧清晰可见的还是方壶上雕刻上去的文字图画,这些都是对当时社会形态的描述。
这是莲鹤方壶的主干部分,暗青色的青铜依旧保存了完整的风貌,手柄的设计是为了方便运用,但是如此小的一个部分也是大费心血的,无论是波浪的手感设计还是与主干部分的衔接都被考虑到。
莲鹤方壶的底部是两只生动的飞龙,不仅可以使方壶稳定的摆放在桌面上,而且这也代表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权利象征,只有富贵人家皇家子弟才能享受到如此奢靡的器物来彰显身份。
精湛的艺术手法把方壶的整体和局部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好像并不是艺术品,而是一顶真实的存在的品种,因此这些重大意义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整体风貌,把春秋时期的相对轻松的社会模式与商周时期的厚重庄严的青铜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酒器世家揭秘中国古代酒具制造工艺酒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制造工艺源远流长,并且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揭秘中国古代酒具制造工艺,探索其中的奥秘和精湛技艺。
一、酒器的起源和演变酒器起源于中国古代原始社会。
最早的酒器主要采用陶制,由于粗糙的工艺,形状简单,通常是用陶土制成的盛酒器皿。
随着时代的演进,金属酒器逐渐出现,如青铜酒器。
青铜酒器以其精美独特的造型和巧妙的纹饰成为古代社会贵族阶层的象征。
后来,汉代出现了瓷器,成为酒器制造的重要材料。
到了宋代,景德镇瓷器的崛起,使得酒器制造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酒器制造的工艺流程1.材料选择:在酒器制造过程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比如制作陶器时,需要挑选适合的陶土,而在制作金属酒器时,则需要选择具有合适纯度和耐腐蚀性的金属。
2.造型设计:酒器的造型设计是整个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设计师根据酒器的用途和美学需求,提炼出独特的造型。
古代制作酒器时,通常融入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寓意。
3.制作工艺:制作酒器的工艺随着材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陶器的制作通常包括制作胚体、上釉和烧制等环节;金属酒器则需要采用铸造、锻造、雕刻等技术;而瓷器的制作与烧制技术密不可分。
4.装饰工艺:在酒器制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装饰工艺的处理。
陶器上可以进行刻画、上彩等处理;金属器可以进行打磨、雕刻等工艺;瓷器则可以进行绘画、贴花等饰面处理。
三、不同时期的酒器特点1.陶器时代的酒器:原始社会的陶制酒器形状简单,大多为圆形或方形,通常由陶土手工成型。
2.青铜时代的酒器:青铜酒器制作精湛,常常以动物形态为基础进行设计,如酒器上的龙纹、鸟纹等,极具装饰性和艺术性。
3.瓷器时代的酒器:宋代的景德镇瓷器制作工艺先进,以青花瓷、白瓷和斗彩瓷等知名。
酒器造型多样,青花瓷器上的纹饰独特,绘画技法精妙。
四、酒器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酒器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实用工具,又是艺术品。
中国著名的古代酒具古代酒器,指中国古代用于盛酒、温酒、饮酒的各类器具的总称。
其包括尊、壶、爵、角、觥、觚、彝、卣、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
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
原器一九三八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大的方尊,高五十八点六厘米,重近三十四点五公斤。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采用线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图象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方尊四角的四只卷角山羊,以脚踏实地的有力形象承担着尊体的重量,使得这个上边长(五十二点四厘米)几乎与器高相等的器具显得挺拔、刚劲,丝毫没有头重脚轻之感。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宁乡,由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其出土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
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
天觚觚(gu)是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的饮酒器。
整个觚体分为三段,上部器口与细颈为容体,中间的腹部为实心,考古学上称之为'假'腹,下面为圈足。
这样的造型设计符合力学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显得精巧别致而又不失沉稳庄重。
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也有与斝成组合的。
其形制为圆柱形,器体较高且细,多为喇叭形,通体呈X形。
商周时觚非一般饮器,有一句成语为'不能操觚自为',即指觚的多寡与饮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关,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天觚是西周前期的饮酒器,原器通高26厘米,口径15厘米,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
敞口,束颈,厚方唇,腹部不显,高圈足。
颈饰仰叶纹,有鳞纹边饰。
腹饰对称夔纹,圈足饰卷体钩鼻兽纹。
全器自颈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饰人形几何纹。
此觚纹饰奇丽,同类器形较为少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1、觥(gong):酒器,盖作兽头形。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2、觥筹:酒杯和酒筹。
酒筹用以计算饮酒的数量。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射者中,羿者胜,~~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 罍(lei):同“罍”盛酒的器皿,形状像壶。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怙。
”《礼记•礼器》:“庙堂之上,~尊在阼。
”(阼:古代东面的台阶,迎客宾处)4、尊:古代酒器(同樽)。
《管子•中匡》:“公执爵,夫人执~,觞三行管子趋出。
”元稹《有酒》诗:“有酒有酒香满尊,居宁不饮开君颜?”5、樽:酒杯。
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酒家贫只旧醅(pei:没过滤的酒)。
”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
”6、觞(shang):酒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
”颜延之《陶徵士诔》:“念昔宴私,举~相海。
”7、钟:酒器。
班固《东都赋》:“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
”8、盅:饮酒、喝茶用的没有把的杯子。
9、斗:盛酒器物,也叫羹斗,有柄。
《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黄 :gou长寿。
指老人。
”《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10、酌(zhuo):酒杯,酒。
《楚辞•招魂》:“华~既陈,有琼浆些。
”《始得西山宴游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11、爵:古代酒器。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酌彼康~,以奏尔时。
”12、白: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刘向《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 者,浮以为大白。
”( :jiao把杯中酒喝干。
浮:罚)13、角(jue):酒器。
形状像爵,上口无两柱。
《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
”14、觯(zhi):一种盛酒的器皿,似尊而小。
《礼记•礼器》:“尊者举~,卑者举角。
”15、壶:古代一种盛粮食或酒浆的器皿。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古代饮酒的器皿古代饮酒的器皿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的居住时代。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发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器皿来盛放和享用酒类饮品。
这些器皿的形状、材质和饮用方式都与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密切相关。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常见的饮酒器皿。
1.角觥(jiǎo gōng):角觥是古代中国饮酒的器皿之一,它来源于白鹿角制成。
角觥独特的造型,具有一端尖锐而另一端开口,可以倒酒。
角觥的主人通常会以它来款待宾客,并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觥的大小也可以反映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它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
2.玉杯(yù bēi):玉杯是中国古代贵族和皇室常用的饮酒器皿。
玉杯通常由上等的玉石制成,外观光滑、纹理精美。
玉杯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与祥瑞、吉祥的象征物有关,同时玉杯也被视为一种奢华的象征。
在古代,举行重要场合的宴会时,玉杯常常被用来盛放美酒,以示隆重。
3.金银杯(jīn yín bēi):金银杯在古代中国是富有和权力的象征。
这些杯子通常由黄金或白银制成,外观华丽、光彩照人。
金杯和银杯多用于贵族、王室和富商举办的盛宴上。
拥有金银杯的人可以向来宾展示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同时也凸显了他们的崇高身份。
4.青铜爵(qīng tóng jué):青铜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酒器,它源于青铜器的发展。
青铜爵一般造型独特,容积较大,用于举行宴会时供宾客饮用。
青铜爵通常由青铜制成,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和纹饰,展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美学观念。
爵的形状通常是高大的杯身,杯口和杯底都扩大,方便盛酒和稳固放置。
5.瓷杯(cí bēi):瓷杯是中国古代及现代常见的饮酒器皿之一。
瓷器的制作技术首次出现在中国,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
瓷杯外观光滑、质地坚硬,透明度高。
瓷杯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风格和用途来选择。
瓷杯的使用广泛,既可以在宴会上使用,也可以在家庭聚会和日常生活中使用。
以上介绍了古代中国常见的饮酒器皿。
酒文化|中国传统酒器酒中国传统酒器酒樽,古代人温酒或盛酒的器皿。
酒樽一般为圆形,直壁,有盖,腹较深,有兽衔环耳,下有三足。
盛酒樽一般为喜腹,圆底,下有三足,有的在腹壁有三个铺首衔环。
盛行于汉晋。
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
缶是古代汉族的陶制乐器,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
卮,读音zhī。
古代汉族盛酒的器皿,卮不灌酒就空仰着,灌满酒就倾斜。
卣,是一种器皿,属于汉族古代酒器。
具体出现时间是未知,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
当时用来装酒用。
所以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
觥,古代汉族盛酒器。
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
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
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
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
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方彝,古代汉族的盛酒器。
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
彝本是青铜礼器的通称,宋人始称这类器物为方彝。
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
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
也有少数方彝下腹外鼓成曲腹状。
瓿,汉族古代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
流行于商代至战国。
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
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来源:网络。
中国古代酒器作者:春好吃客我国来是好酒的国度。
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关于酒的故事。
当然,里有佳,也有丑事。
酒最初是用来祭祀天地神灵和先祖的稀罕之物,后来随着社会生力的提高,逐渡天子、侯、士大夫等族宴享受的特,再后来在民广流,直至代。
在各种古籍料的候,常常被那些五花八的酒器名称、奇形怪状的形制,弄得眼花乱。
此,我搜集了一些料,整理出篇文章。
其中所有片都来自于百度网;文字部分以《大字典》的主。
希望大家了解些古代的特殊物件、古籍有所帮助。
本文涉及的酒器,有三十种。
尚有部分名目,因其罕生僻,无需列出。
(1)尊( zūn):古代盛酒礼器,用于祭祀或宴享客之礼,后泛指盛酒器皿。
敞口,高,圈足。
尊上常有物形象。
《文》:“尊,酒器也。
《周礼》六尊:尊、象尊、着尊、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客之礼。
”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于尊,故引申以尊卑字⋯⋯”王国《》:“尊彝皆礼器之名也⋯⋯然尊有大共名之尊(礼器全部),有小共名之尊(卣罍等称),又有名之尊(盛酒器之侈口者)。
彝共名而非名。
”《· ·閟》:“白牡( xīng,赤色),尊将将。
”( 2)( hú):器名。
古代用以盛酒或粮食,后也用于盛其他液体,如酒、茶、油、;也指某些盛固体的容器,如冰、鼻烟。
用作酒器,多、大腹、足。
《周礼· 秋官· 掌客》:“ 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
” 玄注:“ ,酒器也。
”《公羊·昭公二十五年》:“国子。
”何休注:“ ,礼器。
腹方口曰,反之曰方。
有爵。
”后代用“箪食”指犒旅。
(3)爵( jué):古代酒器,青制,有流、鋬( pàn)、两柱、三足,用以盛酒和温酒,盛行于商代和周初。
《文》:“爵,礼器也。
象爵之形,中有鬯( chàng,黑黍)酒,又持之也,所以。
”段玉裁注:“古今皆云爵一升。
《》爵、觚、( zhì)、角、散,名曰爵。
”《礼·礼器》:“ 者献以爵,者献以散。
” 玄注:“凡,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4)觚( gū):青制。
喇叭形,腰,高圈足,腹和圈足上有棱。
盛行于殷代及周初。
陶制的多随葬器物。
《文·角部》:“觚,酒之爵也。
一曰受三升者之觚。
”( 5)( zhì):用陶、木、角或青等料制成。
形状最多,通行者多腹侈口,圈足有盖。
容三升,一容四升。
盛行于殷代及周初。
《文·角部》:“ ,酒角也。
受四升。
”(6)角( jué):青制,容四升,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称,有盖。
用以温酒和盛酒,出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清朱声《文通定声·角部》:“疑古酒器之始,以角之,故觚、、、觥等字多从角。
”角由盛酒器展酒器。
早期的角,腰、平底、足有孔,把手。
角的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个附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
其整体形状与爵相似,但无柱,也无便于吸的流。
角用于盛酒、温酒和酒,同它又是一种量器。
( 7)散( sǎn):容量五升,除以漆涂面外,不用物装。
《周礼·春官·鬯人》:“用修,凡山川四方用蜃,凡裸事用概,凡副事用散。
” 玄注:“修、蜃、概、散皆漆尊也⋯⋯概尊以朱者,无曰散。
”( 8)觥( gōng):即。
酒器。
《文》:“ ,兕牛角可以者也。
从角,黄声。
”王国《觥》:“是于器中最大⋯⋯”。
古代酒器。
初用角,后亦多用、玉、木、陶等制作。
青制品器腹,有流及鋬,底有圈足。
有形器盖,也有整器作形的,并附有小勺。
容五升,一容七升。
盛行于商代及西周初期。
后世用指酒器。
常被用作酒。
如《·周南· 卷耳》:“我姑酌彼兕觥,以不永。
”欧阳修《醉翁亭》:“射者中,奕者,觥筹交,起坐而喧者,众也。
”(9)杯(bēi):桮的化字。
形,是用来盛羹、酒、水的器物。
杯的料有玉、、、瓷器,小杯、盅。
( 10)卮 (zhī):巵的化字,一种筒状的有把手和三个小脚的酒器。
《玉篇·巵部》:“巵,酒器也,受四升。
”《国策· 策二》:“楚有祠者,其舍人巵酒。
”《史· 羽本》:“卮酒安足辞” 。
(11)彝 (yí):古代青祭器的通称,“皆盛酒尊,彝其名”(郭璞)。
杜注《左》:“彝,常也。
鼎宗之常器。
”其形状方有盖,器身有觚陵。
(12)卣 (yǒu):古代用以盛放祭祀用香酒“秬鬯” ( jùchàng)的青酒器。
器形一般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有的上下一大,像个直筒。
卣腹或或或方,也有作筒形、(chīxiāo)形甚至虎吃人形的。
主要盛行于殷商和西周。
在大祭典礼束后,用卣把酒洒在地上,以享鬼神用的。
(13)罍(léi):盛酒器。
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或陶制成。
形制有两种:一种方形有盖,有两耳;一种腹,两耳,器身下部有个鼻,似大子。
邢昺注《雅· 器》云:“罍者,尊之大者也。
”(14)瓿( bù,旧 pǒu):小瓮,口,深腹,圈足,用以盛物。
(15)缶( fǒu ):盛酒的瓦器。
也有制的。
身,大腹,有盖,腹部有四个,可用于提取。
《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
”王筠句:“凡器皿字,惟缶有盖,皆盛酒者也。
”缶原作汲水之用,后也常用来盛酒。
(16)豆( dòu):一种形似高足的盛器,有盖,也有无盖的,有木制的,也有青制的;豆本是一种盛肉盛菜的重要器皿,但也有用于盛酒的。
(17)斗( dǒu):古代酒器。
《文》:“斗,十升也。
象形,有柄。
”《·大雅·行》:“酌以大斗,以祈黄( gǒu,高)。
”毛:“大斗,三尺也。
” 德明文:“三尺,大斗之柄也。
”有的人斗与豆通,也是一种盛酒器,不它是一种容量比大的酒器。
(18)斝( jiǎ):古代酒器。
口,有流、柱、鋬( pàn ,把手)与三足,供盛酒与温酒用。
后借指酒杯。
《文·斗部》:“斝,玉爵也。
夏曰醆( zhǎn ),殷曰斝,周曰爵。
”古中也称“散”,其形状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口双柱,平底之下有三个尖足;也有侈口、下腹扁,三足中空,或呈棱形或呈柱形的;有四尖足、盖、呈方形而其四角的。
斝可温酒和酒,似在的大酒杯。
(19)盉( hé):是用水酒的器具。
青制,口,深腹,三足,有流、鋬和盖。
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
当行大典礼,喝酒必卒爵,不能喝酒的人,就喝了白水的酒,叫做“玄酒” 。
盉的形状一般是大腹、口,前面有流,后面有把手,有盖,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国期的盉呈圈足式,很像后来的茶。
(20)( shāng):原指盛酒的酒杯,后泛指酒器。
《文·角部》:“ ,曰,虚曰。
”段玉裁注:“《》爵、觚、、角、散五者名曰爵,其曰。
”后来,的意思引申向人敬酒或自。
( 21)( dàn):形小酒器。
古代礼器的一种。
《文·角部》:“ ,小也。
”又古代常用器。
《文· 巵部》:“巵,圜( yuán,形)器也。
一名。
”段玉裁注:“ ,巵也⋯⋯爵,礼器也;敦牟巵匜( yí),常用器也。
(22)舟( zhōu):三种。
一是古代祭器。
《正字通·舟部》:“舟,古彝器有舟,而之,礼神之器,以酌以裸,皆挹(yì,舀出液体)器中而注之。
舟与彝二器相湏(mǐn,同,水流貌),犹尊之于、瓶之与罍。
”看来,舟与彝、尊与、瓶与罍是配套使用的。
一祭器的托。
《周礼·春官·司尊彝》:“裸用彝彝,皆有舟。
” 玄注引司云:“舟,尊下台,若今承。
”二是酒器。
:“明当二子,已洗两玉舟。
”三是指一种像洗而有耳的古器物。
明陶宗《耕》卷十七:“古器之名,有、鼎、尊、罍、彝、舟⋯⋯之属。
”原注有:“ 洗而有耳。
”(洗,古代盥洗器皿,形似浅盆,多青制,或有陶制)(23)( zhōng):的化。
盛酒器。
也称盅,不代的盅一般很小,比不上古代。
《文·金部》:“ ,酒器也。
”《正字通·金部》:“ ,属。
大官,即也。
俗酒巵。
”另,容量位,称量粮食;作器名。
(24)( fāng):方形,断面方形,制有盖和、,青或陶制品。
始于先秦而盛于西,又称。
《文·金部》:“ ,方也。
”朱声通定声:“ 当,酒器之方者。
”《广雅· 器》:“ 之。
”亦指炊器。
(25)( xíng):酒器,似而。
《文·金部》:“ ,似而。
”段玉裁注:“者,酒器⋯⋯用此知古酒有腹有,盖大其下小其上也。
”另盛羹器。
同“ ” ,温器(食物保温之物)。
唐古:“ ,温器,而直上也。
,字或作。
”(26)匜(yí):盛水、盛酒器。
形如瓢,有流和鋬。
《文·匚(f āng)部》:“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
”《礼·公食大夫礼》:“小臣具匜,在堂下。
”《左·僖公二十三年》:“(嬴)奉匜沃盥。
”宋佚名《西江月》:“酒浮金匜,残泪滴荷。
”( 27)( yīng):瓶一的容器,比缶大,腹大口小。
《文·缶部》:“ ,缶也。
”段玉裁注:“ ,缶器之大者。
”《广雅· 器》:“ ,瓶也。
”《衡· 告》:“ 酒于,烹肉于鼎,皆欲其气味得也。
”由此之,当酒器。
( 28)罏( lú):盛酒的小口瓦器。
( 29)区(ōu):有料区是商代的酒器,不可考。
容器(容量位)。
《集韵· 侯韵》:“区,量名。
四豆区。
”《左·昭公三年》:“ 旧四量:豆、区、釜、。
”杜注:“四豆区。
区,斗六升。
”可,至少在春秋以后,区已成量器。
似的有皿,盛的器具;斛(hú),量器,主要盛米,南宋以前,十斗一斛,之后五斗一斛;瓮,盛物陶器,腹部大。
《礼·檀弓》:“醯醢百瓮。
”有料中以上物件均殷商代的酒器,但未有,在此注出。
另有把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冰藏酒器,尚可。
在料的程中,古代的酒器真的可用“五花八”来形容,种、形制太多了。
有好多已逐淘汰不用,其字已生僻字。
大体来,以“角” 、“ ”、“缶”、“皿” 部的字居多。
在用途上,酒器多是由礼器和日常用具演化而来,而且除了那些在庄重的祭祀、宴合下使用的重器之外,大多数的酒器,其功用也逐大。
孔子“君子不器”,酒器也“器而不器”了,大概也是受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