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时期瓷器介绍陶瓷史
- 格式:ppt
- 大小:768.50 KB
- 文档页数:31
中国陶瓷的发展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如图1)、粉彩瓷(如图2)和颜色釉瓷(如图3)。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 各有特色。
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除了“四大发明”,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陶瓷了。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中国的英文名称,就由此而来。
但大多数并不了解陶瓷。
在他们眼里,陶瓷一体,事实上,陶和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器物。
陶产生在先,用粘土制坯;瓷产生在后,用瓷土制坯,而且两者烧制的窑温度也不相同。
一、陶器的起源与发展1、陶器的起源陶器的出现是因为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它的发明与人类发现火无不密切相关。
陶瓷器有人称之为火与土的艺术,最初的制陶大致是用手捏塑或粘贴成型,后来出现了泥条盘筑法,再后来就是轮制成型法、模具法、雕塑法等多种方法。
陶器的发明,巩固了人类的定居的生活,扩大了农业生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陶器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南至北遍布全国各地。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出土的彩陶、黑陶都非常精致与漂亮。
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内容极为丰富与多样。
浙江地区除发现较早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外,近年来,不同种类的文化遗址不断涌现。
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揭开了浙江早期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原始风貌。
而形成序列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中丰富的陶器制品,呈现出各个时期的文化特色。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的品种很多,有些已经很精致,胎质坚硬,有仿铜器,也有做成建筑材料等,浙江地区就有发现。
汉代陶俑、铅釉陶等都是当时的常见品种。
铅釉陶为低温绿釉,釉中泛着银光。
胎与釉结合不太紧密,有脱釉现象。
唐三彩是一种陶器产品,它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最有特色是它的釉色,主要色彩黄、蓝、紫、褐,烧成后的色调斑斓绚丽。
有仕女俑、骑马俑、镇墓兽等大形造型,也有盘、碗、瓶、枕等小件器物。
珐华器是以蓝釉为特色的一种陶瓷品种。
它有陶胎和瓷胎二种。
明代山西地区出现的珐华器为陶胎。
景德镇地区生产的珐华器为瓷胎。
琉璃器主要用于建造楼台亭阁等建筑,它是一种陶器。
主要有瓦当、瓦筒等构件。
它的釉色主要为黄色、绿色和蓝色。
紫砂是一种无釉细陶,宜兴紫砂器创烧于宋代,明清两代盛行,紫砂产品主要是茶壶,工艺精美。
广东石湾和广西钦州也生产紫砂器,其产品地域特色浓郁。
3、陶与瓷的区别原料的不同,陶器的原料是粘土,瓷器的原料是瓷石、高岭土。
温度的不同,陶器烧成温度在1000°C 以下,瓷器的烧成温度在1200°C 以上。
瓷器的历史与制作工艺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本文将从瓷器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制作工艺与工艺流程两个方面,揭示瓷器的魅力与美学价值。
一、瓷器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瓷器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时期。
最早期的瓷器以陶器为基础,经过长时间的烧制实践,才逐渐形成瓷器独特的特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瓷器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与创新,呈现出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风格。
中国的汉朝时期是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代的青瓷、白瓷等不同种类的瓷器出现,开启了中国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
随后,唐朝时期的三彩瓷、宋代时期的青花瓷和元代时期的官窑瓷都在瓷器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明代以后,瓷器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明代的景德镇成为中国瓷器制作的重要中心,景德镇的青花瓷、粉彩瓷等享誉海内外。
清代则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延续了瓷器制作的繁荣。
二、瓷器的制作工艺与工艺流程瓷器的制作工艺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环节才能制作出成品。
下面将介绍瓷器的主要制作工艺与工艺流程。
1. 选料与研磨:瓷器的原料主要有瓷土和石英砂。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原料,并将它们经过研磨,使其变成细腻的陶瓷泥料,为后续工艺做好准备。
2. 成型与雕刻:经过研磨处理后,陶瓷泥料可以通过成型技术制作出各种形状的器物。
常见的成型技术包括手工拉坯、模具成型等。
在成型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雕刻等装饰性处理。
3. 干燥与烧制:成型完成后,器物需要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进行干燥。
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数日的干燥时间,以确保器物内外均匀的干燥程度。
干燥完成后,瓷器将进行烧制。
烧制是瓷器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瓷器的质量和特性。
瓷器的烧制温度一般较高,需要经历多个温度段,例如预烧、胎烧和釉烧等。
4. 釉料与装饰:瓷器的釉料是用来覆盖器物表面的一种涂料,可以增强瓷器的光泽度和美观度。
釉料种类繁多,包括透明釉、白釉、青花釉等。
中国古代瓷发展史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
中国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本文从纵向阐述了各个时代瓷的发展和特征。
关键词:瓷发展、白瓷、青瓷前言: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因而它能够记载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这是其他一些器物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中,瓷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
1.中国瓷文化的发展历程1.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器。
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
根据以往的研究,最初的制方法可能是在篮子表面涂上粘土,经火烧后,篮子被烧去了,篮子外的粘土烧成后变得坚硬,这样器就烧成了[1]。
最新的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器遗存是位于省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甑皮皮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2]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瓷,其主要品种有灰、彩、黑和几何印纹等。
原始彩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
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的技艺水平。
龙山文化的黑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3]。
1.2夏至两晋时期商朝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因此器仍以灰为主,但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的不同作坊。
到后期,白和印纹硬有很大发展,尤以白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
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的十四座器)[3]。
一、陶器的起源与发展1、陶器的起源陶器的出现是因为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它的发明与人类发现火无不密切相关。
陶瓷器有人称之为火与土的艺术,最初的制陶大致是用手捏塑或粘贴成型,后来出现了泥条盘筑法,再后来就是轮制成型法、模具法、雕塑法等多种方法。
陶器的发明,巩固了人类的定居的生活,扩大了农业生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陶器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南至北遍布全国各地。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出土的彩陶、黑陶都非常精致与漂亮。
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内容极为丰富与多样。
浙江地区除发现较早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外,近年来,不同种类的文化遗址不断涌现。
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揭开了浙江早期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原始风貌。
而形成序列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中丰富的陶器制品,呈现出各个时期的文化特色。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的品种很多,有些已经很精致,胎质坚硬,有仿铜器,也有做成建筑材料等,浙江地区就有发现。
汉代陶俑、铅釉陶等都是当时的常见品种。
铅釉陶为低温绿釉,釉中泛着银光。
胎与釉结合不太紧密,有脱釉现象。
唐三彩是一种陶器产品,它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最有特色是它的釉色,主要色彩黄、蓝、紫、褐,烧成后的色调斑斓绚丽。
有仕女俑、骑马俑、镇墓兽等大形造型,也有盘、碗、瓶、枕等小件器物。
珐华器是以蓝釉为特色的一种陶瓷品种。
它有陶胎和瓷胎二种。
明代山西地区出现的珐华器为陶胎。
景德镇地区生产的珐华器为瓷胎。
琉璃器主要用于建造楼台亭阁等建筑,它是一种陶器。
主要有瓦当、瓦筒等构件。
它的釉色主要为黄色、绿色和蓝色。
紫砂是一种无釉细陶,宜兴紫砂器创烧于宋代,明清两代盛行,紫砂产品主要是茶壶,工艺精美。
广东石湾和广西钦州也生产紫砂器,其产品地域特色浓郁。
3、陶与瓷的区别原料的不同,陶器的原料是粘土,瓷器的原料是瓷石、高岭土。
温度的不同,陶器烧成温度在1000°C以下,瓷器的烧成温度在1200°C以上。
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 —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 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 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 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 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C 以上。
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 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 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 胎体质薄轻巧, 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 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古代陶瓷常识知识点总结一、古代陶瓷的历史1. 陶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至5000年之间的中国黄河流域。
2. 精致的陶瓷制品开始在中国商周时期出现,商代青铜器的纹样和造型被移植到陶器上。
3. 汉代之后,瓷器的制作技术开始逐渐成熟,中国的陶瓷制品开始出口到世界各地。
二、古代陶瓷的种类1. 陶器:包括土器、瓦当、陶钵、陶罐等日常生活用具。
2. 瓷器:指制作精美、釉色艳丽的陶瓷制品,包括青瓷、白瓷、紫砂等。
3. 瓷器的特点:质地坚硬、光泽艳丽、耐高温、防水不渗透等。
三、古代陶瓷的制作工艺1. 选料:采用高岭土、瓷石等原材料,并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地区选择不同的原料。
2. 制胎:利用模具或手工塑造,将陶泥塑造成器型。
3. 晾晒:经过制胎后的器型需要在晾晒后进入干坯的制作。
4. 彩绘:在干坯上彩绘纹样或花鸟人物等图案,然后进行施釉。
5. 烧制:经过干坯制作后,瓷器需要进行一次或多次高温烧制,以完成制品的成型。
四、古代陶瓷的装饰元素1. 彩绘:采用各种天然矿石和植物染料,进行青花、釉下五彩等装饰。
2. 雕刻:通过刀法雕饰出各种纹样和图案,如龙纹、凤凰纹等。
3. 底款:在器底上刻有制作者的姓名、制作地点、年代等信息。
4. 铭文:在器物上刻有特定的文言文或图案,用于表示器物的用途或寓意。
五、古代陶瓷的发展和传播1. 唐宋时期,青瓷和白瓷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高峰,成为中国古代陶瓷的代表。
2. 元明时期,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紫砂壶等陶瓷制品开始出现。
3. 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开始出口到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对世界陶瓷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古代陶瓷的流派和名家1. 吉州窑:以投入大量低温烧制的白地青花瓷器著称。
2. 官窑:以制作宋代官窑青瓷和元代官窑白瓷而闻名于世。
3. 景德镇:因沪瓷而闻名于世,在宋、元、明、清时期都是陶瓷的制作中心。
4. 瓷器名家:陆羽、李朝、汝窑、宜兴紫砂等名家和窑口。
史上最全的中国瓷器知识史上最全的中国瓷器知识关于“China”的由来有三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说是“China”跟中国的瓷器有关。
今天不是要讨论这种说法究竟可不可靠,而是要详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及种类。
一、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中国首先发明和使用的用高岭土等烧制而成的传统工艺、日用品。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
在制陶工艺发展的基础上,于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创造出了原始瓷器。
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中国陶瓷的发展史中国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国陶瓷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
早期的中国陶瓷主要是用于生活和祭祀,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商代的青铜器上的陶质涂料。
到了西周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器上的陶质涂料和陶器上的铭文。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更加成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陶器,如鼎、壶、盘、碗等。
其中,楚国的陶器以精美的刻画和细腻的装饰而著名。
到了汉代,中国陶瓷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汉代的陶器以瓷器为主,瓷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汉代的瓷器以青瓷和白瓷为主,其中青瓷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青瓷的制作技术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次烧制才能完成。
白瓷则是汉代瓷器的另一种代表,它的制作技术更加精细,质地更加细腻。
到了唐代,中国陶瓷的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唐代的瓷器以三彩瓷和青花瓷为主,其中三彩瓷是唐代瓷器的代表之一。
三彩瓷的制作技术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次烧制才能完成。
青花瓷则是唐代瓷器的另一种代表,它的制作技术更加精细,装饰更加华丽。
到了宋代,中国陶瓷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宋代的瓷器以青瓷和白瓷为主,其中青瓷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青瓷的制作技术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次烧制才能完成。
白瓷则是宋代瓷器的另一种代表,它的制作技术更加精细,质地更加细腻。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汝窑、官窑、定窑等著名的瓷器窑口,这些窑口的瓷器以色泽鲜艳、装饰精美而著名。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的制作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瓷器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其中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青花瓷的制作技术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次烧制才能完成。
粉彩瓷则是明清时期瓷器的另一种代表,它的制作技术更加精细,装饰更加华丽。
总的来说,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人造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不同文明和时期的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的发展历史,从史前时代到现代,以及陶瓷的不同类型和用途。
1. 史前时代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万年前的史前时代。
最早的陶器是由人类使用自然材料如黏土和石英等制作而成。
这些陶器主要用于储存食物和水,以及作为日常生活用品。
史前时代的陶瓷器物以其简单的形状和粗糙的表面特征而闻名。
2. 古代文明随着文明的发展,陶瓷的制作技术逐渐改进。
在古代文明如中国、埃及、希腊和罗马等地,陶瓷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和工艺品制作。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尤为突出,其瓷器制作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古代陶瓷器物的特点是精细的工艺、丰富的装饰和独特的造型。
3.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陶瓷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
欧洲的陶瓷工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尤其是意大利的马焦雷和多尔切陶瓷工艺。
这些陶瓷制品以其精致的装饰和瓷质的质地而闻名。
4.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陶瓷的制作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
传统的手工制作逐渐被机械化和工业化取代。
陶瓷的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和规模化。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陶瓷类型,如瓷砖、卫生陶瓷和电子陶瓷等。
5. 现代陶瓷在现代,陶瓷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陶瓷不仅用于建筑、艺术和工艺品制作,还广泛应用于电子、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
现代陶瓷的特点是高强度、耐磨损、耐高温和化学稳定性。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高性能陶瓷制品,如瓷砖、陶瓷刀具、陶瓷膜和陶瓷发动机等。
总结:陶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经历了古代文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工业革命和现代时期的演变和创新。
陶瓷的制作技术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所差异,但其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始终如一。
陶瓷作为一种多功能材料,具有广泛的用途和潜力,将继续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陶瓷文化介绍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素有“瓷国”之称,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创造,它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不仅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产品,而且是人类所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
了解瓷器发展历史,进行一场让精神愉悦的时空旅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早在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
浙江上虞已烧出成熟的青瓷。
这种瓷器以铁为着色剂经高温烧成,色如碧玉、光似海天。
在悠久的瓷器烧造历史中,以青瓷烧造延续的时间最长。
六朝时期,是浙江地区青瓷的发展阶段,瓷窑广布,瓷器质量提高。
如绍兴出土的吴永安三年“青釉坛”,是一件富于装饰意趣的早期青瓷代表作品。
南北朝时,由于佛教的传人影响,青瓷纹饰出现了莲瓣纹、忍冬纹等具有外来文化因素的纹饰,经过长期的吸收融合,逐渐发展变化,后来成为中国的民族形式。
【隋、唐、五代时期,陶瓷工艺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隋、唐、五代是中国社会的重大发展时期,出现了继汉代而兴起的经济、文化高潮。
表现在陶瓷工艺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白瓷经隋代的发展到唐代而成熟,形成了唐代瓷业“南青北白”的局面。
唐代瓷业,南方各窑仍以继续烧造青瓷为主,出现了如唐人陆羽在《茶经》中所称述的诸如越州、鼎州、婺州、岳州、寿州、洪州等名窑。
唐代白瓷以北方邢窑最有名,其他产地还有河北曲阳、河南巩县、密县等处。
负有盛名的三彩陶器,以及绞胎、花釉、釉下彩等新兴品种的出现,使陶瓷装饰艺术别开生面。
唐代陶瓷的装饰特点在于向多样化发展,色彩绚烂的唐三彩,是利用釉质流动的性能制作而成的铅釉陶器。
湖南长沙窑釉下彩的发明,首创了在胎上画彩,然后上釉烧成。
它是绘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成为宋代磁州窑釉下彩绘以及后来的青花、釉里红的先导。
在唐代陶瓷品目繁多的造型、釉色之中,河南一带的花釉装饰别具一格。
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以其在黑釉上泼出大块蓝斑,利用釉的流动使之呈现类似窑变的艺术效果。
唐、五代陶瓷业的发展为宋代瓷业的繁荣提供了良好条件。
历代陶瓷器介绍历代陶瓷器介绍汉代陶瓷两汉前后延续了近五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个重要时期;正是在两汉期间中国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奴⾪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最终过渡。
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两汉时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时期,⾄两晋时,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
西周⾄汉早期制瓷业并⽆飞跃发展,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王公贵族风⾏使⽤精细的⾦银器或青铜制品,⽽⼀般劳苦⼤众则多⽤⽵⽊器或陶器。
到了汉代瓷业有很⼤的发展,当时东南⼀带窑场密布,陶车拉胚成型替代了泥条盘筑法,使瓷胚制做更加精细。
釉料也有了⼤的改进,釉层明显加厚,光泽强,玻化好,胎釉结合紧密。
经对浙江出⼟汉代瓷器标本的科学测试分析表明,当时瓷器胎体致密,透光性强,已呈完全烧结状态,显⽓孔及吸⽔率较原始瓷明显下降,抗弯曲强度已达710千克每平⽅厘⽶,接近或相当于现代瓷器的标准。
现藏于浙江省上虞县⽂管所的⼀件东汉越窑青釉四系罐,直⼝、短颈、溜肩、⿎腹、平底,胎质灰⽩细腻,釉⾊青绿泽润,胎釉结合致密,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原始青瓷的特征了。
唐朝陶瓷⽬录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唐朝陶瓷-越窑唐朝陶瓷-邢窑唐朝陶瓷-唐三彩唐朝陶瓷-实物赏析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跨⼊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坚硬或半透明,⽽最⼤的关键在於⽕烧温度。
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烧温度能达到摄⽒⼀千度以上,所以说唐代是真正进⼊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同科学技术、⽂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相⼀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的两⼤瓷窑系统。
南⽅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地区主要烧制⽩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来”这脍炙⼈⼝的诗句中所指的“越窑”就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周边地区的唐代瓷窑,⽽诗句中的“千峰翠⾊”则是指上述瓷窑中烧制出来的青瓷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