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5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溶解的快慢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量、温度等因素有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让学生感受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如何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溶解的快慢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量、温度等因素有关。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水、杯子、计时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溶解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的快慢。
2.呈现(10分钟)讲解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因素对溶解速度的影响。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的快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溶解速度快的物质适合做哪些用途。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解的快慢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量、温度等因素有关。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8.板书(5分钟)绘制板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5.溶解的快与慢【教材简析】《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5课。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探究活动:一是哪一个溶解得快;二是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第一个探究活动又分为两个小活动: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和加热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学生自主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今后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在经过前面四课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对溶解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会很自然的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
根据前面几课的学习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搅拌会对溶解快慢产生影响。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猜测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的快与慢入手,通过师生交流研讨,设计科学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运用对比实验研究科学问题,在三年级已经接触过,在本单元也已经开展过,有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尝试设计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活动,有一定的难度。
建议教师让学生经历由扶到半扶半放的过程,降低难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水的温度等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科学探究过程。
2.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改变物质在水中的快与慢。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计正确的对比实验探究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方糖若干、冷水和热水、实验记录单分组准备:每组2个烧杯、1根玻璃棒、1水槽的水、溶解快慢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设置情景,引出问题。
(1)提问:运动会上,运动员小明突然低血糖,需要喝葡萄糖水补充糖分。
溶解快与慢教案8篇溶解快与慢教案篇1课前学习活动设计:在开展此活动之前,我首先考虑了以下问题:(一)这个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活动所涵盖的教育价值,有助于达成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三)合理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可行性。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活动目标: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溶解。
3.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发现,增强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透明的塑料杯、吸管、方糖、苹果、卫生纸、盐、砂糖、奶粉、黄豆、绿豆、大米、绿豆、水彩笔、温水。
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赵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出示一杯糖水,让幼儿猜想片刻后,请一个幼儿来尝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里呢?找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师: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
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二、教师示范及个别幼儿操作溶解现象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端出水和糖,引导幼儿观察方糖的形状,并继续以变魔术的形式继续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用吸管搅拌方糖,并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方糖由大变小最后不见了。
引出这种化了的现象叫做溶解。
2.个别幼儿操作奶粉的溶解。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
那么,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请一名幼儿进行搅拌的操作。
根据实验过程,说出奶粉在水里溶解了。
(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四年级科学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案【设计理念】《溶解的快与慢》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5课,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溶解的快慢”,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学生自主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后面《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等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
怎样让物质溶解得快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
本课从“加热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巩固了对比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怎样加快水果糖的溶解”,可以再次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塑料刻度杯2只、热水、冷水、维生素B22颗。
为每小组准备:塑料杯四只、竹棒一根、冷水、维生素B24颗、水果糖4颗、记录纸三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课前谈话:考考你们,如果有两个同学小明和小红,我说小明跑得快,怎么证明?(比一比)怎样比才公平呢?【设计意图课前谈话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建立“对比”的概念,为下面进一步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和变量的控制打好基础。
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溶解的快与慢》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通过前几节有关食盐溶解的课以及平时的经验,学生们对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节课旨在通过搅拌和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
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1、搅拌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2、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细心研读教材后,我发现用食盐做溶解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学习的目的,故把食盐换成了冰糖,用冰糖作为溶解实验的材料便于学生对比观察。
根据教学的内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体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的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两个杯子、筷子1根、冰糖三包(每包10克)、矿泉水1瓶、热水一杯、水果糖、溶解快慢记录表。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意识,从而在探究方法与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
同时,让学生亲历对比实验,指导学科实验的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教学目的】迷信知识: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外表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能否被搅动等要素有关。
进程与方法:引导先生阅历〝效果—假定—验证—证明〞迷信探求进程和控制单个变量停止对比实验的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先生与同窗协作停止研讨活动,勇于宣布自己的意见,并能留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经过对比实验,使先生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进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预备】教员预备:量杯一个,玻璃杯4只、竹棒一根、热水、冷水、维生素B21颗。
小组预备:玻璃杯6只、搅拌棒1根、30毫升冷水、热水假定干份、食盐6份、水果糖1份、记载纸1张。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明天,于教员能和大家一同上迷信课,我感到很快乐,听说我们班的同窗各个都十分聪明,而且喜欢动脑,情愿给各位听课的教员展现一下吗?同窗们请看,教员这里有30毫升凉水,1颗药,想想假设我把这1颗药片放入水中,药片会怎样?〔消融、溶解〕板书:溶解同窗们觉得药片溶解的速度如何?〔很慢〕不错,有慢就有快,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讨〝溶解的快与慢〞补充板书。
二、实验验证,明白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要素,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
1、我们看,杯子里的药片溶解的很慢,如今教员想让药片溶解的快点,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先生回答:搅拌、加热水、弄碎。
教员乘机板书:搅拌、温度、颗粒大小〕2、刚才同窗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只是一个大胆的猜想,那么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呢?(经过实验)好,那我们明天就当一回小小迷信家,亲身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一〕以搅拌实验为例,讨论实验方法。
师:同窗们请看书,那么做这个实验需求几个烧杯呢?师:为什么要用两个烧杯呢?〔便于比拟〕师:不错,这位同窗说的十分对,这就是迷信学科经常运用的一个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板书〕大屏幕出示定义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对比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溶解的快慢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碾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影响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课前准备1、烧杯、搅拌棒、塑料匙、小锤、冷水、热水、方糖、水果糖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入,揭示课题1、调制一杯盐水(水中放一勺盐,静置)2、质疑:能用什么办法使盐快点溶解?3、揭示课题:《溶解的快与慢》二、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1、活动前提示:要做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应用几个杯子?为什么?2、师示范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学生依据观察,了解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与不同条件。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同条件——水量相同、盐量相同、同时倒盐、水温相同;不同条件——一个搅拌、另一个不搅拌4、得出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三、热水与冷水的对比实验1、提示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溶解?(1)现在同学们要做的是什么和什么的对比实验?(热水与冷水的对比实验。
)(2)提问:实验的不同条件有哪些?(一个用热水、一个用冷水)(3)提问:实验的相同条件有哪些?(水量相同、盐量相同、同时倒盐)2、提示学生注意:如果要搅拌,两个杯子要同时搅拌;如果不搅拌,两个杯子都不搅拌。
3、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四、科学实验比赛1、师:接下来,老师想组织大家进行一场科学实验比赛,等比赛完了,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2、(出示冰糖)揭示比赛内容:看哪个小组能想办法使冰糖最快溶解完?比赛同容:怎样使冰糖溶解得最快?比赛要求:(1)各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比赛。
(2)可以选用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工具、材料。
(3)冰糖全部溶解完,才算实验完成。
(4)最先完成的三个组为获胜组。
6、师小结:从比赛中我们发现,除了搅拌和热水的方法可以使加快溶解外,把物体敲碎也可以使溶解快一些。
教案:四年级科学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溶解的快慢与溶质、溶剂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溶解的概念及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溶解的快慢与溶质、溶剂和温度之间关系的理解。
2.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糖、盐、水、酒精、计时器、玻璃棒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2. 学生分享对溶解的理解。
3. 教师总结溶解的概念,并提出问题: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探究活动一:溶解的快慢与溶质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提出假设:溶解的快慢可能与溶质的种类有关。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三、探究活动二:溶解的快慢与溶剂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提出假设:溶解的快慢可能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四、探究活动三:溶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提出假设:溶解的快慢可能与温度有关。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溶解的快慢与溶质、溶剂和温度都有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溶解的快慢与溶质、溶剂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能力目标:初步感受对比实验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情感目标: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取决因素。
【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每组四个杯子、一个量杯、一根搅拌棒、一块抹布、水槽、热水、方糖、水果糖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好几颗水果糖,端起水杯喝过后说:“放了这么多糖,水怎么不甜呀?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
”2、生1:用筷子搅拌。
生2:把水换成热水。
生3:把水果糖打碎。
生4:把水果糖打碎,放在热水里再用筷子搅拌……3、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4、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
(板书课题)二、实验验证,明白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
1、师:小组成员商量好,选择其中哪一种方法做实验,材料选择食盐或者水果糖都可以,并思考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2、生1:两只烧杯放的水要一样多。
生2:食盐或水果糖要同时放入两只烧杯内。
生3:一杯搅拌,另一杯不要搅拌。
生4:如果一杯用热水,另一杯则用冷水。
生5:如果一颗糖敲碎,另一颗则不要敲碎。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
4、每组小组长填写“溶解快与慢的记录表”。
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5、实验小结。
食盐(水果糖)溶解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怎样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使食盐(水果糖)溶解更快一些?三、游戏延伸,知识运用。
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老师奖励每人一颗糖。
师出示水果糖后问: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今天我们就用实验记录单上的方法吃糖,用计时的方法得出结论。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的快与慢》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溶解的快与慢》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溶液的基础知识,对溶解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溶解的快慢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溶解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固体溶质(如食盐、糖等)、液体溶剂(如水、酒精等)、实验仪器(如烧杯、玻璃棒、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仪器,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明确实验要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巩固实验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5《溶解的快与慢》教案一. 教材分析《溶解的快与慢》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溶解的快慢与溶剂的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量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解释。
但是对于溶解的快慢与溶剂的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量等方面的关系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的深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溶解的快慢与溶剂的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量等方面的关系。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溶解的快慢与溶剂的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量等方面的关系。
2.难点:对于溶解的快慢与溶剂的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量等方面的关系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溶质(如食盐、糖)、溶剂(如水、酒精)、温度计、计时器等。
2.实验仪器:烧杯、试管、量筒、搅拌棒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溶解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溶解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仪器,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溶解的快慢与溶剂的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量等方面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溶解的快慢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5《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溶解的快与慢》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感兴趣。
但他们仍需要具体的实验操作和引导,才能深入理解溶解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此外,学生可能对溶解的快慢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直观的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解的概念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2.难点:让学生理解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引导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探究,培养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种类的固体物质,如糖、盐、味精等。
2.准备不同的溶剂,如水、酒精、汽油等。
3.准备计时器、玻璃棒、烧杯、量筒等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喝糖水、盐水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溶解的概念,解释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固体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记录溶解所需的时间。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溶解速度与固体物质、溶剂的种类和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溶解速度更快或更慢?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解的概念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如何改变溶解速度,并将实验结果写成报告。
溶解的快与慢教案(共五篇)第一篇:溶解的快与慢教案⒌溶解的快与慢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 问题—假设—验证—证实”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准备:课件、烧杯两只、玻璃棒一根、热水、冷水、白糖一包、水果糖一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语:今天陈老师想泡一杯糖茶喝喝,现在把这包白糖倒进凉开水中。
这杯糖茶马上可以喝了?小结并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糖还没有完全溶解。
那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很快喝到糖茶呢?二、设计探究方案:1、班上交流:怎样让一杯糖茶溶解得快?2、交流后教师板书:(搅拌加热……)3、这只是你们的猜测,我们还要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测,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来研究呢?先来研究“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实验。
质疑:你们怎么证明搅拌的比不搅拌的快呢?(引出对比实验)。
4、小组讨论并汇报“搅拌”实验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放入的糖应该一样多;烧杯里的水一样多;放入糖的时间应该一样,水的温度也应该一样)5、让学生自由举手发言,来完整描述“加热”可以加快溶解实验的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
三、学生分组探究搅拌、加热加快溶解的实验:1、学生选择实验分组探究。
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以上两个实验你们小组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感兴趣实验来做。
2、温馨提示:(1)、我们的实验器材是玻璃制品,在做实验中有的小组要用到热水,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2)、小组内部要明确分工,实验中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填好实验报告单,需要热水的小组请耐心等待,陈老师马上给你们送来。
2024年《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 问题—假设—验证—证实”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温及是否被搅拌等因素有关。
难点: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小组准备:2个烧杯、1根玻璃棒、1个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水果糖、方糖、溶解快与慢的记录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试够甜了吗?(请一学生试喝。
预设:不甜或没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糖还没有溶解),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
2.生1:(用筷子搅拌。
)生2:(把水换成热水。
)生3:(把水果糖捣碎。
)生4:(把水果糖捣碎,放在热水里再用筷子搅拌……)3.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捣碎……4.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
(板书课题)(二)、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1、以搅拌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师:我们都知道猜想是科学发展的前奏,我们已经踏出了非常精彩的一步,但是,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吗?有效的吗?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的科学家,来亲自验证他们,我们先来验证第一个猜想: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食盐,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大家思考一下。
(引出对比实验)(师生共同讨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其实我们的科学书上对这个实验做了专门的讲述,就大家翻开书本31页,好,带着我们刚刚讨论的结果,我们一起来仔细看一看课文中第二自然段,从这里找出实验有哪些相同的条件,还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找出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填写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溶解的概念、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以及如何加快或减慢溶解速度。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溶解的基本原理,了解影响溶解速度的各种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问题。
但是,对于溶解的微观过程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规律,从而加深对溶解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影响溶解速度的各种因素,学会如何加快或减慢溶解速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影响溶解速度的各种因素,如何加快或减慢溶解速度。
2.难点:溶解的微观过程,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发现规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溶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水、玻璃棒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视频:准备相关教学视频,用于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什么是溶解?”“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从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课件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以及影响溶解速度的各种因素。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了解溶解的快慢与溶剂的种类、温度以及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快慢与溶剂的种类的关系2. 溶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3. 溶解的快慢与搅拌的关系4.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5.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了解溶解的快慢与溶剂的种类、温度以及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的快慢与不同因素的关系。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3.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各种溶质(如糖、盐等)、溶剂(如水、酒精等)、温度计、搅拌器等。
2. 教学设备:讲台、实验桌、显微镜、投影仪等。
3. 教学资源: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模板、相关科普文章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碘酒涂抹在伤口上的快速溶解现象,引起学生对溶解快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溶解的快慢与溶剂的种类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速度,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3. 探究溶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改变溶剂的温度,观察溶质的溶解速度,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4. 探究溶解的快慢与搅拌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在搅拌和不搅拌的情况下观察溶质的溶解速度,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5.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师示范实验操作,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案一. 教材分析《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解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原理,知道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溶解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观察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溶解的过程,从而理解和掌握溶解的原理。
2.讲解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水、计时器、玻璃棒等。
2.教学课件: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食盐、糖等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如何进入水中的?进入水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溶解的快与慢。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溶解的过程和为什么有的物质溶解得快,有的物质溶解得慢。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以及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感受。
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溶解的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三、学情分析:
怎样让食盐溶解得快一些,学生很容易想到搅拌,因为前面几课的实验中多次使用了搅拌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
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玻璃棒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水果糖两颗、食盐、勺子1、
水槽1。
六、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在液体中看不见颗粒,看不见沉淀,分布均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
离出来。
教师引入:我们都喝过牛奶,在冲牛奶的时候我们需要做什么?
学生答:把奶粉放入杯子,然后倒开水,搅拌就可以喝了。
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搅拌?(因为可以让奶粉溶得快一些)
师:搅拌真的能让溶解加快吗?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那么要如何做呢?
让学生小组谈论,制定出实验计划。
引导学生将试验计划补充完整,并将表格
投影。
(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准备两个杯子,每个杯中都盛大约30
毫升的水。
把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两个杯子中,用玻璃棒搅拌其中的一杯,观
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指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提出新的条件:我们冲奶粉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开水呢?(因为开水也可以让奶粉溶得更快些。
)真的是这样么?那么我们也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证明吧。
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补充完整:取大约30毫升热水(60摄氏度左右)和冷水各一杯,将两份同样多的实验同时放入水中。
观察比较哪一杯中食盐溶解的更快。
学生观察实验。
(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得出结论:热水能让溶解加快。
(二)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出示水果糖:一块水果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水果糖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水果糖溶解;将水果糖压碎成小块更容易溶解。
制定实验设计。
(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
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反
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七、板书设计:
5.溶解的快与慢
影响溶解的因素:搅拌
温度
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我将更多的时间分布在第一部分“哪一个溶解得快”,也就是对比搅拌和水温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整节课我主要让学生从“问题—假设—验证—证实”这个思维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从提出问题,到让学生假设都比较顺利,但是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时,没能够抓准本节课的主线,学生的回答和方法偏离时没能够用简练到位的语言将学生牵回到主题中,导致在本环节耗时过多。
而这一部分由于学生自身还没能很好的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因此本环节更多的是我在引导,指向性提问较多。
根据课本设计,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为“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本环节意为让学生经历过第一部分的实验后,让学生借鉴其方法来完全自行经历一个“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
本节课我在前面耗时过多,在这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拥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整的经历这一过程,导致本节课很多学生没能较好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此外,在课堂中我提问的指向性太明显,不利于学生开拓思维,学生更多的时候被我的提问所困在较为狭小的思维空间中,虽
然课堂进行的较为顺畅,但学生的感受更像是在上数学课,无法充分感受科学课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