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时间”错误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29 KB
- 文档页数:2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新闻失实的定义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
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
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
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
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
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
,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
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
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
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
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
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
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
浅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新闻失实是指报道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记者/编辑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由于个人主观意见和态度的影响,记者和编辑可能会夸大或缩小某些事件的事实和情况。
2. 时间和经验的压力:在新闻业界,时间和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如果记者/编辑缺乏时间或经验,他们可能会在处理、分析和撰写新闻时犯错误。
3. 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可能会接受来自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的消息,这些源可能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以达到其自己的目的。
新闻失实的危害也是显然的。
首先,失实的新闻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决策,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
其次,失实的新闻会伤害个人和组织的形象和利益,影响到他们的声誉和商业利益。
最后,新闻失实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和信任度,损害媒体的品牌价值。
对策方面,媒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减少新闻失实:
1. 准确核实新闻信息:记者/编辑在报道新闻时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的资料和来源,并对新闻事实进行独立核实,避免在报道中存在偏见和主观性。
2. 发现并纠正新闻失实:一旦发现新闻失实的情况,媒体应该立即纠正新闻,公开道歉并修正新闻内容。
3. 加强内部规范和行业自律:媒体应该采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内部规范和管理,规范记者和编辑的行为,确保新闻报道的准
确和可信度。
新闻稿件中的隐性错误分析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最近几年又专门从事报纸出版前的审读工作,发现我们的新闻稿件中隐性错误不少,有些错误反复出现,令人怀疑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业务素质,甚至影响到报纸的声誉。
现从这些的错误中挑选出100例常见的错误,分成10大类,并作简单的分析,供编辑记者参考。
一、导向性错误1.同性恋者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首对男性大学生同性恋情广州公开身份》一稿说:“晚上,李俊龙告诉和他挤在一张床上的丁毅,明天他要参加学校党校培训,可以带家属参加小组讨论。
‘你会跟你的入党介绍人和组员说我是你的家属吗?’这个……还是说同学吧,毕竟是入党……”分析:对同性恋行为目前社会上多数人是宽容的,但介绍其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身份不妥,他是一个同性恋者,能否入党还是个问号。
因为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应具有高尚的情操。
这篇稿子说轻了是哗众取宠,说重了是导向有问题。
2…“三峡工程得不偿失”。
《谨防教育的补偿性回馈》一文开头说:“三峡工程已经接近竣工,正当我们为它带来的巨大电力资源庆幸的时候,它遗留下来的问题一波又一波地烦扰着我们。
目前的移民问题,将来的生态失衡,还有战争的防范。
也许若干年后人们会发现,我们用来补救的付出可能会远远大于这一工程所带来的好处。
”分析:这个观点说轻了偏颇,是一家之言。
三峡工程经几十年反复论证后才建设的国家特大型工程。
在工程论证阶段各方面都充分发表了意见,国家在权衡利弊后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兴建的。
目前三峡工程已基本建成,我们再在报纸上公开提出三峡工程建设得不偿失的观点是不合适的,是错误的。
二、违犯法律法规的错误3.政府职能部门无权“组织”人大开展活动。
《市供电局全力推进创建工作》一稿中称,该局为更好地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有“组织由人大、政协和‘四办’(文明办、创建办、效能办、纠风办)参加的巡视和明查暗访活动”。
分析:人大是权力机关,是监督“一府两院(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的。
探析新闻失实及规避对策1. 引言1.1 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新闻失实的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它可能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新闻失实会误导公众的认识,使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新闻失实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造成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新闻失实还可能对个人、组织或国家的声誉造成伤害,甚至引发法律纠纷和社会冲突。
新闻失实对于社会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破坏传媒的公信力,也会削弱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信任度,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闻失实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解决这一严重的现象,以维护社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1.2 新闻失实的常见形式1. 缺乏事实依据:一些新闻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却以虚假信息来编造报道,误导读者,造成信息失真。
2. 夸大事实: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会夸大事实,夸大事件的影响和重要性,甚至夸大某些人物的言论和行为,导致事实被歪曲。
3. 制造假新闻:有些不法分子或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制造假新闻,编造虚假事件,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扩散,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秩序。
4. 转载抄袭:一些媒体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会直接转载他人的新闻稿件,甚至抄袭其他媒体的报道,导致新闻内容的重复和失实。
5. 编造谣言:有些恶意的人或组织会故意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大肆传播,误导公众,损害他人的声誉和利益。
这些常见形式的新闻失实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权益,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2. 正文2.1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造成新闻失实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新闻失实影响范围扩大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中,新闻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平台,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使得新闻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以及各类新闻客户端、网站等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传播途径中,社交媒体尤为重要。
新闻校对中的错误浅析及对策【摘要】新闻校对在新闻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错误的出现可能会对新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闻校对的背景和重要性,并针对常见的错误进行了分析。
接着提出了错误预防、错误检查、错误修正和错误标注等对策,以帮助校对人员避免和纠正错误。
通过正确的操作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新闻校对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强调了正确有效的新闻校对对于新闻质量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学习和应用,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新闻校对中常见的错误及相应对策,从而提升新闻质量和可信度。
【关键词】新闻校对,错误分析,错误预防对策,错误检查对策,错误修正对策,错误标注对策,总结1. 引言1.1 引言在新闻校对工作中,准确性至关重要。
一篇新闻报道如果存在错误,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影响读者对新闻来源的信任。
新闻校对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就新闻校对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新闻校对人员提高校对质量,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闻校对工作需要校对人员具备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每一个字词都需要仔细审查,确保不会出现任何错误。
校对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对语言的敏感性,能够准确捕捉文意,避免遗漏或误解。
在日常工作中,新闻校对人员可能会面临各种类型的错误,包括拼写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等。
针对这些错误,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检查对策、修正对策和标注对策,以确保检查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新闻校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读者提供更加准确、客观的新闻信息。
2. 正文2.1 错误分析在新闻校对中出现的错误主要包括文字错误、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语义错误等。
文字错误包括错别字、打字错误、漏字、错字等,这些错误会影响文章的整体品质和可读性。
语法错误则涉及到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方面,对于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尤为重要。
标点符号错误可能导致句子意思模糊或者误解,需要校对人员进行及时纠正。
第1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然而,报道失实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和社会舆论的稳定。
本文从法律角度出发,对报道失实的法律后果进行探讨,以期为新闻工作者和媒体机构提供参考。
一、报道失实的定义及表现报道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符,导致受众对事件产生误解或误导。
报道失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 事实错误:报道中的具体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2. 引用失实:报道中引用的言论、数据、文献等与实际不符。
3. 刻意歪曲:报道者有意对事实进行歪曲,以达到某种目的。
4. 暗示性失实:报道中虽未直接陈述失实事实,但通过暗示、推断等方式误导受众。
二、报道失实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报道失实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报道失实的行为人应当承担以下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2)排除妨碍:侵权人应当排除妨碍,消除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
(3)消除危险:侵权人应当消除危险,防止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4)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因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
2. 行政责任报道失实的行为人,若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还应承担行政责任。
以下为可能涉及的行政责任:(1)警告:对报道失实的行为人进行警告,责令其改正。
(2)罚款:对报道失实的行为人进行罚款,罚款金额根据侵权程度确定。
(3)吊销许可证:对报道失实的行为人吊销相关许可证。
(4)吊销营业执照:对报道失实的行为人吊销营业执照。
3. 刑事责任在严重的情况下,报道失实的行为人可能触犯刑法,承担刑事责任。
以下为可能涉及的刑事责任:(1)诽谤罪:报道失实的行为人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诽谤罪。
(2)诬告陷害罪:报道失实的行为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诬告陷害罪。
新闻校对中的错误浅析及对策新闻校对是新闻编辑部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作用在于排查新闻稿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以保证新闻稿件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完整性。
然而,由于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新闻校对工作中很容易出现错误。
本文将从新闻校对中存在的错误类型入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给新闻编辑部的同事们提供有益的帮助。
1. 语言错误语言错误包括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语法错误等。
其中,错别字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这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与新闻编辑部的工作特点有关,因为新闻稿件关键字决定文章的排名,故往往需要快速写稿,导致笔误和错别字较为常见。
此外,语言错误还有可能是因为对某些专业术语或人名、地名、公司名不熟悉,造成误写误用。
对于这种类型的错误,我们所有的校对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校对时间,不要因为时间的紧迫而忽视校对的重要性。
同时,校对人员要注重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熟悉常见的人名、地名、公司名等专业术语,以避免因不熟悉产生错误。
2. 事实错误事实错误是指新闻稿件中涉及的某些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如时间、地点、人名、数字等,这种错误可能会影响读者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和可信度。
这种错误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在新闻素材采集和编辑过程中出现不准确的信息,也可能是由于编辑部误解了原始信息,没有对信息进行核对和验证。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确保新闻稿件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首先,编辑部要严格按照论证的流程,采取可靠的方法来获取新闻素材,同时确保新闻素材的来源可信度。
在编辑过程中,要全面地思考和分析信息,以确保新闻稿件准确无误。
3. 头条出现错别字这种情况可能是大家最为熟知的一个错误。
在新闻稿件最重要的位置——标题中出现错别字,不仅仅是对于新闻稿件本身的影响,更是对于编辑部的形象和信誉的打击和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编辑部在完成新闻稿件原定内容后,最好利用免费的在线翻译和校对软件进行审阅,以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新闻报道中不该出现的九类问题程广民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其缘由无疑是报道的新闻信息真实、清楚,介绍的知识准确、可靠,以致于不少受众已习惯于把它作为了解社会、学习各种知识的重要读物。
但是,近年来有些新闻报道在这方面却辜负了受众,出现了以下九类不该出现的问题。
新闻要件不齐全新闻报道的写法,同任何文体一样,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中。
这自然是好事。
只是万变不能离其宗,仍要让受众明白新闻内容,不要留下什么疑问,也就是一定要把“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这五个新闻要件(即“五W”)一一交代清楚。
这是新闻的基本常识。
时下有些新闻报道却不是这样。
2004年5月27日,有一家报纸刊发《贪嘴干部一尾鱼无辜百姓一条命》的消息,转发自我国一家通讯社,发生地仅写“高安市”。
笔者国内地理常识尚可,却不知高安市隶属何省,几番寻答不得,最后才在一张国内电话号码及邮码的表格中,从江西省56个地名中找到。
可见这条新闻发生地交代不明确,给受众带来的麻烦不小。
还有等而下之的,完全不提及发生地,简直像虚构的故事。
如,《公交车冲进门诊部》,最为受众关注的肯定是发生地,此消息从导语到结尾就是只字不提,只配发一张“事故现场”的照片,似乎用来证明消息的真实性。
其次是有些新闻报道不交代时间,或者交代具体时辰却不交代日期。
消息《三家医院接力救流浪汉》,就是写救流浪汉的全过程,精确到几时几分,却不说明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天,酷似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另有《十万居民紧急停电救小偷》,也是详述抢救过程,但对最后的结果,这一至关重要的新闻要件———小偷到底救活了没有或有无生命体症,却没有只言片语的交代,而且是在此消息发表于小偷被送到医院至少一天后,这不能不令受众遗憾。
前后叙述不一致这类毛病,按说只应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实际上新闻报道中却不少。
有的十分明显,受众通过上下文的分析,可以了解真谛;有的则反复思索,也莫衷一是。
《当爱情和友情都成了往事》中,首先写道“1993年,20岁的我”,不难推出“我”出生于1973年,可是在刊载此文的2003年时,又说“我”现在已23岁,“我”的出生日期又变1970年了,难道出生日子可以像万花筒变来变去?下面的前后叙述不一致更为严重。
新闻稿件编发内容出错检讨
尊敬的各位读者和编辑:
在最近发布的新闻稿件中,我们不幸发现了一些内容错误,这些错误严重影响了稿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我们深感抱歉,特此向各位读者和编辑致以最诚挚的歉意,并就此事进行如下检讨和说明:
一、错误内容:我们在新闻稿件中错误地陈述了一项关键事实,导致了对事件的误解。
具体来说,我们未能准确报道事件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相关人员的身份和言论。
二、责任追究:我们对此次错误负全部责任。
这是我们编辑部在核实和审阅稿件过程中的失误,未能确保稿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我们将对此次错误进行深刻反思,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类似错误不再发生。
三、对读者和相关方的影响:我们深知这一错误对各位读者、相关方和报道对象造成的不便和困扰。
我们郑重道歉,并将尽最大努力弥补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影响。
四、改进措施: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编辑部的质量管理和审查制度,加强对编辑人员的培训和监督,以确保新闻稿件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五、未来计划:我们将继续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与读者和社会各界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为各位读者提供更准确、更及时、更客观的新闻报道。
再次对此次错误给各位读者和编辑带来的困扰表示最诚挚的歉
意,并感谢各位的谅解和支持。
我们将以更加谨慎的态度,更加严谨的标准,为各位读者呈现更优质的新闻报道。
编辑部敬上。
新闻校对中的错误浅析及对策【摘要】新闻校对在新闻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提高新闻质量和可信度。
本文从新闻校对的重要性、常见的错误类型、错误的成因分析以及校对中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新闻校对的重要性体现在确保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因错误而导致的负面影响。
常见的错误类型包括错别字、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等。
错误的成因可能源自于工作疏忽、时间紧迫等因素。
为此,校对中的对策应重视细节,多次审核,充分沟通等。
通过合理的新闻校对对策,能有效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关键词】新闻校对、错误类型、成因分析、对策、重要性、结论1. 引言1.1 引言新闻校对是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准确、清晰、规范的报道成为传媒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而新闻校对作为新闻报道的最后一道关,更是影响着整个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
在新闻校对中存在着各种常见的错误类型,这些错误可能源自记者的疏忽、编辑的马虎或者排版的失误。
深入分析错误的成因,总结出对应的校对对策,对于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对新闻校对的重要性、常见错误类型、错误成因分析以及校对中的对策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让我们共同关注新闻校对工作,在每一个报道中精益求精,为读者呈现更加完善和可靠的新闻内容。
2. 正文2.1 新闻校对的重要性新闻校对在新闻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篇新闻报道如果有错误,不仅会影响读者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也会给新闻媒体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新闻校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闻校对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一篇经过认真校对的新闻报道,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逻辑结构都会更加清晰流畅。
读者在阅读时不会因为错误或疏漏而感到困惑或不舒服,从而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新闻校对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在新闻报道中,一些错误或不准确的信息可能会导致法律纠纷,甚至引发诉讼。
新闻报道中的时间错误分析
4年一闰非定数
《咬文嚼字》2009年第3期刊有《驱魔神舞的日期》一文,其中说道:阳历每4年闰1日,也就是在2月多加1天。
其他文章中类似的表述还有农历每3年有一个闰月等,这些都是不严谨的。
阳历纪年中说4年一闰并不准确,应该说是通常4年一闰。
因为按照规定,当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而不是100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如1996年、2008年;当公元年数是100的倍数又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仍是闰年,如2000年、2400年;当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也是100的倍数,但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就不是闰年,如1900年、2100年。
农历的闰年、闰月更为复杂,通常的表述为19年7闰,不到3年就会有1个闰月,有闰月的这一年也叫闰年。
有闰月的年份1年会出现13个朔望日,约383天或384天,无闰月的年份1年有12个朔望日,约354天或355天。
虚实最多差3岁
某地方电视台在采访一位百岁老人时,记者说您的虚岁已经1010岁啦,这一关于虚岁的表这经常听到但并不准确。
虚岁是我国传统的年龄计算方法,出生时即为1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增加1岁。
周岁源于西方历法(阳历),它传入我国后,国人的年龄才有虚实之别。
正因如此,虚岁与周岁相同直至前者比后者大3岁的情况都会存在。
如某人生于2013年2月9日(壬辰年除夕),那么他当天就是l虚岁,第二天2月10日(癸巳年正月初一)即为2虚岁,2014年1月31日(甲午年正月初一)已为3虚岁,而他的实际天数还不到通常所说的一年365天,即不满1实岁(周岁)。
由此可见,有了周岁计龄方式后,人们的年龄变得混乱不堪。
除了上述错误外,有的用当前年份减去出生年份来计算当前周岁,有的竟把度过的农历闰月累积起来,满12个月就多算1岁,有的人生日在后半年,虚岁就多算2岁。
今元旦非元日
每年元旦、春节前后,各大媒体都有相关文章介绍这两个节日的来历及风俗,有的竟然把,元日说成即元旦。
其实,现在的元旦非元日。
元旦是指阳历新年第一天,即1月1日,是世界范围的节日。
元日是我国古代的叫法,指阴历或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也叫正日、岁日、新正,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源于民国成立后的1913年,只有一百年的历史。
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使用的都是夏历,民间俗称阴历旧历或农历。
民国建立之初,就开始推广和使用公历(阳历),用国号纪年,但在后来的动荡岁月里,其施行仍屡次反复,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才决定采用公元纪年,并正式把1月1日叫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叫春节,至此,元旦、春节才正式分开,并沿用至今。
一元复始非子时
每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零点钟声一敲,主持人就会宣布进入到新的一年,这向人们传递一个信号:农历新年是从夜里零时开始的。
通行既久,就会约定俗成,但农历的传统规定并不是这样的。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段,并与12地支相对应,每个时段是现在的2个小时,由于每个朝代所采用的历法不同,农历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和正月初一都曾做为一年的开始,子时(23时至次日l时)、丑时(1时至3时)、寅时(3时至5时)也都曾做为一天的开始。
现在使用的农历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夏历,夏历新年开始的一元复始指的是正月初一寅时(3时至5时),古时也称平旦,而非零时。
当然,阳历是现在世界上的
通行历法,为了统计和应用上的方便,人们也就渐渐把农历的夜半定为一目之始,并得到了官方的承认。
农历六月非仲夏
2010年8月6日,《解放日报》第5版有《仲夏夜之梦》一文,图文并茂地报道了8月s 日浙江两位小朋友来上海参加世博会英国馆相关活动的情况。
8月5日,即农历六月二十五,农历六月是仲夏吗?我国古代对各月有好多不同的称呼,如三月又叫暮春、末春、季春、晚春,九月又叫季秋、暮秋、晚秋、秋末、残秋、凉秋、素秋、穷秋,十二月又叫腊月、三冬月、季冬、暮冬、晚冬、穷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等。
以孟、仲、季和四个季度12爪月相对,只能是每个季度的首月称孟,次月称仲,末月称季,如春季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夏季则为孟夏、仲夏、季夏,依此类推。
仲,是农历一个季度的第二个月,仲夏即夏季的第二个月,对应的是五月,而非六月,如是六月,应称为季夏才对。
节气当中无端午
2010年6月11日《杂文报》第8版《节气》一文说:
在城里,这些节气早已不讲究了,除了清明、端午、立秋、冬至、除夕等几个大的节气,许多人都讲不全二十四个节气,但在农村,许多老人背得滚瓜烂熟。
这篇引导读者了解节气的文章让人大跌眼镜,因为二十四个节气中就没有端午和除夕。
节气的创建和使用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有专家称其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它巧妙地插入到中国传统农历,来指导农业生产,所以与阳历密切相关。
端午节和除夕都来源于农历,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与阴历密切相关。
此外,2008年1月,我国新增的法定节假日中,还首次出现了清明节和中秋节,清明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来源于阳历,中秋节与月亮圆缺相关,来源于阴历(农历),二者依据不同,但都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报道中要时刻留心。
日上三更乱穿越
2011年1月7日,《光明日报》第16版《志士的痕迹,智者的歌咏》一文中,有段文字说:他长睡到日上三更,醒来时则自我陶醉。
三更时间怎么会有太阳出现?根据前后语意分析,应该是日上三竿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