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北京版)第2章 空气之谜 第三节 氧气的性质(2)-2PPT
- 格式:pptx
- 大小:12.74 MB
- 文档页数:14
氧气(第一课时)1. 教学目标1,理解氧气的物质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2. 教学重点/难点1.氧气的性质3. 教学用具氧气4~5瓶、燃烧匙、酒精灯、水、石灰水、木炭、硫、、铁丝。
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我们大家做个游戏,用手掐住自己的鼻子,看谁憋的最久?提问:1、刚才的感觉如何?这说明氧气有什么用途?2、除供给呼吸外,氧气还有什么用途?电脑:氧气的各种用途板书:一、用途1、能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展示:早已准备的一瓶氧气。
问题1:从谜语的语言中,描述了氧气的什么性质?问题2: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增加实验:准备两瓶氧气,一瓶正放,一瓶倒放,分别伸进燃烧的木条。
问题3:刚才看见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电脑:展示氧气高温加压后的形态板书:二、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氧气不易溶解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183c 液态氧 -218c 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过渡:既然化学性质是由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那么,我们大家就通过实验一起探讨氧气的化学变化。
三、化学性质电脑:木炭在空气中能够燃烧,放出热量能够用来供热、做饭的资料和图片。
教师提供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火柴药品:木炭、石灰水、氧气电脑:播放木炭燃烧的实验讲述:通过实验,我们讨论以下问题问题1、木炭反应掉的那一部分物质生成了什么?如何验证?问题2、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完成实验后板书:1、碳 + 氧气 ---二氧化碳现象:①发白光②放出热量③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教师提供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火柴药品:硫磺、氢氧化钠溶液、氧气(实验时,教师示意学生实验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问题1、硫在空气中和氧气在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问题2、这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会对空气造成危害,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我们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3、硫燃烧产生有害气体,为了减少或避免空气污染,如何改进实验?(合理即可,充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板书:2、硫 + 氧气 ----二氧化硫现象:在空气中:发出明亮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课题2 氧气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
本节教材选择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其次通过木条复燃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然后通过硫、碳、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理解物质的一般方法。
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持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升和掌握。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理解上的特点,本课题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理解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理解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理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水平。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从化学中得到的知识;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让学生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四、实验材料器材: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火柴、木条等。
药品:木炭、硫磺、细铁丝等。
五、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实验演示和多媒体教学六、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课题1中我们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和它们的用途,也初步了解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今天,我们将重点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氧气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氧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氧气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从而为学习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的制法的迫切愿望,所以本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把化学中描述纪实部分和理论部分相互联系起来,比较符合学生的理解规律。
在以理解“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水平。
氧气是学生理解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
教学是一个特殊理解过程,应该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学会一个理解物质的模式,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
经验证明,这样做也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理解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持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升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