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比智力更重要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1智力因素通常是指人在认识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特性,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道德、思想和态度等方面的心理活动,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我们不但要了解什么是智力因素,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同时还要了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从而促进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在开发孩子智力因素的同时,加强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智力因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孩子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活动,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操作系统学习任务没法贯彻完成,没有动力系统学习活动难以发生,也难以持续下去;孩子的学习需要记忆、观察、注意、想象、思维等这些智力因素的参与,同时孩子的学习也需要有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支撑;这样孩子的学习才能稳定、持续提高;其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在互相制约中得到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智力因素制约着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个人具有敏锐、精确的观察力,那么他就容易形成耐心、细致的性格;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也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个人对学习具有浓厚兴趣、自信心、责任感,那么就会支持他刻苦顽强地学习,从而他的智力也就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第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调节和推动的积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干扰的或妨碍的消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无法正常发挥;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是不大的;为什么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却非常大呢这是因为他们之间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得非常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性格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你想使你的孩子成才吗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使他她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另外,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我修养的提高,时时处处做孩子的好榜样;你能做到这些,你的孩子成才就有望了;。
浅谈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摘要: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的状况如何,常比智力高低更能预测他的发展。
因此,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非常重要,绝不可忽视。
进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即教育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志向;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等。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胸怀志向兴趣习惯智力因素素质教育一个人能否成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是先天生成的个性特质,是稳定不变的。
因此,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便主要是外在因素,即教育的作用。
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智力因素教育和非智力因素教育。
现据心理学家追踪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的状况如何,常比智力高低更能预测他的发展。
而大量的事实也进一步表明:杰出人才与平庸者之间的最显著的差别,并不限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更决定于志向、兴趣、习惯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
因此,在教育学生和子女的过程中,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非常重要,绝不可忽视。
进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育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志向我们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素质和培养人才。
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的品德常常决定着这个人的行为取向,因此,品德的教育关系着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就曾指出:“以德育人是大根本。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
”有鉴于此,我们在教育培养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发展和创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自主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也才能培养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团结协作、刻苦学习和乐于学习的优秀品质。
其次,我们还要教育孩子要有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志向。
因为就心理学上来说:崇高的志向更能激发人不断奋进,宽广的胸怀更能使人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学习中的智力因素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一定的关系,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实现智商和情商的互补互动,协调发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教育非智力因素智力与一个人的先天性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它可以由后天性因素激发。
因此,与智力因素相比,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情感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一)教师情感的内容1.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情感。
这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本身的情感,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不同于其它工作,是培养下一代的神圣事业,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需要有更多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的工作。
2.对学生热爱、尊重。
建立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的情感,不仅包括对学生个体的情感,而且包括对学生群体的情感,有的教师对学生有深厚的情感,爱生如子;有的教师只是将师生关系看作“教”与“学”的关系,缺乏情感上的升华,更有甚者,把学生看作对立面,视为给自己添乱,有情感上抵触情绪。
3.主导情绪状态及情绪表现。
对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自信、乐观,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情绪状态的基调。
有的主导情绪状态是热情高涨、精神振奋的,有的主导情绪状态是平静、温和的,有的情绪低落、冷漠,甚至发怒、生气。
情绪表现主要是指教师在表现教材内容时的表情也有丰富和贫乏之分。
有的教师情感丰富,能将教材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染;有的相对贫乏,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有的过份呆板,使教材中藏有的情感因素无法通过教师表情再现。
教师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教师的情感具有“感染性”。
(二)教师情感在教学中具有对数学学习的动力功能教师的情感是教学的基本动力系统,实际上,在教师传授知识并把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能的过程中离不开起动力作用的情感,可以这么说,情感的参与度与学生知识接受的好坏、快慢呈正比。
构成智力主要有六种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
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适应社会、情绪的控制、意志、自我激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智力因素,就一定程度而言,属于先天因素;非智力因素则侧重于后天的养成。
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关,但并非认识过程本身;第二,构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点必须比较稳定,那些变化无常的认识特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智力不是五种因素的机械相加,而是五种因素的有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气质、动机、兴趣、意志、需要、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非能力的特征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尽管智力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但它与学习的密切关系则是众所公认的。
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
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
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人们的智力出现了差异。
智力的个别差异可以分为量的和质的两个方面。
所谓量的差异,一是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所谓质的差异一是智力的类型差异,二是智力的性别差异。
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力差异对人们学业成就和未来事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
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
在个性心理结构中,诸多非智力因素组成了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它影响学习活动的速度和质量,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理想、动机、兴趣、意志、情绪、自信心,等等,它为学习活动提供动力,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
关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勤能补拙实验为证勤能补拙的事例在生活中俯首可拾。
德国马普学会的斯特恩教授与脑科学专家格拉伯勒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后天勤奋的确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他们在某城市征集了引名出租汽车司机,他们经验丰富,对该市道路非常熟悉,但智力水平高低不一。
实验步骤是:在该市范围内给定起点和终点,然后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一些道路的名称,要求司机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是否利用给出的道路,是否在某个路口转弯,等等。
在他们思考时,科学家用电子仪器记录他们的脑部思维活动状况。
结果发现,所有的司机无论智商高低,都不需要冥思苦想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他们的脑部只有一个很小的区域参与了思维活动,而且活动差别也很小。
但是,在陌生的道路上作类似的实验,发现智商高的司机稍为轻松一些。
这个实验说明,低智商的人在学习和工作时,如果能通过练习,使不熟悉的内容变为“熟悉”的内容,那么他们的反应水平和高智商者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也就是说,通过后天学习可以消除智力因素的影响。
斯特恩等人通过对儿童思维活动的神经研究数据的分析证实,基础知识和后天学习可以使一个低智商的人变得聪明起来,但仅仅是聪明而不多加练习,则无法凭空获得原缺乏的知识。
我们经常说,勤奋和热情造就大师。
以上实验的结论并不新鲜,科学家们只不过是用科学的手段证明了一个我们在生活中熟知的道理罢了。
20%IQ十80%EQ=成功?自从一个好事的美国人写了一本EQ的书后,相关的讨论就空前热烈起来,很多人坚定地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0%要归功于EQ,只有20%归功于IQ。
IQ是指人的智商,即智力测验的成绩。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发出智力测验,而且这些测验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客观和科学。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你清楚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吗?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一起来看看吧!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1、由于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因此,心理学家们把那些个性心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有:①兴趣与爱好; ②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 ③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 ④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 ⑤自信心与好强心; ⑥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⑦高抱负; ⑧焦虑。
2、非智力因素的结构。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是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构成。
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
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
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
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意志力在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中起着首要作用。
人的意志重视与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相联系,并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是在生产活动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发展起来的,困难是培养意志力的磨刀石。
学生在学习上的意志力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形成的。
而且我们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活动中光有智力不行,有了热情也不够,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意设置适当的困难情境,从而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力,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彷徨中形成毅力,教师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要求,使其获得成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在逐步提高要求,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力。
为什么说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很重要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又往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一谈到智力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智商(IQ),高智商的人反应快记忆强,学习起来显得很轻松。
但是智商高就一定学习成绩好吗?当然不见得。
往往有些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笔者就曾经碰见过这样一个案例。
湖南有一个学生,考进湖南师大附中初中实验班时作了一次智力测验,IQ高达135属于智力超常,家长和老师都很高兴,可是悲剧也就由此开始,这位同学认为自己这么聪明绝顶,犯不着象别人那样拼命学习,考个把大学不过是小菜一碟。
于是学习漫不经心,上课东张西望,作业马马虎虎,只要有空就去玩电子游戏。
家长和老师软硬兼施只可惜不得要领,收效甚微。
连续两年高考都未能上线,最后只好去读自费成人大专班。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多是那些智力中上而非智力因素较好的学生。
因为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智力的培养只能开发智力的潜能,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智力超常的人很少(大约2%),绝大多数人都是属于智力正常范围内的。
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是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来改善提高的。
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自我意识等影响智力潜能发挥的心理因素,它们往往是决定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主要因素。
例如,去年高考湖北省文科状元,沙市三中的赵晶同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通过标准化心理测验发现,她的智力水平也不过是中上而已,换句话说她并不是特别聪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学校里与她智力水平相当的人大有人在。
但是她的非智力因素却相当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她的心理测验结果:①学习适应性良好。
学习态度良好;学习技术良好;学习环境良好;身心健康良好。
其中她在学习计划性、学习方法、家庭环境和毅力方面更是达到了优秀水平,而在学习热情、课堂表现、读书和笔记方法、学校环境、朋友关系和心理健康状况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
非智力因素比智力更重要
作者:陈钱林
来源:《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03期
知情意行,是教育的基本过程,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更多属于智力范畴;而情与意,则属于非智力因素。
故事分享:杲杲与上海交大附中老师的对话
2006年4月,杲杲获全国奥数比赛浙江赛区一等奖。
结果公布之后,上海交大附中来人面试。
当时我也在场,记录下了当时的面试情况:
师:你最喜欢的数学家是谁?
杲:陈景润,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师:你能说说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回事吗?
杲:是指任何一个大于二的偶数,都能分解成两个质数之和。
陈景润证明出了大于二的偶数总能分解成一个质数和一个质因数少于四个的数字之和。
可惜他还没有证明出最后一步。
师(点点头):最后一步就等你证明了。
杲(笑):看运气吧。
师:你数理化成绩都很好,相比你最喜欢什么?
杲:数学。
师:为什么?
杲:物理中核辐射对人有危害,化学物品往往有毒,而数学没有什么危险。
师:如果以后你成为一个大数学家,而现在需要你从事一项有危害的研究,你会做吗?
杲:数学研究不会有什么危险。
师(笑):你愿意去上海读书吗?
杲:不愿意。
我人太小,去那里不太好。
师:那你为什么来面试?
杲:锻炼锻炼。
师(笑):以前的原子弹之父9岁时就离开父母,你都12岁了,还不敢去上海。
你有什么感想?
杲:原子弹是害人的,我喜欢研究对人类有益的东西。
师:你知道原子弹是怎么回事吗?
杲:原子弹就是核裂变,一些比较重的原子核会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裂成比较轻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师(点点头):让你研究宇宙飞船,你愿意吗?
杲:当然愿意。
师:有一个宇航员,因为数学计算中出现一点小失误,后来在飞船上回不来了,你知道是怎么回事?
杲:苏联的一位宇航员,名字想不起来了。
他在当时算错了一个小数点,结果就出了问题。
师:如果需要你从事一项有一定风险的实验,你愿意吗?比如,当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上天,这是有一定危险的事,你愿意吗?
杲:我愿意,科学研究需要冒险精神。
只要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我认为当宇航员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危险。
师:为什么?
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算错的概率会越来越低。
师:听说你每天只上半天课,下午都在家。
你在家都干些什么?
杲:看书。
师:你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给我们讲讲火烧赤壁的故事吗?
杲:这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东吴的周瑜联合刘备、诸葛亮,战胜了曹操的百万大军。
师:看来你读了不少书啊!
……
面试后,全家举行了庆贺仪式。
我总结了杲杲面试时表现出来的优点:一是知识面广,源于平时较广泛的课外阅读;二是有自信,能大胆面对老师;三是表现出了幽默感。
没想到,这次面试竟然也化为了杲杲学习的动力。
家教建议:让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比翼齐飞
智力较高的人,如果非智力因素欠缺,不一定会有成就。
而智力一般的人,如果非智力因素好,也能获得成功。
智力是可以开发的
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
智力与脑的开发相关。
0~3岁的婴儿,通过节律感、语言、动作等早期训练,利于智力发展。
音乐、美术、手工制作、探究活动、计算、阅读、下棋等,都会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孩子俩出生后,我在家里经常播放轻音乐。
而且,我特别重视眼睛与手的训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婴儿多看色彩鲜艳的东西,对感知能力、注意力、思维力都有益处。
手是第二大脑,特别是婴儿的手,首先是作为认识的感官来感知外界事物。
我早早就让孩子俩玩拨浪鼓、小铃铛。
我觉得,婴幼儿的智力开发,并不一定都要特别专业的程序,只要让孩子多动眼、多动手、多动脑,玩什么都能发展智力。
如果家长能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特别是一些思维训练的游戏,则更好。
筷子玩具、算24的扑克游戏等智力游戏和关于天文、动植物的探究活动,提供给了孩子俩既动手又动脑的机会,益智效果很明显。
孩子学习并不都是为了学知识
孩子的学习从生活体验开始,进而逐步积累直接经验。
但是,直接经验毕竟有限,孩子还需要学习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间接经验。
这些间接经验构成了学习的知识点。
对于孩子而言,学习在于掌握必要的知识点。
当孩子上学后,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形成的学科体系,就能促使知识学习更系统。
但是,学知识并不是孩子学习的全部任务。
学习知识,不仅只是掌握知识点,还要追求能力的发展,特别要通过学习过程,让孩子逐步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
正如我总结的家教的12项重点内容(知识、能力、习惯、情商、性格、立志、游戏、探究、
规则、健康、幸福感、价值观),其中知识、能力、探究与智力相关,而其它都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比智力更难培养
非智力因素,最重要的是情与意。
教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这里,情与意占了一半。
情,主要指情绪与情感。
孩子的情绪、情感会影响认知水平,也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的情绪,如高兴、快乐、满足等,可增强自信心,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打击自信。
情绪是可以调节的,培养情绪调节能力,是家教的难点。
随着孩子逐步接触社会,情感会不断丰富。
家长要关注并引导孩子形成高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特别要培养幸福感。
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
人的天性会逃避困难,如果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往往在意志上出现问题。
让孩子直面困难,才能得到意志锻炼的机会。
意志努力还与目的性相关。
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如果都能说明原因,就有利于意志努力。
当因孩子无法坚持某种良好行为时,家长要给予鼓励,有时还需要严格要求。
长期以往,孩子才有可能形成与众不同的意志力。
孩子的成熟重在经历与阅历
成长是一种经历,而成熟靠阅历。
孩子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长时间的积累,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见多才能识广,家长要创造条件,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如带孩子到大自然探究,引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等。
当然,挫折可能也会成为孩子在成长中的难忘经历。
孩子俩小时,我常随兴带他们出去游玩,哪怕是去过多次的地方,但孩子俩每次仍会充满好奇心。
当然,我对一些安排也有意而为之。
杲杲读小学时跳级两次后又转学,杳杳读小学时的转学,中学时的跳级,都是我的用心安排。
转学后,与新班级同学的交往,以及在上学放学时搭乘公交车遭遇的新鲜事等,都成为了孩子俩成长中的宝贵经历。
阅历其实就是提炼、升华了的经历。
因此,阅历需要经历,经历过的直接经验会在心灵留下烙印。
当然,丰富的阅历更需要阅读,阅读能拓展人的思想深度与广度。
可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丰富阅历的最好方法。
尊重孩子的“江湖”体验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立的生活轨迹,其中有不断变化的环境与人际圈。
家长与孩子的生活轨迹有很多相交点,但终究是各自独立的系统,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江湖”。
孩子也许会为一条金鱼的死而伤心,因为这条金鱼是他成长经历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也许他会对一个布娃娃充满感情,因为它曾是他委屈时倾诉的“朋友”。
期末考试后,家长可能最关
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孩子感兴趣的可能只是考场上发生的某件事。
带孩子去外婆家,家长也许是为了看望长辈,可孩子也许更喜欢寻找曾经的玩伴,或者看看外婆家门外的水井、记挂了一年的燕子窝。
在孩子的“江湖”里,他们会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是非标准。
家长若与孩子谈不来,往往与没有尊重孩子的“江湖”体验有关。
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利于接近或走进孩子的“江湖”。
同时,要尊重孩子“江湖”体验的独立性。
如孩子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甚至冲突,都是孩子的“江湖”事件,家长可以提出参考意见,但一般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妄加干涉,应该适当放手,由孩子自己体悟。
一旦失去了历练的机会,孩子的心理素质得不到锻炼,非智力因素则很难优化,孩子自然也很难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