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4
- 格式:docx
- 大小:19.16 KB
- 文档页数:3
肿瘤免疫评分是指通过评估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来判断其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和预后。
目前,肿瘤免疫评分主要基于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以及免疫检查点表达情况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本文将详细介绍肿瘤免疫评分的意义、方法和临床应用。
第一部分:肿瘤免疫评分的意义肿瘤免疫评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性和预后。
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而肿瘤免疫评分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选择适合的免疫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第二部分:肿瘤免疫评分的方法1. 免疫细胞浸润程度评估: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估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
常用的指标有CD3、CD8等T细胞标记物,以及CD20和CD68等其他免疫细胞标记物。
2.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评估:通过基因芯片或RNA测序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常用的基因包括PD-L1、PD-1、CTLA-4等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以及IFN-γ、IL-2等免疫相关因子。
3. 免疫检查点表达情况评估: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估肿瘤组织中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情况。
常见的免疫检查点包括PD-L1、PD-1、CTLA-4等。
第三部分:肿瘤免疫评分的临床应用1. 预测免疫治疗效果:肿瘤免疫评分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
高免疫评分意味着患者免疫系统处于活跃状态,更容易对免疫治疗做出反应。
因此,在选择免疫治疗方案时,医生可以参考肿瘤免疫评分来判断患者的治疗前景。
2. 预测患者预后:肿瘤免疫评分也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一般来说,高免疫评分意味着患者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控制能力较强,预后相对较好。
而低免疫评分则意味着患者免疫系统较为低下,预后可能较差。
因此,在评估患者的预后时,医生可以参考肿瘤免疫评分来进行综合评估。
3. 指导个体化治疗:免疫评分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免疫评分情况,医生可以选择适合的免疫治疗方案,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等,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免疫球蛋白4-自身免疫性肝炎——一种新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作者:叶晓平来源:《肝博士》 2017年第1期自身免疫性肝炎是属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种,后者主要还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随着近来免疫球蛋白-4(IgG4)相关性疾病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受累器官和组织被发现,从而不断丰富IgG4-相关性疾病的疾病谱。
尽管还没有完全证实,但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肝炎(AIH)(IgG4-AIH)并不同于目前我们所知的IgG4-相关性疾病,而更倾向于是一种新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为什么这么说呢?IgG4-RD的发现可追溯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研究。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和自身免疫性因素相关。
AIP常合并其他器官和组织,如唾液腺、胆管和腹膜后组织等的类似病变,而这些器官和组织的(包括AIP)典型活检标本显示,有大量IgG4阳性淋巴细胞浸润。
此后,随着研究地不断深入,引入IgG4系统性疾病概念,即IgG4相关性疾病,又称为IgG4阳性多器官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
该病主要表现为血清IgG4水平升高、组织淋巴细胞浆细胞尤其是IgG4阳性浆细胞大量浸润为特点。
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组织,比如:胰腺、胆管、泪腺、涎腺、甲状腺、肾脏及淋巴结等。
临床表现因受累器官及组织的不同而表现各异。
而累及到肝脏的IgG4-RD为IgG4相关性胆管炎(IAC),研究发现在部分AIP患者肝脏组织中同样存在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目前已报道的有100多例,多为中老年男性,可单独发生于肝内或肝外胆管,也可同时受累,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合并AIP,故又被称为AIP相关肝病。
其发生于肝外胆管时临床表现以低位胆管梗阻多见,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但仍很容易被误诊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或肝门部胆管癌。
这时鉴别主要依据组织学表现即PSC典型的肝脏病理学表现为胆管洋葱皮样纤维化改变,而IAC的主要组织学表现为大量的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胆管壁以及席纹状纤维化,虽然部分PSC患者也有汇管区胆管和肝外胆管的IgG4阳性细胞浸润,但浸润程度明显低于IAC患者,另外部分IAC患者活检标本在门静脉区可见纤维化、炎症结节,这种结节包含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但PSC及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中是没有这种结节的。
第四代酶联免疫法【原创实用版】目录1.酶联免疫法的背景和历史2.第四代酶联免疫法的特点3.第四代酶联免疫法的应用4.第四代酶联免疫法的优势和局限性5.结论正文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 ELISA)是一种免疫学检测方法,用于检测体内外的抗原和抗体。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酶联免疫法已经发展了四代,每一代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第四代酶联免疫法的特点、应用以及优势和局限性。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酶联免疫法的背景和历史。
酶联免疫法是一种基于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的检测方法。
首先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微孔板上,然后加入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
接着加入酶标抗体或酶标抗原,如果免疫复合物存在,则酶标抗体与免疫复合物中的抗体结合,形成一个酶标免疫复合物。
最后,通过检测酶标免疫复合物中的酶活性,可以间接地检测出原始的抗原或抗体。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第四代酶联免疫法的特点。
第四代酶联免疫法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生物素 - 亲和素放大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与前三代酶联免疫法相比,第四代酶联免疫法具有更高的检测限和更快的反应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第四代酶联免疫法被广泛用于疾病诊断、疫苗研究、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
例如,在疾病诊断中,第四代酶联免疫法可以用于检测病毒、细菌、肿瘤标志物等。
在疫苗研究中,第四代酶联免疫法可以用于评估疫苗免疫效果。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第四代酶联免疫法可以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
然而,第四代酶联免疫法也存在一些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之一是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抗原或抗体。
另外,第四代酶联免疫法的操作简单、快速,适合大规模筛查。
然而,第四代酶联免疫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抗原和抗体的质量要求较高、实验过程中可能受到干扰等。
总之,第四代酶联免疫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适用于多种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免疫功能检测,这4项是重点,你都了解吗?免疫功能指的是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主要是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其他有关细胞与产物相互作用下共同构成的,会结合免疫系统根据免疫识别的结果发挥作用,机体免疫功能主要表现在免疫预防、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个方面。
而免疫功能检测是针对免疫功能及免疫系统的检测,目的是确定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度及完整性,在评估个人身体机能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那么免疫功能检测有哪些重点内容?又分别有什么样的作用?此次科普就针对免疫功能检测的4项重点内容加以阐述,希望能够增加公众对免疫相关的了解。
免疫功能检测的4项重点具体指哪四项?免疫医学有免疫四项的说法,这种说法属于统称,每个医院包含的项目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多数情况下并不完全相同。
常见的四项包括风湿免疫、传染病免疫、免疫球蛋白检测、不孕不育免疫四方面内容,在这四方面内容中又有具体且重要的项目。
1.风湿免疫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抗链球菌O抗体、类风湿因子。
一般在患者出现关节、肌肉疼痛的风湿病症状之后,就需要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2.免疫传染病包括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螺旋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免疫传染病四项被用于检测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能力,一般被作为手术前的必查项目,目的是为了确保手术医疗安全。
3.免疫球蛋白检测包括免疫球蛋白lgG、lgA、lgM、lgE的检测。
通常免疫球蛋白是由体内免疫细胞及浆细胞产生的,能够帮助机体抵抗外来的病毒和细菌,免疫球蛋白下降时机体免疫功能也会下降,但上升时可能出现感染,一般是为了排除免疫功能障碍及肿瘤等疾病。
4.不孕不育免疫包括抗精子抗体、抗卵巢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用来帮助患者明确不孕不育的原因。
风湿免疫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临床上会出现增快、减慢两种异常情况,如果怀疑患者存在急性细菌感染、风湿热、肺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会应用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One approach that has been tried is to transfect tumor cells with the gene encoding GM-CSF. These engineered tumor cells, when reinfused into the patient,will secrete GMCSF,enhancing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activation of host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especially dendritic cells. As these dendritic cells accumulate around the tumor cells, the GMCSF secreted by the tumor cells will enhance the presentation of tumor antigens to TH cells and CTLs by the dendritic cells (Figure 22-11b).Another way to expand the dendritic-cell population is to culture dendritic cells from peripheral-blood progenitor cells in the presence of GM-CSF, TNF-_, and IL-4. These three cytokines induce the generation of large numbers of dendritic cells. There is some hope that, if these dendritic cells are pulsed with tumor fragments and then reintroduced into the patient, they can activate TH and TC cells specific for the tumor antigens. Whether these hopes are justified will be determined by further investigation.A number of adjuvants, including the attenuated strains of Mycobacterium bovis called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 and Corynebacterium parvuum, have been used to boost tumor immunity. These adjuvants activate macrophages, increasing their expression of various cytokines, class II MHC molecules, and the B7 co-stimulatory molecule. These activated macrophages are better activators of TH cells, resulting in generalized increases in both humoral and cell-mediated responses. Thus far, adjuvants have shown only modest therapeutic results.已尝试的一种方法是转染的肿瘤细胞与基因编码GM-CSF。
这些工程化的肿瘤细胞中,当重新注入患者体内,将分泌的GM-CSF,从而增强宿主的抗原呈递细胞,特别是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和活化。
作为这些树突细胞周围积聚肿瘤细胞,由肿瘤细胞分泌的GM-CSF将增强肿瘤抗原,呈现由树突状细胞(图22-11b)到Th细胞和CTL的另一种方式来扩大树突细胞群体是从在GM-CSF,TNF和IL-4的存在下外周血祖细胞培养树突状细胞。
这三种细胞因子诱导大量的树突状细胞的产生。
有一些希望的是,如果这些树突细胞致敏肿瘤片段,然后再引入患者,他们可以激活特定的肿瘤抗原TH 和TC细胞。
无论这些希望是否有道理都将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来确定。
一些佐剂,包括牛分枝杆菌的减毒菌株称为卡介苗(BCG)和棒状杆菌parvuum,已被用于提高肿瘤免疫。
这些佐剂激活巨噬细胞,从而增加它们的各种细胞因子,MHC II分子的表达,以及B7共刺激分子。
这些活化的巨噬细胞是TH细胞的更好的活化剂,导致广义上增加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应答。
到目前为止,佐剂已经表明只有适度的治疗效果。
Cytokine Therapy Can Augment Immune Responses to TumorsThe isolation and cloning of the various cytokine genes has facilitated their large-scale production. A variety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approach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use recombinant cytokines, either singly or in combination, to augment the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cancer. Among the cytokines that have been evaluated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are IFN-_, _, and _; IL-1, IL-2, IL-4, IL-5, and IL-12; GM-CSF; and TNF. Although these trials have produced occasional encouraging results, many obstacles remain to the successful use of this type of cancer immunotherapy.The most notable obstacle is the complexity of the cytokine network itself. This complexity makes it very difficult to know precisely how intervention with a given recombinant cytokine will affect the production of other cytokines. And since some cytokines act antagonistically, it is possible that intervention with a recombinant cytokine designed to enhance a particular branch of the immune response may actually lead to suppression.In addition, cytokine immunotherapy is plagued by the difficulty of administering the cytokines locally. In some cases,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high levels of a given cytokine has been shown to lead to serious and even life-threatening consequences.Although the results of several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trials of cytokine therapy for cancer are discussed here, it is important to keep in mind that this therapeutic approach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免疫应答治疗肿瘤各种细胞因子基因的分离和克隆促进了其大规模生产。
各种实验和临床的方法已被开发利用重组细胞因子,它们可以单独或组合,以增强对癌症的免疫应答。
在已经在癌症免疫治疗被评估的细胞因子是干扰素和IL-1,IL-2,IL-4,IL-5和IL-12; GM-CSF;和肿瘤坏死因子。
虽然这些试验偶尔产生令人鼓舞的结果,许多因素仍然障碍成功使用这种类型的癌症免疫疗法的。
最显着的障碍是细胞因子网络本身的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使得很难准确地知道如何与一个给定的重组细胞因子的干预将影响生产其他细胞因子。
并且由于某些细胞因子作用拮抗,它有可能用重组细胞因子旨在增强免疫应答的一个特定分支的干预可能实际上导致抑制。
此外,细胞因子免疫治疗是通过局部施用的细胞因子的困难所困扰。
在一些情况下,高含量的给定的细胞因子的全身给药已显示导致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尽管细胞因子治疗的癌症几个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结果都在这里讨论,但要记住,这种治疗方法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是非常重要的。
INTERFERONSLarge quantities of purified recombinant preparations of the interferons, IFN-_, IFN-_, and IFN-_, are now available,each of which has shown some promise in the treatment of human cancer. To date, most of the clinical trials have involved IFN-_. Daily injections of recombinant IFN-_ have been shown to induce partial or complete tumor regression in som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such as leukemias, lymphomas, and myelomas and with solid tumors such as melanoma, Kaposi’s sarcoma, ren al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Interferon-mediated antitumor activity may involve several mechanisms. All three types of interferon have been shown to increase class I MHC expression on tumor cells; IFN-_ has also been shown to increase class II MHC expression on macrophages. Given the evidence for decreased levels of class I MHC molecules on malignant tumors, the interferons may act by restoring MHC expression, thereby increasing CTL activity against tumors. In addition, the interferons have been shown to inhibit cell division of both normal and malignantly transformed cells in vitro. It is possible that some of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the interferons are related to this ability to directly inhibit tumor-cell proliferation. Finally, IFN-_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creases the activity of TC cells, macrophages, and NK cells, all of which play a role in the immune response to tumor cells. 干扰素大量_干扰素,干扰素,干扰素纯化的重组准备工作和IFN,现在可用的,其中每一个已表明在人类癌症的治疗中的一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