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36.68 KB
- 文档页数:1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自身抗体检测是一种诊断方法,可以用于检测人体中是否存在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是指机体产生的针对自身组织和细胞的免疫反应。
自身抗体检测项目繁多,包括抗核抗体(ANA)、抗神经元抗体(anti-neuronal antibodies)、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抗甲状腺抗体(anti-thyroid antibodies)等等。
这些检测项目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首先是抗核抗体(ANA)检测。
抗核抗体是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的标志物,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等。
ANA检测的目的是通过检测抗核抗体的存在与否,帮助医生进行病因诊断和病情判定。
在临床上,对于疑似患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ANA检测是一项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其次是抗甲状腺抗体(anti-thyroid antibodies)检测。
抗甲状腺抗体包括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
这两种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和Graves'病。
此外,抗甲状腺抗体的检测还可以用于评估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原因,以及指导甲状腺疾病的治疗。
此外,抗神经元抗体是一类特殊的自身抗体,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例如,抗N-甲基-D-天冬酰基-L-谷氨酸受体(anti-NMDA receptor antibodies)是通过与N-甲基-D-天冬酰基-L-谷氨酸受体结合而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
该抗体检测对于神经病理学诊断、病因研究和治疗方案选择非常重要。
以上仅是自身抗体检测项目的几个例子。
自身免疫性肝病(AIH)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类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包括六项:AMA-M2、SP100、gp210、LKM1、LC1、SLA1.抗线粒体抗体(AMA-M2):是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有较高的检出率(95%),但特异性不好,主要表现在对于HCV、AIH、SS、SSc等有检出。
女性PBC的发病率是男性的10-20倍。
注意:1)AMA与PBC疾病活动性无关;2)有10%以上的PBC表现为AMA-M2阴性。
3)对于PBC诊断要看特异性指标Sp100,gp2102.抗SP100抗体(抗核骨架蛋白):SP100对PBC患者具有高特异性(98%),在PBC中的阳性率为30%,在其他肝病患者中均为阴性。
在AMA-M2阴性的PBC患者中的阳性率有60%,该抗体对于AMA阴性的PBC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1)与PBC疾病轻重无关。
2)Anti-Sp100对AMA阳性和阴性的PBC患者都有检出,尤其对于AMA阴性的PBC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抗gp210抗体(抗核糖核蛋白):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PBC)高度特异性抗体,在其他肝病中未见报道。
gp210抗体对PB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99%。
可以同AMA同时出现,也可存在于AMA阴性的PBC患者中(20-47%);注意:1)可作为PBC患者的预后指标:gp210抗体的阳性与阴性的PBC患者在预后有明显差异,阳性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主要表现在肝衰竭)。
2)对于临床、生化和组织学表现疑诊PBC而AMA阴性的患者,或AMA阳性而临床症状不典型、存在重叠综合征(如与干燥综合征重叠)的患者,抗gp210抗体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
4.抗LKM1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是Ⅱ类自身免疫肝病(AIH-Ⅱ)的血清学指标。
AIH-Ⅱ常始于少儿期,且女性好发。
LKM1抗体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也有7%的检出率;有报道显示,一些LKM1阳性的丙肝患者在接收干扰素治疗时,使病情加重的风险要高。
各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临床意义自身免疫性抗体是机体特异性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抗体,其特点是对自身抗原(通常是组织细胞表面蛋白)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这些抗体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且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自身免疫性抗体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往往产生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
通过检测这些自身免疫性抗体,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同样,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其检测也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重要依据。
其次,自身免疫性抗体对于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等。
通过研究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可以深入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研究SLE的发病机制时,许多研究者发现抗核抗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SLE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此外,自身免疫性抗体还可以作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点。
目前,对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仍然比较困难,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只能缓解症状而难以根治。
而利用自身免疫性抗体作为治疗靶点,可以精准靶向疾病的发病机制,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SLE的研究中,抗双链DNA抗体已经被证实是SLE病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针对这一抗体的治疗策略已经成为治疗SLE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总的来说,自身免疫性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自身免疫性抗体必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一、什么是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是指一种在人体正常状态下就存在的、自身特异性的抗体,它们是由B细胞合成的抗体、免疫球蛋白或其他细胞因子来反应本身的抗原性构件。
自身抗体是由变异的胞质因子和抗原特异性的表位因子细胞共同分泌而产生的。
二、自身抗体的检测
自身抗体检测主要分为两种方法,即免疫细胞免疫吸附试验(ICFA)和免疫比色法。
免疫细胞免疫吸附试验,也称为分子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清中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诊断方法。
通过分离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以鉴定其是否为自身抗体。
免疫比色法是指测定血清中特定抗原的血清抗体是否存在自身抗体的方法,该技术是通过测定抗体的特殊性,以及抗体含量和抗原特异性来确定是否为自身抗体。
三、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
自身抗体是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的特异性抗体,因此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它可以用来评估患者患病的可能性,用于诊断,以及分子免疫学研究。
2.它可以用于诊断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3.它可以用于鉴定抗体依赖性疾病,如血小板凝集症、红细胞凝集症和白细胞凝集症等,为抗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各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临床意义自身免疫性抗体是机体自身产生的一类免疫蛋白,与机体自身组织产生特异性结合,引起组织、器官等自身免疫反应。
这些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产生和存在,可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临床研究和诊断中,对这些抗体的检测和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我们对多种疾病进行诊断、鉴别和治疗。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自身抗体及其临床意义:1.肌梗塞抗体:肌梗塞抗体是一种特异性自身抗体,对患者血液中的肌梗塞相关抗原产生特异性结合。
其临床意义在于,肌梗塞抗体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脏衰竭等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检测肌梗塞抗体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损伤,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2. 核抗体:核抗体是一类针对细胞核内成分的自身免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等。
核抗体的临床意义在于揭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例如,抗核抗体被广泛认为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特征性免疫标志物,其阳性率与SLE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核抗体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和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甲状腺抗体:甲状腺抗体主要包括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
甲状腺抗体的临床意义在于,它们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甲亢)的重要标志物。
通过检测甲状腺抗体,可以帮助医生对这些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并决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4.核磷蛋白抗体:核磷蛋白抗体是一类自身免疫抗体,与细胞核内的核磷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
核磷蛋白抗体的临床意义在于,它们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如SLE、类风湿关节炎等。
检测核磷蛋白抗体有助于医生对这些疾病进行诊断、鉴别和评估疾病活动度。
总结起来,自身免疫性抗体在临床意义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这些抗体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早期诊断和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自身抗体检测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治中的重要工具,随着早期诊断、规化治疗的开展,自身抗体检测在疾病诊断、监测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由于目前自身抗体检测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检验方法,加上工作条件、传统诊疗习惯、结果判读以及医疗保险限制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自身抗体检测在临床应用上存在着不统一、不规现象。
因此,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自身抗体临床应用建议十分必要,可为广大临床医生和检验医师提供参考。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形成分3步进行。
首先由来自全国大型教学医院风湿免疫科医师通过检索国外文献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起草《建议》草案,然后将该草案提交由风湿免疫科、检验科、消化科、血液科、神经科等组成的专家组讨论,补充和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的草案再次由起草成员讨论,形成初步建议,并对每项建议条目进行解读。
最后提交由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专家进行投票评分(Delphi评分,分值从0分到10分,0分表示完全不赞同,10分表示完全赞同),计算所有专家打分的(平均值±标准差)作为每条建议的专家认可度。
《建议》包括13条,每一条都附有基于GRADE 法[1]的证据分级、证据质量和专家认可度及其95%的可信区间。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免疫功能紊乱,机体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反应而引起器官或系统损伤的一类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变累及的围,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分为系统性和器官特异性,前者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SSc)、类风湿关节炎(RA)、抗磷脂综合征(APS)等为代表;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因素如感染、紫外线及肿瘤、药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
ANA、ds-DNA、DNP、ENA抗体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ANA、ds-DNA、DNP、ENA抗体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ANA、ds-D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法;DNP抗体采用胶乳凝集法;ENA多肽抗体谱采用酶免斑点(条带)法。
结果 96例系统性红班狼疮患者中,ANA、ds-DNA、DNP、Sm、RNP、SS-A、SS-B和Scl-70阳性率分别为83.33%、62.50%、48.95%、36.45%、42.78%、53.12%、35.41%和4.16%;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ANA和DNP的阳性率分别为18.33%和8.33%;20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中,ANA和RNP的阳性率分别为10%和100%;12例PSS患者中,ANA、RNP和Scl-70的阳性率分别8.33%、8.33%和58.33%;19例SS患者中,ANA、RNP、SS-A和SS-B阳性率分别为15.78%、15.78%、68.42%和36.84%;4例PM/DM患者中Jo-1阳性率为25.00%。
45例健康体验人群多种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 ANA、ds-DNA、DNP、ENA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临床意义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都会出现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检出一种自身抗体可涉及多种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些抗体对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特异的,有些是非特异的,因此临床往往参考多种免疫指标做出诊断[2]。
本文对211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45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了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211例,其中男27例、女194例,年龄12-83岁。
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自身抗体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的方法,可以用于诊断和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病、肿瘤和器官移植等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自身抗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免疫蛋白,它可以识别和攻击体内异常细胞或物质,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状态。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组织和细胞,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自身抗体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这些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例如,类风湿因子(RF)和抗核抗体(ANA)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典型自身抗体,它们的检测结果可以是诊断这些疾病的依据。
另外,自身抗体检测也在感染病的诊断和监测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检测可以用于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过该病毒,或者一些疫苗是否起到了保护作用。
此外,在器官移植中,自身抗体检测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和预测移植排斥反应的风险。
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诊断:自身抗体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疾病的存在,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使得患者可以及早获得相应的治疗。
2.疾病分类:不同类型的自身抗体与不同类型的疾病相关联,通过检测特定的自身抗体,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疾病的类型和特征,从而制定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3.预测疾病进展:自身抗体的水平与疾病活动的程度和预后有关。
通过定期检测自身抗体的水平,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指导药物治疗:一些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可以用于指导药物治疗的选择和调整。
例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s)的存在可以预测疾病的进展和对一些药物的反应,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总之,自身抗体检测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早期诊断、分类和预测疾病,指导药物治疗,并监测治疗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身抗体检测将会在个体化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常见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自身抗体是指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攻击自身组织或细胞的现象。
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自身抗体开始攻击自身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就会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自身抗体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
自身抗体的出现对于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标志。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异性抗体已被筛查和鉴定出来,如抗核抗体(A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阳性率达90%以上;抗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阳性率也较高。
通过检测这些自身抗体的存在,可以提供确诊依据,并帮助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其次,自身抗体可以用于疾病的预后评估。
一些自身抗体的存在与病情的进展、临床表现和预后相关。
以类风湿因子(RF)为例,高水平的RF常常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疾病活动度、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以及功能损伤呈正相关。
在系统性硬化病中,抗Scl-70抗体的阳性率与内脏器官受累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通过监测这些自身抗体的水平,可以提供有关疾病发展和预后的重要信息,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管理提供参考。
此外,自身抗体还可以指导治疗选择。
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自身抗体的存在或阳性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
例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抗dsDNA抗体阳性的患者通常疾病活动度较高,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而对于抗Ro/SSA阳性的母亲,要注意胎儿存在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的风险等。
通过检测自身抗体的存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和药物。
最后,自身抗体的监测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后,监测相关自身抗体的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通过监测抗CCP抗体的水平,可以评估抗风湿药物的疗效和预测关节破坏的风险。
如果抗体水平下降,通常表明治疗效果较好;如果抗体水平不降甚至升高,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治疗方案。
乳颗粒凝集试验;但此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高,而且只能检出血清中的IgM类RF。
IgG类和IgA类RF则需要用RIA或ELISA等方法检测。
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RF阳性支持早期RA的倾向性诊断,如对年轻女性应进行RA和风湿热间的鉴别;而对非活动期RA的诊断,需参考病史。
但RF 也象ANA一样,并不是RA独有的特异性抗体。
在SLE病人均有50%RF阳性,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二、抗核抗体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ies,ANA)泛指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
ANA的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和IgA,甚至IgD和IgE。
ANA 可以与不同来源的细胞核起反应,无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
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其他体液如滑膜液、胸水和尿液中。
ANA在SIE患者的滴度较高,但也出现在其他许多自身免疫病中,在许多研究报告中,都将检出ANA作为自身免疫甚至自身免疫病存在的依据。
这种现象的机制尚未明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一)ANA的类型及意义由于细胞核成分的复杂性,不同成分的抗原性也不同;因此就会有多种不同的ANA。
1.抗核蛋白抗体核蛋白抗原(DNP)由DNA和组蛋白组成。
由于DNP抗原存在不溶性和可溶性两个部分,可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
不溶性DNP抗体通常不完全被DNA 和组蛋白所吸收,它是形成狼疮细胞的因子;可溶性抗原存在于各种关节炎病人的滑膜液中,其相应抗体也出现于RA 病人的滑膜液中。
2.抗DNA抗体可以分为两大类:①抗天然DNA (nDNA)抗体,或称抗双链DNA(dsDNA)抗体;②抗变性DNA抗体,或称抗单链DNA(ssDNA)抗体。
抗dsDNA 抗体对SLE有较高的特异性,70%~90%的活动期SLE病人该抗体阳性,效价较高,并与病情有关。
抗ssDNA抗体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特异性较差。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化,产生抗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
特点:(1)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
(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阳性。
(3)红细胞寿命缩短。
(4)AIHA多见于中年女性。
(5)继发性者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
(6)引起AIHA的药物有青霉素、奎尼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甲基多巴等。
抗红细胞抗体可分为三类:①温抗体,为IgG型,37°C可与RBC结合,不聚集RBC.②冷凝集素,为IgG型,低温时与RBC结合使其凝集,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
③DonathLaidsteiner 抗体,为IgG型,低温时与两种补体成分结合,温度升高至37°C时,激活补体链,导致溶血,引起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
PCH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后。
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多见于儿童或年轻患者。
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增多,女性多发,发病率1/lOO00,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
三、重症肌无力(MG):患者体内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结合到横纹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内化并降解,使肌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
引起骨骼肌运动无力。
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患者体内可检到抗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抗体,由于肺泡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故肺、肾同时发病。
青年男性多见,反复咯血、血尿、蛋白尿,最后发展为肾衰。
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多发于青年女性。
其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可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肾损害、心血管病变(包括心包炎、心肌炎和脉管炎)、胸膜炎、精神症状、胃肠症状、贫血等;疾病常呈渐进性,较难缓解。
六种自身免疫性抗体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胡喜梅;戴永援;王恒石;朱锐锋;曹云芳;张红;樊志荣;包维莺;周水阳;韦薇;柯金;范燕琴;陆翠;刘媛【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1(8)30【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rheumatoid factor(RF), hidden rheumatoid factor(HRF)(including RFIgA, RFIgG, RFIgM), anti-keratin antibody (AKA),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CCP) antibody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Methods: RF was determined by turbidimetric assay, HRF and anti-CCP antibody were determined by ELISA, AKA were determined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426 samples were selected by the study. Within the samples, 301 were RA patients (within 3 month 62 cases, within 12 month 142 cases, within 24 month 171 cases), and 125 patients were non-RA. RA was divided by 2 stages (Early stage was within 24 month, late stage was above 24 month) to compare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6 kinds of auto-antibodies. Results: The specificity of AKA, anti -CCP antibody, RFIgG, RFIgM, RFIgA and RF were 97.37%, 92.24%, 90.76%, 82.20%, 77.31%, 76.71% respectively. By compared the 3 stage of 3 month , 12 month and 24 month RA ,there is no statistic difference of sensitivity(P>0.05). By combining determination, among RF negative RA patients, 22.50% (9/40) were AKA positive, 57.58% (19/33) were anti-CCP antibody positive, 55.00%(22/40) were HRF positive. Among RF negative RA patients, the probability of finding more than 1 positive auto-antibodies out of 5 was 50.00% (9/18); Within RF positive patients, the probability of finding more than 1 positive auto-antibodies out of 5 was 89.74% (70/78); Within RF and anti-CCP antibody negative patients, the probability of finding more than 1 positive autoantibodies out of 4 was 23.81% (5/21). Conclusion: The 6 kinds of autoantibody can be detected in early RA patients and have high value on early diagnosis of RA. AKA and anti-CCP antibody have high specificity for the diagnosis of RA. They present early in patients with RA.%目的:研究类风湿因子(RF)、隐性类风湿因子(HRF)(RFIgA、RFIgG、RFIgM),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的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比浊法检测RF,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HRF,采用ELISA法检测抗CCP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KA.回顾性分析了RA患者301例,其中3、12、24个月以内的早期RA患者分别为62、142和171例;非RA的风湿病患者125例.通过病程分期把RA分成早期(病程24个月之内)和中晚期患者(病程24个月以上),比较早期RA各因子之间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联合检测的结果.结果:病程≤3个月分别与病程≤12个月、≤24个月各项诊断指标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由高到低依次为AKA(97.37%)、抗CCP(92.24%)、RFIgG(90.76%)、RFIgM(82.20%)、RFIgA(77.31%)、RF(76.71%).联合检测,RF(-)的RA患者,AKA 阳性率达22.50%(9/40),抗CCP抗体阳性率达57.58%(19/33),HRF阳性率达55.00%(22/40),其他5项中1项以上阳性率达50.00%(9/18);RF(+)者其他5项中1项以上阳性率达89.74%(70/78);RF(-)抗CCP抗体(-)者其他4项中1项以上阳性率达23.81%(5/21).结论:6种自身抗体均可出现在早期的RA患者,联合检测对RA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其中AKA、抗CCP抗体对RA有高度的特异性,且在RA早期即可出现.【总页数】3页(P45-47)【作者】胡喜梅;戴永援;王恒石;朱锐锋;曹云芳;张红;樊志荣;包维莺;周水阳;韦薇;柯金;范燕琴;陆翠;刘媛【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风湿科,上海,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风湿科,上海,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风湿科,上海,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风湿科,上海,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检验科,上海,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风湿科,上海,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儿科,上海,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风湿科,上海,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风湿科,上海,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检验科,上海,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风湿科,上海,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风湿科,上海,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风湿科,上海,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风湿科,上海,201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2【相关文献】1.类风湿关节炎六种指标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J], 黄炎;陈峻;章爽2.联合检测5项指标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罗勇;樊冰3.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韦薇;钱雅琴;侯彦强4.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三种自身免疫性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J], 曾惠琼;张丹霞;余贺杲;董慧娟;张新生5.四种自身免疫性抗体联合检测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J], 曾惠琼;方向红;张晓燕;董慧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各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临床意义
详细
一、自身免疫性抗体
自身免疫性抗体是指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这些抗体可以结合自身特定的抗原,并参与各种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性抗
体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免疫学的研究范围,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二、自身免疫性抗体的种类
自身免疫性抗体的种类较多,根据其结构特征主要可分为几大类:IgG、IgM、IgA、IgE以及结合受体(FcR)等。
IgG抗体由两个完整的轻
链和两个完整的重链组成,具有抗原性,一般用于识别特定的抗原,能够
介导血清病的宿主防御反应。
IgM抗体是由五个完整的轻链和两个完整的
重链组成,其大分子量是IgG的5倍以上,有较强的抗原性,具有中和抗
毒素能力。
IgA抗体是表面细胞和液体中最常见的抗体,具有免疫保护功能,可抑制细菌和病毒的增殖,以及抑制病原体的侵入。
IgE抗体也称为
过敏原抗体,是过敏反应的主要抗体,可以与过敏原结合形成过敏反应,
从而引起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结合受体(FcR)是一类特殊的膜受体,可
以与轻链的Fc结合,对抗体的凝聚反应有重要作用。
1.诊断及疾病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