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7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试题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试题(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答:(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诗歌赏析】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
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强化训练题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孔平仲寂历①帘栊②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③。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寂历:寂静。
②帘栊:窗帘和窗户。
③戍墙铃:一种铃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给人以清爽之感,表达诗人喜悦之情。
B.首联从寂静的夜色写起,接着以戍墙铃的铃声与之映衬,更显得清寂。
C.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月亮被云笼罩的朦胧景色。
D.颈联调动多种感官来写夜景,如秋声堕叶听觉,月夜飞萤是视觉。
2.有人说,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将时间向前、向后进行了延展,扩大了诗歌容量。
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C2.示例:本诗颔联“狂风送雨”,是回忆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尾联是虚写,由霁夜想到明朝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
这种时间的延展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读懂题目要求,分析古诗句含义,看该古诗句在时间上如何延伸,突出古诗情感。
【译文】寂寞的夜晚,月色穿过帘桃,格外清明;阵阵铃声,从城墙传来,惊破梦境。
远去的狂风,你已把雨送到何处?淡月笼着云朵,好似酣睡未醒。
早有金黄的枯叶随风飘落,带来悦耳的秋音:独将丝丝凉意,伴随了流萤,点点星星。
明天早上,定要去南轩,凭栏而望,一场秋雨洗沐后的庐山,定然苍翠欲滴万丈青。
1.C:错误。
颔联翻译为:远去的狂风,你已把雨送到何处?淡月笼着云朵,好似酣睡未醒。
没有比喻。
故答案为:C2.颔联回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早在梦醒前便已是“淡月笼云”了;尾联推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明日必然是苍翠欲滴。
(3模2真+技巧点拨)2019届高三语文总复习重难点突破必备参考资料诗歌鉴赏13.L2018·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
②金罍,泛指酒盏。
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
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4分)(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4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第一小题时,可先说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解答第二小题时,可先分析诗人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然后再分析达到了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赏析】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韩魏公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早年曾同范仲淹一起防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先后出知扬州、定州、并州。
古诗词鉴赏共采集著名唐诗宋词元曲等七万余首,包含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诗,宋词,辽,金,元朝,明朝等作品,一起来做一下 x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吧~1. (20×× ·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
旅居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土(1)请简要讲解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环绕首联来写的。
答:(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答:解析 (1)答复下列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
先分析颔联的详细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 2)答复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
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成心夸张安南与京都的间隔; 《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方“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
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渡湘(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2. (20××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故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答:(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知识概述】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有两个角度:鉴赏语言运用特点和鉴赏语言风格。
【答题思路】1、读(题干)——弄清题干问法,确定答题范畴;2、品(文本)——关注诗歌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体色彩等,从不同角度整体感受诗歌的整体语言特色。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题型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遣词造句——即具体字词的运用,主要表现为炼字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附:不同词性的字词常规表达效果动词:常具有精准传神地表现被描述对象某种特点的作用,使诗歌形象生动。
形容词:从形、声、色、态等方面表现被描述对象的特点,语言形象细腻。
数量词:精心选用的数量词,可以产生隽永新奇的效果;叠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拟声叠词的使用,还能上诗歌的语言更加真实传神虚词(副词、连词):副词的精妙使用,有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神奇的语言效果。
(2)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各有其艺术效果,在鉴赏诗歌的语言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
古典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等。
(3)语体色彩古典诗歌中涉及到语体分析,主要是口语的使用和典故的使用。
(1)口语使用例:卜算子辛弃疾 (宋)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
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2)典故使用例: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考点规范练十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秋兴八首(其二)[唐]杜甫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夔州,作者晚年困居之所。
②槎:木筏。
据《荆楚岁时纪》记载,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至天河。
③画省:原指汉代的尚书省,这里指唐中枢办公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夔州的暮景,寓情于景,通过一派凄凉景象,写出了身世飘零之感。
B.颔联用张骞典故,说张骞还能有归期,而自己却只能孤舟长系,有家难回。
C.尾联写月升中天,照应了首联的黄昏日落,委婉含蓄中蕴含了无限的情思。
D.尾联以景结情,写月映芦荻花,表现了诗人从伤感到欣然愉悦的情感变化。
(2)颈联中“违”与“隐”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颈联进行赏析。
(3)请从对比和景、情关系的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至后①[唐]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
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韦华韦华(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2)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练案[24]古代诗歌鉴赏(2)本练案共4页,设计试题24个,赋132分,训练时间132分钟一练本科上线一、(黑龙江齐齐哈尔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导学号 61342770遣兴杜甫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D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解析]B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
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D错在对末尾两句的理解,这两句其实是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
”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6分)答: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
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
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解析]本题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
意思对即可。
二、(四川宜宾三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11分)导学号 61342771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
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
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E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释】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________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________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①。
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①孤令:孤零。
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①,高飞还故乡。
【注】①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
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
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B.“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C.“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颈联写元帝虽然见过昭君,但并没有十分留意,以致空留遗恨。
D.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E.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
(2).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阐述。
3、对《蜀相》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 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 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 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4、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对《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 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 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 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 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是A. 对此.欲倒东南倾此:天台山B. 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傍晚C. 虎鼓瑟兮鸾回.车回:回旋D. 须.行即骑访名山须:必须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日暮【唐】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1)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2)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牛羊下来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到山村傍晚时的闲静。
B. “各已闭柴门”,使人联想到寂静的山村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
C. 颔联使诗歌从黄昏时的温馨转入月光下的凄凉,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悲郁。
D. 颈联选取了泉水、露珠等意象,营造了洁净、凄清的意境,更好地突出了悲秋的主题。
E. 尾联两句写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何须”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满腹的辛酸和痛苦。
(2)“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8、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 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 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 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作者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下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E. 最后两句中,作者希望朋友多写书信,报告平安的消息,同时也想以赤壁大战的景象激励自己,坚定济世救民之志。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
B. “塞天昏”的“昏”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
C. “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
D. 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
“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
E. 尾联的“闲”字与“喜”字相对应,传达出了诗人对“无战伐”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游猎生活的向往。
(2)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作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形容风声。
(1)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
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1、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关山月鲍君徽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①。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②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注】①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
②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
(1)下列对过首诗的赏析,不恰当地两项是( )( )A. 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问和地点。
B. 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
C. 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恩”表达成卒的思乡之情。
D. 六句侧面描写,用战马听到鼓声昂然冲锋让敌人“惊”来表现成卒杀敌报国的勇猛。
E. 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班师回朝时谒见天子、获得奖赏。
(2)诗歌的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写出秋天的萧杀与空旷。
B.颈联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表达出诗人长年飘泊孤独悲秋之情。
C.尾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饮,时世艰难是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D.本诗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
全诗画面凄凉,不见亮色,语言凝练,情感深沉。
13、下面对《离骚》片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A.开头叙说父亲赐给自己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使命感。
B.诗人没有满足于先天的内在美质,还坚持后天的德能修养。
C.诗人写披挂佩戴香花香草的目的是表达对完美仪表的追求。
D.诗人深感光阴飞逝,时不我待,“恐”字充分表达了焦虑。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小题。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几句诗表达好在哪里?(2)在此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15、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1~3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身..(托身)为贾.(商人)人妇命.(题名)曰《琵琶行》B.转徙..(迁移)于江湖间是.(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C.出官..(京官外调)恬.(安静)然自安,感斯.(这)人言D.因.(因此)为.(作)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听其.声问其.人②遂命.酒命.曰《琵琶行》A.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3)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是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B.感斯人言C.本长安倡女D.凡六百一十六言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春意阑珊”,暮春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对《蜀相》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本题考查赏析《蜀相》这首诗的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B项错在“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首先要读懂全诗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由近到远地描绘景象,用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反衬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