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15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
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5.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C15. 相同点: 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
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抒发的感情相同。
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
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
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
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
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
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
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 律诗B. 小令C. 古体诗D. 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 “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 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1)A(2)D(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
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故选A。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错误。
“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
日光、秋云、天空、大海,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⑴A;⑵D;⑶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复习?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时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难题之一。
从近三年的考查情况看,诗歌鉴赏题一般出两道题:第一道题是四选一的选择题,第二道题是简答题。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大部分考生得分均不够理想。
下边笔者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道题的备考。
这三个方面是:古代诗歌鉴赏题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复习。
一、古代诗歌鉴赏题考什么古代诗歌鉴赏题考什么?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课程标准的角度,一个是《考纲》的角度。
(一)课程标准的角度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古代诗歌鉴赏题有四个考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考纲》的角度从《考纲》角度看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点可分两类五点:1. 考查诗歌的艺术特色,有三个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 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两个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歌鉴赏题怎么考从近三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情况看,诗歌鉴赏题一般出两道题:一道四选一的选择题,一道简答题;诗歌鉴赏题赋分3分,简答题赋分6分,共9分。
选择题四个备选答案的设题角度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答题有四个设题角度,每年根据所选诗歌特点只考查某一角度。
简答题的四个角度分别是: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下边分别说说。
1. 形象类考题。
这类考题可分三类: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考查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在这三类题型中,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是考查的重点。
这两类题型对应的诗歌分别为:写景诗和写人诗。
2. 语言类考题。
这类考题也可细分为三种:炼字类考题、炼句类考题、语言风格类考题。
在这三类考题中,一般以前两种为常见考题。
3. 表达技巧类考题。
这类考题可细分为四类:表达方式类考题、表现手法类考题、修辞手法类考题和结构技巧类考题。
四类考题中,前三类是重点,是常考题型。
4. 思想内容类考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全) 高考诗歌鉴赏的复一、高考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题在高考考卷上的结构及设题1.诗歌鉴赏题一般在高考试卷结构上属于第Ⅱ卷第四大题第2小题,分值在6-8分左右。
2.设题形式:主要是主观题,用文学评论的笔法赏析、评价。
①设一道题(短评式):从整体上赏析一首诗,选取最突出的写作特色作评论点,答案要点主要有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两个着眼点。
②设两道题(简答式):往往一题考思想内容,一题考艺术形式。
三、古代诗歌的主要类别:1.送别诗古人离别之际,折柳相送,设酒饯别,吟诗话别。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基本主题是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景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等。
2.怀古诗怀古咏史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内容特点是忠君报国,爱国忧民,XXX等。
情感倾向是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运用的手法多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任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等。
3.思乡诗古人或旧宦在外,或流离漂泊,或旧戍边关,总会激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
这类诗词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亲念友,或写征人怀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等。
4.战争诗边塞战争诗词代表人物是高适、XXX、XXX。
形式标志是标题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基本主题是表达建立功业的渴望和XXX的决心,倾诉山河沦丧的痛苦和报国无门的怨愤,吐露久居边关的乡愁和归家无望的哀痛,铺陈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代诗歌,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古代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课堂讲授: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
5. 比较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与分类介绍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历程阐述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格律、韵律、意象、情感等讲解古代诗歌的分类: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等2. 第二课时: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举例说明各种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3. 第三课时: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步骤:理解、品味、感悟讲解如何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4. 第四课时: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分析几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5. 第五课时:古代诗歌的综合鉴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全面的鉴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互相交流学习七、教学资源与手段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古代诗歌的相关内容2. 教学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作为教学案例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古代诗歌鉴赏实例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八、教学环境与条件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齐全3. 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古代诗歌鉴赏材料九、教学策略与措施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3. 比较鉴赏: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古代诗歌的鉴赏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十、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提问:教师应及时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4.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十一、教学拓展与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①,高飞还故乡。
【注】①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
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
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阅读各类题型解法命题角度(一) 形象类考 点思考 角 度典 题 示 例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形象外在形象:身份、职业、习惯、相貌、年龄等;内在形象①(对家人)品质:例句+结合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②(在工作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③(在生活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④(对朋友、上级、下属等)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⑤(对国家)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
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
本曲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独守闺中而思念情人的思妇:因情人远在天涯,“困坐”“数对”两句表现出思妇万般慵懒、无所事事,好似有摆不脱、丢不开之苦。
②爱怨交加的思妇: “俏冤家”三个字传神至极,把爱与恨交织在一起;表面上埋怨“绿杨”,骨子里却怨恨爱人不知早归,不珍惜爱情。
一个“偏”字,把少妇爱极而怨深的感情反映得淋漓尽致。
③孤独寂寞,形容憔悴的思妇:最后“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戴石榴花”两句借用汉代张敞为妻画眉的典故,将躁动不安的苦思托现出来,表现出少妇难以言状的复杂心理。
2.分析人物性格①(对家人)品质:例句+结合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②(在工作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③(在生活上)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2017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④(对朋友、上级、下属等)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⑤(对国家)品质:例句+刻画人物手法+个性。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对家人)对兄弟重情重义:“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义重;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②(对生活)乐观、旷达、洒脱:第二句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从标题看出苏辙又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离别而泪沾双襟!③(对国家)爱国情怀、识大体:弟弟“远适”是为了“要使天骄识凤麟”,希望苏辙能够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