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门诊的职业防护
- 格式:docx
- 大小:28.11 KB
- 文档页数:2
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策略口腔科护理人员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一类,平时工作中直接接触到患者的口腔,容易受到口腔分泌物、感染病原体等细小颗粒的污染,存在着职业危险性。
本文针对口腔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防护策略,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一、职业危险因素1. 高频率的手工功,职业性疾病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重复同一动作会引起手腕、手臂、肩部等部位的疾病。
2. 长时间站立或坐姿工作容易引起颈、肩和腰椎病变,长时间保持相同肢体姿势也容易导致骨骼肌肉疲劳和僵硬。
3. 口腔科护理人员接触患者的口腔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会带来高风险的接触液体的危险,如对患者的支气管镜检查、牙科手术、牙龈炎护理等工作中,可能会受到血液、体液等传染病毒的感染。
4. 声音噪音,口腔科护理人员常常需要面对各种镊子、钳子、吸管等工具的噪音与高频震荡,这些声音能够引起听觉疲劳和收缩性听阈上升,严重还可能导致耳聋。
5. 温度环境,口腔科手术及其他医学操作很多都是在空调房间中进行的,长时间在空调房中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导致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引起身体易感性。
二、防护策略1. 训练良好的技能,技能的运用是口腔科护理人员快速通行扩散口腔领域的重要条件,掌握好各种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同时也能够减少手工操作频率,减少职业危险因素。
2. 合理的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相同肢体姿势和站立或坐姿工作,要经常调整个人的姿势、站立或坐姿姿态,并在工作间隙进行散步或伸展运动,切勿强制忍受过度劳累或疼痛感。
3. 处理好接触患者的口腔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危险物质,在接触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佩戴手套、口罩、眼睛护目镜等,以废液处理为重要途径,及时去除口罩灰尘及时更换装置。
4. 保护好双耳,让专业耳塞随身携带,并佩戴上常用的耳罩,在工作间歇时保持尽量远离工具噪音的驾驶席。
5. 创造人性化的温度环境,改善空调房的气氛,降低空调房的温度,使装置环境适应职业危险因素,同时利診人員要多晒晒于阳光,增加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抗病力。
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策略口腔科护理人员是医疗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为患者提供口腔健康护理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口腔科护理人员面临着种种危险因素,包括感染传播、职业暴露、职业性呼吸道疾病等。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口腔科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策略,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健康安全。
1. 感染传播口腔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患者的口腔分泌物,存在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危险。
一旦接触到带有病原体的分泌物,就有可能造成感染传播,导致自己感染或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患者。
2. 职业暴露口腔科护理人员工作中需要频繁使用尖锐器械,如针头、吸引器、牙科钳等,存在被刺伤和割伤的危险。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不仅可能导致伤口感染,还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3. 职业性呼吸道疾病口腔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长时间接触粉尘、化学药剂、致敏物质等,存在患上职业性呼吸道疾病的危险。
长期接触这些有害物质可能导致鼻窦炎、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1. 规范操作流程口腔科护理人员在工作时应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避免和患者的血液、体液直接接触。
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加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口腔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始终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止被血液、体液污染。
在处理污染物品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职业暴露。
3. 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口腔科护理人员应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性疾病和职业暴露,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和防护。
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健康问题,降低职业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4. 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口腔科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教育培训,了解最新的防护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意识,学习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方法。
口腔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存在一定的职业危险因素,但只要采取正确的防护策略,就能够有效降低职业危险因素的影响。
口腔科护理人员需要时刻关注自身健康安全,提高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健康。
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措施【关键词】口腔科;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口腔科是一个高危科室,患者就诊时间长,复诊次数多,且绝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一般情况下患者未做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血液性传染病的筛查。
职业感染传染病的病毒和细菌主要包括血液传播的病菌HBV、HIV、HCV- 。
而医护人员每天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接触一些有害气体、液体,因此我们应善于识别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1 生物因素防护1.1 直接感染口腔医护人员在双手操作过程中频繁使用锐利的器械、注射器,口腔器械HBsAg污染严重为37.5%,80%以上的临床医护人员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乙肝病毒(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平时工作中应着装整齐,穿圆领或立领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双手操作时需戴口罩,必要时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
熟练掌握口腔科各种器械的使用技巧,运用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禁止医护人员用手去拔注射器针头及运输未盖帽的针头,禁止用双手重新盖上针头帽,注射器使用后立即毁损放人锐器收集箱。
口腔治疗操作完毕后迅速卸下车针,并且要从车针根部将其卸下,以免在操作中划伤手。
清洗、整理、器械时应围好防水围裙、防水护袖,戴上口罩、双层手套。
分拣器械时,锐利一头放在一起,尤其是小锐利器械如:车针、扩大锉等用镊子分拣,按照“双消毒法”工作流程分类清洗灭菌。
如工作中不慎被锐利器械刺伤应立即向离心方向挤压伤口,使血液流出、皂液清洗伤口,流水冲5 min,0.5%碘伏擦洗伤口10 min,消毒敷料覆盖伤口,最后上报主管部门,根据情况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疫苗。
1.2 间接感染口腔治疗中患者的唾液、血液、致病菌在涡轮机或超声洁牙机等器械高速旋转下,引起微小飞沫和气溶胶以感染性气雾形式悬浮于空气中,污染室内空气和周围环境,因此建议患者治疗前用1%过氧化氢或0.25%氯已定消毒液15~20 ml含漱1 min后再行治疗,降低污染量。
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防护策略
1由口腔科护理人员处于的职业暴露风险
作为口腔科护理人员,我们处在一定程度上的职业暴露风险,无论护理人员处于围绕患者,设备由前期准备临床护理,或进行治疗和治疗后护理,都可能暴露病毒或其他感染性疾病。
除了病毒感染外,护理人员也面临其他职业暴露风险,如化学品、放射性物质或辐射性材料,及供应的物质的潜在的污染物。
职的可能发生机械伤害,如劳损和关节损伤,因使用劳动强度大的工具和器具,经常重复同样的动作,或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
2防护策略
为了解决上述潜在暴露风险,口腔科护理人员应定期接受必要的体检健康检查,以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减少这些职业暴露的风险。
此外,口腔科护理人员应避免穿着衣服或表面暴露感染到病毒,应使用防护服和其他防护装备,以减少可能的暴露。
除此之外,护理人员也应该遵守工程解决方案,以限制用于治疗的设备和药物带来的可能暴露,提供足够的空气流通,以及有效地清洁每个病房空间。
口腔科护理人员应认真完成护士培训,以便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以便与病人进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另外,他们还应该学习正确的救护技术,例如正确的清洁和处理病人出血,以降低感染风险。
以上就是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对应防护策略概述,口腔科护理人员应加强防护意识,谨记妥善保护中自身安全,避免暴露在病毒或其他感染性疾病中。
口腔科职业防护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口腔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因此,口腔科医生的工作强度逐渐加大,职业风险也相应提高。
为了保障口腔科医生的职业健康,提高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口腔科职业防护措施。
一、加强职业培训口腔科医生应积极参加各类职业培训,了解和掌握口腔诊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培训内容应包括:口腔科基本操作技能、消毒灭菌、职业安全防护、急救知识等。
通过培训,提高口腔科医生的职业素养,增强防护意识。
二、规范操作流程1. 严格遵循口腔诊疗操作规程,确保每一步操作都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2. 做好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3. 使用防护用品,如防护眼镜、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止病原体传播。
4. 注意患者血液、唾液、口腔分泌物等体液的飞溅,佩戴防护面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5. 定期检查和维护诊疗设备,确保其安全性能。
三、加强个人防护1. 口腔科医生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手部清洁。
2. 在诊疗过程中,遇到患者有血液、唾液等体液飞溅的可能时,应佩戴防护眼镜、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3.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等体液,必要时使用隔离物品,如隔离垫、隔离膜等。
4. 穿戴合适的防护服装,如隔离衣、防护服等,防止病原体传播。
5.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提高免疫力。
四、建立完善的防护制度1. 口腔科单位应制定完善的职业防护制度,明确防护措施和要求。
2. 定期对口腔科医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3. 加强口腔科医生的心理健康关怀,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4.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在发生职业暴露时能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危害。
五、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1. 口腔科医生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2.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合作,共同提高口腔诊疗水平,降低职业风险。
3. 与国内外同行建立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借鉴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的防护经验。
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策略口腔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常面临着各种危险因素,例如感染风险、化学品接触、辐射等,这些危险因素对于口腔科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正确的防护策略对于保护口腔科护理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危险因素1. 感染风险口腔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与患者的口腔直接接触,可能会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感染风险更加突出。
2. 化学品接触口腔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使用大量的消毒液、药物和其他化学品,长期的接触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如呼吸道刺激、皮肤过敏等。
3. 辐射在口腔科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X光检查,长期接触辐射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如白内障、皮肤损伤等。
4. 姿势不良口腔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长时间保持特定的姿势,如俯身、弯腰等,这可能导致颈椎、腰椎等部位的疲劳和损伤。
5. 噪音口腔科工作环境中常常伴有高噪音,长期接触可能会对听力造成危害。
二、防护策略1. 个人防护口腔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首先应该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具,避免与患者口腔分泌物直接接触,减少感染的机会。
使用化学品时要注意避免接触皮肤和呼吸道,必要时要佩戴防护服。
2. 定期体检口腔科护理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保障身体健康。
3. 防护措施在口腔科工作环境中,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如加强通风换气、使用辐射防护用具、减少噪音等,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
4. 健康教育口腔科护理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健康教育,了解各种危险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并学习正确的防护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口腔科护理人员应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的持续工作,减少姿势不良和噪音对身体的损害。
6. 心理健康口腔科护理人员在面对患者时,常常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应该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保持良好的心态。
口腔门诊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规范职业防护:医务工作者在医疗,护理等临床工作中对带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等传染病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器械等所致污染的预防规避。
1.基本要求1.1应进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知识,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与管理,每年至少考核一次。
1.2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掌握个人防护方法,遵守操作规程。
1.3应将防护措施落实到治疗的每一个环节,每月进行一次抽查。
1.4口腔放射工作人员应进行卫生防护培训,操作应符合hj1198的规定。
1.5应定期体检,至少每年一次,并做好计划性免疫。
2.环境条件2.1口腔门诊应设置诊疗区,清洁区和污染区。
2.2口腔诊室环境应清洁,且符合下列要求:a.诊室应早,中,晚定时通风;b.空调内机应定期清洗;c.每季度测定空气中菌落数,检测指标按照ws/t 368执行。
消毒后空气中的菌落数应符合ws/t 368的要求。
d.每次诊疗完成后,口腔综合治疗台,开关等应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或一次性消毒湿巾擦拭干净。
e.口腔综合治疗台应定期进行管道消毒及诊疗用水的菌落数检测,其操作流程应符合db52/t1696的要求;f.保洁员应在每次诊疗结束后清理牙科综合治疗台痰盂内的血迹和痰迹。
3.防护要求3.1设施设备3.1.1口腔器械,牙科手机,口腔材料等应在使用前经过彻底的清洗,消毒,灭菌,做到一患者一用一消毒;消毒,灭菌过程应符合WS 506,WS/T 367的要求,每月应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检查,监测。
3.1.2治疗操作前,在医生手可接触的区域按DB52/T 1362的要求贴隔离保护膜,做到一人一用一更换。
3.1.3水龙头应为非手触式水龙头,抗菌洗手液应为挤压式或脚踏式。
3.1.4治疗时使用高速吸引装置,阻碍唾液飞溅,必要时加用橡皮障隔离。
3.1.5光固化灯的光纤头不应直接接触患者口腔,应配备专用一次性光固化灯灯膜,一人一用一更换。
3.1.6一次性医用物品应在有效期内且未被污染的情况下使用,一人一用一更换。
口腔科门诊个人防护工作制度
一、各类人员都要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在进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二、医务人员须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物质。
接触这些物质时,应当采取防护措施,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三、诊室应配备充足安全的防护用品,供工作人员使用,洁污不得混放。
四、小心处理锐器,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锐器盒,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回套针帽等危险动作,防止锐器刺伤。
五、操作前后均应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
六、操作后及时处理污染场地,不得留给他人处理,禁止用污染的手接触机器开关和清洁区及清洁物品。
七、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XX省立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和报告。
八、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工作人员不得在室内停留,以防引起电光性眼炎和皮肤炎。
九、用过的污染物品或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严
格按照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口腔科门诊的职业防护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被
国内外同行所重视。
口腔科与一般科室不同,患者多,流量大以及诊疗工作的特殊性,口腔
科的操作基本上都在患者口腔内进行,医护人员的手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口腔黏膜接触频繁,加上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仍需加强,这些都可使医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
另外,
口腔科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一些有毒物质,加上口腔科特殊器械的使用,会危害医护
人员的健康。
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做好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不
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同时保障了患者的就医安全。
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学习
并经常提供外出参加学习的机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
要求,认真学习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消毒技术规范》以及有关法规文件,建立医院感染办公室和医院感染委员会,专人负责检查感染管理工作。
并建立口腔科微
生物监控制度、保洁工作制度、清洁消毒工作程序、个人防护制度、职业暴露制度、医疗废
物的分类、收集、运送及登记制度。
2:加强人员培训
定期对口腔科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无菌技术操作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工作
人员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3:免疫预防
目前丙肝、艾滋病尚无疫苗。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职业性感染乙肝的几率最大。
因此,医护
人员要积极接种乙肝疫苗,使之对病毒产生免疫力。
4: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一套用品只限于一个患者使用,无菌物品即开即用,用后由护士
及时回收,并严格按医疗废物分类要求进行分类、收集,统一处理。
5:手部清洁
因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能去除手上大部分暂留的微生物,规范的洗手可以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因此要求每位医生在为每位病人诊治前后或手直接接触可能被血液、唾液、呼吸道分泌液污
染的物品后,必须进行常规的洗手;在诊疗操作过程中手套穿孔而致手部污染时,应及时脱去
手套,用肥皂于流动水下洗手,每次洗手时间约为2min。
如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洗
手后必须再用5000mg/L碘伏消毒液搓洗5min,最后用流动水洗净。
6 :耐高温高压器械
每次使用后的器械置于500mg/L有效含氯消毒液中加盖消毒30min,然后放入酶洗液中彻底
清洗,再于流动水下冲洗干净,然后晾干,最后进行独立包装,统一送供应室进行高压灭菌
高速手机部件、低速手机部件每次使用后要继续运转20~30s,以排出内腔水和汽,同时也
能将进入轴承、气路的污染物自然排除,然后再进行清洁,抹干,放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内
进行灭菌。
不耐高温高压的器械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处理。
浸泡时间规定>10h,物品必
须完全浸没,并登记浸泡的起始时间,器械从消毒液中无菌取出,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后
再使用,或者用无菌纱布抹干后置于无菌容器中备用,修复技工室物品管理,修复技工室的
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用种修复体,每次使后均置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消毒
30min后,流动水下清洗干净,晾干,放于清洁容器中保存备用。
7: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空气污染
口腔科诊室布局应简洁、方便、美观,要保证诊室室内与室外的通风,自然通风不良则必须
安装足够的通风设施(如利用排气扇等)。
通风可调节室内空气和温湿度,又可减少空气污染。
温度一般调节在18℃~22℃,相对湿度为50%~60%为宜;采用湿式打扫,尽量减少灰尘
飞扬,用0.5%的过氧乙酸拖擦地面,有效地降低诊室内空气中的细菌密度,减少病菌的传播。
上班时间定期进行动态空气消毒,每次消毒1h,配合开窗通风,另加晚上静态臭氧进行空气
消毒1h,以确保空气中菌落数符合标准,每月进行空气监测1次。
环境表面每天工作结束后,对每个诊疗单元,以及在诊疗过程中,被患者血液、唾液或其他分泌物污染的工作台面等均
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周另再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洁消毒。
另外,诊室要适度的光线,部分口腔科患者使用麻醉药,要有充足的自然光源,才能观察患者脸色及唇色的变化,脸色
有无苍白,肢端有无发绀,额部有无出汗等。
8:汞污染的防护
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戴口罩、手套,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汞,加强诊室通风换气,减少空气
中的汞含量,银汞必须在通风的环境下调和,储汞瓶严密封闭,以防汞蒸发。
诊室地面、墙
壁保持光洁,从口腔内清除的银汞合金碎屑应保存在装有水的容器中回收处理,对医护人员
进行体内汞蓄积量的定期测定。
9:加强防护,规范操作,以防损伤
医护人员应正确穿戴工作服,帽子、口罩在接触患者血液、唾液或处理患者用过的敷料器械,包括检查所有口腔病损时一定要戴手套,洗刷器械应戴厚手套。
必要时戴防护眼罩,戴防护
眼罩可防止飞沫的危害,起到防止碎屑、唾液、飞溅的化学物质的危害作用。
灯架、手柄、
头托、托架等处用防护罩,防护罩定期拆下,用0.5%的过氧乙酸浸泡30min后清洗。
掌握各
种器械的使用技巧,运用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防止锐器损伤。
取放玻璃制品时要轻拿轻放,回收清点金属器械时要戴好手套,以免刺伤。
一旦发现皮肤有破损,应立即挤压受伤部位,
排出部分鲜血,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用流动的自来水清洗,碘伏涂擦伤口。
上报有关部门,做必要的处理。
讨论: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问题涉及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全面进行
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综合管理和质量监控,以整洁舒适的环境为基础,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为
重点,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为关键,狠抓落实定期检查,使口腔门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
护迈向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