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酸化工艺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37.00 KB
- 文档页数:46
采油酸化工艺技术在区块原油开采过程中,经过前期的射孔压裂、试采后就进行长期的采液(油)过程,这过程中要不断地寻求产量的稳产、高产,这样不断给公司、企业带来持续、稳定、长期发展的需要,而我们目前对稳产、上产的措施办法主要有(1)不断地对注采井网完善,不断地调整注采量,使其达到注采平衡。
(2)对单个井的重新开采层或对现开采层进行重复压裂、堵水、调剖、还有酸化等。
而我们目前开采的区块稳产、上产措施也不外乎以上几种。
从今年初以来,通过与专家会谈讨论制定出一套系列措施方案。
包括:对姬44井区(树儿庄区块)的长2油层的配注进行了三次调整,分别为:姬44-C井、姬55-E井、姬52井、姬47-A井调配。
还对长4 55井、长6油层的配注量也进行调整,还增加树13的注水井,还有部分井的压裂:姬77-B井的长11压裂、姬51井的重复压裂、姬47-E 井爆燃压裂,还有部分井的酸化调整,而究其结果来看,大家有目共睹,截止目前增加20吨。
酸化是一种使油气井增产的有效方法。
这项工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它是通过井眼向地层注入一种或几种酸液(或酸性混合液),利用酸与地层中可反应矿物的化学反应,溶蚀储层中的连通孔隙或天然(水力)裂缝壁面岩石,增加孔隙、裂缝的流动能力,从而使油气井增产(或注水井增注)的一种工艺措施。
由此可见,酸化是一切以酸作工作液对油气(水)层进行的增产(注)措施的统称。
按不同的分类习惯和方法,可将其分成多类:1、按作业原理分类(1)解堵酸化靠酸液的溶解作用解除井筒附近地层内在钻井和完井过程中造成的损害,提高油气井的完善程度。
(2)深穿透酸华应用物理或(和)化学方法提高酸液在地层中的有效穿透距离,在较大范围内改善地层渗透性能,目前我们这酸化作业原理都起到了作用。
2、按施工压力分类(1)基质酸化施工时井底压力低于地层破裂压力(或闭合压力),酸液沿基质孔隙进入地层,溶蚀并扩大孔隙。
我们姬48-F井、姬44-G井、姬78-C井、姬55-A井、姬57-A井都是采用基质酸化。
酸化工艺技术酸化是实现油田增产、增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保护油层,提高酸化作业成功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酸化作用,必须依据油层特点以及酸液和添加剂的作用、性能,综合筛选酸液配方,使之与油层配伍。
精心组织施工,以达到解除油层伤害,恢复油井产能的目的。
否则,将进一步加剧油层伤害。
因此,弄清酸化过程中的油层伤害机理是十分重要的。
1酸化作业中油层伤害因素分析由于油层岩石成分、结构及油层流体不同,酸化作业中产生的伤害也不相同。
引起酸化伤害的主要原因是酸液与油层矿物不配伍产生二次沉淀;或酸液与油层流体不配伍产生酸渣;或使用添加剂不当;或酸化设计施工不当。
(1)酸液与油层矿物不配伍酸化是油田作业中.比较典型的化学反应过程,在中、高渗透性油田,其作业目的主要是洗井、解堵(消除泥浆污染或注水井中的污物、除垢等),对低渗透油层则主要是基质酸化,在酸化解堵作业中,可能发生井筒中污物的溶解,在基质酸化作业中,将发生油层矿物的溶解,但与此同时,由于有害副反应的存在,酸化作业往往伴随沉淀堵塞造成地层伤害。
地层中铁离子最容易形成沉淀,堵塞孔隙。
地层含铁矿物有碳酸盐岩(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等)、黑云母、黄铁矿、硫化铁、粘土矿物(绿泥石、蒙脱石、高岭石等)等。
它们以Fe2+和Fe3+的状态存在,对酸化作用影响很大。
土酸与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容易生成Ca玩,但如果油层有足量的Al3+可使CaF2溶解。
土酸与地层矿物反应将产生氟硅酸和氟铝酸,它们与酸-岩体系中的钾、钠等离于反应产生难溶的氟硅酸盐和氟铝酸盐沉淀,它们吸附在岩石表面,造成严重伤害。
同时,土酸与砂岩矿物反应产生水化硅(Si(OH)4)沉淀。
(2)酸液与油层流体不配伍产生酸渣当酸液与油层流体接触时,主要存在两种伤害机理,即微乳液的形成以及沥青烯淤泥的沉积。
根据原油重质组分的特性,可将其划分为石蜡质原油或沥青质原油。
沥青质原油中存在大量沥青烯,它们以胶态分散体系的形式存在,属非晶体。
水解酸化工艺流程工艺在厌氧条件下的混合微生物系统中,即使严格地控制条件,水解和酸化也无法截然分开,这是因为水解菌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水解能力的发酵细菌,水解是耗能过程,发酵细菌付出能量进行水解是为了取得能进行发酵的水溶性底物,并通过胞内的生化反应取得能源,同时排出代谢产物(厌氧条件下主要为各种有机酸)。
如果废水中同时存在不溶性和溶解性有机物时,水解和酸化更是不可分割地同时进行。
如果酸化使pH值下降太多时,则不利于水解的进行。
厌氧发酵产生沼气过程可分为水解阶段、酸化阶段、乙酸化阶段和甲烷阶段等四个阶段。
水解酸化工艺就是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可溶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质的过程。
一、厌氧酸化工艺的操作步骤1.进水调节与预处理:废水首先进入处理系统之前,可能需要进行初步的物理或化学预处理,如格栅过滤去除大颗粒杂物,沉砂池去除砂粒,甚至化学沉淀法去除部分悬浮物和金属离子,以降低对厌氧微生物的潜在毒性。
2.水解阶段:在厌氧反应器内,首先经历的是水解阶段。
复杂的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脂肪和多聚糖)在水解菌作用下,通过胞外酶的催化,分解为较小的有机分子,如单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等。
3.酸化阶段:经过水解后形成的有机小分子接着在发酵菌的作用下进行酸化发酵。
这一过程中,有机物进一步被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VFAs,如乙酸、丙酸等)、醇类、氢气和二氧化碳等。
同时,由于VFAs的积累,反应体系的pH值可能会有所下降。
4.控制参数:在整个厌氧酸化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操作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根据所采用的微生物类型(嗜温菌或嗜热菌),维持反应器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如中温厌氧反应器一般在30-40℃)。
pH值:适时调整pH值,使其保持在一个适合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水平,通常在6.5-8.0之间。
污泥负荷:控制进水有机负荷,避免过快的有机物消耗造成系统负荷过重,导致酸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