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
政治建设的波折历程[ 教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文化大革命”中我公民主和法制被任意踩踏的史实。
(2)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
(3)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期间我公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中心内容,进而认识推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1)收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期间相关踩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剖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公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收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接见或检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公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学习历史检查的一般方式。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需性和艰巨性。
(2)经过感觉今世中公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 教课要点 ]“文化大革命”后我公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 教课难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踩踏的原由。
[ 教课过程 ]课标要求:认识“文化大革命” 对民主法制的踩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需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公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推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教课过程:本课的学习任务:共同研究的问题:①“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受到哪些严重损坏?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公民主法制建设有哪些主要成就?需要掌握的重要历史观点:①“文化大革命”②十一届三中全会新课导入1954 年拟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是什么?1956 年我国达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初步成立起来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如何发展,这是摆在党和全国人民眼前的一个新课题。
本节课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波折发展状况。
新课学习政治建设的波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板书)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挫折(板书)1、中国共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板书)出示自学纲要:(1)时间、地址:(板书)(2)主要内容:(板书)①正确剖析了当时国内局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②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③提出了增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任务;学生活动:依据上边出示的纲要念书总结。
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教材分析【知识目标】《指导意见》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进而认识其转折意义。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内容分析】中共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但由于党内“左倾思想”的不断发展,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决策未得到贯彻。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而这一时期,恰恰是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种惨痛的教训又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使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开始了创新性探索,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是本课中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中国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生活发展完善。
【相关专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
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由此展开,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是在必修二专题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讨论的重要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自主预习】一.请自主学习教材第四专题第二课二.思考题目:1. 中共八大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做出了怎样的贡献?2.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受了怎样的挫折?3.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三.自主解答:1.列举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2.“文化大革命”中的“革命委员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互动学习】一.情景激趣观看老照片:“文化大革命”实景思考与判断:新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也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文化大革命”就是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严重倒退。
“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二.探索生趣主题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探究1:中共八大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1)分析了。
(2)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
①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②中共和各民主党派“”、“”③健全国际法制,做到“”、“”④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探究2:我们应当怎样评价八大的探索?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是正确的,使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主题二: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探究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思想因素是什么?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
探究2:制作“文革”大事年表。
探究3:讨论“文革”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
(1)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2)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破坏;(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探究4:讨论“文革”的实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主题三: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探究1:1976-1978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徘徊中曲折前进。
“徘徊”的原因是什么?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探究2:阅读下列材料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第2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骆楚明【课标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的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科学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难点:“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破坏 一、独学指导1. 知识指导政治建设的去这里成及其历史性转折2. 独立学习知识点一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 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1)召开 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提出加强 建设。
②提出加强 。
③重申与各民主党派 。
④健全国家法制,是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 。
⑤强调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3)意义 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 。
2、“文化大革命”1)原因导火线 。
2)发动的标志 。
3)对民主和法制的践踏①全国各地掀起造反派 ,全国陷入空前的社会大动乱之中。
②全国先后建立起新的权力机构—— ,形成了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 ,实际上是 。
③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遭到严重破坏。
中共八大的探索 文化大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内主要矛盾和任务民主政治建设 “革命委员会”体制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停止活动 政协停止活动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 1982年宪法 依法治国战略④遭到摧残。
⑤全国陷入严重的。
知识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背景1)“文革”结束后,由于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清理“文革”的错误,党和国家的工作2)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的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3)组织路线4)重大决策3.意义知识点三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1.目标2.成就(过程)1)1980年,邓小平发表的讲话2)1982年,审议并通过了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
第二节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转折【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点: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的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科学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难点:“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破坏。
【课前导学】【课堂探究】1、“文革”为什么会发生?(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2)林彪、江青等野心家的利用;(3)导火线: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2、“文革”对民主法治有什么危害?(1)革命委员会(政治建设大倒退),这个机构带有一定的专制独裁性质(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3)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第四届之间相隔了10年,第四届全国政协会议与第五届相隔了13年,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这第二点和第三点危害)(4)红卫兵运动对公民的人身基本权利的践踏(5)造反派夺权使党政机关瘫痪,整个社会就处于无政府状态3、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呢?民主法制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具体表现:①必须要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②国家决策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③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
4、从十年文革中获得了哪些教训?(1)坚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人民版历史必修1《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案现代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新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政治建设的基石。
而新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
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
与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二节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案课标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中共八大内容;1967年1月造反派夺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内容;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②理解:中共八大的意义;“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③运用: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方法。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的第二课,共四目内容,主要是在上一课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立的基础上,就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着重阐述了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变,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进程和确立依法建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平时的阅读,对本课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全面系统深刻的了解;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学生对视频、图片带有浓厚的兴趣,容易接受;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学生经过高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初步掌握了运用辩证地思维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但往往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中仍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培养学生全面学习、分析探讨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民主和法制被严重破坏和践踏的史实。
2.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所具有的转折性意义。
3.了解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1.搜集整理有关“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事例或资料,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政治建设出现严重倒退的原因。
并通过这一资料的收集过程,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从图片、资料中分析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通过自主动手绘图,概括这一时期民主建设的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革给民主法制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到他是一场内乱。
并从中感受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中。
【重难点】:重点:文革对民主法制破坏的表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难点:“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破坏。
【教法学法】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专题四第二节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2.掌握政治建设的历史性转折;3.理解政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2.1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2.1.1 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政治建设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历经长期的战争和动乱,国内政治体系严重废弃,政府机构运转不畅,人民的政治觉悟也相对较低。
因此,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重建政府机构,确保政府的高效运作。
2.1.2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推进,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的党内民主制度,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加强党的纪律和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此外,政治建设还包括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和政治素质。
2.2 政治建设的历史性转折2.2.1 政治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政治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决扫除一切阻碍党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因素,坚决纠正一切分散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做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而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2.2.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我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这一活动,我们深入基层和群众,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和利益诉求,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推动党的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师通过系统化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政治建设的历史曲折和历史性转折的过程和原因;2.讨论与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3.案例研究:通过研究实际案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实践;4.PPT演示:通过使用PPT演示文稿,讲师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和历史性转折。
四、教学评估1.完成课后练习题;2.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3.撰写小论文,探讨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程标准: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断发展完善完善,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初步建立起来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怎样发展,这是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本节课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情况。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70页,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板书】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新课: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板书】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内容:①国内形势、主要矛盾②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③健全法制④坚持民主集中制(3)意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师:背景: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初步建立起来了,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背景隆重召开。
其主要内容: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重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大会同时强调,在全党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师:八大的意义: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学习要求】
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史实。
2.运用史实来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如1982年修改宪法,提出“依法治国”等方面的史实。
4.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说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
【考试说明】
1、文化大革命
2、十一届三中全会
3、依法治国
基础知识回顾
一、文化大革命(1966—1976)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3.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二)、教训: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
三、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史实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法制建设方针。
⑵平反冤假错案。
⑶1982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4)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人物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2、意义: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材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
……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
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材料三民主和法制这两方面都要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
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
没有广泛的民主是行不通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邓小平
⑴材料一所说“文化大革命”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了怎样的严重的后果?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毛泽东错误发动;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推波助澜。
后果:党的领导被严重削弱,大批富有经验的老干部被打倒,党的组织严重涣散;国家的民主法制被践踏。
⑵为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加强立法,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制和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逐步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加强依法治国的力度。
巩固练习
【A级】
1.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文革”给我们的启示不包括( D )
A.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B.必须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
C.把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D.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B级】
3.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
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B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B.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包括( A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它确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D.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C级】
5、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D )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6.某镇政府修筑公路时,需占用一村民的承包地。
在没有与该村民达成有效补偿协议的情况下,便组织人员将其承包地上的庄稼毁掉。
该村民要求镇政府对此事予以合理解决,但未得到答复。
于是,该村民向县人民法院提出了行政诉讼,将镇政府推上了被告席。
法院经过认真的庭审调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对原告作出合理赔偿。
这一事实不能表明( D )A.政治滥用职权会损害群众切身利益 B.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C.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依法受到保护 D.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受人民法院监督7.云南省富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
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
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那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D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