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2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24.50 KB
- 文档页数:14
说明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简介 (3)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8)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9)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10)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18)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 (24)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31)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31)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4)第三节社会行为 (40)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3)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4)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7)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51)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51)第二节细菌 (53)第三节真菌 (56)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64)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65)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69)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72)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73)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73)第二节从种到界 (77)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80)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83)说明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供中学生物教师在八年级上学期教学时参考。
二、本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
为了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教科书,在本书的开篇安排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简介》,就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编写方式作了说明。
在单元的开始有单元说明。
各章都设有本章提示。
每一节都由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参考答案和背景资料等几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包括正文中学生活动讨论题的答案、技能训练的答案以及练习的答案等。
三、本书的主编是朱正威、赵占良。
编写人员是赵占良、李新花、王伟光、鲍平秋、张怡、吴成军。
责任编辑是王真真。
四、为本书绘制插图的是张傲冰。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课前准备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所实验。
四、课时分配三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二、蚯蚓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1、观察并说出陆地各种环中的动物以及它乌的运动方式并进行想像。
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4、观察分析课本上的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介绍并展示蚯蚓。
5、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片。
6、出示录像资料及观察的问题。
7、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推测和概括。
8、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归纳概括。
1、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情环节动物的主要持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动物栖息地的保护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观察有关免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免的外部特征。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独特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主要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激发同学们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热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
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或图片。
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
(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教师:请问“生物的多样性”这个词侧重于哪个字?学生:“多”字。
教师:那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内容呢?“多”的意义何在呢?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
请注意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投放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如下:画外音:“自然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生物。
”画面中出现: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学生: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
教师: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多少种生物?学生:近十种。
(注意:可适当的增加播放次数)教师:自然界里的生物远不止这些,到底有多少,请同学们看书P90页图表。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降水类型》十分钟片段教学设计长沙市北雅中学杨光唐一、基本说明1模块初中地理2年级七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章节第四章第二节5学时数 10分钟片段教学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深刻理解降水的形成条件。
(2)掌握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成因。
(3)能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降水类型?并能简要分析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课前提供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的使用说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自主学习任务、知识呈现、诊断评价、课后反思几个学习环节先自主学习,尝试完成课文活动及练习,检测自己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深刻理解降水的形成条件及掌握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成因,能联系家乡的实际,体验到水资源的珍贵性;从中领悟和培养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降水的形成条件及三种主要降水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2、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降水是组成气候的主要要素之一,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强,鉴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降水教材也只选讲有关最基础的知识,而其中的主要降水类型,教材讲了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降水的测量方法,由于是十分钟片段教学,本节课只选将了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
因此本节课设计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平台。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②掌握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成因。
难点:①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②掌握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成因。
(3)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活动及学案的设计。
学生:预习教材,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学习环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三课时自学内容: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三课时学案自学目标:(1)阐明兔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强化“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自学重点、难点:1.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关注动物的栖息地自学过程:学习任务一:举例说出家兔适应陆生环境的特点(1)、观察兔的外部形态特征,思考兔毛的作用。
(2)、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前后肢的长度,推测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3)、观察兔的牙齿并与狼的牙齿作比较,思考牙齿的不同与食性的关系。
(4)、家兔的内部结构:与人体相比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相似吗?这说明了什么?兔的消化道与人体有什么差别这说明了什么?学习任务二:总结家兔与陆地生活适应的特点,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家兔与陆地生活适应的特点有哪些?2、与兔相似的动物有哪些?3、结合内容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学习任务三:动物栖息地的保护1.陆生动物的生活需要哪些基本条件?2.保护动物栖息地有什么重要性?导学达标构建知网达标测试:1.兔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具有和的特征,因而属于动物。
2.兔的心脏分成四个腔:、、和。
血液循环包括和两条循环途径,为身体提供足够的。
3.对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来说,、和是基本的环境条件。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些动物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4.兔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其原因不包括()A.兔能适应陆地生活 B.体表有保温结构C.心脏和肺发达 D.血液输氧能力强5、鲸生活在海洋中,但它是用肺呼吸,而且是胎生、哺乳的,所以它应该属于()A.鱼类B.两栖类C.鸟类D.哺乳类6、、牙齿对动物的生存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生活在南极的海豹在冰下游泳时,隔一段时间就要用牙齿咬破坚冰,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海豹牙齿的损坏即意味着死亡的来临。
人的牙齿损坏以后,不仅影响食物的消化,而且会引起疾病,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师寄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通过对蚯蚓的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本节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说出陆生动物与陆地干燥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的特点。
2、描述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3、介绍家兔的形态特点和饲喂方法。
二、导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对水生动物的学习,知道了水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那么,陆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它们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三、合作探究(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教材第12-13 页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2、3、4、(二)蚯蚓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14—15 页“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及生活习性。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有什么作用;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
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2.使学生能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模仿蚯蚓饲养方法养殖其他小动物,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蚯蚓的饲养活动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的成功喜悦心情。
情感目标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2.实验完毕,将蚯蚓放归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种生物的生存权力。
●教学重点1.阐明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谈话式、启发引导式、演示式。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蚯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教学录像或教学软件;其他的环节动物的录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放大镜、棉花、清水。
2.学生准备:(1)课前两周(或更长时间)饲养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2)玻璃板、糙纸,饲养装置(取无色透明塑料筒或玻璃缸)。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检查学生教具,直接导入新课教学]采用直接导入式。
首先要求各小组拿出自备的教具以便于教师检查或调整。
检查过程中,对于实验装置制作优秀,有创新的小组要给予表扬,同时,教师还应将合理的实验装置在全班演示,以便于学生课下交流。
教师分发实验器材。
然后采用谈话式请各小组将饲养蚯蚓这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想到的或用其他方式查询到的关于蚯蚓方面的知识与全班进行一下汇报交流。
师生可做如下活动:教师:同学们已对蚯蚓进行了两周左右的饲养和观察。
现在,咱们还是用老办法,从第1组到第12组,按顺序向全班汇报交流饲养和观察实验情况。
第1组:我们组观察到蚯蚓的体色是暗红色的,整个身体由一节一节的体节构成,在身体前端还有一个像指环一样的结构……第2组:我们发现蚯蚓白天钻在土壤里,晚上才出来觅食,它把大点的腐烂树叶拖进洞中,但排出来粪便却像土一样……第3组:我们组还查阅了资料,知道了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第一,蚯蚓能钻洞松土,肥沃土壤;第二,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高,能吃,是我们的食物;第三,蚯蚓还能处理有机废料,是清洁工的好朋友;第四,蚯蚓还可以作养殖行业的饲料,是养殖工人的好朋友……第4组:我们组观察到…………待小组汇报交流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下一环节的观察。
观察之前,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第15页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
观察完毕,全班交流观察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点拨。
例如,师生可做如下交流:第1组:我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腹面,腹面不像背面那样光滑平整,那就是刚毛。
教师:完全正确。
那么刚毛对蚯蚓有什么作用呢?请你们思考一下。
第2组:……我们发现蚯蚓的体表是湿的,因为干净的地方不明显,把它在有细细的沙土上就会沾满细土。
可是,为什么它的体表是湿的呢?为什么观察的时候还要用湿棉花轻擦它的身体呢?我们搞不清楚。
教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好!说明你们确实动了脑筋,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学习习惯。
就2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也提个问题,大家想想看,如果把蚯蚓长时间地放在干燥的环境中,蚯蚓会怎样呢?学生:会死掉。
教师:为什么会死掉呢?学生:长时间……嗯,可能是饿了也可能是渴了?教师:饿了,渴了怎么就会死呢?学生:……教师:大家还记得“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吗?至此,教师已经等于把答案告诉了学生。
相信学生可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准确答案。
[播放教学录像,继续深入分析]教师播放有关蚯蚓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的录像资料或教学软件,以起到充分肯定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而对蚯蚓适于陆地生活的特征做进一步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师生可做如下活动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刚才第2组的同学已经给咱们总结出来蚯蚓适于陆地生活的第1个特征,那就是:蚯蚓的体表有粘液,可以溶解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呼吸,所以,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借助体表进行呼吸(板书)。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蚯蚓的运动。
学生:它是靠刚毛运动的。
学生:不对!它运动的时候一收一缩,是靠肌肉收缩而发生蠕动的。
学生经过观察和争论,基本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要进一步引申,引导学生做更深一步的观察,最后分析、归纳总结出科学准确的结论,以培养学生的钻研知识,探究生物现象的刻苦钻研精神。
教师可以做如下引导:教师:现在我们来看蚯蚓的蠕动有什么特征。
学生:当蚯蚓身体变细的时候,身体就伸长;身体变粗时就缩短。
学生:缩短以后,身体后部就移动了位置,结果发生了蠕动。
教师:为什么身体能变细(或变粗)呢?学生:是因为肌肉收缩。
教师:既是肌肉收缩,那么请大家看老师做一个屈肘或伸肘的动作。
(教师做屈肘或伸肘动作)仅靠肌肉的收缩就能变细吗?至此,可能有少数学生能够答出环肌和纵肌交替收缩和舒张使蚯蚓发生了蠕动。
此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并要求其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知识来源,以使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然后,教师用体态语言进行讲解,如:可分别用左、右手代表环肌和纵肌,然后做交替收缩状,适当点拨学生以使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纵肌舒张,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
如果学生不能答出,教师也可就此课题要求学生查询资料或上网查询让学生讨论等,以培养学生拓展知识来源,学会课外搜集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阐明刚毛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关系。
培养学生全面地系统地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总结重点难点,继续推进新课]教师:刚才,我们对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现在,我们看看谁能准确地总结一下蚯蚓有哪些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请你来说一下。
学生:第一,蚯蚓的体表有粘液,可以溶解气态氧进行呼吸。
第二,蚯蚓没有发达的四肢,但有刚毛和肌肉可以发生蠕动。
教师:很好,该同学的总结完整吗?谁还有别的意见吗?请你来说一下。
学生:我认为除了以上内容之外,还有蚯蚓的身体是分体节的。
蚯蚓的身体分节与蚯蚓的运动有关,还可以增强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教师:很好,大家都要向×××同学学习,学习他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
好,对于蚯蚓我们就先探讨到这里。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资料。
教师播放有关其他环节动物的录像资料或教学软件(注:实在没有这些资料,教师可提前到小河采集水蛭,到沙滩捕捉沙蚕等),让学生观察。
教师:这段内容放的是其他的环节动物,同学们能看出来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吗?教师组织学生就近议论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学生:用口或吸盘捕食。
学生:都有发达肌肉,能够运动。
上述答案可能学生较为容易地就能观察并概述总结,可能环节动物的体表湿润这一点不大容易说出,教师应就蚯蚓体表湿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
[复习巩固新知识,简单小结结束][巩固练习]一、看谁选得对1.蚯蚓的生活习性是A.昼夜穴居B.白天穴居,夜晚爬出地面取食C.白天爬出地面取食,夜晚穴居D.昼夜在地面上生活,觅取食物答案:B2.蚯蚓前进时,首先是A.身体后部刚毛钉入土里,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向前伸长B.身体后部刚毛钉入土里,环肌舒张,纵肌收缩,身体向前伸长C.身体前部刚毛钉入土里,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向前缩短D.身体前部刚毛钉入土里,环肌舒张,纵肌收缩,身体向前缩短答案:A3.蚯蚓的呼吸靠()进行A.体表B.口C.肠壁D.肺答案:A4.将刚挖出的蚯蚓放到干燥环境中,不久便死亡的原因是A.它穴居怕光B.它神经系统受破坏C.无法呼吸导致死亡D.被饿死了答案:C5.蚯蚓能提高土壤肥力,是因为A.其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B.长期穴居使土壤增加了通气量C.它本身营养价值很高D.它能吃腐烂的有机物答案:A二、观察与思考1.有人趟水过河时,不慎被水蛭钉咬,若手用力往外拽则水蛭就会往里钻;若用手掌用力拍或给它的身体上撒些盐,过一会它就会自动脱落。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集中在身体前端,主要由咽上神经节、咽下神经节和围咽神经组成。
用手往外拽对其前端刺激强,而环节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灵敏,所以,越拽越往里钻;用力拍打则会使水蛭前部对外刺激的反应由于受力过强而受麻痹,结果,水蛭从身体上脱落;给其身体撒盐是为了增大体表粘液的浓度致使水蛭不能呼吸而脱落。
2.大雨过后,会看到有蚯蚓钻出地面,这是怎么回事?答案:大雨过后,洞中缺氧,蚯蚓钻出地面是为了呼吸。
●板书设计陆地生活的动物——饲养和观察蚯蚓一、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二、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1.体表有粘液,无专门呼吸器官——溶解空气中的氧进行呼吸作用2.体表有刚毛——辅助运动3.有发达的肌肉——环肌、纵肌交替收缩发生运动4.生活习性——穴居、昼伏夜出,以枯枝败叶为食三、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2.有口或吸盘用以捕食3.有刚毛或疣足,发达的肌肉用以运动。
4.体表湿润可以呼吸,无专门呼吸器官。
●活动与探究活动内容:为什么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
活动办法:1.饲养和观察蚯蚓。
2.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搜集有关蚯蚓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3.向农民朋友调查蚯蚓。
活动结果:写一篇题为“爱护蚯蚓”的小论文,字数不限。
●备课资料1.蚯蚓的呼吸过程示意图:2.蚯蚓的经济意义: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强土壤团粒结构,把酸性或碱性土壤改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疏菜和果树的生长。
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来饲养畜、禽和发展水产养殖业,都能取得增产、增肥的极好效果。
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因此,树叶、稻草、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纸、食品工业的下脚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
蚯蚓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消除环境污染。
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蚯蚓养殖工厂,并把蚯蚓养殖工厂称为“环境净化装置”。
由于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重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
因此,有些科学家们认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
人工饲养蚯蚓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事业。
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开展这项研究工作。
3.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实验蚯蚓是人类的朋友,是大地的开拓者,是土壤肥沃度生物学的重要标志,还是人类食品开发的目标之一。
此外,蚯蚓在生物演化史上还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许多形态结构,在更高等的动物身上,都得到了很多地反映,因此,学习关于蚯蚓的知识,研究蚯蚓生物学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