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 格式:ppt
- 大小:2.29 MB
- 文档页数:37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储层是指地下的含油、含气等可供开发利用的岩石层。
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油气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讨论储层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首先,储层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储层特征研究和储层模型构建。
储层特征研究通过物性实验、岩心分析、地震资料解释等手段,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特征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储层模型构建提供基础数据。
储层模型构建主要通过地质建模技术,将不同尺度的地质信息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三维储层模型,为油气储量预测、生产调整等提供依据。
其次,储层研究的前瞻主要包括储层改造技术和储层工程实践。
储层改造技术包括水驱、聚合物驱、CO2注采等多种方法,通过改变储层内的渗透性和孔隙度分布,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储层工程实践是指通过地质、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综合应用,将储层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实施,并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不断优化改进储层研究技术和方法。
储层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深水油气开发的迫切需求,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对复杂储层的深入研究,例如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储层。
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综合应用,通过地震资料处理、岩心分析、沉积学、地质力学等方法相结合,提高储层研究的精度和准确度。
再次,随着储层工程实践的不断推进,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模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提出更加可行的储层改造方案和生产优化策略,提高储层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总之,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储层研究将在未来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一、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及开题意义(一)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沉积相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引入地质文献,并认为相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
1838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
自此,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引用[1]。
沉积相的研究对象是沉积物,研究不同环境有何不同的产物及表现,以及如何从产物本身反演出过程和环境,也就成为有关沉积相研究的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根据[2]。
自Homes(1965)提出沉积体系概念以来,沉积相研究形成了又一个新高潮。
近年来,沉积体系的概念在层序地层和沉积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类型三角洲、深水沉积体系、不同类型河流沉积体系研究与相应砂体油气勘探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沉积学理论日益丰富和完善,研究技术和手段日益先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出现了一系列与沉积学相关的学科,如沉积动力学、成岩作用和成矿理论、层序地层学、构造沉积学、生物成矿作用的学说和储层沉积学、测井沉积学等。
随着沉积学的发展,目前已从对局部沉积环境的研究扩大到了对整个盆地范围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的阶段。
此外,随着仪器设备的日益更新和计算机的应用,对沉积学进行定量化研究己成大势所趋。
(二)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沉积相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沉积相研究正在努力赶上国际研究的步伐,在碳酸盐岩、湖泊沉积、潮汐沉积、风暴沉积及重力流沉积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18-21],同时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陆相研究方面业已形成特色[2]。
目前,沉积相分析有向纵横两方面并行发展的趋势。
纵向上研究逐渐深入,精细地质研究成为重点,随着油田开发程度提高,已开始砂层沉积微相的识别;横向上由单一分析向综合研究发展。
油气储层的研究内容及新进展摘要论述了我国采取“稳定东部, 发展西部”的油气战略后, 油气地质所面临的形势, 以及油气工业的发展对储层地质提出四个领域的挑战: 深部储层、挤压盆地储层、低渗透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 这些都是石油勘探开发中久攻不克的难题。
根据我国陆上东西部油气区的勘探开发实际和近年的储层研究实践, 文章系统多视角地分析了这四个难题, 并提出了相应客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储层地质深部储层碳酸盐岩储层低渗透储层正文:1 前言50 多年来, 我国石油工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勘探开发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发展, 尤其储层地质研究涉及广泛的领域, 包括不同盆地类型、不同沉积类型、不同沉积体系类型和不同油气藏类型。
从大型坳陷盆地、裂谷盆地至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 从淡水、微咸水、半咸水湖盆至含盐湖盆和湖泊与沼泽交替沉积盆地, 从陆相至海相, 从东部至西部, 油气储层地质研究为油气勘探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 世纪, 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大大增加, 石油储量的品质下降, 每年油气探明储量水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油气的大幅度需求。
八五和九五期间在“稳定东部, 发展西部”的油气战略方针指导下, 油气勘探不断有重要发现, 而十多年的勘探生产实际表明, 我们面临的油气地质条件较上个世纪更加复杂, 需要不断更新石油地质的观念和发展新的储层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 以提高勘探开发效益, 增加油气储量和产量, 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具体说, 在东部老油区, 目前还是我国的石油主要产地, 但是石油产量逐年递减, 发现的常规油气藏规模越来越小, 每年探明储量不断减少, 勘探领域走向难度更大的深层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
中部地区的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 是中生界大型平缓的陆相盆地, 河流砂体发育, 储层物性变化大, 非均质性强, 有大面积的低渗透油气储层, 储层描述和预测难度大。
西新区是发现潜在油气资源的地区, 也是大型油气田发现的地区, 但是地质条件复杂, 如前陆盆地, 储层受挤压强烈改造…1‟。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领域,低渗透储层因具有特殊的地质特性和工程挑战,其开发和利用成为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专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低渗透储层的低产特性、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对于该类储层的评价成为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篇论文的研究目标是系统地探讨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储层概述低渗透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的储层,其特点是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储层非均质性强等。
由于这些特性,低渗透储层的油气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
然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传统高渗透储层资源的逐渐减少,低渗透储层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地质评价、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三个方面。
1. 地质评价地质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
首先,通过地质资料分析,了解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等基本特征。
其次,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地震勘探等技术手段,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和预测。
此外,还需要进行储层物性参数的测定和计算,如孔隙度、渗透率等,以全面了解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2. 工程评价工程评价是针对低渗透储层的开发工程进行的技术和经济评价。
在技术方面,需考虑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增产措施等技术的适用性和效果。
在经济方面,需对开发成本、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还需考虑环境影响和安全风险等因素。
3. 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开发成本、销售收入、投资回报等经济指标的分析和预测,评估低渗透储层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同时,还需考虑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市场因素对开发效益的影响。
四、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以某低渗透油田为例,应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际分析。
首先进行地质评价,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和地球物理测井等技术手段,了解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其次进行工程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钻井、采油等技术方案,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碳酸盐岩储层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储集岩层之一,其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深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大,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全面评估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将从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储层损害机理入手,深入探讨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碳酸盐岩储层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受成岩作用和构造变形影响,具有孔隙度高、渗透性好等特点。
然而,由于地层压力、温度、化学作用等因素的影响,碳酸盐岩储层也容易发生溶蚀、孔隙结垢、胶结物侵袭等损害,降低储层的物性参数,限制了油气的产出。
我们将从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广泛盘点当前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的应用情况及研究成果。
在现有技术上,人们采用化学防护剂、物理治理技术、微生物修复等多种手段来保护碳酸盐岩储层。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还研究出了纳米技术、智能监测技术等新型保护技术,并尝试在实际油田开发中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深入分析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碳酸盐岩储层的保护技术必将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索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并积极推进新型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提高油气田开发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我将共享我对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我看来,碳酸盐岩储层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油气资源的综合开采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深入介绍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我相信读者对此话题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能够加强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的研究,为推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
低渗透储层试油工艺应用现状分析与发展探讨-企业管理论文低渗透储层试油工艺应用现状分析与发展探讨王超大港油田第六采油厂产能建设办公室天津300280摘要:石油行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低渗透储层构成比持续增大,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发意义。
对于这部分油层来说,其具有着地层致密性强、渗透率低以及岩性构成复杂等特点,并因此在实际试油方式、技术方面同常规储层试油方式具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本文中,将就低渗透储层试油工艺应用现状与发展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低渗透储层;试油工艺;应用现状;发展1 概述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油气资源需求量的进一步加大,我国在油气勘探方面也具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我国现有已探明的储层资源中,低渗透储层具有着较大的构成比例,部分油田构成比甚至已经达到了60%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能够以良好技术方式的应用做好该类储层的开发。
在对现有数据、研究资料进行结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识到低渗透储层储层具有着地层致密性较强、渗透率低以及岩性构成复杂等特点,正是这部分特点的存在,就使该类油层在试油方式、技术上同常规储层试油方式存在着较大的的差异。
同时,由于在地层勘探过程中,试油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需要我们能够通过先进工艺的研究与应用获得更好的勘探效果。
2 低渗透储层试油工艺应用现状随着人们对低渗透储层认识程度的增加,在对该类油层进行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其相关技术也在不断成熟。
并从射孔、测试、排液到后期的封堵形成了一系列的配套性技术方案,对低渗透储层石油开发的规范化发展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目前,有以下工艺在现今低渗透储层试油工作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2.1 射孔及多联作工艺在我们实际开展低渗透储层试油工作中,可以根据低渗透储层实际所处地区的情况在对其地质、成分等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射孔技术方案,通过该技术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在低渗透储层内形成适合的渗流通道。
在低渗透储层中,往往具有着较低的地层压力,而这也正是该类储层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能够对试油环节中射孔液对储层所具有的回压影响进行最大程度的降低,在实际开展射孔工作之前则可以首先对储层进行掏空,并对其进行测-射的联作处理。
收稿日期:20130216;改回日期:20130627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火山岩储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20100480344)作者简介:陈欢庆(1979-),男,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及天然气地质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研究工作。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13.05.002储层构型研究进展陈欢庆1,赵应成1,舒治睿2,孙作兴1(1.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摘要:从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构型的级次划分和构型研究的思路入手,结合笔者自身研究实践,详细介绍了目前储层构型研究的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的资料主要包括野外露头、现代沉积、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分析测试资料、岩心观察描述资料和油气田生产动态资料等。
目前构型研究以Miall 8种级次划分应用最广泛,油田开发中以五级或四级构型最常用。
储层构型研究中构型界面分析以及为这些界面所分割的不同级次单元是研究的两大方面。
通过储层构型模式的总结,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
对目前储层构型研究中所运用的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成岩作用、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储层构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构型界面;构型单元;剩余油;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35(2013)05-0007-07引言储层构型,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储层构型研究的本质是储层建筑结构的研究,而储层的建筑结构又主要包括不同级次储层界面及由这些界面所分割的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质体。
可以通过沉积、成岩以及储层隔夹层等的分析,实现储层构型的定性和定量表征。
169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油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促进我国油气逐渐进入高度成熟的勘测时期,并且也在逐渐开始了对岩性油气的探索。
现如今,岩性油气的探索在我国油气储层探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实现我国油气产量逐渐增加。
本文主要是从地球的物理、化学演变、层序地层学、计算机建模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油气储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索。
1 地球物理在油气储存研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油气储存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测井技术。
根据一位专家的研究表明,在对储存层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拟化为导电模型,运用导电模型来对储存层进行分析,用电阻与电阻的长度的乘积与电阻横截面积的比值、空隙度所得的值来表示油气储存层的性质。
专业人员还用这些值来判断油气储存层的性质,并且能够计算油气储存层对物质的透过的能力,从而能够计算出油气储存层对物质透过的系数。
张小龙等对刚果盆地、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盆地等几个地方的油气储存沉积的环境、沉积的性质合成为岩石的过程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得出了低孔低渗储存层应当采取何种测井类型,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的措施。
李然等初次讨论如何应用测井测量油气存储层的敏感性,并且从测井技术得到的数据结果中去分析15个岩性,并且根据物体的性质的数据为实验的基础,对油气储存层的敏感性质和各项性质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提出一系列数据去证明使用测井资料来大量估测油气储存层的敏感性。
在研究地震储存层时,以地震得出的数据信息为研究对象,并且从测井的过程、试验井的过程、地质探测的过程、采取油气的过程以及最后的油气的实验分析等各种各样的数据来分析储存层分布的实际情况、岩石层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岩石层厚度变化的情况、油气的性质、所含液体的流动情况等一项涉及范围广泛,内容极其复杂的研究性实验。
在对油气存储的早期时候都是利用地震的分析得出的数据和地震周围区域的地质分析数据为实验依据,并在对油气存储分布区域研究的时候采用地震地层学和程序学的研究方法。
从勘探领域变化看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地震储层预测就是以地震信息为主要依据,综合利用其他资料作为约束,对油气储层的品质参数,如几何特征、地质特性、油藏物理特性等,进行预测的一门专项技术。
随着非常规油气勘探技术的兴起,储层预测的内涵也得到了迅速扩展,已从储层品质预测扩展到源岩品质和工程品质预测。
前,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生产中储层预测的主导技术之一,它能较好地根据不同勘探生产阶段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类型、不同精度的储层预测成果,为油气勘探生产服务。
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对勘探领域变化背景下,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勘探领域;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引言:地震储层预测是以高分辨率地震和测井资料为基础,以地质与钻井资料为参考,波阻抗反演和属性分析为主要技术来进行的。
因此,波阻抗反演的效果和属性参数的运用成为储层预测的关键。
为了更好的对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基于勘探领域变化下,对其技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一、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一)地震裂缝预测技术裂缝预测技术的研究应用成为国内外储层及含油气预测的热门。
裂缝是碳酸盐岩、火山岩中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也是大部分非常规油气的主要存储地方,如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等主要以吸附和游离态储存在裂缝或孔隙中.岩石性质、不同受力类型等因素决定了裂缝的成因、产状、密度、大小、宽度、方向等呈现复杂多样性,这决定了裂缝预测的超难度和超复杂性。
地震裂缝预测技术的应用起步于计算岩石物理中等效介质理论的提出与应用。
等效介质理论将实验岩石物理模型微观的裂缝参数与地震波场表征的宏观介质性质有机的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多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方法和技术,如多波多分量技术预测裂缝、方位各向异性预测裂缝等.中石油将裂缝预测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列为“十二五”物探技术研究主要方向之一。
(二)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岩石物理分析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理论岩石物理模型的实际应用、理论模型与测井岩石物理分析的结合应用及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应用等三个方面。
我国粮食储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是世界产粮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做好粮食储藏工作意义重大,关系军需民食,也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兴仓储粮,并积累了丰富的粮食储藏管理经验。
《礼记·王制》篇“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
”《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粮食安全储藏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统计,全世界每年粮食霉变及虫害等损失为粮食产量的8%。
做好粮食储藏工作,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要有良好的仓房和配套设施,二是要有一系列较为先进的储藏保管技术,三是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今天我们召开以粮食储藏技术与管理为主题的首届论坛,并选在我国古代粮食储藏最早发源地之一河姆渡遗址(余姚)所在的省份——浙江省召开,具有特别意义。
这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精神要求,为推动粮食储藏技术与管理进步,搭建平台、研讨技术、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更好的汲取和借鉴国内外一切成熟有效的储藏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开创我国粮食储藏事业的新局面。
下面,我的发言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我国粮食储藏的现况千百年来,我国粮食供应经历了长期短缺的历史,粮食储藏条件较为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粮食工作,经过几代粮食人的努力,我国粮食储藏技术及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几十年来,广大粮食职工和粮食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刻苦钻研,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精神,为改变我国粮食储藏的落后面貌,为提高粮食储藏管理和科技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粮食储藏设施我国粮食储藏建设的五十年是飞跃发展的五十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我国粮食主产区多次出现的农民卖粮难、粮食部门收储难和粮食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从1991年开始,我国逐步进入了大规模粮食储藏设施建设时期。
1998年以来,我国建设的国家储备粮库,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建设内容最全、采用先进储藏科技最广泛的一次,实现了我国粮食储藏、运输、管理、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全国储备粮库布局,初步建立了较为合理的粮食储备体系。
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蔚远江 杨 起 刘大锰 黄文辉(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北京,100083)摘 要:通过对煤层气储层描述及储层评价、煤储层分布、预测及选区评价、煤储层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等方面的系统评述后认为,我国目前已基本掌握了煤储层地质特征研究和地质评价选区技术、煤层气储层工程技术和储层模拟软件系统,并在煤层气储层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但我国煤储层的构造复杂,煤层多强烈变形、煤层结构常呈碎粒状及糜棱状等,煤储层多为贫煤和无烟煤,呈“三低一高”(煤层压力较低、煤层渗透率低、在水压裂等强化措施下形成的常规破裂裂缝所占比例低;煤层普遍具有较高的吸附力)的物性特征,且变质程度偏高,高煤级煤(贫煤—无烟煤)占49%,独具“中国特色”。
进而讨论了当前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急待解决的8个方面的科技问题和难点,指出了在21世纪初叶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的7大发展趋势。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评价;预测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849(2001)01-0056-05 煤层气(或称煤层甲烷)是指与煤同生共体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在煤层之中,可从地面上进行采收的非常规天然气。
它是一种洁净的气态燃料和化工原料,在我国的开发程度较低。
煤层气的排采利用除去了煤层中的瓦斯气体,可减少煤矿开采中的灾害,减少因甲烷向大气中排放而产生的温室效应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变害为宝的新型能源矿种。
据初步预测[1,2],我国煤层气资源量为(30~35)×1012m 3,几乎相当于我国天然气的远景资源量;而在煤层埋深为300~1500m 范围内煤层气总资源量约为25×1012m 3,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我国煤层气勘探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地质选区及早期探采试验阶段,开始由预探评价向区域勘探过渡。
截止1999年10月底,全国累积实施煤层气钻井157口¹,主要分布在华北区、东北区和南方区,尤以华北区为多,而西北区较少,滇藏区尚无煤层气探井。
基于沉积过程的储层表征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秦国省;邹存友;赵亮;秦国利;吴文丽【摘要】沉积过程的分析是从沉积成因角度恢复和再现地质体的沉积演化过程,同时是阐明沉积地质体形成机理的重要研究手段.基于沉积过程的储层表征以沉积成因为切入点,通过合理的重建储层沉积过程表征储层,更有利于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近年随着沉积学的发展及相关学科科学技术的进步,沉积过程的研究呈现全面发展的态势:利用现代沉积提供的不同时段沉积影像资料,获取不同时期沉积特征进而重建连续的沉积演化过程;通过物理沉积模拟实验,在短时间内再现和重建沉积过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给定合理参数的前提下定量模拟沉积过程;利用露头结合探地雷达,精细刻画储层内部结构,进而探讨沉积过程理解储层形成机理;在地下密井网条件下,应用多井所揭示的沉积构型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结合地震连续切片成果,明确储层三维空间展布,在沉积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其演化过程.各种研究方法为储层沉积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各方法又存在其自身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储层沉积过程的研究应在完善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发展,综合多方面的资料,借鉴不同方法所给予的启示,最终合理的重建沉积过程更好的表征储层并揭示储层形成机理.%Sedimentary process analysis is to restore and rebuild sedimentary 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dimentary origin.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elucidat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reservoir.Taking the sedi-mentary origin as breakthrough point,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based on sedimentary process using the method of restoring sedimentary process to characterize the reservoir,this is more conducive to stud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servoir.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he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research of sedimentary process had all-round ing the images of present sedi-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to analyze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o rebuild continuous evolution process.Taking physical simulation to restore sedimentary process in a short time.Under the premise of giving reasonable parame-ter,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quantitative simulate the sedimentary process.In combination with ground pene-tratingradar(GPR), taking the outcrop to analyze reservoir internal architecture, using those results to rebuild sedimentary process and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ults of continuous seis-mic slice,the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in all directions is clarified under the analysis of architecture el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from wells.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s of sedimentology, the sedimentary process can be rebuilt.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provided the analysis of reservoir sedimentary process with technical support. However,each method has its own deficiencies and remains to be further improved.In the future,the sedimentary process analysis should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methods and use comprehensive data to rebuild the sedi -mentary process,which can well characterize the reservoir and revea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7(017)030【总页数】11页(P110-120)【关键词】沉积过程;储层表征;现代沉积;沉积模拟【作者】秦国省;邹存友;赵亮;秦国利;吴文丽【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东营257062;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东营257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沉积过程的重建和恢复对于理解沉积岩的形成、沉积相的展布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沉积路径体系”(sediment-routing system)研究的核心[1]。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探讨储层非均质性是原油储层在地层中的分布以及各种物性的变化呈现不均匀变化的现象。
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外在储层非均质性上的研究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储层流动单元、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随机建、模非均质综合数法及洛伦兹曲线法等方法。
本文主要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标签: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现状及发展引言我国的大部分油田目前都处在二次开采的后期阶段,油田的含水率逐渐增高,开采难度也越来越大,油田的采收率也越来越受到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油田开采的进行越来越突出。
而我国的油田大部分都是陆相的砂岩等碎屑岩的储层情况,地层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油藏的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在各个方向上的非均质性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造成了油藏的储量不足,而且地层中流体的不断排出,地层能量得不到补充使得油气藏的出液量逐步降低。
原油的采收率也较低。
在油藏储层的描述中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加深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对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在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研究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领域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研究方法也向着定量化以及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在油田的开发后期,为了能够达到精确描述油气藏,有效的提高油气藏的采收率,往往会在进行储层非均质研究,因此来对油气藏开发的地质情况进行科学、精确的研究和判定。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气藏开发和储层地质情况描述不可或缺的部分。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是因为油气藏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地层沉积以及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导致储层在物性以及分布上呈现出不均匀变化的现象,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一种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将岩层的的非均质性通过细分为层间、层内、微观和平面非均质性等四种储层非均质性来进行研究。
开发阶段储层研究进展和方法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
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3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
本文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计算机建模等技术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岩性油气藏转变研究方法起到一点借鉴意义。
1.开发阶段储层研究进展1.1地球物理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测井技术在储层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匡立春等,根据对储集层之简化导电模型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个由电阻率、孔隙度信息表示的、反映储层性质的。
孔隙结构参数S。
并以此参数来评价储集层性质、计算储层渗透率。
张龙海等,通过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一三叠系和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个代表性地区储集层物源、沉积环境、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的对比,总结了低孔低渗储集层的类型。
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层提出了测井评价对策。
孙建孟等,首次探讨了如何应用测井资料确定储层敏感性的问题。
以从测井资料中提取了l4个岩性、物性参数为基础,进行了储层敏感性与各参数的单相关分析,提出了单相关系数加权的方法来实现由测井资料预测储层敏感性。
地震储层研究是以地震勘探信息为主,综合测井、试井、地质、采油及分析化验等各种资料研究储集层的分布情况、岩性变化、厚度变化、物性特征、所含流体情况和油气藏等的一项综合的研究课题。
油气勘探早期的区域性储层研究主要利用地震资料,结合露头地质资料,应用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的方法预测有利储层的区域展布。
地震技术在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等方面的应用主要有:碎屑岩储层的横向预测,特殊岩性的横向预测。
1.2地球化学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自从1985年以来,石油地球化学的重点从勘探(确定生油岩,区域成熟度以及生成石油的体积)转移至与储层有关的方向,发展形成储层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