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遗传学发病机制及诊断策略_吴逸雯
- 格式:pdf
- 大小:856.59 KB
- 文档页数:6
肌张力障碍锁定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王玉平(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卫华(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包括一大组疾病,有的是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舞蹈病,神经节苷脂病等),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如围生期损伤、感染、神经安定药物)。
西医学名肌张力障碍英文名称dystonia 所属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主要病因遗传因素目录1 疾病分类2 病因及发病机制3 临床表现▪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手足徐动症▪书写痉挛4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鉴别诊断5 疾病治疗▪药物治疗▪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6 疾病预后7 疾病预防疾病分类依据肌张力障碍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局限性、节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
一般而言,发病年龄越早,症状可能越严重,波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越大。
发病年龄越大,肌张力障碍越可能保持其局灶性。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指肌张力障碍只影响到躯体的一部分,如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等。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累及一个以上相邻部位,如Meige综合征(眼、口和下颌),一侧上肢加颈部,双侧下肢等。
累及一侧身体时称偏侧肌张力障碍,一般由对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累及至少一个节段,加上一个以上其他部位。
病因及发病机制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最多见于7~15岁儿童或少年。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扭转痉挛绝大部分是由定位在9q32-34的DYTl基因突变所致,外显率为30%~50%。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所致。
374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 40 (3)文将对各型遗传学机制及其他相关基因进行总结。
1.1 单纯性肌张力障碍1.1.1 DYT1 致病基因TOR1A(torsion-1A)编码的蛋白参与细胞脂质代谢、小脑突触连接的成熟及内质网应激。
该蛋白C末端302/303位氨基酸位点缺失突变,导致ATP酶活性下调,从而影响上述生理过程[2-3]。
1.1.2 DYT2 DYT2主要致病基因HPCA(hippocalcin)编码的海马钙结合蛋白属于神经元特异性钙结合蛋白家族成员,在脑部及视网膜具有钙离子感受器的功能。
该基因突变致突触后抑制电位无法正常形成而致病[4]。
此外,Tuschl等[5]报道了SLC39A14(solute carrier family 39,member 14)基因突变病例,表现为DYT2伴高锰血症(hypermanganesemia with dystonia-2,HMNDYT2)。
该基因编码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参与锰的摄取与排泄。
1.1.3 DYT4 致病基因TUBB4A(tubulin β-4A)编码的蛋白属于脑特异性β-微管家族,主要表达于小脑、壳核及大脑白质。
该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微管网络紊乱、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发育停滞,进而引起发病[6]。
1.1.4 DYT6 致病基因THAP1(THAP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编码的转录因子能调控自身表达,以及抑制TOR1A的表达,突变可干扰该抑制作用而致病。
THAP1也参与其他神经元基因的转录调控过程[3, 7]。
1.1.5 DYT23 DYT23主要致病基因CACNA1B(voltage-dependent N-type calcium channel subunit α-1B)编码N型电压依赖钙离子通道α-1B亚基,调控流入神经细胞内的钙电流以影响细胞膜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递质的释放[8]。
肌张力障碍遗传学发病机制及诊断策略吴逸雯;陈生弟【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3(0)7【摘要】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自主性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协调持续性收缩引起的扭转、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的综合征,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迄今已知的20种肌张力障碍亚型(DYT1~21基因型,除外DYT14基因型)中共有10种亚型的致病基因已经明确.近年的遗传学研究发现,转录因子THAP1和DNA复制因子CIZ1突变与成人起病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相关;PRRT2基因突变可导致发作性运动诱导性运动障碍;早先报道的DYT14基因型是由GCH1基因缺失突变所致,属DYT5基因型亚型.目前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尚缺乏高效且实用的方法,对于快速诊断、于分子学水平明确病因仍存在较大困难.本文聚焦于肌张力障碍的遗传学新进展,并提出与肌张力障碍临床诊断相关的问题,供临床医师参考.%Dystonia is a syndrome of 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s that are repetitive,twisting or patterned,and can result in abnormal postures.Genetic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ystonia.To date,at least 20 dystonic syndrom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on a genetic basis (DYT1-21,except DYT14),10 of which have had clear causing genes.Recently,major discoveries have appeared in the genetic field:mutations in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P1 and DNA replication factor CIPl-interacting zinc finger protein l (CIZ1) have been linked to adult-onset primary dystonia; proline-rich transmembrane protein 2 (PRRT2) has been tied to paroxysmalkinesigenic dyskinesia; DYT14 has been redefined as DYT5 due to a deletion mutation in guanosine triphosphate cyclohydrolase 1 (GCH1).In addition,the existing diagnostic algorithms for dystonic syndromes rely on the clinicians' experience,without a streamlined diagnostic pathway.Non-specialist clinicians and neurologists may,therefore,find diagnosis of dystonic syndromes difficult.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molecular and phenotypic features of the hereditary dystonias,with emphasis on recent advances.Also an eight-question approach is proposed in this review to inform specialists and general neurologists on the appropriate diagnostic test for each patient with a possible dystonic syndrome.【总页数】6页(P568-573)【作者】吴逸雯;陈生弟【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钟立业;李扬秋2.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分子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发病机制 [J], 陈原稼;梅玫3.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遗传学进展和诊断策略 [J], 邬静莹; 刘晓黎; 曹立4.智力障碍/全面性发育迟缓遗传学诊断策略探讨 [J], 周有峰;黄艳;刘光华5.四川地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产前遗传学诊断策略 [J], 陈林;党彩玲;魏星;王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张力低下相关基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肌张力低下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异常导致的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保持张力的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将出现肌肉疲乏、无力、僵直、协调不良等症状。
虽然肌张力低下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但其中一些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有研究指出,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肌张力低下有关。
其中一些基因与肌肉收缩、神经传导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等相关。
研究发现,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肌肉收缩的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影响肌张力的维持。
1. ACTA1基因ACTA1基因编码肌动蛋白,是肌肉中最重要的蛋白之一。
研究表明,ACTA1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肌张力低下的症状。
ACTA1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肌肉收缩的异常,从而影响肌张力的维持。
这一现象可能是肌张力低下的一个潜在机制。
2. DMD基因DMD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称为肌营养膜蛋白。
研究表明,DMD基因突变与肌张力低下之间存在关联。
DMD基因在肌肉细胞膜的维持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DMD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肌间的膜结构异常,进而影响肌张力的维持。
总结而言,肌张力低下可能与某些基因的突变有关。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肌肉收缩、神经传导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对这些基因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肌张力低下的发病机制,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肌张力低下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字数超过了要求,请适当删减】第二篇示例:肌张力低下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肌肉松弛、无力和运动功能受限。
这种疾病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即与特定基因的突变有关。
研究肌张力低下相关基因对于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GABRB3基因GABRB3基因编码γ-氨基丁酸受体的β3亚基,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主要在神经元突触处调节神经传导。
GABRB3基因突变会导致γ-氨基丁酸受体功能异常,进而影响神经肌肉的正常活动。
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戚倩;吴蓓雯;费晓燕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18(21)15
【摘要】肌肉减少症是以骨骼肌质量减少及其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综合征.伴随世界范围内肿瘤高发病率以及高病死率,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及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且尚无有效的标准治疗措施.目前对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的研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发生、发展影响因素(如:年龄、体力活动、营养状况、肿瘤治疗等)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的评估及筛查,为后续研究建立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总页数】6页(P1769-1774)
【作者】戚倩;吴蓓雯;费晓燕
【作者单位】200025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瑞金医院放射介入科;200025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瑞金医院护理部;200025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瑞金医院放射介入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5
【相关文献】
1.肌肉减少症与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李诗薇; 于卫华
2.肌肉减少症与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李诗薇; 于卫华
3.肌肉减少症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陈羽; 吕洋
4.恶性肿瘤相关肌肉减少症与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J], 张子龙;马艳庆
5.营养风险筛查结合患者主观整体评估与恶性肿瘤肌肉减少症的相关性 [J], 刘莹;谭寅凤;王雷;王玉娇;陈锡颖;赵艳金;祁薇;张迎;何抒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