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26.45 KB
- 文档页数:6
急诊科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 ?不停增强全体工作人员对预防医院感染的认识及知识水平,把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一直贯串于医疗活动中,进而提升全体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防备意识,增强责任心,共同参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二、培训对象 ?科室各种人员: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实习生、护工及保洁员等。
三、培训内容实时间 ?(一)培训内容 ?1、医护人员针敌手卫买卖识单薄、允从性低的特色进行消毒隔绝有关知识、手卫生、抗生素合理使用、医务人员职业防备及医疗废物管理等的知识及技术培训。
?2、实习医护人员要点进行消毒隔绝基本知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管理及个人防护等的培训。
?3、保洁人员要点进行医院消毒隔绝基本知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管理及个人防护等的培训。
?(二)培训时间安排 ?1、每季度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手卫生规范、职业裸露防备及办理、医院消毒隔绝基本知识、医疗废物管理)。
?2、按期对新进人员及实习生、深造生进行岗前培训(医院消毒隔绝基本知识、手卫生、职业防备、医疗废物管理等)。
?3、对保洁人员进行培训(消毒隔绝基本知识、手卫生、职业防备及医疗废物管4、针对本科室工作特色及要求进行医院感染管理有关知识及技术培训,每季度一次。
?????四、培训形式及查核方法?学习形式以自学、科室内组织学习等专题讲座相联合。
查核形式主要以讲座后试卷查核、以及平常检查过程中的现场发问为主。
五、培训实行计划1、急诊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2018 年培训计划为了更好的控制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增强持续教育,令人人都能接目的受培训的目的对象全体医务人员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消毒药内容械正确使用和标准预防等有关知识;由感染小组或感染专职人员进行科内或许院内有关知识讲座,院内或许形式科内培训,时间有有关科室感染小组决定,深造、新上岗人员随时进行。
每人每年许多于 4 学时。
学时岗前教育与培训时间许多于 3 学时时间每个季度查核科内查核 ,并保留资料 .小结对培训成效进行评论2018 年急诊科医护人员院感详细学习内容:时间地点主讲人学习内容协办部门急诊科学术第一季度药剂科抗生素合理应用药剂科活动室急诊科学术赖巧苑 / 1.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第二季度院感科活动室张伟艺 2.手卫生1.医院感染有关法律法例急诊科学术第三季度粟尤菊 2.医院感染新知识、新进院感科活动室展急诊科学术 1.2018 年国内重要院感事第四时度待定院感科活动室件2、实习医护人员培训计划让实习医护人员认识医院感染控制的有关法律法例,实现手卫生,人人目的重视,人人了解,提升全员参加院感控制的意识。
医院感染传播知识培训内容
目标
-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传播的认识和了解
- 掌握预防医院感染的方法和措施
- 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指南
内容
1. 什么是医院感染
- 定义和分类
- 常见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 感染在医疗机构中的影响和后果
2.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 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 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特点和临床表现
3. 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原则
- 感染控制与预防的重要性
- 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措施
- 医疗环境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
4. 医院感染的管理和监测
- 感染控制委员会的职责和作用
- 医疗器械和药品的使用管理
- 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的建立
5. 感染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
- 高危患者和高危部门的识别和评估
- 感染防控方案和措施的制定
- 感染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6. 感染控制在不同医疗场所的应用
- 住院病房、手术室、急诊科等医疗场所的防控策略
- 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的教育和培训
以上内容仅为培训大纲,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目标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培训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享,以提高培训效果和参与度。
2018 年医院感染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共100 题)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是由那些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A、B、C、D、E、F、G、H、I 、J、K、M)A. 医院感染管理科B. 医务科C. 护理部D. 门诊部E. 临床相关科室F. 检验科G. 药剂科H. 供应室I. 手术室J. 预防保健科K. 设备科M. 后勤科室N. 人事科O. 保卫科2、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在多少时间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B)A.12 小时B.24 小时C.36 小时D.48 小时3、根据医用物品污染后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A、B、C)A. 高度危险物品B. 中度危险物品C. 低度危险物品D. 无菌物品4、下列哪些消毒剂属于灭菌剂(A、B)A.2%戊二醛B.0.5% 过氧乙酸C. 含氯消毒剂D.75% 酒精5、非典型肺炎医务人员三级防护适用于(C)A. 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 C. 为病人实施吸气管切开或管插管6、输血相关感染有(A、B、C、D、E、F、G)A. 爱滋病B. 梅毒C. 疟疾D. 乙肝E. 丙肝F. 戊肝G.巨细胞病毒H. 甲肝7、采用呼吸道隔离的疾病有C)A、麻疹 B 、腮腺炎 C 、流脑 D 、甲肝8、灭菌后的物品在何种情况下视为已被污染?(A、B、D)A、手感潮湿 B 、与潮湿物接触 C 、在有效期内 D 、包装松散9、医院感染传播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A. 感染源B. 传播途径C. 易感人群10、下列哪些情况医务人员应认真洗手(A、B、C、D、E、F、G、H)A、接触病人前后 B 、进行无菌操作前后 C 、进行介人治疗前后D 、人或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 E 、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F 、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G 、戴手套前、脱手套后H 、使用厕所前后11、下列哪些措施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A、B、C、D)A、认真洗手 B 、合理使用抗生素 C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D 、消毒隔离E 、禁止院内吸烟12、医院感染暴发的可能途径有(A、B、D)A、医务人员携带特殊的耐药菌 B 、共用呼吸机治疗 C 、使用激素D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污染13、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A、B、C、D、E)A、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 B 、婴幼儿及老年人 C 、营养不良者 D 、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E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14、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适应症(B、C、D、E)A、所有一类(清洁切口)切口均需使用抗生素预防 B 、二类(清洁-污染切口)切口及三类(污染)切口 C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D 、清洁大手术时间长、创伤面大E 、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15、抗感染药物的管理护士应达到下列要求(A、B、C)A、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B 、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C 、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16、使用紫外线消毒的机理(BCDE)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B 、使箘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导致细菌死亡C、破坏结构,使其失去转化能力 D 、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使其丧失氧化能力 E 、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臭氧17、下列属于高消毒剂的有(BDE)A、75%的酒精 B 、0.2%过氧乙酸 C 、0.2 %新洁尔灭 D 、环氧乙烷 E 、2%戊二醛18、中等水平消毒剂有:(ABE)A、 5 %酒精 B 、2%碘酊 C 、40%甲醛 D 、漂白粉 E 、0.2 %新洁尔灭19、诊疗活动所致的医院感染的传播,常见有以下几种(A、B、C、D、E)A、血液及血制品 B 、输液制品 C 、药品及药液 D 、诊疗器械和设备 E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20、下列概念正确的是(AB)A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为消毒;B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为灭菌;C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病原微生物的处理为灭菌;D、抑制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的处理为消毒;E、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的处理为消毒。
2018年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继续医学教育)部分题库血流感染的诊断,不一定要求有菌血症血液培养阳性的证据。
没有细菌学证据的菌血症,称为( )A临床菌血症第( 2 )题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的因素不包括( )A季节因素第( 3 )题( )是两种微生物共同生长中一方受益,一方不受影响,如厌氧菌与兼性厌氧菌之间的关系A栖生第( 4 )题无植入物手术后( )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A30第( 5 )题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主要为( )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第( 6 )题UTI感染上行性感染,主要见于( )A留置导尿管及尿路侵入性操作第( 7 )题中心静脉置管前,采用0. 5%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 )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由内向外同心圆方式消毒。
第( 8 )题导管相关感染的致病菌来源最常见( )A皮肤插管部位及导管接头B其他感染灶的血行性播散C静脉输液的污染D置管操作者第( 9 )题气性坏疽病人所有使用后的器械处理按( )的原则执行A消毒-清洗-再消毒第( 10 )题关于褥疮预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减少局部受压:经常翻身,每3小时更换一次卧位,可采用一些防压用具,如气垫床等,并做好皮肤交接第( 11 )题下尿路感染主要( )A为膀胱炎第( 12 )题疖的病原菌主要为( )A金黄色葡萄球菌第( 13 )题适用于雾化吸入的抗生素应具备下列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对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局部易吸收B刺激性小D细菌对之不易产生耐药性,其活性不易被脓痰所破坏第( 14 )题( )是严重感染常见的征象,不仅可作为感染的诊断依据而且具有评估感染程度和治疗效果价值A寒战与发热伴脉速第( 15 )题( )是泌尿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A大肠埃希菌第( 16 )题病原携带状态分A潜伏期B恢复期C“健康”携带D感染第( 17 )题扶植生理菌的方法有A饮食B益生菌(活菌制剂)C口服抗生素D重建菌群第( 18 )题医院内菌血症被分为哪两种A原发性B内源性C继发性D外源性第( 19 )题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A细菌数量B侵袭力C种类D毒素第( 20 )题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于A微生物学诊断B流行病学调査C感染预防D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第( 21 )题非致热原性发热的原因有A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脑外伤、出血、炎症等B无菌性坏死组织C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D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损害、心力衰竭等医院感染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获得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分为A外源性感染B内源性感染C显性感染D隐性感染第( 23 )题常见的病毒有A呼吸道病毒B疱疹病毒C肠道病毒D其他如轮状病毒(呼肠病毒)、肝炎病毒第( 24 )题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即来自A其他住院病人B医务人员C陪护家属D医院环境第( 25 )题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断需符合以下哪些标准A有明确的感染灶或有高度怀疑的感染灶B全身性炎症反应存在,血培养可能有致病微生物生长C.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即收缩压<90mmHg,或较原来基础血压下降40mmHg,平均动脉压<60mmHg,并且经液体复苏后仍不能恢复或需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D伴有器官组织低灌流量,尿量<30mL/h,或有急性意识障碍等第( 26 )题持续性感染分为A慢性感染B慢发感染C潜伏感染D急性感染第( 27 )题AAD发生的主要机制是A使用抗生素后,破坏了肠道的生态平衡B艰难梭菌过度生长并产生毒素C以肠毒素和细胞毒素的致病作用尤为重要D小肠功能的改变第( 28 )题根据肠毒素的作用机制可分为A细胞激活性肠毒素B中毒性C细胞毒性肠毒素D传染性第( 29 )题原发性单纯疱疹不属于空腔感染。
院感培训资料4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感染的现象。
为了提高医疗机构的院感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院感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院感培训资料的第四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一、院感感染控制措施1.1 提高医务人员的洗手意识和技能。
洗手是预防院感的基本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应该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步骤进行洗手。
1.2 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工作。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是预防院感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应该了解不同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方法,并正确操作。
1.3 建立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隔离措施、废物处理措施等,以减少院感的发生。
二、院感监测与报告2.1 建立院感监测系统。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对院感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及时发现和处理院感事件。
2.2 提高医务人员的报告意识。
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院感事件的重要性,及时向上级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3 完善院感报告流程。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院感报告的流程和标准,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院感培训与教育3.1 制定院感培训计划。
医疗机构应该制定院感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的内容、对象和时间,确保培训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3.2 开展院感培训课程。
医务人员应该参加院感培训课程,学习院感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院感管理水平。
3.3 定期评估培训效果。
医疗机构应该定期评估院感培训的效果,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院感风险评估与管理4.1 进行院感风险评估。
医疗机构应该对院感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院感风险的来源和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4.2 制定院感管理方案。
根据院感风险评估的结果,医疗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院感管理方案,明确管理的目标和措施。
4.3 加强院感风险的监测和控制。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院感风险的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院感风险,防止院感的发生。
院感培训资料5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过程中感染的现象。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能力,培训资料5将重点介绍院感的预防与控制。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院感培训资料的内容。
一、院感的定义和分类1.1 院感的定义:院感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过程中感染的现象,包括医院内感染和医院外感染。
1.2 院感的分类:根据感染来源和感染途径,院感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1.3 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区别: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的病原菌在医疗机构内引起的感染,外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感染了来自外部环境或其他患者的病原菌。
二、院感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1 院感的传播途径:院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血液传播等途径传播。
2.2 空气传播的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定期清洁空调过滤器,避免人员密集的场所。
2.3 接触传播的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正确佩戴手套、口罩和防护服,严格执行手卫生和器械消毒操作,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区域。
三、院感的感染控制策略3.1 感染控制策略的目标:院感的感染控制策略主要目标是减少感染的发生率,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3.2 感染控制策略的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教,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加强医疗设施的清洁和消毒,推行规范的手卫生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
3.3 感染控制策略的评估和改进:定期评估感染控制策略的实施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完善。
四、院感的监测和报告制度4.1 监测指标的选择:根据院感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监测指标进行监测,如感染发生率、耐药菌监测等。
4.2 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记录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及时发现和处理院感事件。
4.3 报告制度的建立:建立院感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时间要求和报告的内容,确保院感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五、院感培训的重要性和效果评估5.1 院感培训的重要性:通过院感培训,医务人员可以提高对院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减少院感的发生。
院感培训资料4一、引言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断、治疗或者护理过程中,由于医疗活动引起的新发感染。
院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院感培训所需的资料,匡助医务人员了解院感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
二、院感概述1. 院感的定义和分类院感的定义: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断、治疗或者护理过程中,由于医疗活动引起的新发感染。
院感的分类:按感染部位可分为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等。
2. 院感的危害院感对患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死亡风险等方面。
3. 院感的传播途径院感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三、院感预防措施1. 手卫生手卫生是院感预防的基础,包括常规手卫生和手消毒。
常规手卫生要求在特定情况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手消毒要求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2. 隔离措施根据感染的传播途径和特点,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接触隔离等。
3. 消毒与灭菌对医疗器械、床上用品、环境表面等进行规范的消毒与灭菌,以防止院感的传播。
4. 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
5. 定期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院感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和技能。
四、院感监测与报告1. 院感监测指标院感监测指标包括院内感染率、特定感染率、耐药菌感染率等。
2. 院感监测方法常用的院感监测方法包括主动监测、被动监测和综合监测。
3. 院感报告对发生的院感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包括感染发生的类型、部位、病原体、患者基本信息等。
五、结语院感是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预防和控制院感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档提供的院感培训资料,相信可以匡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院感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提高院感防控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医疗服务。
医院感染学教材2018.05第一章概论 (1)第一节感染的概念 (1)第二节医院感染概念 (3)第二章医院感染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基本特征 (6)第一节感染疾病的共同特征 (6)第二节内源感染机制 (10)第三节医院感染临床特征与诊断 (15)第四节医院感染治疗原则与免疫治疗 (17)第五节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3)第三章医院感染微生物学 (35)第一节医院感染病原体 (35)第二节微生物学基础 (39)第三节人体微生态失衡与感染 (50)第四章医院感染症候群 (54)第一节发热 (54)第二节脓毒症 (60)第三节血流感染 (64)第四节肺部感染 (72)第五节尿路感染 (77)第六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84)第七节感染性腹泻 (90)第五章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及防控措施 (97)第六章导管相关感染与预防控制措施 (100)第七章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与预防控制措施 (103)第八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控制措施 (106)第九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11)第十章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15)第十—章医院感染特殊检验与要求 (127)第一节临床微生物室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任务 (127)第二节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诊断方法 (133)第三节细菌的病原性鉴定与污染菌鉴别的常用方法 (139)第四节细菌药敏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144)第五节细菌β-内酰胺酶的检测 (147)第六节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 (150)第十二章抗微生物治疗 (164)第一节基本槪念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64)第二节抗菌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171)第十三章医院感染基本防控措施 (173)第一节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及其预防 (173)第二节隔离预防 (178)第三节其他防护技术 (181)第四节安全注射 (186)第五节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188)第六节消毒技术规范 (191)第七节环境卫生学监测与管理 (194)第十四章医院废物管理 (197)第十五章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与职责 (201)第一章概论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挽救了大量慢性病病人的生命,使社会老龄化、社会上免疫功能低下者的队伍日益扩大,感染宿主由健康人群逐步转向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机会微生物也逐步替代毒力大的致病微生物而成为主要病原体。
一、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某医院、某科室的住院病人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医院感染病例的现象。
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是指在某医院、某科室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增加快,短期内不能控制。
三、消毒灭菌原则和消毒灭菌程序:原则为进入人体织组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医院诊疗器械,为预防感染发生,应根据不同类别选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是指穿透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的器材。
如手术器械和用品、心导管、移植物、输液输血器材、注射器、针头、导尿管、活检钳等。
必须进行严格灭菌,首选压力蒸气灭菌,经受不住高压时可选用环氧乙烷或高效灭菌剂。
灭菌前必须进行彻底清洁,灭菌时严格掌握灭菌所需时间、温度、压力浓度等影响因素,灭菌中、后应做好效果监测,才能保证使用安全。
2、中度危险性物品:指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的器材。
如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胃肠及支气管内窥镜、体温计、口罩、便器、餐具等,必须进行灭菌或高水平的消毒处理,如2%戊二醛、含氯消毒剂消毒灭菌,而另一些则要求低一些,例如便器、卫生洁具等用中效消毒剂即可。
3、低度危险性物品:指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粘膜接触的器材。
如
血压计袖带、压脉带、听诊器、床头柜、床单等。
需按时清洗干净,用低效消毒
方法即可,只有在明显被污染的情况下才需要高水平消毒。
四、消毒、灭菌方法可分为下述四类:
1、灭菌方法:可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方法。
属于此类的有:
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和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灭菌剂。
2、高效消毒方法:可以杀灭一切致病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这类消毒剂应能杀灭
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杆菌和致病性芽抱菌)、病毒、真菌及其抱子等,对细菌芽抱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属于此类的化学消毒剂和物理消毒法有:紫外线及含氯消毒剂、臭氧、二氧化氯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
3、中效消毒方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抱以外的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消毒方
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洗必泰碘)、醇类、酚类消毒剂等。
4、低效消毒方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散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低效消毒剂有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如新洁尔灭等、双胍类消毒剂如氯已啶等。
五、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及其管道消毒方法:首先应彻底清洗干净、擦干,用
0.1%含氯消毒液浸30分钟后晾干备用,使用前用冷开水冲洗干净。
长期使用的, 湿化瓶每天更换,呼吸机管道w 48小时更换。
临时使用的,湿化瓶、雾化器、一人一用一消毒。
六、手的清洁和消毒:
洗手指征:
1、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2、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时,
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3、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4、脱手套后。
手消毒指征:
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3、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七、锐器伤的预防
1、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
0、1、6 月间隔)。
八、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应》90uW/cm2,使用中灯管强度》70uW/cm2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九、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时间是指手术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期给一次足量抗菌
药物,手术时间超过4-6小时或超过已给予抗菌药物的半衰期,应追加一次量,以维持血中及手术部位有足够的血药浓度,最多不超过72小时。
医疗废物的分类
物
说明:
1、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使用一次后即丢弃的,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或者间接接触的,并为达到人体生理卫生或者卫生保健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2、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临床用于病人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的指套、手套、吸痰管、阴道窥器、肛镜、印模托盘、治疗巾、擦手巾、压舌板、臀垫等接触完整粘膜、皮肤的各类一次性使用医疗、护理用品。
3、一次性医疗器械指《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文件所规定的使用于人体的一次性仪器、设备、器具、材料等物品。
4、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物及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