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学实习课的教学改进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口腔修复学实训课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在口腔修复教学中往往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视实训教学。
目前我校口腔实训教学的运行模式相对落后,口腔修复实训教学多是基于独立的实训单元而开展的,实训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给我校实训室造成设备、仪器等资源的浪费。
而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口腔修复学实训课内容是否顺利完成。
我们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完成每个实训项目,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口腔修复学;实训教学口腔修复学是研究和采用符合人体生理的方法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一门科学,它不仅要求修复工作者具有扎实的口腔医学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还应具有应用材料、生物力学、美学等科学的相关知识[1]。
因为口腔修复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临床工作,要求医师心灵手巧、经验丰富,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美观和功能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口腔修复学实训带教面临挑战[2]。
我们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完成实践技能的学习。
基于目前学校实训条件的传统实训教学方法,特别是口腔修复实训教学,学生上实训课的兴趣匮乏,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为学生的实训准备、预试、讲解、辅导等教学工作需要花费的时间不足,更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而学生多、实训教师少的现状又导致实训效果较差。
传统的口腔修复实训模式基本上是以老师示教为主,再辅助以模型和样品。
由于操作性强,有些学生很难在老师的一次示教中完全掌握整个实训,而老师受到时间、教学任务的限制,往往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3]。
我们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完成实训学习。
1 改进教学方法1.1 注重三基训练在学生刚进入临床学习的阶段,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学习一些口腔修复临床的接诊技巧,加强口腔印模操作等基本功的练习,熟悉口腔修复常用器械和材料。
第1篇一、前言口腔修复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恢复牙齿的形态、功能和美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我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口腔保健意识的提高,口腔修复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我所在口腔修复科的实习经历进行总结,以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
二、实习概况实习期间,我所在的口腔修复科共有医护人员10余人,包括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技师等。
科室设有牙体牙髓病区、牙周病区、口腔修复病区等,主要负责各类口腔修复治疗,包括固定义齿、活动义齿、种植义齿、烤瓷修复、牙周夹板等。
三、实习内容1. 诊断与治疗(1)了解患者口腔状况,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口腔检查,包括牙齿、牙周、口腔黏膜等。
(2)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如固定义齿、活动义齿、种植义齿等。
(3)协助医生进行口腔修复治疗,包括取模、制作义齿、试戴、调整等。
2. 技术操作(1)学习掌握口腔修复的基本技术,如取模、制作义齿、试戴、调整等。
(2)了解各种修复材料的特点和应用,如金属、陶瓷、塑料等。
(3)熟悉各类口腔修复设备的操作,如取模机、义齿制作机、打磨机等。
3. 沟通与协作(1)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
(2)与医生、技师、护士等医护人员保持良好协作,确保患者治疗顺利进行。
(3)参与科室会议,了解科室动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四、实习心得1. 诊断与治疗(1)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掌握各类口腔修复治疗技术,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
2. 技术操作(1)熟练掌握口腔修复基本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各种修复材料的特点和应用,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3. 沟通与协作(1)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2)加强与医护人员的协作,提高科室整体工作水平。
五、实习总结1.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口腔修复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操作。
2. 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服务。
口腔修复学临床教学改革思考(全文)口腔修复学是研究用符合口腔生理和生物力学的方法修复口腔内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高的医学学科[1]。
要成为合格的口腔医师,不仅要掌握大量的口腔修复学基础理论,并且要能熟练运用各种修复临床操作技能。
临床前期的教学培训是口腔医学生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桥梁,对培养口腔修复学临床思维与操作技能这些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口腔修复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特别性,在临床前期如何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是教学工作中的难点之一。
笔者分析了目前实践能力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目前临床前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在教学内容方面,口腔修复学主要介绍牙体牙列缺损、牙列缺失及口腔颌面缺损的病因、表现及诊治方法,如何合理地设计制作各种修复体,恢复和改善患者的口腔功能和形态[2]。
教材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临床操作复杂繁多,而本科医学生尚未接触临床工作,对所学内容常靠凭空想象、易产生误解。
并且,该课程内容涉及口腔专业其他多个学科、学习信息量大,学生在较短的教学时间中不容易全面掌握。
此外,近些年来口腔临床医疗技术进展很快,不少新的医疗设备、修复材料不断应用、推广,相比之下,口腔修复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培训就显得滞后,表现为教学大纲尚未对一些颇为重要的临床内容如CAD/CAM技术制作修复体等作要求,造成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
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就很难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及操作技能这些实践能力。
在教学模式方面,目前口腔修复学在授课时多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
这种教学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缺乏临床思维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国大部分的医学教育还是分基础知识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学习、临床实践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即医学生在学完三年的基础课后,在第四学年学习临床专业课时才接触临床知识,在第五年毕业实习时才接触临床患者[3]。
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分析发布时间:2021-10-08T02:10:58.7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5月第15期作者:李丹丹[导读] 本文通过探讨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的策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李丹丹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264000摘要:口腔医学专业中的口腔修复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学生既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推动了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为了确保口腔修复学教学与学生就业紧密接轨,必须要加大教学创新力度,以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为学生今后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本文通过探讨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的策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引言:口腔医学专业是高职的热门专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口腔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推动了口腔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口腔修复学是高职口腔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口腔修复也是学生在今后就业中主要的临床工作内容。
针对这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必须要针对当前高职口腔医学专业的办学情况,加大实践教学在口腔修复课程中的占比,加强教学上的创新,搭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
1当前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教学内容单一落后就目前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课程所用的教材而言,为了考虑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材需要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但教材内容的理论性较强,理论表述主要以文字和示意图为主,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大量理论知识的罗列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如果按照教材内容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基础打牢,必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就造成了口腔修复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时间被理论学习大量挤压,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学习难度大;此外,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和掌握义齿的加工和制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能够真正开展临床操作的机会却严重不足,这给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在岗位工作中得以有效应用。
口腔修复学实习课的教学改进
【摘要】新形势下口腔修复学实习的临床带教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往往不同意实习医师为其诊治,给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带来一些困难。
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我们从实验设备、实验方法、实验内容等方面对口腔修复实验课教学进行了改革。
实践表明,改革加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完成每轮实习。
【关键词】关键词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
(一)口腔修复实验课教学的现状
口腔修复学是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一门科学,它不仅要求修复工作者具有扎实的口腔医学理论基础,还应具有应用材料、生物力学、美学等科学的相关知识。
例如义齿设计、卡环、排牙、颌位关系移、义齿制作等,如果不结合实物观摩和动手操作就很难理解,长期以来,我国的口腔修复高等教育侧重理论教学,不太重视实验课教学,实验课教学长期处于从属地位。
口腔修复学实验课的师资配备较理论教学有很大不足,学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课的现象,实验设备陈旧,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需要,不能较系统地培养学生在口腔修复学领域中急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医学科学研究能力。
实验教学必须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
(二)口腔修复实验课教学改革方案
1、改进实验教学程序,增加临床见习比重。
针对口腔修复学理论
抽象难懂、操作讲解多的情况,我们将部分实验教学程序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先集中上专题理论课、后上实验课的传统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为先临床见习、后上理论课、之后上实验课、最后再临床见习的新模式,并且将一个专题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进行同步交叉起来。
例如,在进行全口义齿授课时,首先安排学员临床见习,带教老师事先安排好的典型病例,使学员对全口义齿的选择、制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而增加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和学习重点、难点;然后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全口义齿的结构、固位原理以及确定颌位关系的方法;接下来进行制作蜡基托、蜡堤以及头颅模型转移颌位关系的实验课;之后理论课继续讲解全口排牙和平衡颌的原理;再下一步实验课全口排牙和调整平衡颌关系,完成蜡型制作;最后再回到临床,见习全口义齿的戴牙、复诊过程。
这样通过对实验课教学程序的改革,使学员在理论课时加深对操作技能的理解,在实验课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临床见习的引入,不仅可以弥补学员在理论课、实验课所学不到、体会不到的临床操作、接诊技能
2、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1)老师示教,学生上实验课时,每类修复体的第1例患者,带教老师都要进行示教。
先详细讲述义齿设计依据,牙体预备要点,牙体预备的标准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示教的过程中再有针对性的解说,使学生对每类修复体有一个标准的比较感性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示教中,让学生逐步认识修复器械和材料,并参与一些制作工作,使
他们对修复过程有个清晰的印象,不至于无所事事而感觉枯燥无味。
(2)模型讲解:老师通过检查临床模型,及时发现问题,比如模型存在气泡、边缘锐利、颈缘不清、牙体预备过多、存在倒凹、没有共同就位道、咬合不正确等,如属严重错误就尽快重新正确处理。
帮助学生回忆牙体预备和制取印模的总过程,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讲解牙体预备时的注意事项和义齿设计要点,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吸取教训。
(3)病例讨论:对于复杂病例,先进行全面的口腔颌面检查,再制取研究模型,并记录正确的颌位关系,固定模型于架上,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修复方案和查阅文献,组织全组同学进行讨论,从治疗计划到修复设计、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以及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引入学员互评、技能竞赛的考评机制。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结束后,学员将制作的修复体和实验报告交给老师,由老师评分。
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发现,这种考评机制会导致学员只关心分数而忽视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只专注于自己完成的修复体而忽视对其他人操作技巧、制作心得的了解。
我们新的实验课考评方法是当完成阶段的实验课教学后,先让每个学员分别进行自评,自评时简要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成功的体会及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且展示自己制作加工的修复体,然后让其他学员对讲述者的操作心得、修复体完成情况进行讲评,重点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员总结讲评。
通过学员互评,不仅能够促使学员总结和巩固前段实验教学的成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