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外科在神经外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有哪些神经外科疾病一直是医学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其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
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医外科也逐渐在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中医外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理论和方法在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首先,中医的针灸疗法在神经外科疾病的康复中被广泛应用。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对于神经损伤导致的肢体麻木、疼痛、运动障碍等症状,针灸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的作用。
例如,对于颅脑外伤后出现的偏瘫,针灸可以刺激患肢的穴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和感觉功能。
中药外用也是中医外科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中药外敷、熏洗等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颅脑手术后的切口愈合不良、感染等问题,中药外用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例如,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膏剂外敷,可以有效地控制切口的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加快伤口的愈合。
中医的推拿按摩手法在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手法的作用,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关节的位置,从而缓解神经受压的症状。
对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导致的神经根受压,推拿按摩可以减轻神经的压迫,缓解疼痛和麻木症状。
在神经外科术后的康复阶段,推拿按摩也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提高肢体的活动能力。
此外,中医的情志疗法在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中也不容忽视。
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加重病情。
通过情志疗法,如心理疏导、音乐疗法、气功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病情的恢复。
在神经外科疾病的预防方面,中医外科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外科学执业范围标题:探寻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引言: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致力于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处理外科疾病。
在中医学中,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在不断拓展和演变,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为患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以及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技术和疗效。
一、概述中医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1.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学原理基础上,针对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总称。
2.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中国医学就注重综合运用中医与外科的治疗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不断丰富并与现代外科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外科学体系。
二、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1. 骨伤科:中医外科学在骨折、关节炎等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
2. 外科手术:传统中医外科学在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历史悠久,如外科手术前后的中医药辅助治疗,对疾病康复有积极作用。
3. 感染性疾病:中医外科学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 疤痕修复:中医外科学运用中药和针灸疗法可促进创伤愈合,减轻疤痕形成的风险。
三、突出中医外科学技术和疗效1. 刮痧疗法:在中医外科学中,刮痧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痛风、颈椎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止痛和消肿效果。
2. 拔罐疗法:针对扭伤、肌肉酸痛等问题,拔罐疗法通过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
3. 草药疗法:中医外科学中广泛采用草药疗法,如中药熏洗、包扎等,它们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杀菌和促进创伤愈合。
结论: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其执业范围日渐拓展,涵盖了骨伤科、外科手术、感染性疾病和疤痕修复等多个领域。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这一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在运用中医外科学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刮痧疗法、拔罐疗法和草药疗法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疗效。
不过,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医外科学的技术和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以推动其发展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一、概述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医在外科领域的
应用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外科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提供相应的表格供参考。
二、中医外科学分类表
下表列出了常见的中医外科学分类和相关疾病。
三、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表
下表列出了常见的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和对应的疾病。
请注意,以上表格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和疾病应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和诊断进行具体选用。
四、结论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以中药和各种中医疗法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疾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对中医外科学的分类和相关治疗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第十七章治风剂【教学目的】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川芎茶调散、消风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大定风珠(6首)3.熟悉独活寄生汤(1首)4. 了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牵正散(3首)【教学内容】【定义】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用于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
属“八法”中“汗法”、“清法”、“补法“等范畴。
【立法依据】在治疗原则上,外风宜散,内风宜熄。
【分类】治风剂适用于因“风”引起的病证。
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也很复杂,可分为“外风”和“内风”两大类。
外风是由外感六淫之风邪侵袭人体所致,多与寒、湿、热、痰等病邪相兼为患,而风邪毒气,从伤口而侵入人体的破伤风,亦属外风范畴;内风是内生之风,由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其发病机理有肝风上扰、热盛动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根据感邪性质的不同,可将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剂和平熄内风剂两类。
【注意事项】临床运用治风剂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必须辨证准确,分清外风,内风,而分别选用疏散外风法或平熄内风法,并分辨寒、热、虚、实而分别配以温、清、补、泻等法。
2.应该辨明外风是否引动内风,内风是否兼挟外风,如有兼挟则当兼而治之。
3.应针对不同的病情,灵活加减化裁,或数法合参,因风邪不能独伤人,多挟寒、热、湿、燥、痰等邪伤人。
4.辛散疏风药多温燥,易伤津液,且易助火,对于津液不足或阴虚,或阳亢有热者均应慎用,亦可少佐滋阴之品以制约之。
17.1疏散外风疏散外风剂,主治外风侵袭人体头面、肌肉、关节、经络、筋骨等部位所致的病证,如中风、破伤风、外感风邪头痛、风寒湿痹、鼻渊、风疹、湿疹等。
症见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脉关节挛痛、屈伸不利,鼻塞不闻香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其中,外感风邪,浅在皮毛与肺经,以表证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已在解表剂中论述。
常用辛散祛风药如麻黄、防风、川芎、白芷、荆芥、薄荷、乌头等。
中医外科外用药剂型的现状和剂型创新研究-中医外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医外科外用药剂型仍以传统的散剂、丹药、膏药、软膏等为主, 部分传统的剂型仍需现用现配, 具有用药灵活、疗效可靠的特点, 也存在着生物利用度低, 药物剂量不宜控制, 易污染衣物, 黏性小易脱落, 易干燥变硬等缺点, 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传统剂型的缺点和剂型研发的滞后制约了中医外科外用药的临床应用, 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剂型的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阐述了中医外科外用中药剂型的现状, 对剂型创新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外用中药; 剂型; 中医外科; 新药; 载体;Thin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gery of the external use of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tions and dosage forms of innovationZHU Chao-jun HAN Wei L Jia-kang L Yuan-feng ZHANG Zhao-hui L XiangDepartment of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Pharmac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National Drug Clinical Trial Organization, Shanghai Municip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The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CM) surgery are still based on traditional dispersants, dandruid, plaster and ointment.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still need to be preparation when it is in need. External us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ug use flexible, clinical effect is reliable. However, there also exist a lot of shortcomings, such as low bioavailability, drug dose should not be controlled, easily contaminated clothing, viscosity small easy to fall off, dry harden, can not meet the clinical need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and the lag of dosage forms have restrict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x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rgery. Formulation innov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meet the needs of clinical treat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sage forms, and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and preliminary thinking of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sage form.Keyword:external u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eutical dosage form;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w drugs; drug carriers;药物剂型是药物用于临床的一定物质形式, 任何药物用于临床必需制成一定的剂型[1]。
中医外科学在治疗胸腹部疾病中的应用有哪些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在胸腹部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外科学有着独特的应用和显著的疗效。
中医外治法在胸腹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多种多样。
首先是膏药敷贴,对于胸部的一些疼痛,如胸膜炎引起的疼痛,通过在疼痛部位敷贴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膏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
而对于腹部的病症,如慢性肠胃炎导致的腹部不适,敷贴相应的膏药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效果。
针灸疗法也是中医外科学常用的手段之一。
在胸部疾病方面,例如对于胸部肋间神经痛,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膻中、内关等,能够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减轻疼痛。
在腹部疾病中,像腹胀、腹痛等症状,针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肠道的痉挛,达到治疗的目的。
拔罐疗法在胸腹部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对于胸部肌肉劳损或者岔气引起的胸部不适,拔罐能够去除局部的寒湿,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
在腹部,对于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部胀满,拔罐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中药熏洗也是中医外科学的特色疗法之一。
对于胸腹部的皮肤疾病,如湿疹、瘙痒等,通过中药熏洗,可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外科学中的切开引流术在一些胸腹部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比如胸部的痈肿,如果已经成脓,及时切开引流,可以排出脓液,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在腹部,如腹腔脓肿,切开引流能够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促进炎症的消退。
在治疗胸腹部的创伤方面,中医外科学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对于胸部的跌打损伤,早期采用冷敷、中药外敷等方法,可以消肿止痛;后期使用热敷、按摩等手段,能够促进淤血的吸收和组织的修复。
腹部的创伤,如腹壁的挫伤,中医外科学会根据损伤的程度和阶段,采用相应的外治方法,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治疗胸腹部的肿瘤性疾病方面,中医外科学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手术后,通过外用中药敷贴或者熏洗,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减轻术后的疼痛和不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373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803862);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2017KJ131);河北省2017年中医药类科研计划课题(2017066)作者简介:刘涛(1994 03—),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皮肤衰老基础及临床研究,E mail:13116093778@163 com通信作者:夏庆梅(1965 07—),女,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皮肤病临床研究,E mail:373613958@qq com中医药物外治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刘 涛1 王子静1 杨 益1 韩国英1 朱 姗1 李 楠1 李 霖1 夏庆梅2(1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1617)摘要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药物经体表皮肤、黏膜、穴位等方式吸收从而发挥临床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对许多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显示出了确切的疗效。
药物外治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多样形式,主要包括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酊剂、洗剂等,在现代的临床应用研究中疗效显著、应用范围广泛、安全高效、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地位,且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中医;药物外治法;临床应用;综述ResearchProgressonClinicalApplicationofExternal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IUTao1,WANGZijing1,YANGYi1,HANGuoying1,ZHUShan1,LINan1,LILin1,XIAQingmei2(1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earchInstitute,Tianji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ianjin301617,China;2Institut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ianji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ianjin301617,China)Abstract Externaltherap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sacharacteristictreatmentmethodofsurgeryofTCM.Drugsareabsorbedbyskin,mucousmembraneandacupointstoexertclinicalcurativeeffect.Inclinicalapplication,itshowsexactcura tiveeffectonthetreatmentandprognosisofmanydiseases.TheexternaltreatmentofdrugsisanimportantpartofexternaltreatmentofTCM.Ithasvariousforms,mainlyincludingplaster,ointment,encirclingmedicine,herbalmedicine,admixture,tincture,lotion,etc.Inthemodernclinicalapplicationresearch,thecurativeeffectisremarkable,andtheapplicationrangeiswide,safeandeffi cient,easytooperatewithsmalladversereactions.Ithasanimportantpositionintheclinical,andhasformedtheindependenttheo reticalsystem,whichhasmadeimportantcontributionstoChina′smedicalcareer.Keywords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Externaltreatment;Clinicalapplication;Review中图分类号:R26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6.027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开创了中医外治法的先河[1],详载了敷贴、药浴、熏蒸、涂敷、烟熏等多种方法,清朝吴尚先《理瀹骈文》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外治法理论体系的形成[2]。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引言: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各种外科疾病。
它与西医外科学有很大的区别,中医外科学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患者的病情,从调理脏腑功能出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1. 中医外科学的渊源: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2.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理论:中医外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理人体脏腑功能的平衡,来治疗外科疾病。
其中,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3. 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注重从整体来观察患者,综合各种病证,以达到准确的诊断。
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二、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疾病治疗1. 慢性创伤:慢性创伤是人体长期受到外界刺激引起的损伤,如骨折、脱位等。
中医外科学治疗慢性创伤主要从调理人体气血,促进伤口愈合以及恢复器官功能等方面进行。
2. 腰腿痛: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医外科学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症状,恢复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
3. 骨折和脱位:中医外科学治疗骨折和脱位主要采用传统的扎带、拔罐等方法,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刺激经络,促进骨头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
4. 疝气和痔疮:中医外科学通过调理脏腑功能,以及采用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气血运行,缓解疝气和痔疮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医外科学的预防与保健1. 预防外科疾病:中医外科学注重从平时生活中预防外科疾病的发生。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患病风险。
2. 外伤的急救处理:中医外科学在外科急救处理方面经验丰富,掌握一定的急救技巧和方法,能够在意外伤害时快速有效地处理伤口,控制出血,减轻伤情。
中医外科了解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治疗中医外科:了解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与治疗在医学领域中,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西医技术发展迅速,然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虽然中医主要以草药、针灸等传统疗法为主,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医在外科领域也有着卓越的应用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外科的相关知识,旨在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医在外科领域中的应用与治疗。
一、中医外科简介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外科学知识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
与西医外科相比,中医外科强调疾病治疗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外科主要包括手术、创伤和疮疡的治疗。
下面将分别介绍中医外科的主要应用与治疗方法。
二、中医外科应用1. 手术治疗中医外科手术起源于古代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统中医手术主要包括拔牙、开膛、祛风、解结等。
这些手术在早期主要通过针灸、切割和烧灼等方式完成。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外科手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目前,中医外科手术的应用范围包括骨折、疝气、瘢痕等。
2. 创伤治疗中医外科在创伤治疗领域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
传统中医创伤治疗主要包括止血、消肿、止痛等。
中医治疗创伤的方法主要通过草药外敷、针灸、拔罐等手段来缓解疼痛和促进伤口愈合。
此外,中医外科创伤治疗还注重饮食调理和养生保健,以提升患者的自愈能力和抵抗力。
3. 疮疡治疗中医外科对于疮疡的治疗也有着独特的方法。
传统中医疮疡治疗主要包括清洗伤口、排脓解毒等。
中医外科治疗疮疡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师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草药和针灸疗法,加速疮疡的愈合过程。
三、中医外科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传统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草药疗法。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配制适合的草药煎汤或外敷药膏,用于缓解疼痛、消肿、止血等。
中药的疗效通常较为温和,对身体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外科中医诊疗方案1. 引言外科中医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诊断和治疗手术疾病。
外科中医在手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减少手术风险、促进伤口愈合、缓解手术后的痛苦等。
本文将介绍外科中医的诊疗方案,包括手术前的准备、手术期间的辅助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护理等内容。
2. 手术前的准备在手术前,外科中医的主要任务是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确定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手术需要,外科中医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手术前准备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食疗调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外科中医可以推荐特定的食物来调理身体。
例如,对于需要手术的病人,可以推荐食用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
对于需要术前减重的病人,可以推荐一些低热量、高蛋白的食物。
外科中医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推荐一些药膳配方,以提高患者的身体抵抗力和术后恢复能力。
2.2 中药调理外科中医还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外科中医可以选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中药可以通过口服、外用或者吸入等途径进行应用,以达到治疗疾病、减轻手术风险和提高康复效果的目的。
2.3 针灸按摩针灸和按摩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
通过刺激穴位和按摩经络,针灸按摩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和伤口的愈合。
在手术前,外科中医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取适当的穴位和手法进行针灸按摩,以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和手术相关的不适。
3. 手术期间的辅助治疗在手术期间,外科中医的任务是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
外科中医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3.1 术中镇痛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是许多患者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外科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等方式来缓解术中的疼痛感。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还可以减少术中药物的使用量,减小术后的不良反应。
中医外科心得体会引言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科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本文将分享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包括患者的辨证论治、手术前后的调理和对疑难病例的处理等方面。
辨证论治在中医外科手术中,正确的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包括询问病史、查体等,以便准确辨证。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手术前,常常需要进行针灸或者草药治疗,以调理患者的体质,提高手术成功率。
针对不同的疾病,在术前术后的治疗中,应注重辨证施治和术后调护。
因为每个疾病的病机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只有针对疾病的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病情较重或疑难病例,应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手术前后的调理手术前后的调理对患者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手术前,应根据患者的辨证,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等。
通过针灸调理可以调整患者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以减少手术的风险。
同时,通过中药调理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增强手术的成功率。
手术后,及时调理也至关重要。
根据手术的特点和患者的辨证,选择适当的调理方法。
对于范围较大或创伤较重的手术,可以采用中药疗法来促进伤口的愈合。
同时,通过中药调理可以缓解手术后的痛苦和不适。
针灸调理也是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术后的疼痛,促进康复。
对疑难病例的处理对于一些疑难病例,中医外科需要综合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进行处理。
首先,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病情,包括详细的症状、病因等。
然后,结合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在对疑难病例的处理中,中医外科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时,需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及时总结和研究,以寻求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结论中医外科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在实践中,必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外治法的护理体会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单介绍中医外治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进行撰写: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疗法,以使用外部方法治疗疾病为特点。
它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穴位及相关组织,促进气血流通,调整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较于传统的内服药物治疗方法,中医外治法具有疗效显著、作用快速、无副作用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在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领域中,常见的包括推拿按摩、刮痧疗法、拔罐疗法、艾灸疗法、针灸疗法等。
这些疗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例如颈肩腰腿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问题等。
中医外治法不仅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神经系统功能等,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护理工作来说,中医外治法的应用也具有重要价值。
护士在患者的疾病护理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医外治法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通过掌握中医外治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护士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面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效果。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医外治法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需要针对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外治法虽然疗效显著,但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医外治法,护士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贴心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同时,护士也应积极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为患者的健康贡献力量。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论述中医外治法的护理体会:1. 引言:本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并简单介绍中医外治法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正文:2.1 中医外治法的概念:详细阐述中医外治法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并深入解析其作用机制和基本原理。
2.2 中医外治法的应用领域:重点介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包括针灸、拔罐、刮痧等常见的治疗方法,并举实例说明其疗效。
[模拟] 中医外科学6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外科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主要是由于A.火毒、热毒B.气郁、火郁C.湿热、寒湿D.外感、邪毒E.风湿、风热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2题:暑疖内治方剂宜用A.解暑汤B.清暑汤C.五味消毒饮D.黄连解毒汤E.清营汤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3题:下列何种治法不属于外科的外治法A.熏法B.熨法C.引流法D.和解法E.灸法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4题:下列关于瘿瘤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是颈靥部炎症性疾患B.是喉结两侧结块C.急性发病D.相当于西医甲状腺炎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5题:软而不硬,皮色淡红者是A.骨瘤B.血瘤C.脂瘤D.筋瘤E.气瘤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6题:颈痈的病机特点是A.挟痰B.挟瘀C.挟有湿热D.正气内虚E.邪毒炽盛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7题:血瘤肝经火旺型应选用何方A.凉血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B.柴胡疏肝散加减C.龙胆泻肝汤加减D.泻肝汤加减E.泻心汤加减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8题:下列病名中以病因命名的是A.肠痈B.麻风C.破伤风D.烂疔E.委中毒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9题:烂疔的潜伏期一般为A.2~3天B.5~6天C.7~8天D.9~10天E.10天以上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10题:或软或绵,或硬如镘,皮色如常,紧不宽,始终只似覆肝,是A.筋瘤B.脂瘤C.血瘤D.肉瘤E.骨瘤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11题:外科疾病,消托补三大内治法则的建立,其根据是A.外科病的病因B.外科病的临床分期C.以消为先的手术思想D.外科病的治疗经验E.外科病的病情变化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12题:蝼蛄疖的发病部位是A.头顶部B.面部C.臀部D.背部E.手背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13题:下列哪项不是乳发的发生原因A.产后劳伤精血B.肝气郁结,郁久化火C.房劳伤肾D.饮食不节,脾胃湿热E.乳痈火毒炽盛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14题:乳痈最常见于A.初产妇B.中年妇女C.多产妇D.老年妇女E.多次流产后妇女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15题:下列关于气瘿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颈部漫肿B.肿块柔软无痛C.肿块坚硬疼痛D.可随喜怒消长E.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16题:下列表现中属于阳证的是A.肿形平坦下陷B.皮色红活?{赤C.肿块坚硬如石D.脓液稀薄E.肿胀范围不局限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17题:乳疬的临床表现除哪一项外都是对的A.见于中老年男性B.见于中老年女性C.见于10岁左右男女儿童D.可发生于一侧E.也可见于双侧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18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外科的望诊要点A.望精神B.望面色C.望形态D.望局部病变E.望舌苔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19题:下列病名中以形态命名的是A.红丝疔B.鹅掌风C.肺痈D.冻疮E.疫疔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20题:下列病名中以部位命名的是A.背疽B.人中疔C.蛇头疔D.丹毒E.白癜风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21题:颜面疔内治应选用何方A.黄连解毒汤B.银翘散C.白虎汤D.龙胆泻肝汤E.清营汤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22题:乳房疾病分型内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肝郁胃热型B.气虚毒滞型C.气血两虚型D.心肾不交型E.肺胃阴虚痰凝型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23题:瘰疬初期局部肿块处可敷A.冲和膏B.太乙膏C.金黄油膏D.回阳玉龙膏E.白玉膏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24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外科致病因素A.六淫邪毒B.房室损伤C.气血凝滞D.外来伤害E.感受特殊之毒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25题:瘿瘤常见病因病机,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肝郁气滞B.气虚血瘀C.冲任失调D.痰气互结E.肾精不足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26题:下列病名中以疾病特性命名的是A.乳头破碎B.流注C.肺痈D.背疽E.人中疔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27题:下列病名中以穴位命名的是A.颈痈B.鹅掌风C.冻疮D.人中疮E.疫疔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28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外科发病总病机A.气血凝滞B.营气不从C.经络阻塞D.肝脾不和E.脏腑失和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29题:石瘿湿热伤阴型可用何方治疗A.通窍活血汤合养阴清肺汤B.沙参麦冬饮C.逍遥散D.柴胡清肝汤E.龙胆泻肝汤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30题:手足部疔疮,病重者要警惕其A.内陷B.损筋蚀骨C.透膜D.发热E.恶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31题:切开法适用于下列何种病证A.岩肿B.血瘤C.疮疡初起D.赘疣E.疮疡成脓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32题:结扎法不适用于下列何种病证A.血瘤B.内痔C.脱疽D.瘤E.赘疣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33题: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下列何年龄段妇女A.10~20岁B.20~30岁C.30~40岁D.40~50岁E.50~60岁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34题:首次记载新生儿破伤风诊治和预防的著作是A.《外科枢要》B.《外科理例》C.《外科正宗》D.《外科精要》E.《五十二病方》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35题:黄连解毒汤的组成是A.黄连、黄芩、黄柏、栀子B.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C.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D.黄柏、栀子、连翘、黄连E.黄连、黄柏、白芍、连翘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36题:下列关于辨脓的方法,错误的是A.穿刺法B.切脉法C.切开法D.透光法E.按触法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37题:烂疔是以什么命名的A.传染病B.疾病特性C.颜色D.症状E.脏腑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38题:下列哪项不是乳发初起的症状A.乳房部皮肤?{红漫肿B.乳房疼痛异常剧烈C.乳房部肿势迅速扩大D.伴有形寒壮热头痛E.伴有咳嗽痰黄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39题:乳痈初起应选用下列何种药膏外敷A.金黄膏或玉露膏B.太乙膏C.回阳玉龙膏D.阳和解凝膏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40题:正确反映脏腑功能与外科疾病的关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诸痛痒证,皆属于心B.五善、七恶皆是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C.脏腑的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D.脾胃湿热化毒蕴结可以发为疮疡E.体表的疮疡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病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41题:坚硬紫色,累累青筋盘曲若蚯蚓状者是A.筋瘤B.肉瘤C.气瘤D.骨瘤E.血瘤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42题:颈痈初起内治应用何方A.牛蒡解肌汤B.黄连解毒汤C.五味消毒饮D.清营汤E.犀角地黄汤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43题:下列哪项不属于七恶内容A.肝恶B.胆恶C.心恶D.脏腑败坏E.气血衰竭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44题:皮肤瘾疹,锨红灼热作痒,多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其病因是A.湿盛B.血虚C.热胜D.风胜E.湿胜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45题:疔疮走黄内治的原则是A.凉血清热解毒B.疏风清热解毒C.清热利湿消肿D.疏肝利胆解毒E.滋阴清热解毒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46题:治疗痈初期的代表方剂是A.黄连解毒汤B.仙方活命饮C.银翘散D.清瘟败毒散E.普济消毒饮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47题:瘤的分类,在中医文献中名目繁多,其中记载有筋瘤、肠瘤、肉瘤、脊瘤的书是A.素问B.灵枢C.外科正宗D.薛氏医案E.山海经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48题:外邪引起的疮疡发病以下哪项最为常A.脏腑蕴毒B.风温、风热C.湿热、火毒D.火毒、热毒E.外感热毒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49题:臀痈属于中医外科中的A.疔B.疖C.痈D.丹毒E.发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50题:乳漏中乳晕部漏的病因是A.继发于乳痈溃脓之后B.继发于乳发溃脓之后C.继发于乳疽溃脓之后D.多因乳腺管及乳头先天畸形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51题:下列关于肉瘿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是甲状腺良性肿瘤B.是甲状腺恶性肿瘤C.可发于颈前喉结一侧D.可发于颈前喉结两侧E.好发于女青年及中年人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52题:下列方剂中属于清热法的代表方剂是A.小柴胡汤B.逍遥散C.犀角地黄汤D.归脾汤E.银翘散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53题:强调分寒热虚实辨证治疗痈疽的外科专著是A.《外科精要》B.《全科全生集》C.《世医得效方》D.《外科正宗》E.《外科枢要》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54题:脐痈脾气虚弱型可用何方治疗A.四君子汤B.归脾汤C.补脾益肠丸D.补中益气汤E.十全大补丸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55题:流注的特征,哪项是不正确的A.好发于四肢肌肉深部B.漫肿疼痛,皮色如常C.漫肿疼痛,皮色锨红D.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现象E.可于疔、疖后引起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56题:手掌肿胀,失去正常凹陷,疼痛剧烈者,考虑为A.肚疔B.蛇头疔C.蛀节疔D.螺疔E.托盘疔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57题:有头疽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内陷B.走黄C.伤筋D.损骨E.流注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58题:疖的好发部位是A.背部B.下肢部位C.面部D.上肢部位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59题:提脓祛腐法的适应证是A.溃疡脓腐已尽B.溃疡脓腐将尽C.溃疡脓腐未尽D.溃疡腐肉已脱,脓水将尽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60题:内陷可分为以下几种A.火陷、干陷、虚陷B.寒陷、干陷、虚陷C.湿陷、火陷、实陷D.实陷、虚陷、火陷E.实陷、干陷、虚陷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61题:流注的总病机是A.正气内虚,邪毒炽盛B.正气不充,邪气壅滞C.正气内虚,邪气壅滞D.正气内虚,邪毒炽盛E.正气内虚,胃热上攻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62题: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可用下列何法A.和营法B.补益法C.补托法D.行气法E.清热法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63题:颜面部疔和疖初起,局部皆有粟米样硬结,拟诊为疔的主要依据是A.发热B.顶硬根深C.红热肿痛D.疼痛剧烈E.痒痛难忍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64题:软而不坚,皮色如常,随喜怒消长,无寒无热者是A.血瘤B.气瘤C.骨瘤D.脂瘤E.肉瘤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65题:下列哪项不是乳房疾病发生的原因A.冲任失调B.郁怒伤肝C.忧思伤脾D.燥邪伤肺E.劳心伤肾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66题:下列何种疾病最易损坏筋膜A.蛇眼疔B.蛇头疔C.红丝疔D.锁口疔E.蛇肚疔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67题:下列表现中属于阴证的是A.发热口渴B.急性发作C.病程短D.发于筋骨E.大便秘结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68题: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流滋水,其病因是A.风盛B.血虚C.虫淫D.湿胜E.热胜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69题:生于指腹部是下列哪种疔A.蛇眼疔B.蛇头疔C.蛇肚疔D.托盘疔E.足底疔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70题:附骨疽多发于何部位A.四肢长骨B.胸骨C.肋骨D.关节E.髋骨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71题:下列关于石瘿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是颈靥部恶性肿瘤B.是颈靥部良性肿瘤C.可发于甲状腺单侧D.可发于甲状腺双侧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72题:脘腹痈湿热壅结可用何方治疗A.仙方活命饮B.银翘散C.羌活胜湿汤D.五神汤E.黄连解毒汤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73题:乳漏阴虚邪恋型可选用下列何方治疗A.金匮肾气丸B.六味地黄丸C.十全大补丸D.理中丸E.柴胡疏肝散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74题:不能归属于五脏的肿瘤是A.脂瘤B.气瘤C.血瘤D.肉瘤E.骨瘤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75题:托法的治则是A.补益气血和透脓B.恢复正气,助其新生C.清热解毒,祛痰化湿D.行气和营,养胃理湿E.行气疏风,活血定痛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76题:疔的肿势特点是A.不红不肿B.漫肿无边C.坚硬如钉,形如粟米D.范畴多在5cm左右E.范畴多在10cm以上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77题:疔疮走黄发生的病因病机是A.肝火炽盛B.外感风温C.热病余毒D.火毒炽盛E.胃火上攻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78题:乳癖的主要病因是A.情志忧郁,久郁伤肝B.素体阴虚,气血亏虚C.产后劳伤精血,百脉空虚D.感受外来热毒邪气E.脾失健运,聚失成痰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79题:乳痨初起一般不选用下列何种药外表敷A.阳和解凝膏B.里退消敷帖C.回阳玉龙膏D.太乙膏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80题:丹毒的主要病机是A.气滞血瘀B.痰湿内阻C.血分有热D.气分热盛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81题:流注的治疗主方,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阳和汤B.透脓散C.香背养营汤D.清营汤E.清骨散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82题:下列有关乳漏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发生在乳房部或乳晕部B.疮口脓水淋漓C.乳房部的乳漏预后较好D.乳晕部的乳漏病程较长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83题:有头疽湿热壅滞型应选何方A.黄连解毒汤B.仙方活命饮C.银翘散D.五神汤E.四君子汤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84题:乳发溃后应选用何药外敷A.太乙膏B.七三丹、玉露膏C.阳和解凝膏D.六一散E.回阳玉龙膏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85题:疖的特点是A.多伴全身症状B.易脓,易溃,易敛C.易内陷D.易溃而不易敛E.易成青黄之势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86题:外感特殊之毒哪项是错误的A.破伤风毒B.沥青毒C.漆毒D.蛇毒E.疫畜毒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87题: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叠起,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者A.骨瘤B.气瘤C.筋瘤D.血瘤E.脂瘤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88题:下列哪项不是乳痨的病因A.寒湿内侵,凝滞经脉B.素体阴虚,复感外邪C.气血素亏,复感外邪D.肝郁气滞,久郁化火E.继发于肺痨,肾痨之后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89题: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外科名医是A.医询B.扁鹊C.华佗D.陈司成E.张仲景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90题:走黄与内陷的病机主要区别是A.邪毒盛衰B.正气盛衰C.毒入营分或气分D.内攻脏或腑E.邪气外感或内生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91题:乳头破碎的病因病机是A.肝郁化火,肺阴不足,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B.怒而肝火不能疏泄,或阳明湿热蕴结而成C.肾气不充,肝失所养而致D.情志内伤,肝郁痰凝,积聚胃络而成E.情志不畅,肝脾两伤,气血失和,痰火交凝,结毒不散而成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92题:乳痨是下列何种疾病A.乳腺小叶良性肿瘤B.乳房部的慢性炎症C.乳房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D.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E.乳房部的急性炎症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93题:锁喉痈初起宜选用A.普济消毒饮B.五味消毒饮C.清营汤D.清瘟败毒散E.黄连解毒汤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94题:乳痈好发于产后几周的哺乳期妇女A.1~2周B.3~4周C.5~6周D.1周以内E.6周以上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95题:痈的化脓时间一般为几天A.10天B.14天C.5天D.7天E.1个月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96题:外科内治三法是指A.消、补、和B.消、清、补C.消、补、托D.补、托、清E.消、托、和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97题:瘰疬之名首见于A.《素问》B.《灵枢》C.《金匮要略》D.《外科正宗》E.《疡科心得集》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98题:红丝疔脓尽可用下列哪种油膏A.白玉膏B.回阳玉龙膏C.金黄油膏D.太乙膏E.冲和油膏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99题: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有酸痛,其病因是A.火B.风C.湿D.寒E.气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第100题:颈痈发病多见于A.妇女B.老年人C.青年人D.中年人E.儿童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中医治疗风证的经验良方风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那么,中医是如何认识风证的,它的用药、组方配伍有何规律?本文主要讨论风证的常用证候及其处方用药规律。
一、概述1.风证的病机、证型及临床特征风证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概言之,有外风与内风两类。
外风是由六淫之首的风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由于风邪有在肌表、经络、筋肉、骨节等之异,以及兼挟病邪之不同,所以有中风、破伤风、外感风邪头痛、风寒湿痹、鼻渊、风疹、湿疹等多种外风病证。
内风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外感温热病热极动风,杂病阴虚阳亢、肝阳化风,温病后期阴血虚亏、虚风内动等,均是常见的内风病证。
当然,外风与内风有时又相互诱发或兼挟为病,如外风引动内风,内风新感外风等错综复杂的病证即是。
2.风证的常用治法风证的治疗方法是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熄。
治疗风证的方剂称为治风剂,是用祛风药或熄风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的作用。
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与平熄内风两类。
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诸病。
外风诸病,是指风邪外袭,侵入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鼻塞不闻香臭、口眼㖞斜、猝然倒仆而半身不遂等症。
常用辛散祛风的药物,如麻黄、防风、川芎、白芷、荆芥、薄荷、乌头等为主组成方剂。
配伍用药有如下几种方法:①配清热药,如黄芩、生地黄、石膏、知母等;②配祛风痰药,如天南星、白附子等;③配活血药,如地龙、乳香、没药等;④配养血药,如当归、熟地黄、白芍、胡麻仁等。
平熄内风剂,适用于内风病证。
内风的临床表现,常见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症。
内风有虚实之分,治法与处方配伍用药自亦有异。
热极动风和肝阳化风,属于内风之实证,治宜平肝熄风,常用钩藤、羚羊角、天麻、代赭石、龙骨、牡蛎等平肝熄风药为主组方,配伍方法有如下几方面:①配清热药,如栀子、黄芩、石膏、寒水石、滑石等;②配滋阴养血药,如生地黄、白芍、玄参、龟板等;③配安神药,如茯神、夜交藤等;温病后期,阴血亏虚,虚风内动,属于内风之虚证,治宜滋养熄风,常用阿胶、鸡子黄、白芍、生地黄、麦冬等滋补阴血药为主组方。
中医外科护理学:外治法--药物疗法外治法应用广泛,但以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为主。
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酊剂草药膏药:膏药古代称为薄贴。
是用若干药物入麻油内煎熬,去渣后再加黄丹煎熬而成。
目前经过剂型改革,已制成胶布型膏药。
◆功用:是由药理作用与物理作用相结合,亦就是由配方选药的不同而发挥疗效,且具有粘性好,防散热,敷贴患处,起到固定患部和保护创面的作用。
◆临床应用:一切外科病证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具体内容见下表。
药物名称药性功能适应证太乙膏性偏清凉。
消肿,清火,解毒,生肌。
用于阳证,为肿疡、溃疡通用之方。
阳和解凝膏性偏温热。
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
用于阴证未溃者。
千捶膏性偏寒凉。
消肿,解毒,提脓,去腐,止痛。
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祛腐。
用于痈、有头疽、疔、疖等一切阳证。
咬头膏具有腐蚀性。
蚀破疮头。
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者。
油膏:油膏是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
油膏的基质有黄蜡、白蜡、植物油、猪板油等,亦可用凡士林调和。
临床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的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均可应用。
具体内容见下表。
药物名称适应证金黄油膏、玉露油膏阳证肿疡、肛门周围痈疽等疾病。
冲和膏半阴半阳证。
回阳玉龙膏阴证。
生肌玉红膏一切溃疡或烧伤,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
红油膏一切溃疡。
生肌白玉膏溃疡腐肉已净,疮口不敛者,及乳头皲裂、肛裂等病。
疯油膏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等皮肤干燥肥厚作痒或皲裂之症。
青黛散油膏蛇串疮、急慢性湿疮等皮肤肿痒痛,出水不多之症。
消痔膏内痔、赘皮外痔、血栓痔等出血、水肿、疼痛之症。
箍围药:箍围药古称敷贴,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的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限局,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临床应用: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
中医外科外治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外科外治法中,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外治方法?A. 艾灸B. 拔罐C. 刮痧D. 针灸答案:D2.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外科外治法的适应症?A. 肌肉酸痛B. 关节疼痛C. 感冒发热D. 骨折答案:D3. 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刮痧治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活血化瘀B. 清热解毒C. 温经散寒D. 补中益气答案:A4. 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负压的原理是什么?A. 空气压力差B. 温度差C. 湿度差D. 重力差答案:A5. 艾灸治疗时,艾条燃烧产生的烟气主要作用是什么?A. 清洁空气B. 促进血液循环C. 杀菌消毒D. 驱寒除湿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中医外科外治法中,______是指通过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答案:针灸7. 刮痧时,皮肤出现______,是正常反应,表明体内有瘀血或湿气。
答案:红斑或紫斑8. 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负压,可以促进局部______,改善血液循环。
答案:血液循环9. 艾灸治疗时,艾条燃烧产生的热力可以温通经络,达到______的效果。
答案:驱寒除湿10. 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常用的药物敷贴法,其作用主要是通过药物的______,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答案:渗透作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请简述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刮痧的原理及其适应症。
答案:刮痧的原理是通过刮拭皮肤表面,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目的。
适应症包括肌肉酸痛、疲劳、感冒等。
12. 请简述中医外科外治法中拔罐的原理及其适应症。
答案:拔罐的原理是利用罐内负压吸附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目的。
适应症包括肌肉酸痛、关节疼痛、风湿病等。
13. 请简述中医外科外治法中艾灸的原理及其适应症。
答案:艾灸的原理是通过艾条燃烧产生的热力和药物作用,温通经络,达到驱寒除湿、温经散寒的目的。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高科全年来华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6期
摘要:风药于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是常用的辅药,可起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升散风邪,以提高药效的作用。
本次研究从风药于中医外科疾病中的辩证基础出发,阐述常见的几种中医外科疾病中风药的运用,最后总结几点用药注意事项。
关键词:风药;中医外科疾病;应用研究
风药是传统中医药理论重要药类之一,特指具有疏风发散功能的一类药,其概念最早见李东垣《脾胃论》,作者认为风药于脾胃治疗中,具有生阳、行风、发散积热、行经活血等功效,以柴胡、防风、葛根、独活等为代表,是脾胃治疗方剂中常用药种[1]。
直至今日,风药其定义与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临床应用广泛,药品种类繁多,特别是针对中医外科疾病具有其独特的疗效,因此探讨风药于中医外科疾病诊疗特点,总结治疗经验,非常必要。
1风药中医外用辩证
风药于中医外科疾病诊疗是由风药特点、中医外科疾病特点决定的。
"风邪"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外界致病因素之一,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素问》有云"风为百病之长"之说[2]。
风邪致病起病迅速、变化性强,多伴有疼痛且随风而走、遇风则重;风喜上行,多发端于上部。
风邪反应于外多见宣浮肿,色红,痛行甚速,可伴有头痛、经痛等全身症状。
风药可作用于气血,具有行气、益气、调气,活血、止血、补血等作用,驱寒止凉,如四物汤加升麻、栀子等可治下血有热,加炮干姜、升麻可治血虚有寒[3]。
风药可作用于经络,有温散经络的作用,而经络阻塞是中医外科疾病重要病因之一,可致气血瘀滞,肿痛化脓,毒邪扩散,而风药通过舒经活络可逆转病机,促病情转归。
风药因生发宣散可调节脏腑,疏肝健脾、固肾助气,促脏器充实,改善预后;风药质轻味辛,药性浮行,可发散毒邪,解表祛毒,促血脉畅通,配合其它各类药物各有其效。
2风药于中医外科常见病治疗
2.1痔疮中医认为"热毒、火毒"是痔疮病因,故清热祛火以解毒成为首选治疗方案,但临床实际应用中,多不单独采用清热祛火之苦寒之物,为防治寒凝致致气血经络阻塞,因此多以"风药"发散祛除表证,逆转病机,排汗祛邪毒,促进患者自我转归,故临床常以"风药"治疗初发、多发痔疮[3]。
如倍受推崇的荆防败毒散、仙方活命饮等均有风药,以发散邪毒,逆转病机,提高治疗效果。
2.2皮肤病皮肤病是常见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复杂,多为内外失衡所致,中医于此具有极大的优势。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应属于"风瘙痒"多因患者体虚,受风后,风入腠理,以致气血不
调,风毒往来相搏于肌肤之间,邪气微而不致痛,遂成瘙痒。
中医治疗以排风、祛湿、化瘀、补虚为主要治疗方法,如应用于尿毒症瘙痒止痒方剂加减(生黄芪、大黄、土茯苓、白鲜皮、当归、川芎、苦参、防风、蝉蜕、薄荷),其中防风、蝉蜕等具有祛风清热之效[4]。
过敏性紫癜其肿痛游走、瘙痒不止,多以清热凉血方剂治疗,添加蝉蜕、防风等可活血祛瘀,抑制炎症,提高药效。
2.3外周血管性疾病外周血管性疾病,包括静脉曲张、静脉炎、动脉硬化闭塞等,多为邪气致淤、气滞淤血之症,且多由内而外,发于表,而风药可全身作用,起到活血祛瘀、通经活络的作用。
现代药动力学研究表明风药具有抗凝、抗血栓、扩张血管、减轻血液粘稠、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可有效提高血管通透性,抑制血管炎性因子[5]。
风药还可作用于脏腑,调节脏气,促进全身气机通畅,改善气血。
3应注意的问题
3.1用药时机风药多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其中又以抑制寒凝、发散药效为主,但并非任何情况下均适用,以病初之时伴有表证或湿浊者为宜,重症或溃烂后期慎用,稍有不慎者可致患处急暴,加重病情;此外,针对阴虚有热者应禁用以防虚上加虚。
3.2剂量与给药时间风药多作为佐药以提高疗效,因此用量不宜过大,剂量达到可治表证、促风邪发散即可。
风药具有发汗、祛邪的功效,由里及表,不宜长时间使用,以防阴液丢失、体虚变证。
3.3配伍风药多具有温燥之性,因此配以苦寒药物以降燥,以防升散太剧。
升散太剧会消耗大量的元气,甚至是灼伤肾阴,致肝胆郁结,一般辅以黄柏、知母等,以"降阴火、救肾火",或辅以人参、白术等益气补血药物以保留元气,或辅以当归、麻仁、五味等养阴润燥,以补津液[6]。
4小结
风药于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是常用的辅药,可起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升散风邪,以提高药效的作用。
特别是针对中医外科疾病具有其独特的疗效,因此探讨风药于中医外科疾病诊疗特点,总结治疗经验非常必要。
风药味辛质轻薄、药性升浮,因此具有活血化瘀、补气益气、温经活络等作用,可祛风解表,常应用于痔疮、外周血管疾病、皮肤病等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且多作为辅药,具有提高药效的独特作用。
但使用时应熟悉使用适应证,掌握剂量与给药时间,科学配伍,保障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崔俊波.风药临床应用研究概述[J].江西中医药,2012,12(5):74-75.
[2]鞠丽,孙秩秋.孙秩秋教授运用风药治疗过敏性紫癜经验简介[J].新中医,2011,
43(5):164-165.
[3]于舒雁,苗明三.防治痛风药物筛选方法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J].中医学报,2013,
29(12):1875-1878.
[4]朱星,王明强.探讨朱丹溪论治杂病巧用风药之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4):1-2.
[5]王伟民,彭越,王磊,等.临床运用风药验案拾萃[J].辽宁中医杂志,2013,21(5):22-25.
[6]吴炜.疏风药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研究[D].江苏: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21-34.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