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字词优势效应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词汇判断中汉语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摘要运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汉语双字词识别中的多义性效应。
实验一运用2个真字任意组合构成的假词(如:镜社)作填充材料,发现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仅仅存在于错误率中。
实验二运用与源真词(如:冲锋)同音形似的假词(如:冲烽)作填充材料,促使被试更多地在语义水平上做出判断,结果发现很强的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在低频词上。
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在词汇判断中用不同的假词作填充词会影响被试的词汇判断策略,从而在不同水平上通达词义。
最后,用反馈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多义词,多义性效应,词汇判断,反馈模型。
1引言多义词的识别问题是认知心理学中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
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建立心理词典中语义的提取机制、形成多义词识别的模型,解决智能机器翻译的一个难点——多义词的翻译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发现,对多义词的识别快于单义词或少义词[1~5]。
这就是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
在拼音文字中,研究多义性(意义数)效应最常用的是词汇判断任务。
研究发现,在合法非词(legal nonword)和同音假词(pseudohomophones)作填充词的条件下,有多义词效应;而在不合法非词(illegal nonword)条件下则没有多义词效应[5]。
用合乎正字法规则的假词作填充材料,观察到了多义词优势效应;而用不合乎正字法规则的非词作填充材料,没有发现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2]。
由此可见,多义词优势效应发生在语义水平上,而不是发生在正字法水平上。
研究还发现,词的多义性和词频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高、低频词都产生了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3]。
汉语多义词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多义词。
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存在拼音文字中的形音对应规则;汉语双字多义词是由两个词素构成的,词素的特点可能会影响到整词的通达;每个词的意义数比英语词少得多。
因此,用词汇判断任务研究在语义水平上是否存在汉语词汇识别的多义性效应,不能照搬拼音文字中常用的同音假词,而应当用2个真字随机混合产生的假词(在形、音上都不与任何真词相似,如:铄钮),或与源真词形似的假词(形似、但发音不与任何真词相同,如:予盾),或与源真词音同(或音近)、且形似的假词(如:优郁)。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字词优势效应字词优势效应1( 前言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单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即单词中的字母刺激的识别受到了单词所提供的语境的促进。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
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
每次给被试呈现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
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
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Reicher 的实验引起了广泛注意,此后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字词优势效应的存在。
关于字词优势效应的原因有三种解释:(1)第一种“推论说”,认为当字母在字词中时可以借助上下文而对该字母进行更好的推理,以此解释字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
(2)第二种“编码说”,认为字词优势效应是由于字词和单个字母的编码不同所致: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编码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
(3) 第三种“两种加工说”,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如果将字词看作整体,而将单个字母当作局部,那么字词将先得到整体加工,再得到局部加工。
而单个字母却没有这种整体加工。
因此字词中字母的识别优于单个字母以上三种解释的角度不同,均有一定依据,表明字词优势效应可能是一个复杂的知觉现象,涉及知觉或模式识别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水平的加工。
本实验是基本重复 Reicher 在 1969 年的实验,略有简化。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Reicher的实验设计,验证字词势效应。
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高频独体汉字的字音和字形对汉字识别的优势效应研究学生姓名:蔡文芳学号:095621023专业:应用心理学方向:心理健康指导教师:洪艳萍2013年 5 月 12日湖北科技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2013年月日导师签名:2013年月日目录1、前言 (6)1.1汉字识别的定义 (6)1.2汉字识别研究的意义 (6)1.2.1现实意义 (6)1.2.2理论意义 (6)1.3汉字识别相关研究的现状 (6)1.3.1字音对汉字识别的实验研究 (6)1.3.2字形对汉字识别的实验研究 (7)1.3.3语义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汉字频率对汉字识别的影响 (8)1.3.5汉字识别与大脑 (8)1.4汉字识别的研究范式 (9)1.5汉字识别中应注意的问题 (9)1.6本研究研究假设 (10)2、方法 (8)2.1被试 (11)2.2实验材料与设计 (11)2.3实验仪器与程序 (11)2.4实验数据处理与统计 (11)3、结果 (12)3.1对A组和B组数据进行顺序效应的检验 (12)3.2对A组和B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说明实验的设计类型、自变量、实验处理、因变量、被试安排、被试任务、实验过程、因变量的测量、统计分析方法等。
语境中汉语双字词语识别优势效应。
实验的设计类型:被试: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40人,母语为汉语,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实验将被试分为四组,每组10人。
实验假设:在汉语形近字中存在字词优势效应自变量:先行信息(有先行信息、无先行信息),使用频率(高频词、低频词),材料类型(单字、有意义双字词语、无意义双字词语)因变量:被试错误辨别次数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2*3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先行信息为组间变量,使用频率和材料类型为组内变量实验仪器:计算机和“汉子形近字的识别优势效应”实验程序实验材料:从《小学生组词词典》中分别选出一个或两个单个汉字、一个或两个有意义双字词语,一个或两个无意义双字词语,共200多条,其中汉字要求为形近字。
在材料选择上,我们照顾到小学生的十字水平,是因为我们希望能用到相同的材料进而研究形近字效应的年龄发展。
仪器材料为了区别高频词和低频词,我们选定4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前测。
采用三点量表的形式(1表示最不熟悉,3表示最熟悉),分数高的确定为高频词,分数低的确定为低频词。
在评定中,关于“熟悉性”的解释是“该词语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否常常见到或用到”最后分别选出10个最具代表性的高频词和低频词。
另外让被试写出目标字的形近字并进行频数统计,最后选出与实验词相匹配的频数最高的10个。
将选出的单字及高,低频词随机分配分为四组。
实验程序:实验将被试分为四组,每组10人。
将四组被试随机分入四组实验词语中。
其中两组实验中有先行信息,在实验前主试将两个供选择的汉字口头告诉被试;而另外两组实验中无先行信息,直接进入实验程序、被试坐在计算机实验程序及刺激材料如下结果:由于实验还未正式实施,我们只能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与讨论,结果如下:1在汉语的形近字中存在字词优势效应2形近字词在低频词中的字词优先效应明显高于高频词3无论有无先行信息,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或非字词中的字4在我们预测当中,被试对于有先行信息的实验平均错误次数要高于无先行信息的实验5在形近字词和非形近字词中的字词优先效应是否显著,有待于后续研究讨论在我国汉语字词优先效应本土研究中有关于汉语多义字的研究,多音字的研究,有汉语字体结构的研究,但关于形近字的字词优势效应本土研究仍存在空白,而形近字在汉语学习中是个难点也是重点,故本实验拟以形近汉字为实验材料仍然采用reicher的实验范式。
认知心理学----字词优势效应马世伟咸宁学院邮编437100摘要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Reicher的实验设计,验证字词优势效应。
实验被试:马世伟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结果:并未验证字词优势效应1.前言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
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
每次给被试呈现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
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
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实验假设:如果存在字词优势效应则实验的结果应该被试对于字词类的刺激正确率最高。
2.方法2.1被试:马世伟2.2实验设计:通过向被试提供字词类,非字词类,字母类三类刺激,测试被试的反应正确率。
2.3实验工具与器材:2.4实验流程:实验有32组字母材料。
每一组包含3类:(1)字词类:一个由4个字母组成的英文单词。
单词内无重复字母,且单词中有一个靶子字母,改变该字母,就会成为另一个单词。
如word,改d为k,成为work,而d就是靶子字母。
(2)非字词类:将字词类的单词,改变除靶子字母以外的其他字母的位置,使其成为无意义的字母串,如owrd。
(3)字母类:只有靶子字母。
实验中每次随机呈现以上96个刺激材料中的1个。
在每个试次中,屏幕上先出现注视点,持续1秒,同时伴随蜂鸣声,提醒被试准备。
1秒后注视点消失,呈现刺激,时间为60毫秒,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选项。
选项是2个字母,分别出现在被掩蔽的靶子字母的正上方和正下方。
优势反应实验报告总结优势反应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实验方法,旨在研究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这个实验包括测量个体对刺激的优势感知和反应能力,在研究认知心理学和神经认知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可以对人类认知加工的特点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我们理解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改善认知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优势反应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在特定的刺激环境下,人们会对某些刺激表现出更快速、更准确的反应,这被称为优势反应。
在实验中,研究者通常会刺激被试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系统,通过测量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来评估优势反应。
实验结果通常会被用于推测个体在不同的认知任务中的加工方式和认知能力。
优势反应实验提供了一种客观、标准化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人类感知和认知的基本特点。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找到与优势反应相关的神经机制和脑区,了解不同刺激条件下的优势反应规律。
例如,在视觉任务中,研究者发现人们对于颜色、形状等特定特征的敏感性更高,反应时间更快。
而在听觉任务中,人们对声音的频率和时长的感知更为敏锐,表现出更快的反应。
另外,优势反应实验还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人群在优势反应任务中的表现,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因素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年轻人在视觉任务中表现出更快的反应和更高的准确率,而老年人在听觉任务中表现更为准确。
虽然优势反应实验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实验过程只能提供间接的认知能力的信息,不能直接揭示个体的认知过程。
此外,在实验设计上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在选择刺激材料和任务类型时的局限,可能导致对认知能力的评估不够全面和准确。
总之,优势反应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感知和认知的特点和机制。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揭示不同感知系统的优势反应规律,研究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为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字词优势效应‘实验报告1. 研究背景在心理学研究中,很多实验都涉及到词汇。
例如,去除语法和语义因素后,研究人员使用材料来测试某些变量的处理是否更容易。
这些实验涉及到了语言处理,特别是涉及到了词汇的现象。
一个被广泛研究的现象是字词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指的是特定单词被认知和记忆处理更快,更准确,比非单词材料要好。
一些研究表明,这种现象可能源于人类语言模块特有的处理方式或神经机制的发展。
2. 研究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考察字词优势效应是否存在,它是否对低频词和高频词都具有同等影响,以及如何考虑语言相关的认知氛围(即语音或语义差异)。
3. 实验设计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组词汇材料,包括30个高频词和30个低频词,其中高频词被定义为在日常使用中出现频率高于每百万个单词。
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语音分类中取出,分为协作和非协作语音。
对于协作语音类别,每个单词都是在不同的语音标准下的发音;对于非协作分组的单词,每个单词都是在同一语音标准下发音的组成部分。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组被试者,共20人,所有被试者都是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
每个被试者都接受了两个不同的条件:字词和非字词条件。
在字词条件下,被试者被要求在屏幕上显示30个单词。
这些单词包括高频和低频的词,以及协作和非协作语音分类的单词。
在非字词条件下,被试者同样被要求在屏幕上显示30个非单词材料(即随机字母序列)。
在两个条件下,被试者被要求在1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完成任务。
4. 实验结果将推广的时间和错误数量计入考虑,字词条件的平均成绩高于非词汇条件。
字词优势效应在衡量效率和准确性方面都得到了证明。
具体来说,被试在字词条件下的平均目标成就是30.5,而非字词条件下只有21.2。
我们还发现,在字词条件下,高频词汇表现比低频词汇表现更好。
高频单词的平均成绩比低频单词高出2.7个单词。
这表明字词优势效应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单词组之间,但它的效果在高频单词中更加显著。
最后,我们还发现,在两组语音条件中,协作和非协作语音分组表现相似。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字词优势效应字词优势效应
1( 前言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单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即单词中的字母刺激的识别受到了单词所提供的语境的促进。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
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
每次给被试呈现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
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
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Reicher 的实验引起了广泛注意,此后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字词优势效应的存在。
关于字词优势效应的原因有三种解释:(1)第一种“推论说”,认为当字母在字词中时可以借助上下文而对该字母进行更好的推理,以此解释字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
(2)第二种“编码说”,认为字词优势效应是由于字词和单个字母的编码不同所致: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编码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
(3) 第三种“两种加工说”,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如果将字词看作整体,而将单个字母当作局部,那么字词将先得到整体加工,再得到局部加工。
而单个字母却没有这种整体加工。
因此字词中字母的识别优于单个字母以上三种解释的角度不同,均有一定
依据,表明字词优势效应可能是一个复杂的知觉现象,涉及知觉或模式识别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水平的加工。
本实验是基本重复 Reicher 在 1969 年的实验,略有简化。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Reicher的实验设计,验证字词势效应。
实验假设:如果存在字词优势效应则实验的结果应该被试对于字词类的刺激正确率最高。
2( 方法
2.1 被试: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生一名,矫正视力正常
2.2 实验设计:通过向被试提供字词类,非字词类,字母类三类刺激,测试被试的反应正
确率。
2.3 实验工具与实验材料
2.31实验器材:电脑、反应键、Psykey实验系统
2.32实验材料:
实验有32组字母材料。
每一组包含3类:
(1)字词类:一个由4个字母组成的英文单词。
单词内无重复字母,且单词中有一个靶子字母,改变该字母,就会成为另一个单词。
如word,改d为k,成为work,而d就是靶子字母。
(2)非字词类:将字词类的单词,改变除靶子字母以外的其他字母的位置,使其成为无意义的字母串,如owrd。
(3)字母类:只有靶子字母。
2.4 实验程序:实验中每次随机呈现以上96个刺激材料中的1个。
在每个试次中,屏幕上先出现注视点,持续1秒,同时伴随蜂鸣声,提醒被试准备。
1秒后注视点消失,呈现刺激,时间为60毫秒,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选项。
选项是2个字
母,分别出现在被掩蔽的靶子字母的正上方和正下方。
要求被试判断刚才出现在该位置的靶子字母是哪一个,按相应的键作出反应,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准确性。
3( 结果
100
90
80
70
60
50
正确率%40
30
20
10
字词字母非字词
刺激类型
图3.1 三种刺激类型的正确率
表3.2 字词优势效应结果分数
刺激类型字词字母非字词正确率(%) 62.50 68.75 43.75 反应时(ms) 1149 1121 1324
由图3.1 三种刺激类型的正确率和表3.2字词优势效应结果分数可知,字词的反应正确率低于字母的反应正确率,高于非字词的反应正确率。
4( 讨论
上述实验结果不符合实验假设:字词的反应正确率低于字母的反应正确率,高于非
字词的反应正确率,说明在本次实验中没有表现出字词优势效应。
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设
不符合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4.1 刺激呈现的时间过短,使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刺激的呈现时间基本上小于被试的阈限值,被试无法意识到,因此对于三种类型刺激的判断基本上是靠主观随意推测得到的,所得结果并不能严格意义上来验证被试是否存在字词优势效应。
4.2因为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引起的。
中国人对于汉语的熟悉度高于英语,所以选用英语作为实验刺激,导致了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设的不符。
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呈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形——方块字形和拼音字形。
汉语和英语有其各自源远流长的历史,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影响下人们对于各自的语言文化的熟悉度不同。
熟悉度是指对习语熟悉的程度。
大量的研究表明:熟悉度对本族语学习者理解习语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者对语言掌握的增强与他们接触语言的机会的增加至关重要,而中国人多数时间接触的是汉语,所以对汉语的熟悉度要高于英语,在以英语作为实验刺激的时候不能体现出字词优势效应。
5( 结论:本次实验中没有表现出字词优势效应
参考文献: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 65,69 页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认知心理学实验课讲义和实验报告 1998 年
王倩,吴玥鋆 ? 中西语言差异下的报道差异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5,5 崔冬梅 ? 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教学与管理 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