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方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八射干麻黄汤功效与做法
【处方】射干麻黄汤
射干12g麻黄6g细辛6g半夏10g五味子10g紫芫12g冬花12g枇杷叶25g江虫12g茜草12g甘草10
射干麻黄汤,射干12g麻黄6g细辛6g半夏10g五味子10g紫芫12g冬花12g
炙甘草10g白芥子10g白萝卜子15g苏子30g枇杷叶30g茜草15g3-5剂即可。
射干9克(三两);麻黄9克(四两);生姜9克(四两);细辛3克(三两);紫菀6克(三两);款冬花6克(三两);大枣3枚(七枚);半夏9克(半升);五味子3克(半升)。
方歌:
1、喉中咳逆水鸡声,三两干辛款菀行,夏味半升枣七粒,姜麻四两破坚城。
2、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功能主治】宣肺散寒,化饮止咳。
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
【用法用量】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
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以药测证,应该是肺癌兼表证,外寒内热,但凝滞之气终于一般表证。
方用:“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一升,干姜、细辛各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以厚朴降肺气为君药,麻黄解表寒,石膏清里热为臣药,半夏、杏仁化痰并助厚朴降肺气平喘,干姜、细辛、五味子通降肺气为佐药,再以小麦甘平养正为使,面面俱到。
尤在泾解释:“厚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同。
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而厚朴辛温,亦能助表。
小麦甘平,则同五味敛安正气者也”。
笔者对本方用厚朴打头久思不得其解,看来,王好古“主肺气满,膨而咳喘”和朱丹溪“专泻凝滞之气”结合起来,再结合达原饮用厚朴开解痰毒凝结,半夏厚朴汤用厚朴化痰凝咽喉就可理解肺痿初期用厚朴的寓意了。
小麦在此方中当是发挥“养心除烦,止渴敛汗”之功(《现代中药大辞典》)。
养心除烦,敛安正气对平素似乎体健无病之人突然大病缠身还真是一个天才的方法。
有一患者以寒战继之高热十余天为主症,伴背痛腰痛,无汗,口干渴,饮水多,“喜凉。
一日可以数壶,”口微苦,多午后发热,二便,食欲如常,无呕,舌不淡,偏暗,少苔,脉右洪大,左浮数,诊断肺癌,与厚朴麻黄汤证相符,一则说明张仲景的处方确有实际例证为基础,二则进一步印证了肺癌与肺痿的关系。
天津肿瘤医院吴雄志教授对本方的小麦止汗作用予以肯定评价,指出小细胞肺癌血管活性糖肽分泌增加,阵发性潮热汗出。
厚朴麻黄汤对伴有血管活性糖肽分泌增加汗出的小细胞肺癌是有效的。
《伤寒论》中辨脉法记载:“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厚朴麻黄汤证以脉浮为纲,其主药厚朴在《神农本草经》中亦记载:“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现代药理学也研究证明,厚朴煎液有广谱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厚朴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及炭疽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对小鼠实验性病毒性肺炎有某些改善实质性病理损害的作用。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咳嗽篇之射⼲⿇黄汤(90)4.5.1 咳嗽篇之射⼲⿇黄汤上次我们教的⼗枣汤,如果是咳嗽,你的脉是沉弦的,⽽你咳嗽的时候胸⼝会有扯痛、撑痛的感觉,然后⼜很久不好,你真的感觉的出来那⾥有积⽔了,那⽤⼗枣汤是可以的。
那我也说,在咳嗽的状态下⽤⼗枣汤,感觉是⽐较安全⼀点的,如果你是真的是那种⾮常严重的病的肺积⽔或者是胸⽔、腹⽔,⼗枣汤是可以⽤的,但是呢,如果你是因为咳嗽的⼗枣汤证不算是很严重的病,就是过个⼀年两年也不会死掉,所以这个时候⽤⼗枣汤,⼼情上⽐较轻松。
可是如果是什么胸⽔啊、腹⽔啊,⽤⼗枣汤,那个时候都已经是很重很重的病了,那⽤⼗枣汤就⼀定要注意如何收⼯这件事情。
⽐如说⼀吃完⼗枣汤,⼀拉之后,这个⼗枣汤这种⽅剂是这样,药就不能⽤的太少,不然吃了之后,拉不出来,吐不出来,很难过,有的时候⼗枣汤⽤了也会吐的哦,不只是拉,但是就是⼀次要⽤⾜就把它排⼲净,不然的话就是要⼀点⼀点的来哦,这个汤剂是没有办法⼩剂量,就是⼩剂量慢慢往上加的疗效是⽐较差的。
那⼀旦你吃了之后或者吐或者是⼤泄之后,那⽴刻就要吃补元⽓的药,⽐如说独参汤,就是⼈参⽤电锅把他⼀直炖,炖到那样⼀碗那种⼈参汤,或者是⼈参、黄芪、附⼦之类的汤,就是⽤了之后就要⽴刻吃镇固元⽓的药,不然的话怕这个⼈太虚。
凡是⽤了这种峻烈逐⽔的药呢,都要注意如何收⼯。
⽐如说像是最基本的收⼯药,我们常见的⽐如说六君⼦汤,那四君⼦汤加上这个半夏、陈⽪,固护脾胃,就是镇固脾胃之⽓。
因为要让⾝体回复正常的代谢机能哦,脾跟肾都要固好,那⾄少脾要固好,所以吃完这类峻烈逐⽔的药呢,就⽴刻要吃补脾胃之⽓的药,像六君⼦汤是⼀个我们⽐较通常的选择。
⼗枣汤这个⽅⼦之所以值得⽤,是因为它泄了⽔之后,那个⽔不会⽴刻就回来,因为如果你今天泄⽔,明天⽔就回来的话,那个⽅吃了等于⽩吃,⼀点意思都没有。
所以⼗枣汤的好处是⽔退了不会再回来,但是这个“不会再回来”终究来讲也只是“不会⽴刻回来”,但是⼀旦泄了之后你要它⼀直不回来的话,可能就要在这个固护脾肾,强化我们的排⽔机能上⾯要着⼿。
射干麻黄汤的应用体会射干麻黄汤首见于东汉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
”原文文词简奥, 了了数语, 却刻画出射千麻黄汤的辨证原则和适应范田。
言简意赅, 发人深思。
通过以方测证的学习方法, 可悟出本条系论寒饮咳喘的证治。
素有水饮内停, 适感风寒外袭, 内外合邪, 阻塞肺窍, 宣肃失宜, 故“咳而上气( 即咳嗽喘急) ”寒饮不化则停聚为痰, 痰阻喉间气道, 随气出入, 故有声似水鸡( 即秧鸡)之鸣, 此乃寒饮咳喘证的特征之一, 临床颇为常见。
尤怡在其《金匮要略心典》中说,“咳而上气,肺有邪,则气不降而反逆也。
”思其意,既是风寒外袭,肺为华盖,肺气被束,肺本以清肃下行为顺,今有邪,故气不得降而反逆也。
肺中宿有寒饮,随上逆之气而上入喉间,为呼吸之气所激则作声如水鸡。
方中射干,紫苑,款冬花降逆气,麻黄,细辛,生姜发邪气,半夏消饮气,而以大枣安中,五味敛肺,恐劫散之药,并伤其正气也。
射干麻黄汤临床上主要用于外寒内饮的“寒咳”,如咳嗽咳痰,色白清稀量多,背部寒冷等,特别适用于痰气互结,肺气上逆所致咳嗽喘急,排痰困难,喉中痰鸣较为明显的病证,这个方子对于外寒较轻,内在的痰饮较重,饮重于寒,或没有表证的咳嗽痰喘都可以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与小青龙汤同为主治咳喘病外寒内饮证的方剂,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异同比较分析。
根据方证对应的药证原则可知,前者主要含有射干、紫菀、款冬花,因此肺气上逆证症状较为突出,如咳喘气逆,喉中痰鸣等;后者含有麻黄、桂枝、白芍等,因此风寒束表证症状较为突出,如恶寒,鼻塞,流清涕,头痛,后背疼痛僵硬等。
两者均含有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这四味药,因此两者都有“寒咳”症状,如咳嗽咳痰,色白清稀量多,背部寒冷如手掌大等。
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对两者之间的鉴别关键作了点评,“以上自小青龙汤至泽泻汤凡五证,皆治痰饮。
小青龙汤以心下有水气为主,射干麻黄汤以喉中水鸡声为主,苓桂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吐涎沫为主⋯⋯此其大较也”。
关于射干相关考点的见解成都师资中心-----王强射干与麻黄的相配,是咱们中药二单味药配伍里面一个重要的考点。
今就关于这个配伍做以下解释。
射干在中药二里面重要考点就是:“喉中水鸡声”,从历年考试中考射干的情况来看,这句话都是出现了的。
但是若从射干最早的出处来看,了解原文可以让学员记住更多考点。
《金匮要略》上对于射干的原文说的是: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所以咱们中药二射干的关键词里面出现了原文,配伍出现了原文,紫菀和款冬花的功效出现了“下气(不是降气的原因是,原文是咳而上气)”。
所以,我阅读中药二的大纲,发现很多考点,大纲上出现的词语(不是我们找的关键词),考试题型中几乎都会出现。
所以,我在讲射干的时候,我教授给学员咱们的口诀那些后,我一般背一下这个条文,叫他们记住,因为这个条文字不多,但是可以记住射干的常考的考点,以及射干的配伍。
不仅如此,这句话记住之后,在对于后面我们讲解紫菀和款冬花也是有好的帮助,对于学员来说也更容易理解,比如紫菀和款冬花的功效里面都有“润肺下气”,对于这里面的关键词“下气”,若强行去记忆,往往容易忘记,但是学员写下这一句话之后,我们稍微花1分钟跟学员解释一下子,时间不用多,也只解释表浅的意思,一般我讲完问学员,他们是能听懂的,记忆起来学员也反应记得牢固。
我个人认为,关键词记忆法这个方法很好,但是,中药二的特点就是关键词太多,学员学习时间有限,到后面很多学员会出现记混;看着书知道,关上书懵;或者只知道这个关键词平时经常在记,就是想不起来,这三种情况,很常见。
因为记的中成药关键词,大多是专业证型术语,术语之间很多相似的,就容易混,也不好记忆,症状就很好记。
有些时候,有些很浅显的知识点(关键词是可以找症状表现的地方就可以不找专业证型术语)稍微讲一下原理,一般记忆是比较牢固的,其实我们中药二的原理性东西,比起药综的辨证论治,个人觉得药二的没有药综的难,学员都要去面对的。
71、寒饮郁肺咳嗽上气基础方:射干麻黄汤寒饮郁肺咳嗽上气基础方:射干麻黄汤寒饮郁肺咳嗽上气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机是由于外邪寒邪侵袭肺脏,导致肺气郁滞,从而引发咳嗽、上气等症状。
针对这一病症,中医药方剂中有一方剂备受推崇,那就是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汤是由射干、麻黄、桂枝、杏仁等药物组成的。
其中,射干为君药,麻黄为臣药,桂枝和杏仁为佐药。
这种组合方式使得射干麻黄汤在治疗寒饮郁肺咳嗽上气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射干作为君药,具有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功效。
它能够发散肺气,解除肺脏的寒邪束缚,从而缓解咳嗽、上气等症状。
麻黄作为臣药,具有辛温宣肺、祛寒止咳的作用,可以增强射干的功效,加速病邪的排出。
桂枝和杏仁作为佐药,能够温阳化气、宣发肺气,协助射干和麻黄发挥作用。
射干麻黄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的配伍,使得方剂具有疏风解表、宣肺散寒、祛寒止咳的综合疗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因外邪寒邪侵袭而引起的寒饮郁肺咳嗽上气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射干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尤其对于由于寒邪所致的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根据药性归经药味,射干麻黄汤属于辛温解表类方剂,其功能作用主要是疏风解表、宣肺散寒。
在八纲辩证中,射干麻黄汤适用于寒邪外袭、表卫不固的外感寒邪病症。
在六经辩证医理中,射干麻黄汤主要适用于太阳经和阳明经的病症,如头痛、发热、恶寒等。
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非常重要。
君药具有主导疗效的作用,臣药起到辅助和加强君药作用的作用,佐药则能够调节君臣的关系,使方剂的功效更加全面。
射干麻黄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的合理搭配,使得方剂在治疗寒饮郁肺咳嗽上气方面发挥出最佳的疗效,为临床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案。
射干麻黄汤
任何一种药物对治疗疾病都是对应的,药物的选择都是不能随意,这样对疾病改善,也是没有任何帮助,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疾病治疗,更是要选择多种治疗方法,常见感冒、咳嗽都是可以选择简单的药物治疗,那射干麻黄汤怎么样呢,这类药物对疾病治疗,也是有着很好帮助。
对射干麻黄汤能够改善什么疾病呢,它对治疗咳喘有着很好帮助,而且这样药物在使用上,都是有着一些方式方法,不能随意的乱用,这样不利于人体健康发展。
★射干麻黄汤:
★组成
射干9克(三两); 麻黄9克(四两); 生姜9克(四两); 细辛3克(三两); 紫菀6克(三两); 款冬花6克(三两); 大枣3枚(七枚);
半夏9克(半升); 五味子3克(半升)。
方歌 1、喉中咳逆水鸡声,三两干辛款菀行,夏味半升枣七粒,姜麻四两破坚城。
★病机
★寒饮郁肺
症状
咳喘、喉中痰鸣、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
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临床运用
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哮喘、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老人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等属上述证机者。
通过以上介绍,对射干麻黄汤也是有着很好了解,它对治疗小儿支气管炎也是有着很好帮助,不过对它选择的时候,都是要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这样对疾病改善,才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使得疾病得到控制。
【金匮要略】第七章第6条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
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子恒试注本条主要论述寒饮停肺所致咳嗽上气的证治。
寒饮停肺,风寒外束,肺气壅滞不得外泄,上逆作咳,伴有气逆上冲咽喉,喉中有音,犹如水中青蛙鸣叫,是气冲水饮之声。
治疗主方选择射干麻黄汤。
方中射干散结化痰利咽,麻黄宣肺止咳,干姜、细辛、半夏温化痰饮,紫苑款冬止咳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姜枣健脾护中。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咳而上气,肺有邪,则气不降而反逆也。
肺中寒饮,上入喉间,为呼吸之气所激,则作声如水鸡。
射干、紫菀、款冬降逆气,麻黄、细辛、生姜发邪气,半夏消饮气,而以大枣安中,五味敛肺,恐劫散之药,并伤及其正气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咳逆上气,谓咳则气上冲逆也。
上条发明不咳而吐涎沫者,非为肺痿,是为肺冷也。
此条发明咳而不吐涎沫者,亦非肺痿,亦为肺冷也。
上条以不渴,小便数,多唾涎沫为肺中冷,故以干姜佐甘草,是以温中为主也。
此条以气上逆,喉中有水鸡声为肺经寒,故以生姜佐麻黄,是以散外为主也。
病同冷饮,而有在外在内之别;方同辛温,而有主温主散之异也。
水鸡声者,谓水与气相触之声,在喉中连连不绝也。
【集解】程林曰:咳而上气,如水鸡声连连不绝者,是汤主之。
《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
射干、紫菀之苦,所以泄逆气也。
以辛泻之,麻黄、生姜、细辛、半夏、款冬花之辛,所以泻风邪也。
以酸收之,以酸补之,五味子之酸,以补不足。
虚则补其母,大枣之甘,所以补其母也。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风寒外闭,肺气郁阻,逆冲咽喉,泻之不及,以致呼吸堵塞,声如水鸡。
此缘阳衰土湿,中气不运,一感外邪,里气愈郁。
胡希恕射干麻黄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浏览:566编辑:admin 来源:养生之家发表时间:2019-07-20 23:12:49养生之家导读:射干麻黄汤主治:咳嗽而喘,咳少喘多,痰多壅于喉间,气机受阻。
那么,胡希恕射干麻黄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射干麻黄汤射干10~15g,麻黄6~12g,生姜6~10g,细辛3~6g,紫菀10~15g,款冬花10~15g,五味子10~12g,大枣4枚,半夏10~12g。
水煎600mL,分3次饭后温服。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方解】本方主治:咳嗽而喘,咳少喘多,痰多壅于喉间,气机受阻,有似水鸡声作响的上气痰鸣、哮鸣等呼吸系统疾病。
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百日咳等。
【应用】1.本方宣肺化痰,除饮平喘,与小青龙汤作用相似,主药均为麻黄配伍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
小青龙汤为外感内饮,痰多清稀,吐痰较易,气短较重,而不能平卧,所以再加桂枝温阳化饮,有扶正之意;而本方所治痰饮,痰多而较稠,不易咳出,阻于喉中发为水鸡漉漉声,并有化热之嫌,因而再加射干、冬花、紫菀祛痰利窍,紫菀有祛邪之意。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喘,多有气上冲和恶风,而没有口干口渴,见于外感;麻杏甘石汤治喘,证见内热,口干不怕风吹,偏热者多,小儿多用。
咳喘偏寒,痰饮清稀,用小青龙汤,老年人常见。
哮喘痰多漉漉用射干麻黄汤,兼胸满烦渴者,用厚朴麻黄汤。
3.支气管哮喘临床辨痰使用方证提纲①稀水样痰(湿啰音):治以散寒蠲饮,用小青龙汤。
②混合痰包括稠痰泡痰(干啰音):治以泄热定喘,用厚朴麻黄汤。
③黏性泡沫痰:治以泄热平喘化痰,用麻杏甘石汤、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④喉中水鸡声:治以温肺豁痰利窍,用射干麻黄汤。
⑤黄稠痰变换体位时较多,咳血痰(支气管扩张),烦满,胸部皮肤甲错,治以泄热化痰,用千金苇茎汤。
射干麻黄汤治验偶拾导读:今天的文章是宋老早年在湖南的行医记录,因治疗咳喘病“无心插柳”而治愈两例胃癌。
此两例医案最初发于北中医内部,作为内部论文供同道学术研究之用。
今有幸看到此文,公之于众,或能“鉴于往事,有资于医道”!余多年临证中,常遵法用仲景方,效者辄多,也往往有治此病而使彼病获愈者,虽属偶然,亦有必然之理在,小结此类经验,亦可作临床之思考。
射干麻黄汤原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
辛已年(1941)季秋,有王某,男,60岁,商人。
称胃脘痛伴咳嗽痰喘已30余年,迭更多医,迄未痊可。
三个月前往广州经营,脘痛大作,急往XX医院诊治,医生谓需住院检查,后确诊为胃癌,当做手术,否则无治,又云手术也难保不复发。
自念身已老朽,不愿耗费多资,遂结束在广州之经营。
又因长沙XX盐店尚有股份,即前往清理资产,顺便在XX医学院诊治,检查结果与前同,仍不愿手术。
回乡后邀余往诊,余谢以不敏,令转求高明。
其竟不再求医。
于三天前因受凉而发热恶寒,咳嗽喘满,喉中痰结难出而多涕唾,坐卧不宁,再次求诊,说今但求缓解咳喘症状,可不管胃癌等语。
见其面目浮肿,呼吸喘促摇肩,时腹自痛,饮食不入,大便不畅,小便多,胃脘部按之有硬块,稍压则痛剧,舌质淡,边有紫块,苔白厚,脉浮紧。
今时值秋季,肺受寒邪,素有痰饮,肺胃合邪,据证从寒邪外束,饮邪上逆施治。
法当散寒涤饮,降逆平喘,与射干麻黄汤。
射干三钱,麻黄(捣,先煎去沫)三钱,细辛二钱,紫菀三钱,半夏四钱,款冬花三钱,五味子三钱,生姜四钱,大枣六枚,上药一帖,以水三杯,入麻黄煎沸,以纸掠去浮沫,加入诸药,煎取一杯,分温二服。
二诊:药后得微汗,寒热减,咳喘稍轻,仍痰多喉鸣,原方二帖。
三诊:脉浮已去,仍有紧象,舌质转红,苔薄白,咳嗽大减,痰亦易出,浮肿已退,稍能纳食,自称胃痛亦见轻。
余以舌质转红,为麻黄发阳,去麻黄加知母三钱,三帖。
药后诸症渐减,遂自己续服三十余帖。
两月之后再次请诊,述药后咳嗽已愈,食纳佳,睡眠可,且胃痛未复作,求与善后之方。
治疗咳嗽,莫忘“金匮”《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无数遍的巨著。
库医生很少网诊,前段时间一个辽宁的朋友向我咨询咳嗽,言辞恳切,故尝试一治,经其本人许可,此为该朋友截图。
此截图为我手机上的。
我所开的处方,就是《金匮要略》里面的射干麻黄汤原方。
原方组成为: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斤)。
以水一斗二升,先煎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原文中说,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水鸡声即蛙叫声。
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谓“水鸡:即青蛙。
水鸡声,形容喉中痰声如蛙鸣”。
王渭川在《金匮心释》中认为“水鸡:就是田蛙,学名蛙”。
刘读文在《金匮要略三步释》中云:“水鸡就是田鸡,俗称蛙。
水鸡声形容喉间痰声连连不绝,好像田鸡的叫声。
”我一般用该方治疗外受风寒,内有水饮,且喉间痰气凝结之证。
同小青龙汤相比,该方散寒之力稍弱,但下气解凝滞之痰结的力量则较强。
病人咳喘初起同外感有关,风盛则作痒,病人外感后出现咳喘,此证即为风寒之邪入里,客风在胸中,风动则作痒,故觉咽喉天突穴处及胸肋间发痒,风寒俱盛则咳而上气,呼吸有嘶鸣,舌淡而润,兼有喘息,整体以上气瘙痒咳嗽为主,故想到处方射干麻黄汤,未加减一味药,病人诉服一次即有卓效。
由此延伸开来,梅核气也有很多是外感不彻,风寒痰气凝结所致,除半夏厚朴汤之外,此方也可试用。
另外,中医梅核气(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病因繁多,除顺气化痰之外,亦有水饮作祟者,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云: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
此条即论及咽喉不利亦有因于水饮者。
可见《伤寒杂病论》中还有很多值得发掘的地方。
以前觉得,仲圣《伤寒论》以阴阳为纲,分三阴三阳,合称六经以论伤寒,故伤寒论中处方使用尚有迹可循。
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王金卫2016-6-21 10:491265 5射干麻黄汤【组成用法】麻黄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菀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
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
【方证】1.麻黄体质而上气咳逆,喉中痰鸣漉漉,咽喉不利或疼痛者。
2.小青龙汤证而痰盛咽肿,目热、舌干、口臭、大便偏干者。
【现代应用】1.以喉中痰鸣漉漉、哮鸣、喘鸣为特点的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见于百日咳、支气管哮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肺脓肿、腺病毒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空洞型肺结核等。
2.其他如白喉、扁桃体炎、滤泡性咽炎、口腔溃疡、慢性胃炎、胃溃疡、肺心病、冠心病、心绞痛、结核性胸膜炎等也可运用本方。
【经验参考】“喉中水鸡声”是本方应用的特征,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多见此症。
从名医的经验来看,似乎都以此方证为必见。
如曹颖甫治冯仕觉,自去年初冬始病咳逆。
倚息,吐涎沫,自以为痰饮。
诊得两脉浮弦而大,舌苔腻,喘息时胸部作水鸡之声,肺气不得舒畅当无可疑。
昔人以麻黄为定喘要药,便以射干麻黄汤加远志、桔梗,数剂而愈(《经方实验录》)。
刘渡舟先生治疗周某,咳喘多年,至深秋及冬令之时始作。
发时咳吐白色泡沫痰,喉中气鸣作响,甚则不能平卧,面色黑,舌苔白滑,脉沉弦。
处方:麻黄10g,射干10g,紫菀6g,款冬花6g,半夏12g,生姜12g,五味子3g,细辛6g,大枣7枚。
同时记载一王姓男子。
亦久患喘促,冬季寒冷时发作尤为严重。
晨起漱口时常呕吐痰涎盈碗,清稀如鸡子白,夜卧则喉中漉漉作响,口干,两眼周围出现黑圈。
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弦而滑。
用射干麻黄汤加干姜、甘草,一剂喘咳减轻,呕吐止。
将方中干姜加至6g(原用3g),二剂而安(《经方临证指南》)。
吴考槃先生治疗王某,咳吐涎沫,甚或气喘,胸有痰声,冬天易作,已有多年,近来入春未解,有时腹痛,便不易解。
经方笔记丨射干麻黄汤
2023.02.07记录丨我的中医之路第180期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
原方:射干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洗)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神龙本草经》言:射干:味苦,平。
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
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紫菀:味苦,温。
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
去蛊毒,痿蹶,安五藏。
款冬花:味辛,温。
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
方中射干、麻黄、紫菀、款冬花、五味子治咳逆上气,射干清痰泻火,利咽喉,麻黄、生姜发汗解表,半夏、细辛、大枣降逆逐饮,故本方治外邪内饮,咳逆上气,喉中痰鸣者。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兼见喉中痰鸣明显者。
归经:太阳太阴阳明合病。
现代用量:射干10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细辛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五味子15克,大枣4枚,半夏15克。
水煎服。
本方常用于气管炎哮喘咳逆痰多,咽中不利者,多有良效。
盛小财,主治医师,来自都匀小城,师从广西钦州市名中医、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此笔记为个人学习笔记,仅供参考。
射干麻黄汤应用体会《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组成:射干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约合现代的25克),半夏半升(约合现代的65克),大枣七枚。
咳而上气,是咳嗽与气逆而喘,此喘鸣声像是喉中有一种水鸡鸣叫的声音,如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较严重咳嗽气喘病人的喉中痰鸣声,是痰阻气道,痰气相击造成的。
射干麻黄汤临床上主要用于外寒内饮的“寒咳”,如咳嗽咳痰,色白清稀量多,背部寒冷等,特别适用于痰气互结,肺气上逆所致咳嗽喘急,排痰困难,喉中痰鸣较为明显的病证,这个方子对于外寒较轻,内在的痰饮较重,饮重于寒,或没有表证的咳嗽痰喘都可以应用。
射干麻黄汤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干姜,加射干、紫菀、款冬花、生姜、大枣而成。
方中射干消寒痰,散结气,降逆气而主咳逆上气。
射干配伍麻黄主要是温化寒痰所致的气逆咳喘,消除咳而上气,痰气互结而产生的喉中痰鸣如水鸡声。
半夏、细辛温化寒饮,涤痰降逆气。
紫菀、款冬花为《神农本草经》的中品,温而不热,润而不燥,寒热皆宜,是温化寒痰常用的对药,紫菀化痰力强,款冬花止咳力胜,紫菀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款冬花顺肺中之气,又清肺中之血,二者常相须为用。
用生姜在于宣散表邪,散水气,因为去掉桂枝以后,生姜还有一定的发散外邪作用,同时也能散水气。
五味子酸收肺气,收敛麻黄、细辛之过散,大枣安中扶正,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止咳、化痰、平喘、散寒之功。
病案举例陈某某,男,1岁零8个月。
2010年10月20日初诊。
半月前,患者受凉感冒发热,肌注退热针2天,热退后出现咳嗽,继之喘息,喉中有痰鸣声,不吃饭,阵阵哭闹不安,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医院诊为喘息型支气管炎,静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细辛脑7天,效不明显。
诊见:精神差,阵阵咳嗽、喘息,夜间咳嗽、喉中痰喘较重,无发热,纳差,无汗,二便可,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腻滑,望食指络脉浮露暗红,未超过风关。
【经方习读】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金匮咳嗽上气:6)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 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八枚(大者,洗,一法半两)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效配伍】射干麻黄汤宣肺散寒,化饮降逆。
方中射干苦寒开痰结利咽喉气道以治标;麻黄辛温散寒宣肺,止咳平喘;生姜、细辛辛温散寒化饮;紫菀辛甘苦温、款冬花辛微苦温,二味药能温肺润肺,化痰止咳;半夏降气化痰散结;五味子收敛肺气,并防麻黄发散太过;大枣安中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标本俱治,共奏宣肺散结、温肺化饮、降逆平喘之功。
此方为宣中有降,散中有收,祛中有补,但侧重温阳化饮散寒气。
喻嘉言《医门法律》云:“发表、下气、润燥、开痰,四法萃于一方,用以分解其邪。
”上九味药,先水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再加入其他药同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射干麻黄汤治咳嗽上气,寒饮郁肺证。
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本证为寒饮郁肺,气道受阻。
咳而上气即咳嗽气喘,上气乃肺气上逆而喘;喉中水鸡声,即喉中有较强的痰鸣声连续不断。
咳嗽,气喘,为痰饮郁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喉中水鸡声为痰饮阻塞气道,气受痰阻,呼吸之气通过狭窄之处,则痰与气相击有声。
本证可有胸膈满闷、恶寒不渴、咳痰清稀量多、舌苔白滑、脉象浮紧等症。
治用射干麻黄汤宣肺散寒,祛痰化饮,降逆平喘,标本俱治。
【用方思路】《医学心悟》云:“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本证“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即哮喘病。
射干麻黄汤的宣肺、开结、化饮、降逆的组方原则,给治疗哮喘病发作奠定了基本用药原则。
本方较小青龙汤平和,治疗寒饮郁肺,有无外感风寒皆可应用。
临床用此方治疗哮喘病,在缓解症状方面有较理想的疗效。
另外,本方可用于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等疾病。
射干麻黄汤【方药】射干十兰枚(9克) 麻黄四两(12克) 生姜四两(12克)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各9克) 五味子半升(4·5克) 大枣7枚(2枚)半夏(大者洗)八枚(6克)【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六)【解说】本方主治寒饮郁肺之证。
外有风寒,内有痰饮,内外相引,搏击于肺,则咳逆上气,喉中痰鸣。
《素问·脏器法时论》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又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辛泻之。
”故本方用射干、紫菀、款冬、半夏苦泄以降气,麻黄、细辛、生姜辛散以发表,五味子酸收以敛肺,且半夏、细辛又可消痰化饮。
全方散中有收,开中有合,诚为治寒饮咳喘之良方。
【运用】一、咳喘蒲辅周医案:谢某某,男,年龄8个半月。
因感冒咳嗽4周,高热4天,于1961年4月17 13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体温39~C,脉搏104次/分,发育营养中等,两肺呼吸音粗糙,有散在中小水泡音。
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1500/mms,中性s8%,淋巴41%,单核1%。
尿蛋白(++)。
咽拭子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试验(+),少数绿脓杆菌,药物敏感试验:对各种抗生素均为阴性,咽拭子病毒分离为Ⅲ型腺病毒,补体结合试验效价1:32倍。
胸透:右上肺有片状阴影。
临床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治疗:入院前2周咳嗽痰多,至第10天突然高热持续不退,伴有呕吐夹痰奶等,食纳差,大便黄色粘稠,日一二次,精神萎靡,时而烦躁,入院后即用中药桑菊饮、葛根芩连汤加味:安宫牛黄散以及竹叶石膏汤等均未效,于4月21日请蒲老会诊:体温38~40℃,无汗,呕吐,下利,每日平均十多次,呼吸不畅,喉间痰阻,喘促膈动,面色苍白,胸腹微满,脉虚,舌红无苔。
此属表邪郁闭,痰饮阻肺,正为邪遏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