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心理学课堂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30.14 KB
- 文档页数:14
经济心理学课堂内容
1.引言
1.1.对心理学的误解
(1)灵魂说(2)算命术(3)揣测说(4)心脏说
1.2.科学心理学的观点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特征、个性倾向)。认识过程是一个人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过程。情感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包括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是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个性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倾向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1.3.心理实质
人类心理其实质是人脑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具有生物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社会性。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具有生物性。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客观性。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心理具有主观性。
(4)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理具有社会性
因此,每个人生活在自我心理体验中,每个的心理反映都打上自我的烙印和个人偏见。
2.经济心理学概观
2.1经济心理学的诞生
经济心理学的诞生:起源于对传统经济学的疑问。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行为都是理性的且自利的。 亚当.斯密,西尼尔,约翰·穆勒等人提出理性经济人假说。该假说认为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的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近乎正确的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理性,从而使其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并认为导致人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人们是“自利”的,在此基础上,传统经济学认为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就会无意识、有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从而会导致个人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
2.2经济心理学的性质
(1)什么是经济心理学?
经济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与心理学基础上的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心理与行为的应用心理学学科。
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行为,即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对各种经济行为作出合理解释,揭示经济行为中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2)经济心理学与邻近学科
①经济心理学与经济学
就本质而言,经济学以经济活动中的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经济心理学则以心理世界为研究对象。
经济心理学与传统经济学有明显区别:传统经济学将人视为机器,把人的经济理解为物的经济,试图以计量的数学模式刻板静态分析经济活动,忽视了人复杂的主客关系、情绪情感、价值感、人格与文化等等心理因素。而经济心理学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探讨有关消费、存储、投资等等经济行为的规律。
②经济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
在美国将经济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等同。尽管行为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中的人类行为,但它与经济心理学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有着很大的互通性,在研究领域上更是难分彼此。因此,本人倾向于二者等同,只是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的角度叫行为经济学,心理学家站在心理学的视角称谓经济心理学而矣。 ③经济心理学与行为金融学
二者只是研究范畴大小上略有不同,经济心理学着眼于宏观范畴的经济行为与行为规律。
广义的经济心理学则以从事直接与拥有货币之后产生的心理与行为为主。它主要包括:消费心理学、
投资心理学、税收心理学、保险心理学、储蓄心理学、赌博心理学、慈善心理学、行为金融等具体领域。
而行为金融学局限于在金融市场中的心理与行为,主要内容包括证券市场中的异象、认知与行为偏差、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行为资产组合理论以及有效市场假说及其缺陷等等内容。
此外,经济心理学与经济社会学、实验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2.3经济心理学研究对象
概而言之,经济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经济行为以及支配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规律。
经济行为极其复杂,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种类:
①根据其功能:生产行为、投资行为、交换行为、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
②根据其发生领域:金融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家庭生活等中的经济行为。
2.4通货膨胀的心理与行为
传统经济学认为求大于供、涨工资和人们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而事实上,当前市场商品非常丰富,供远大于求,同样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3.心理参照
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得80分,不同人感觉不同、是冷是热?……一切都是相对而言——心理参照系
3.1心理参照系:
人们对事物的心理感受是依赖一定的参照系的,这个被人们选取标杆就是心理参照系,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变化、且有差异的。人们的行为都是依据自我的一定参照系来决策而实施的。依据的参照系不同,就有不同的决策,不同的决策就会导致不同的行为。
3.2为什么会是这样?
前景理论
①参照依赖:价值的载体是相对一个参照点而估计是“损失” 还是“获得”。实际情况与参照水平的差异比实际绝对值更重要。
②损失厌恶:等量的损失要比等量的获得对人们的感觉产生更大的影响。在金钱方面,人们对“损失”的价值感通常是“获得”的两倍。
③敏感度递减:不论是损失还是获得,其边际价值随其不断增大而减小。
“得”与“失”原理
①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在自己的价值函数中选择一个心理参照系。
②在参照系之上,就会产生增益的获得感;否则,就会产生损失感。
③由于损失厌恶,面对获得感时,风险规避;面对损失感时则风险偏好。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是指同样的选择问题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时,人们的选择行为会随之发生改变。
其本质是框架的改变使得人们的参照点随之改变,进而得到不同的结论。
参照点固化而易形成人们思维定势或功能固着。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
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她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个现象被称谓“禀赋效应”。
心理预期(参照点)带来的期望效应: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4.心理账户
我国学者李爱梅,凌文辁等人(2004,2007)认为:“心理账户”是个人、家庭或企业集团在心理上对经济结果的记录、编码、分类和估价的心理过程,它揭示了人们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内在认知编码。他们对全国9个省市1268名有效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二阶因子验证发现:中国人的心理账户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3-4-2”分类结构。
收入账户:工作相关的常规收入、非常规的额外收入、经营收入。
存储账户:安全型保障账户、风险型存储账户
开支账户:生活必需开支、家庭建设与个人发展开支情感维系开支享乐休闲开支。
4.1对心理帐户的理论诠释
(1)“得(gain)失(loss)”心理运算律
人们决策时关心的并不是财富的绝对水平,而是相对于某一参考水平的变化(相对水平)。人们决策时,选择一定的参照点,大于参照点的为“获得(gain)”,低于参照点的为“损失(loss)”。参照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决策者现有的财富起始值,也可以是决策者在对未来的预期基础上,渴望达到的财富水平。因此,参照点的变化就经常影响人们对同一个决策结果的得失评价。因此,同样的决策结果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在评估阶段,人们根据“损失”和“获得”的不同心理运算过程进行估价,不同概率的事件有不同的决策权重,从而做出最终不同的选择。
(2)值函数(value function)规律
值函数的三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值函数的相对性。人们在决策行为时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点而言,人们的“得与失”是个相对概念而不是期望效用理论的绝对的财富或经济。因此,参照点的变化会引起人们主观估价的变化,人们更关注的是围绕参照点引起的改变而不是绝对水平。
第二,“得与失”都表现出敏感性递减的规律。
一般规律是离参照点愈近的差额人们愈加敏感,越是远离参照点的差额越不敏感。因此,不管是获得还是损失,人们感觉到10元到20元的差额似乎比1000元到1010元的差额更大,这反映了价值曲线的边际递减特征。
第三,损失规避。卡尼曼教授认为:同等数量的损失比获益对人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决策的时候人们尽量回避损失。
由于值函数的三个典型特征,对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则至少有三个启示:
第一,相同的决策结果表现为是损失还是获益会改变人们的风险决策偏好;
第二,选择不同的参照点会改变人们对决策结果的认知;
第三,同样的价格差额在不同的原始价格下,影响作用是不同的。
5.偏好与偏好逆转
5.1经典偏好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一件事物的偏好不以其他事物的存在而改变。即一个“不被看好”的选择并不会因为选择范围的扩大而变成“被看好”。决策者对于所有的选择有着完全的有序的偏好。即一个人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这个决策之前的某些经验影响,按一定的次序性进行决策。
5.2偏好会逆转
(1)启发诱因与框架效应
人们的偏好是不稳定的和不一致性的;不同的启发方式或描述方式(框架效应)会“诱导”出不同的偏好结果。
(2)显著性假定(关注点效应)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行为选择或决策时,往往有主要考虑方面(Primary Dimension,PD)和次要考虑方面(Secondary
Dimension,SD)。偏好变化或逆转是因为PD和SD的不断变化或因人而异而导致的。(3)关联效应(Context Effect)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行为选择或决策时,往往受到在这个决策之前某个决策的“关联”影响,从而使最终的偏好选择产生偏差或逆转。
1、背景关联
2、局部关联
受到了背景(情境)影响,行为决策或选择偏好发生变化。 (4)极端逆转(Extremeness Aversion)
该理论认为在一个选择集合当中,那些具有极端值的选择项的吸引力比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选择项要来得差。
极端逆转有两种表现:妥协和单极化
1、妥协:即折中,选择中庸之道。
2、单极化:抛弃一个极端方面,而保留另一个方面。
5.3偏好逆转原因的新诠释
(1)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Tbaler(1980)提出的。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
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
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2)现状偏见(Status Quo Bias)
行为经济学认为,面临等量的损失和获得,人们对失去所感受到的痛苦远远大于对获得所感受到的喜悦,也就是说人们普遍是损失厌恶的.损失厌恶心理作用下,人们存在着现状偏见,即认为现状是最好的。
(3)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4)后悔厌恶
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投资者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如:趋向于等待一定的信息到来后才做出决策,即便这些信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