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十四测试年代的原理与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文物鉴定中的碳十四测年技术及应用一、引言文物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对于文物的准确年代鉴定对于研究历史、文化以及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而其中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技术便是碳十四测年技术。
本文将重点探讨碳十四测年技术在文物鉴定中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二、碳十四测年技术原理碳十四(Carbon-14)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它以稳定的速率衰变成氮十四(Nitrogen-14)。
地球上的生物体在死亡后不再吸收或分解碳十四,因此其含量便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少。
碳十四测年技术就是依靠测量文物样本中碳十四的比例来确定其年龄。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1. 样本采集:从文物中取得被认为可以提供有效测年信息的样本,这样预期可以获取到对该文物年代的准确估计。
2.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样本经过一系列化学处理,通常是将其转化为纯净的二氧化碳(CO2)样品。
3. 监测和分析:通过质谱仪等设备测量文物样品中的碳十四含量,然后与参考标准样品进行比较以确定文物的年龄。
三、碳十四测年技术的应用1. 考古学碳十四测年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通过对出土文物和遗址中的有机材料进行碳十四测年,可以确定其年代,进而推断出文明的兴衰、活动的时间和规模等重要信息。
此外,还可以通过测定同一遗址中的不同时期的文物,了解文化发展的过程和变迁。
2. 艺术品鉴定对于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品的年代鉴定,碳十四测年技术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艺术品中的有机材料,如木材、纸张以及石膏等,可以确定其制作的时代。
这对于鉴定艺术品的真伪以及价值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3. 古生物学研究碳十四测年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也被广泛运用。
通过对古生物遗骸中的组织进行测年,可以研究物种的起源、演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此外,通过对古人类和古动物的骨骼进行测年,还可以研究古人类的活动时间、迁徙路径等信息。
四、碳十四测年技术的局限性虽然碳十四测年技术在文物鉴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碳14定年法简介碳14定年法是一种用来确定物质年龄的方法,通过测量物质中的碳14同位素含量来推断其年龄。
该方法利用了14C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性质,基于同位素的半衰期进行计算,可以用于研究历史事件、考古学和地质学等领域。
碳14同位素的形成和衰变碳14同位素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与常见的碳12和碳13同位素相比,碳14的数量极少。
地球大气中的氮气在经历宇宙射线的辐射作用下会产生碳14同位素。
地球上的物质,如动植物和生物遗物,在其生命周期中会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交换,从而含有一定比例的碳14。
由于碳14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经过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发生衰变。
具体而言,碳14的半衰期约为5730年,也就是说,经过5730年后,样品中的碳14数量会减少一半。
通过测量样品中碳14同位素的含量,就可以推断物质的年龄。
碳14定年法的原理碳14定年法的基本原理是测量物质中碳14同位素的含量,并借助同位素的半衰期计算出物质的年龄。
下面是具体的测定步骤:1.采集样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样品进行采集。
常见的样品包括木材、骨骼、纺织品等。
2.样品的准备:采集回来的样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以去除可能存在的杂质,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样品会被粉碎、溶解、纯化等。
3.测定样品中的碳14含量:通过测量样品中的碳14含量,可以得到一个相对的数值。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液体闪烁计数法和加速器质谱法等。
4.校正:由于大气中碳14含量会随时间变化而有所波动,还需要进行碳14测量结果的校正。
这一步骤通常使用已知年龄的样本进行,比如树轮年表。
5.计算年龄:通过计算样品中碳14含量与大气中碳14含量的比值,结合半衰期的概念,可以推算出物质的年龄。
碳14定年法的应用碳14定年法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介绍其中几个常见的应用:考古学碳14定年法是考古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通过对考古遗址中的样品进行碳14测定,可以推断人类活动或文化事件的年代。
利用碳14测年份的原理碳14测年是一种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利用地球大气中自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对有机物质进行测定。
碳14的半衰期约为5730年,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每个单位时间内碳14的数量会以指数方式减少。
由于碳14的存在量与大气中的同位素相对稳定,因此通过测量有机物质中碳14的含量,可以估算出有机物质形成的年代。
碳14测年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假设:1. 大气中的碳14含量在时间上趋于稳定。
大气中的碳14是由宇宙射线通过与氮气反应产生的,随着时间流逝,宇宙射线的强度和碳14的产生速率会有所变化。
可以通过测量当代大气中的碳14含量,以及了解过去大气中的碳14含量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年代测定。
2. 碳14与碳12在大气和地球生物圈之间的交换速率是相对恒定的。
地球上的生物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会吸收大气中的碳14和碳12,这两种同位素的比例会在生物体中保持相对恒定。
当生物体死亡后,它不再吸收新的碳14,而现存的碳14会以放射性衰变的方式逐渐减少。
通过测量有机物质中碳14与碳12的比例,可以计算出有机物质形成的时间。
基于以上的假设,进行碳14测年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 采集样本:首先需要采集要进行测年的有机物质样本,可以包括木材、骨骼、纸张等。
样本应尽量保持完整,避免或尽量消除与外界的碳交换。
2. 提取样本中的有机物质:将样本经过一系列化学处理步骤,提取出其中的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通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例如纤维素、蛋白质等。
3. 测量样本中碳14的含量:将提取出的有机物质样本进行放射性测量,测量结果将以放射性计数的形式呈现。
测量可以通过液体闪烁计数器、气体比计数器等设备进行。
4. 消除干扰因素:由于地球上的放射性同位素活动度并非均匀分布,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可能会干扰测量结果。
这些干扰因素包括地壳中的混合碳、大气和海洋交换的碳等。
为了准确测量样本中的碳14含量,可以通过化学处理和统计学方法,消除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
碳-14断代法
碳-14断代法是一种可以用来研究历史上人类活动的有效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人类行为,进而更好地了解历史上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碳-14断代法是一种用于测定物体的年代的技术,原理是碳-14在一段时间内会逐渐衰减,根据剩余碳-14的量,就可以推断出物体的年代。
碳-14断代法在古老文明研究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用来确定一件物品的年代,可以提供有关古代文明的有用信息,比如古代建筑的年代、工艺和器物的制作年代等等。
碳-14断代法可以用来测定古代石器的年代,它可以测定古代洞穴壁画的年代,甚至可以测定古墓的年代。
碳-14断代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古老文明研究中,它可以有效地揭示古代文明的历史。
比如,碳-14断代法可以用来研究古代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可以用来研究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用来研究古代文明的社会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发展。
碳-14断代法在古老文明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提供有关古代文明的有用信息,比如古代建筑的年代、工艺和器物的制作年代、古代石器的年代、古代洞穴壁画的年代以及古墓的年代等等。
碳-14断代法被广泛用于古老文明研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上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碳十四断代法可以用来
碳十四断代法可以用来测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碳十四断代法,又称"碳-14年代测定法"或"放射性碳定年法",是根据碳14的衰变程度来计算出样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种测量方法,这一原理通常用来测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1940年代,碳十四断代法由时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威拉得·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发明,威拉得·利比因此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当生物体活着时,由于呼吸、进食等原因,它会不断从外部摄入C14。
最终,体内C14与C12的比例将与环境保持一致。
当生物体死亡时,C14的摄入将停止,然后体内C14与C12的比率将因C14在体内的衰变而改变。
通过测量C14与C12的比率,可以确定该生物体的死亡年代。
碳占人体总质量的18%。
生物体每克碳含有大约500亿个碳14
原子,其中大约10个碳14原子每分钟衰变一次。
14c测年范围
14c测年范围指的是通过碳-14测年方法来确定物质年代的时间范围。
碳-14是
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其在物质死亡后逐渐衰变。
通过测量物质中残留的碳-14含量,科学家可以估计物质的年龄。
碳-14测年范围主要适用于有机样品,如木材、纸张、布料、骨骼和植物残骸等。
因为这些有机物质来源于生物体,它们的碳-14含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
碳-14测年方法的原理是,大气中的氮-14会被宇宙射线碰撞转化为碳-14,并
进入生物圈。
当生物体死亡后,它们不再摄取新的碳-14,而现有的碳-14会以每5730年衰变一半的速率逐渐减少。
通过测量样品中碳-14和碳-12的比值,可以计
算出样品的年份。
然而,碳-14测年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样品。
例如,对于非有机物质,如石头、陶器和金属物品,无法使用碳-14测年。
此外,对于年代较为久远的样品,碳-14的衰变量非常小,准确的测量会变得非常困难。
一般而言,碳-14测年范围有效
的时间跨度大约为50,000年。
要注意的是,碳-14测年方法只能提供一个估计的年代范围,而非绝对准确的
年份。
此外,还需要根据样品的特征和其他考古学证据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样品的真实时代。
综上所述,碳-14测年范围是确定物质年代的一种重要方法。
尽管它有一定的
局限性,但在考古学和地质学等领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历史和地球历史的发展。
c14年代测定法一、C14的生成和衰变机制C14,即放射性碳-14,是碳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
在大气中,C14由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氮-14反应生成。
生成后,C14在空气中的浓度保持不变,因此,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C14,动物食用植物或其它含有C14的生物,从而在生物圈中形成一个碳-14的封闭系统。
当生物死亡后,它体内的C14开始以固定的半衰期衰变,约为5730年。
因此,通过测量生物遗骸中C14的剩余量,可以推算出该生物的死亡年代。
二、样品收集和处理进行C14测年,需要采集含碳样品,如木材、骨头、有机土壤等。
采集后,需将样品磨碎,以去除外部污染。
然后,将样品中的碳提取出来,以供测量。
提取过程中需注意避免交叉污染。
三、年代测定流程1.收集样品:选择具有年代意义的样品进行采集。
2.样品处理:清洁并研磨样品至适当粒度。
3.碳的提取:利用化学方法将碳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4.C14测量:利用放射性计数器测量样品的C14浓度。
5.数据处理:根据C14浓度和半衰期计算出样品的年代。
四、数据处理与校正由于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校正。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校准曲线法、内插法等。
此外,由于大气中C14浓度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进行校正以得到准确的年代数据。
五、误差分析与校正误差可能来源于样品本身、测量设备、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
为保证测年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对误差进行分析和校正。
常见的误差校正方法有:统计校正法、系统误差校正法等。
六、环境影响考虑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土壤类型、水文条件等可能对测年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分析测年结果时,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并进行校正。
七、C14法在地质历史中的运用C14法广泛应用于考古学、地质学等领域,为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理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对不同地层和古生物化石的测年分析,可以推断出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碳—14年代测定法
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它是必不可少的组成我们星球和生命体的基本结构物。
碳-14年代测定法是指对有机物中碳-14(即只有六个碳原子的碳)的年代测定技术。
碳-14年代测定法是一种用于确定物体的年龄的测定技术。
这种技术是根据碳-14的衰变形式(即两种不同的原子之间的交换)来确定物体的年龄。
碳-14是一种稳定的元素,但它有一种半衰期,表示在年龄增加时,它的碳-14含量会随之减少。
碳-14的衰变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的,所以可以根据碳-14含量来计算物体的年龄。
碳-14年代测定法主要是利用碳-14核素的衰变形式及其含量计算一定物体的制造时间。
为此,科学家首先会确定物体中现存的碳-14含量,其次是测量该物体的放射性水平。
然后,根据碳-14的衰变形式和放射性水平,计算出物体的制造时间。
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可以观察物体的制造工艺,以便进一步确定它的制造时间。
碳-14年代测定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及其表面上古物件的历史,揭示陆地、海洋及冰川融合的历史,追溯生物进化的轨迹以及研究历史事件等。
此外,碳-14年代测定法还可以用于研究历史气候变化,以便识别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用于研究文物和艺术品的年代,以及研究特定地理区域物种的区域分布。
总之,碳-14年代测定法是一种有效的年代测定技术,它不仅可以提供有关古代历史、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研究,而且可以为研究气候
变化和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信息。
随着科技的发展,碳-14年代测定法将在今后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碳14计算年代的原理一、引言碳14(Carbon-14)是一种放射性碳同位素,其半衰期约为5730年。
通过测量某物质中碳14的含量,可以计算出该物质形成的年代。
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地质学等领域,为研究古代文明和地质变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碳14的生成与衰变碳14的生成主要是因为地球大气层中的氮14与宇宙射线发生碰撞,形成碳14同位素。
这些碳14同位素会随着大气循环进入到生物圈中,被植物吸收后进入食物链,最终被人类和其他生物摄入。
然而,碳14并不稳定,会发生放射性衰变,衰变成氮14。
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即在5730年后,原来含有一半碳14的物质中只剩下一半的碳14,而另一半已经转化为氮14。
三、碳14年代测定的原理测定某物质中碳14的含量,可以通过测量其放射性衰变速率来实现。
具体来说,科学家会收集到一些含有有机物质的样本,如木材、骨骼、纺织品等。
然后,利用各种方法将样本中的有机物质提取出来,通常是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
接下来,科学家会对样本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测量,确定其中碳14的含量。
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利用液体闪烁技术或加速器质谱法。
这些方法可以测量出样本中碳14与稳定的碳同位素(碳12和碳13)的比例。
根据碳14的半衰期,可以推算出样本中碳14的衰变速率。
进而,通过与现代标准样本的比较,可以计算出样本形成的年代。
四、样本选择与校正为了得到准确的年代测定结果,样本的选择至关重要。
首先,样本应该是有机物质,因为只有有机物质中才含有碳。
其次,样本应该来源于可靠的地层,以确保其年代的准确性。
在进行年代测定之前,还需要进行校正。
由于大气中碳14的含量会随时间而变化,因此需要将样本中测得的碳14含量与现代标准样本进行比较,以消除时间上的误差。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地理位置的不同,因为不同地区的大气碳14含量可能存在差异。
五、应用与局限性碳14年代测定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考古学、地质学等领域。
通过测定古代遗址中的木材或骨骼样本中的碳14含量,可以确定这些遗址的年代,帮助研究人员还原古代文明的历史。
碳十四测量法的原理和应用1. 碳十四测量法的原理碳十四测量法是一种常用的放射性测量方法,基于放射性碳-14同位素在大气中的气体交换过程和生物体的吸收和释放过程,通过测量样品中的碳十四同位素含量,来确定其年代或历史。
碳十四(C-14)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其核外的中子数比质子数多六个,因此相对不稳定。
碳十四通过放射性衰变转变为氮十四(N-14),其半衰期约为5730年。
1.气体交换过程:碳十四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子相互作用,导致样品中的碳十四浓度相对于大气中的浓度进行定量上的变化。
2.生物体吸收和释放过程:动植物通过呼吸过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它们会将碳十四储存在体内。
当动植物死亡后,碳十四的释放停止,而已经积累的碳十四会以一定速率进行衰变。
2. 碳十四测量法的应用碳十四测量法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考古学碳十四测量法在考古学领域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对考古遗址和化石的年代进行测定。
通过对遗址中的有机物样品或化石的碳十四含量进行测量,可以推断出其年代,从而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情况,同时也能够研究物种的进化过程。
2.2 地质学在地质学研究中,碳十四测量法广泛应用于沉积物和岩石的年代测定。
通过对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或岩石中的有机碳进行测量,可以确定其形成的时代,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地壳变动的时间和速率,以及古环境的演变等方面的信息。
2.3 气候学碳十四测量法在气候学领域中的应用较多。
通过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碳十四的含量变化,可以研究过去数千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情况。
这对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模式,推断未来气候走势以及预测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4 生物学在生物学研究中,碳十四测量法常用于确定生物体的年龄。
通过对动植物组织中的碳十四含量进行测量,可以推算其出生的年代,如树木的树龄、动物的寿命等。
这对于生物学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c14试验原理
【实用版】
目录
1.C14 试验的原理
2.C14 试验的应用
3.C14 试验的优缺点
正文
C14 试验,全称放射性碳定年法,是一种通过检测物体中碳 -14 同位素的衰变程度来确定物体年龄的科学方法。
其原理在于,碳 -14 同位素具有固定的半衰期,大约为 5730 年。
在生物体死亡后,其中的碳 -14 同位素会以固定的速率衰变。
因此,通过测量现存物体中碳 -14 同位素的含量,就可以推算出物体的年龄。
C14 试验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考古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领域。
在考古学中,通过检测古代文物中的碳 -14 同位素含量,可以确定文物的年代,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在地质学中,C14 试验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层的年代,从而揭示地球的历史。
在生物学中,C14 试验可以用于研究生物体内的碳循环过程,帮助我们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尽管 C14 试验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C14 试验只能测量 5730 年内的物体,对于更久远的物体,C14 试验就无能为力了。
其次,C14 试验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例如大气中的碳 -14 含量、生物体的生长环境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 C14 试验的结果。
此外,C14 试验还需要大量的样品,对于一些珍贵文物和样品,C14 试验可能并不适用。
总的来说,C14 试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它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14试验原理摘要:1.C14试验的基本概念2.C14试验的原理和方法3.C14试验的应用领域4.C14试验的优缺点5.我国C14试验的发展现状和展望正文:一、C14试验的基本概念C14试验,又称碳14测年法,是一种利用放射性碳14同位素来测定物体年龄的方法。
碳14是一种不稳定的核素,其原子核中的中子数比稳定同位素碳12多两个。
碳14在自然界中以大气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并不断地通过生物链传递和积累。
当生物体死亡后,其体内碳14的衰变速度会受到影响,从而可以据此推测物体的年龄。
二、C14试验的原理和方法C14试验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原理。
碳14的半衰期约为5730年,这意味着在5730年内,碳14的数量会减少一半。
通过对死亡生物体中碳14含量与现存生物体中的碳14含量进行对比,可以计算出死亡时间。
C14试验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采样:从待测物体中提取含碳物质,如骨头、木头等。
2.提取碳14:将样品中的碳提取出来,并进行放射性测量。
3.计算年龄:根据碳14的半衰期,计算出样品中的碳14含量与现存生物体中的碳14含量之间的比例,从而得出物体的年龄。
三、C14试验的应用领域C14试验在考古、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C14试验,可以测定古人类的化石年龄、古代建筑物的年代、死去动植物的年龄等。
此外,C14试验还可以用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研究等方面。
四、C14试验的优缺点优点:1.准确性高:C14试验可以精确地测定物体的年龄,误差较小。
2.应用范围广:C14试验适用于多种物质的年份测定,如骨头、木头、纸张等。
缺点:1.样品要求高:C14试验需要含有碳的样品,且样品在测定过程中不能受到污染。
2.试验周期长:碳14测年法需要进行放射性测量,试验周期较长。
五、我国C14试验的发展现状和展望我国C14试验领域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在考古、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突破,还在环境监测、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c14断定年代法C14断定年代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和其他领域的科学方法,用于确定有机物样本的年龄。
它基于碳14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过程,通过测量样品中残留的碳14比例来推断其年龄。
本文将介绍C14断定年代法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意义和局限性。
一、C14断定年代法的原理C14断定年代法是基于碳的同位素碳14的放射性衰变过程。
地球上的大气中有一小部分氮气原子经由宇宙射线的作用被转化为碳14,这个过程是持续进行的,并使得碳14在大气中不断被合成。
生物体通过呼吸和食物链的过程,吸收和积累着大气中的碳14。
然而,当生物体死亡时,它们停止吸收新的碳14。
由于碳14的放射性衰变特性,它的数量会不断减少。
通过测量残留的碳14与稳定同位素碳12的比例,科学家可以推断出生物体死亡时的年龄。
二、C14断定年代法的应用1. 考古学研究:C14断定年代法在考古学中广泛应用。
通过对考古遗址中的有机物样本进行C14测量,可以确定古代遗存的年代。
这对于研究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扩散,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2. 地质学研究:C14断定年代法也可以用于地质学领域的研究。
例如,通过测量化石中的碳14含量,可以确定化石产生的时间,从而推断古生态系统的演变和生物进化的时间尺度。
3. 环境科学研究:C14断定年代法对于研究现代环境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测量大气中的碳14含量的变化,可以追踪和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工业污染、森林砍伐和化石燃料燃烧等。
三、C14断定年代法的意义C14断定年代法在科学研究和学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提供准确的年代信息,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和过去的文化。
其次,它可以帮助揭示生物演化和环境变化的时间尺度,为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C14断定年代法的应用还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推动了科学领域的进步。
然而,C14断定年代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碳14测量年代原理宝子,你有没有想过,科学家们是怎么知道那些古老的东西到底有多古老的呢?今天咱就来唠唠碳 - 14测量年代这个超酷的事儿。
咱先得知道啥是碳 - 14。
碳啊,就像一个大家族,有好多成员呢。
碳 - 14就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个。
在咱们的大气里啊,有一种叫氮 - 14的东西,氮 - 14就像一个有点调皮的小伙伴,它有时候会被宇宙射线给击中。
这一击中啊,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氮 - 14就变成了碳 - 14啦。
这新产生的碳 - 14呢,就开始在大气里晃悠。
然后啊,植物就开始吸收这些碳,不管是大树还是小草,它们可不管是碳 - 14还是普通的碳,一股脑儿地就吸收进去了。
动物呢,又会吃这些植物,这样一来,动物体内也有碳 - 14啦。
这就像是一场大传递,碳 - 14就在生物界里跑来跑去。
可是啊,碳 - 14这个家伙它不太稳定,就像一个坐不住的小娃娃。
它会慢慢地衰变,又变回氮 - 14。
而且啊,它衰变的速度是有规律的,就像一个小闹钟滴答滴答地走着。
这个规律就是,每过大概5730年,碳 - 14的量就会减少一半。
这是个超级神奇的事儿呢。
那科学家们怎么利用这个来测量年代呢?比如说有个古代的木头,这个木头在很久很久以前是活着的,它活着的时候就一直在吸收碳 - 14。
当这个木头死了,它就不再吸收碳 - 14了,那它体内的碳 - 14就只能慢慢地衰变减少。
科学家们就可以测量这个木头里现在还剩下多少碳 - 14。
如果这个木头里的碳 - 14只剩下原来的一半了,那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木头已经死了大概5730年啦。
要是剩下的更少,比如说只剩下四分之一了,那就是过了两个5730年,也就是11460年呢。
就像我们数小娃娃的年龄一样,根据碳 - 14剩下的量,就能算出这个东西存在了多少年。
不过呢,这个方法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时候啊,环境会捣乱。
比如说,这个东西如果曾经处在一个碳 - 14含量很不正常的环境里,那测量出来的结果可能就会有点偏差。
c14测定年代原理
14C测定年代原理:
1. 什么是14C测定年代:
14C测定年代是地质学中常用的一种时代测定方法,它使用14C元素测试物质中凝结年代,从而来鉴定测试物质的凝结年代.
2.14C的源头:
14C是天然放射性碳素,在大气层中以碳二氧四(CO2)的形式存在。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宇宙射线),尤其是高能量宇宙射线。
3. 14C的稳定状态:
14C为稳定元素,无需低温空气激励器调节,具有较高的自然存在的能量,可以通过放射性衰变转化成14N元素,半衰期为5730年,放射性半衰期长。
4. 14C的测量方法:
14C的测试采用了仪器分析的原理,常用的技术主要有质谱仪和核磁共振仪。
测定采用“计数法”和“消失计数法”,可以得出样品中14C的量。
5. 14C测定年代应用:
14C测定年代具有测定准确,无需样品采集,受影响小等特点,可以用来测定火山岩、沉积岩、古气体、古木、海洋沉积物等成岩的凝结年代。
2402018年5月上 第09期 总第285期1 概述放射性是指不稳定的原子自发地放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不同射线,而衰变形成其他种类的原子。
原子序数在83以上(铋及铋以后)的元素及少数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锝和钷)无稳定的同位素,其余元素也均有放射性同位素。
对于放射性元素,有其中铀-238,钾-40和碳-14在测年方面有着广泛而成熟的应用。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在元素周期表是同一位置的元素,二者称为同位素。
存在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是不稳定的,存在核衰变现象。
核衰变的速度只与核素本身有关。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通常用“半衰期”(τ1/2)来表示。
半衰期即一定数量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减少到其初始值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对于放射性元素,有[1]:N=N 0e -λt ,即t=ln(N 0/N)/λ其中,t 表示放射性元素的年代(单位为年);λ表示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常数;N 0表示放射性元素的初始原子数;N 表示从初始经过t 的时间放射性元素的剩余原子数;若l n (N 0/N )=ln (2),则可以得到相应元素的衰变常数:λ=ln(2)/τ1/2自然条件下,碳元素存在12C 、13C 与14C 三种同位素,而仅有14C是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τ1/2=5730年,平均寿命约为8267年。
对于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dN/dt=-λ14N则有,dN/N=-λ14dt。
则积分后,T=(1/λ14)ln(N(t)/N (0)),因此碳十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τ1/2=ln(2)/λ14,λ14则等于1/8267。
以上是放射性元素数量的概念,在实际中,更多的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浓度测年,所以会有以下公式的转变:a 代表的是放射性元素的浓度,14C元素的半衰期为5730年[2],因此:a t =a 0·e -λt因此,只需通过测试样品中初始14C 的浓度与t 时刻14C 的浓度即能得到年代的数据。
碳十四测试年代的原理与应用
作者:梁浩洋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8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性质,并重点介绍了利用放射性碳十四测年的基本原理,讨论了用于测试放射性碳十四的加速器质谱方法(AMS),对测试的参数做了具体说明,并获得了碳十四测年的模型,说明了利用14C测年的时间尺度。
对碳十四在考古、地质与海洋方面的应用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加速器质谱仪;测试年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9-0240-02
1 概述
放射性是指不稳定的原子自发地放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不同射线,而衰变形成其他种类的原子。
原子序数在83以上(铋及铋以后)的元素及少数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锝和钷)无稳定的同位素,其余元素也均有放射性同位素。
对于放射性元素,有其中铀-238,钾-40和碳-14在测年方面有着广泛而成熟的应用。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在元素周期表是同一位置的元素,二者称为同位素。
存在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是不稳定的,存在核衰变现象。
核衰变的速度只与核素本身有关。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通常用“半衰期”(τ1/2)来表示。
半衰期即一定数量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数目减少到其初始值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对于放射性元素,有[1]:
N=N0e-λt,即t=ln(N0/N)/λ
其中,t表示放射性元素的年代(单位为年);λ表示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常数;N0表示放射性元素的初始原子数;N表示从初始经过t的时间放射性元素的剩余原子数;若ln(N0/N)=ln(2),则可以得到相应元素的衰变常数:
λ=ln(2)/τ1/2
自然条件下,碳元素存在12C、13C与14C三种同位素,而仅有14C是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τ1/2=5730年,平均寿命约为8267年。
对于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
dN/dt=-λ14N
则有,dN/N=-λ14dt。
则积分后,T=(1/λ14)ln(N(t)/N(0)),因此碳十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τ1/2=ln(2)/λ14,λ14则等于1/8267。
以上是放射性元素数量的概念,在实际中,更多的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浓度测年,所以会有以下公式的转变:a代表的是放射性元素的浓度,14C元素的半衰期为5730年[2],因此:
at=a0·e-λt
因此,只需通过测试样品中初始14C的浓度与t时刻14C的浓度即能得到年代的数据。
以上就是利用14C测年建模的过程。
2 碳十四测年的仪器与时间尺度
为了准确获得样品中14C的初始量与剩余量,就要通过高精度的AMS加速器质谱仪进行测试(如下图1所示)。
但是,14C的初始量已无法获知,因此要借助样品中的δ13C值间接获取。
对于同位素的测试需要借助标样,所以,与未知样品一起测试的还有现代标准样品(如NBS-Ⅰ磷酸),而本底样品的14C/12C要利用δ13C值校正到-25‰。
因此有:
(14C/12C)标准=(14C/12C)本底校正×[(1-25/1000)/(1-δ13C/1000)]
95%浓度的NBS-I标准磷酸要校正到-19‰并且要校正到1950年,因为,要将1950年作为14C测年的”现代年龄”。
定义Fm为一个未知样品的14C/12C比率相对于现代的偏差:
Fm=(14C/12C)本底/现代
F14C=(14C/12C)标准/现代
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则:
14C年龄=-(8267/ln2)×ln(F14C)=-8267×ln(F14C)
由于利用AMS加速器质谱测试的年代是相对于1950年的,因此,定义[3]:
Δ14C=[F14C×eλ(1950-y)-1]×10000
在实际测量中,Δ14C可被AMS加速器质谱测试获取,而y即为相对于1950年的年代。
利用14C测年的方法获得的测年数据,其误差可以缩小到±5年,因此,作为常用的测年手段,其高精度的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随着时间的增长,样品中的14C含量会因为衰变呈现指数形式降低,以至于最高精度的AMS质谱仪都无法测试到14C原子时,就已经达到了14C测年的极限。
据报道,利用14C 法测年的上限为距今64,920至80,000年[4]。
3 碳十四测年的校正方法
对于放射性元素,有T=tln(A0/A),T为放射性元素的年代,其中A为需要测量的残留碳14放射活度,A0为全部碳14放射活度,t=(τ1/2/ln2)为原子平均寿命,τ1/2为放射性元素半衰期。
但当发生特殊事件,如火山喷发,地震,小行星撞擊时,碳-14分布明显改变,因此A0可能不为固定值,测年结果需要修正。
此外,植物体对14CO2和普通的CO2的利用率不同,导致多数生物体样本的14C年均小于实际年,甚至不同植物的利用率并不相同。
因此有必要对植物体对14CO2和普通的CO2的利用率差异进行定量研究。
相对的,可以进行碳14测年的贝壳对CO2的利用并无此效应,因此同一年代的不同样本结果可能不同。
目前最常用也是最可靠的校正方式是树轮校正,但树轮校正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即对古树的年龄要求较高,且不同的校正曲线甚至相互冲突,其中Stuiver和Pearson[5]的校正曲线被广泛采用。
校正百分比与年份关系的变化图2所示。
绘制自北京大学王绍武教授论文中的数据,其对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的综述总结了14C的周期性变化因素[2]。
在几千年的时间段内,校正的百分比递增或递减,但长达数万年的时间区间内则无此种规律。
这可能与与地球地质活动变化有一定关系。
从图2中的曲线的可以看出,距今越远,误差越大,且没有严格线性关系,可以推知目前的校正很可能还是不完备的,碳十四测年与其他测年方法,如钾-氩法,地磁断代法可能有相互借鉴意义。
4 结语
正是由于碳十四测年的时限可以在接近8万年,测试的精度高的优势,在考古、地质与海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考古方面,利用14C测年的实例不胜枚举,例如在马那瓜足印事件、肖维岩洞文化遗址考古、死海卷轴考古发现、墨西哥最古老女尸骸、都灵裹尸布以及文兰岛地图真伪识别等考古中得到应用,帮助考古学家揭开了不少淹没在历史迷雾中的谜团。
作为常规的测年方法,14C在地质学中被作为重要的定年工具,在诸多的定年载体,如石笋、炭屑、树轮、河流沉积物与土壤测年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14C的结果带有年代的信息,其可以作为示踪的方法在海洋环流中加以引用,例如,大洋温盐环流的发现就是利用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碳十四定年获得的。
碳十四测年为人类提供了长时间尺度观察的尺子,延伸了人类对没有数据记录下未知世界的认识,是确定年代有力工具。
碳14测年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并在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海洋科学中均有重要意义,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衰变的相关公式,建立了碳14测年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一定的误差分析,并列出了误差成因,同时分析了其应用价值。
但关于植物对14CO2的排斥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无法确定其校正曲线。
参考文献
[1]Dutta, K. Sun, Ocean, Nuclear Bombs, and Fossil Fuels: Radiocarbon Vari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High-Resolution Dating[J]. Annu. Rev. Earth Planet. Sci,2016,(44):239-275.
[2]王紹武.14C年代学[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2):122-123.
[3]Hajdas,I. 14C-Chronology[J].PAGES News,2006,14(3):02.
[4]Reimer R., Reimer, P. Marine reservoir corrections and the calibration curve[J]. PAGES News,2006,14(3):12-13.
[5]Stuiver M,Pearson G W. High-precision calibration of the radiocarbon timescale AD1950-500BC[J].Radiocarbon,1986,28(2B):80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