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汉语的世界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学案二 (人教版高二选修)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6
古教学目标1.认识汉语词汇的演变,并能据此解决古汉语阅读的相关问题。
2.认识汉语语法的演变,并能以此指导古汉语的阅读和翻译。
教学重点、难点汉语词汇的演变和汉语语法的演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翻译画线的句子。
“这个小孩的耳朵特别大”等笑话百出,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是很大的,不注意差别就要闹大笑话,为避免再次发生此类尴尬的事,为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经典,我们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古今汉语的差别。
活动活动一:我古你今,相对言说。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画出古今差别词句。
要求:一同学说古代汉语词句,另一个说出现代汉语意思。
先由词再到句子,然后再互换角色。
(学生活动)活动二:古今对照,分析差别。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确感受到古今汉语的具体差异。
这段话中实际上只有几个字(词)古今汉语是没差别的,除了地名、人名外,它们是――生:八、我、能、国、不、客、从、来、坐、谈、问。
师:大多数的字(词)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
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刚刚查找到的一些结果,及书上的参考,说说古今汉语到底有哪些差别?(学生讨论)师:概括起来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意义改变了,如“形”“妻”等;一种是意义改变甚至某些意义都消失了,如“服”,它“穿衣”这个义项,今天已经消失。
师:大家再看看,“之”的几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哪几种在用?(学生讨论)概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还在使用,还有一些就是在固定搭配中使用。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句子有哪些变化。
(学生讨论)概括:一些古代汉语的句式消失了,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等;有些古代汉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如“不若君之美”;还有一种,一些古代汉语句式只在现代汉语固定短语中保留使用,如“之所以”“为……所……”等。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拓展作业一、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被禹汤被.之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发行吟泽畔(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2)本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 )盖亦反其本.矣( )此之谓失其本.心( )今存其本.不忍废( )本.末倒置( )抑本.其成败之迹( )(3)道怀其璧,从径道.亡(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伐无道.,诛暴秦( )于是废先王之道.(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道.不同,不相为谋(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道.之以政( )(4)复昭王南征而不复.(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 )王辞而不复.( )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经历,经过表示被动通“披”,穿通“披”,散开被子覆盖(2)草木的根或茎干根本,基础本来,原来版本,稿本根本,基础推究(3)路,道路取道道理,规律道义主张,思想,学说说,谈论主张,思想,学说走路、赶路通“导”,引导(4)返回,回来恢复再,又重叠回答报复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朝.服衣冠( )既来之,则安.之( )(2)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先.天下之忧而忧( )襟.三江而带.五湖( )吾得兄.事之( )(3)左右欲刃.相如( )宾主尽东南之美.(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4)渔人甚异.之(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沛公欲王.关中(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居(2)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整理/能、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3)刃:名词活用为动词,杀/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俊杰/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感到奇怪/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3.根据文言句式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记一记1.古代汉语以为主,现代汉语那么以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答案:单音节词双音节词2.古汉语里有五个声调:阴平、、、、。
现代汉语里没有了,也就是现在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答案: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入声3.词义演变的方式主要是,词语意义变化的情况有三种:、、。
答案:引申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辨一辨辨析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
1.其势必..不敢留君古义:;今义:。
答案:两个词,形势一定一个词,一定。
2.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古义:;今义:。
答案:动词,不超过转折连词。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今义:。
答案:有雄心壮志的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义:;今义:。
答案:交错相通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5.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古义:;今义:。
答案:两个词,开阔,明朗一个词,乐观,畅快。
填一填1.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使用场合和方式不同而有区别:在室中慢步走叫“踱〞,在堂上中步走叫“〞,在堂上举足徐行叫“〞,在门外快走叫“〞,在中庭快走叫“〞,在大路上疾行叫“〞,在草丛山林中走叫“〞,在水中走叫“〞,等等。
答案:行步趋走奔跋涉2.古人的称谓体系很复杂,一般总是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可以相对随意些。
请看看下面这些称谓,说明它们分别用于什么人。
(1)仆,不才,不佞:(2)小子,竖子:(3)孤,孤家,寡人:(4)子,夫子,先生:(5)公,君,足下,丈,大人:答案:(1)一般人自称。
(2)称晚辈。
(3)王侯自称。
(4)称师辈。
(5)称朋友、尊长。
理一理想一想。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2.让学生了解汉字和语音的关系以及汉字基本结构;3.让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异同;4.让学生了解汉语的地位及其文化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历史背景;2.掌握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异同;3.识别汉字基本结构,理解语音与汉字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引入模块(1) 为什么要学习汉字?A: 汉字是中国人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习汉字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提高汉语水平和文化素养。
(2) 汉字的历史和演变A: 汉字起源于古代文明社会,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
在古代时期,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同一汉字可以有多个读音,与现代汉语不同。
到了现代,汉字逐渐与拼音结合,形成了现代汉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文化的发展与变革。
2.知识讲解(1) 汉字与语音的关系A. 语音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与其发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字母“a”发音为“ei”,汉字“爱”由“ai”组成。
在学习汉字时,掌握其发音是非常重要的。
B. 汉字有许多组成部分,其中声符和意符是最基本的两个部分。
声符代表汉字的发音,意符代表其意义。
例如:汉字“日”,由“曰”和“十”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曰”是声符,代表“rì”这个音;“十”是意符,代表“太阳”这个意义。
(2) 汉字结构A. 汉字分为上下、左右、中间三个部分。
其中,左右部分代表其发音,上下部分代表其意义。
例如:汉字“楼”,由“木”和“娄”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木”代表“lóu”的发音,“娄”代表“房子”这个意义。
B.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汉字“闲”原本是由“门”和“一”两个部分组成的,表示“门关着一个人或动物”。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闫亚非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
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一、汉语语音的演变汉字结构的方法中,以形声造字和方法最常用,因而形声字也为最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不断深入、进步,一些新发现的元素及物质,都可以形声这种造字方法造出。
比如:镭、锶等等。
而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凉”“晾”“谅”和形声结构,是否在提示我们,在先前造字之初,这个“京”字,原本是读“liang”的呢!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是否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ai”呢?古代有个叫胡曾的人,写过一首《嘲妻家人语音不正》诗:“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
忽然云雨至,却道是天‘因’。
”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今汉语读音的变化,一定会觉得这个人真是鸡蛋里挑骨头。
很显然,当时这个时期,这个“十”肯定不读shi,这个“针”肯定也不读zhen,“阴”肯定不读yin。
二、汉语词语的演变1、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简称“一个字一个词”。
两个音节以上的词称为多音词,文言中的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多音词相对比,有以下几种情形。
(1)在原来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词。
如;老──老虎;鼠──老鼠;斧──斧头;兔──兔子。
(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
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1.下列关于汉语词汇的演变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B.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事物不断涌现,我们现代汉语词汇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C.古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由于种种社会原因,都为现代汉语词汇所代替,如:人风——民风。
D.古代汉语词汇相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解析】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旧事物的消亡,有些词汇也在逐渐消亡。
2.下列关于汉语的演变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而现代汉语中根本不存在这种现象。
B.古代汉语常常用“……者……也”来表示判断语气,而现代汉语中通常用动词“是”来表达。
C.古代汉语中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而现代汉语的动宾结构中宾语都是放在动词后面。
D.“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解析】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如“月光便朦胧在这水汽中”中的“朦胧”。
3.古代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词因使用场合和方式的不同而有区别:在堂上中步走叫“行”,在堂上举足徐行叫__步__,在门外快走叫__趋__,在大路上疾行叫__奔__,在草丛山林中走叫__跋__,在水中走叫__涉__。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A.千里逢迎..以何惭..,高朋满座B.钟期既遇,奏流水C.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岂效穷途之哭....D.阮籍猖狂【解析】C项,青云之志:古今均指远大崇高的志向。
A项,古义,迎接;今义,奉承迎合。
B项,古义,指《高山流水》曲;今义,流动的水。
D项,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而放肆。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A.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国:中原地区B.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可以:能够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表示原因D.谋臣与爪牙..之士爪牙:牙齿【解析】B项,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走进汉语的世界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学案二 (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学习重点是古今汉语的词汇演变和语法演变。
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对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帮助,对于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也有用处。
二、知识整合训练【解引子】通过阅读引子部分的内容,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答:【讲要点】1.汉语语音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答:2.汉语语汇的发展和演变在哪些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答:3.汉语语法的演变包括哪几个方面?答:4.什么叫词类活用?它有哪些类型?答:5.什么是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哪些?答:【测基础】1.下面对汉语演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是很早以前的汉语口语,由于汉语的口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言也逐渐变成了一般人不懂的书面语。
B.汉语的演变包括语音的演变、词汇的演变和语法的演变。
C.语音的演变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组合规律的变化。
D.古代诗歌讲究“平仄”,“平”指平声字,“仄”包括上声、去声、入声的字。
入声调在现代已经彻底消失,并入“平、上、去”等声调了。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奚以知其然也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寂寥而莫我知也 D.惟兄嫂是依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有活用现象且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③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④死生亦大矣⑤目吴会于云间⑥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⑦而后乃今将图南⑧襟三江而带五湖A.①②③⑥ B.①④⑥⑧ C.②⑤⑥⑦ D.③④⑦⑧三、考点对接题型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和句式的用法例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D.①③⑤⑥答案:B【解析】“可以”“以为”,这两个词语古今义没有变化,其余则发生了变化。
“亲戚”,古代“亲”指有血缘关系的,“戚”指有婚姻关系的;现代泛指跟自己家庭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范围大了。
“作息”,偏义复词,指劳作;现代指工作与休息。
“其实”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其”相当于“他”,“实”是“实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其实”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至于”,古汉语“至”是动词“到”,“于”是表处所的介词;现代汉语“至于”是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解题技巧】解答此题,要明确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发生的变化,如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变化,以及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然后再对题中的词语鉴别,看看这些古代语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何变化。
例题2 下列各句中,与“见犯乃死,重负国”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大王来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 D.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A、B两项均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C项为主谓倒装。
而D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解题技巧】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用法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因此,在判断时,也应将其先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古今对照,判别二者之间的不同,也就能分辨出属于什么句式了。
题型二文言文翻译例题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君有赐,不我骄,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⑴ 反复往,又不受。
译文:___⑵ 纵君有赐,不我骄,我能勿畏乎?译文:_____答案:⑴ (使者)回去后,又前往,(曾子)仍不接受。
⑵ 即使国君有赏赐,对我不骄横,我能不害怕吗?【解析】这两句考查的文言特殊现象较多,如省略、通假(“反”通“返”)、词类活用(“骄”为形容词作动词“骄横地对待”)、宾语前置(“不我骄”应为“不骄我”),因此,在翻译时要先找准这些知识点,再依据上下文准确翻译。
【解题技巧】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①留。
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②对。
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对译时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a.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亦称前缀、后缀)。
b.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
c.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③拆。
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④增。
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此情况大致有两种:a.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
b.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内容。
⑤删。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⑥调。
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四、巩固达标1.下列关于汉语词汇的演变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B.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事物不断涌现,我们现代汉语词汇的数量将越来越多。
C.古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由于种种社会原因,都为现代汉语词汇所代替,如:人风——民风。
D.古代汉语词汇相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2.下列关于汉语的演变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而现代汉语中根本不存在这种现象。
B.古代汉语中常用“……者……也”来表示判断语气,而现代汉语中通常用动词“是”来表达。
C.古代汉语中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而现代汉语的动宾结构中的宾语都是放在动词后面。
D.“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 ) 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5.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虽杀臣,不能绝也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门虽设而常关 D.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7.下列句子全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③君何以知燕王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⑥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⑦求人可使报秦者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⑦ D.②④⑥8.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C.宏兹九德 D.代百司之职役哉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麋鹿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鞠大夫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1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知杭州仁和县( ) (2)以谢平昔奖进( )(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 (4)所忧者气峻而骄( )11.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1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译文:(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译文:13.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14.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
15.下面这组句子是写“理想”的。
仿照它的修辞形式和句式,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选择一个新的话题,内容不能和例句重复,意思要完整,不要求与例句字数相同。
彩虹,经过与雷电激战之后才出现;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答:【课后作业】1.必做《世纪金榜》“基础演练达标”“知能提升作业”2.选做《世纪金榜》“考点对接点拨”【同步练习】(15分钟100分)答案解析【解引子】⑴ 文言是很早以前的汉语口语。
⑵ 汉语的口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变成了书面语。
【讲要点】1.⑴ 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入声,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形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⑵ 韵母的变化: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带“­p/­t/­k”塞音尾的韵母都消失了。
2.⑴ 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窥镜”的“镜”,在现代汉语中则要用双音节词“镜子”来表示。
⑵ 词语的消长变化。
一是产生了一些新词语。
比如“上网、数字电视、基因、DVD”等。
二是一些旧词语退出了词汇舞台。
如“买办、知青、人民公社”等。
三是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或者消亡了,或者仅在复合词或成语中作为构词成分保留下来。
⑶ 词语的替换变化。
词语替换变化有社会的因素。
比如由于避讳把“世”改为“代”。
词语替换变化也有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
比如古代汉语中的“足、目”,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变成了“脚、眼”。
此外,为了避免过多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就用双音节词代替单音节词。
⑷ 词语的引申变化。
词义演变的方式主要是引申。
比如“朝”本来是名词,意义是“早上”,后来引申出了“朝见”,并进一步引申出“朝向”等等。
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3.⑴ 语序的变化:现代汉语所有动宾结构中宾语的典型位置都是在动词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