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公共选择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40
公共政策学习题1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年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丹尼尔·勒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A.1950 B.1951 C.1952 D.19532、公共政策指()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企业 B.政府 C.第三部门 D.个人3、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的道路。
A.学科化——组织化——产业化 B.组织化——学科化——产业化 C.组织化——产业化——学科化D.产业化——学科化——组织化4、制定政策的政策指()。
A.元政策B.基本政策C.具体政策 D.实质性政策5、涉及由谁采取行动或怎样采取行动的公共政策,属于()。
A.实质性政策B.分配性的政策 C.再分配性的政策D.程序性政策6、当政策涉及相关群体的利益时,受益人是特定的群体,即该项公共政策只向一个或数个受益群体提供利益,而该利益的获得并不使其他特定群体损益。
这类公共政策属于()。
A.分配性的政策B.调节性的政策C.自我调节性的政策D.再分配性的政策7、()被认为是公共政策学的奠基者。
A.德罗尔B.西蒙 C.史密斯 D.拉斯韦尔8、()被认为是公共政策学发展史上第二个分水岭的代表人物。
A.史密斯B.德罗尔C.西蒙D.拉斯韦尔9、()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
A.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B.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C.政治领袖的政策意向 D.社会公众的政策呼吁10、公共政策对象指()。
A.直接政策对象B.直接政策对象和间接的政策对象C.直接政策对象、间接的政策对象和其他 D.间接的政策对象11、公共政策执行的正确程序是()。
A.政策颁布——实施准备——政策宣传——政策实验——全面推行B.政策颁布——政策宣传——实施准备——政策实验——全面推行C.政策宣传——政策颁布——实施准备——政策实验——全面推行D.政策颁布——政策实验——政策宣传——实施准备——全面推行12、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只是被宣传了一通,而未被转化为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属于公共政策失真表现中的()。
第四讲公共选择理论第四讲公共选择理论11>.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2. 投票机制:多数规则下的公共物品供给3. 现实政治中的政治行为分析3.1 选民的行为分析3.2 政党与政治家的行为分析3.3 利益集团行为分析3.4 政府官员的行为分析4. 政治经济周期5. 政府失败与克治5.1 政府失败的含义5.2 政府失败的表现5.3 政府失败的深层原因与克治6.思考与练习6.1讨论题:火车站也有设租的机会吗?6.2 练习6.3案例分析题1、公共选择理论简介1.1 公共选择是什么1.2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划分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前提: 经济人假设1.4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个体分析、边际分析、交易分析1.5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特点1.6 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与发展历程1.7 小结:公共选择理论是什么?1.1 公共选择是什么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理性决策。
公共选择的目的:保证政府按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愿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公共选择的方法:投票及其他民主形式和程序。
公共选择的机制:各参与主体通过交易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公共选择的过程: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转化的过程。
公共选择的因素:中位选民、利益集团、官僚集团、政治经济周期等。
1.2 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理论的切入点:决策环境的划分: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通过市场进行。
价格能够完全反映消费者的偏好;企业能够提供所有的消费者所需的水平。
非市场决策影响大多数民众的生活。
投票反映偏好;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意义决策环境的划分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个人或集体之间复杂交易个人之间简单交易主体规则价格杠杆选票钞票媒介权利不平等强制执行调整缓慢公共产品非市场决策个人利益最大化权利平等自愿执行调整迅速私人产品市场决策动力特点内容非市场决策的研究意义谁作出决策?——政府部门如何作出决策?——决策机制偏好如何表达?——投票民众对非市场决策过程如何施加压力?——利益集团政府的结果是否反映民众的偏好?政府自身规模扩大?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前提——经济人假设经济理性人:人具有自利性理性,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内容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研究人们在公共领域做出决策的理论,它主要关注个体在群体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结果。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他个体的影响。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基本假设、决策模式以及对社会政策的启示。
首先,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这意味着个体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来选择最合适的决策方案,而不会完全考虑到整个群体的利益。
这种自私理性的假设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一些公共事务中会出现自私行为和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不同的决策模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指在一个博弈过程中,个体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而导致最终结果对所有人都不利的情况。
在囚徒困境中,个体会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最终导致了不利的结果。
这一模式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广泛运用,用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些公共事务中难以实现合作和共赢的局面。
最后,公共选择理论对社会政策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提醒我们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需要考虑到个体的自私理性,不能过分依赖于道德和社会责任来约束行为。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也提醒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来引导个体做出符合整体利益的决策。
只有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实现公共事务的协调和共赢。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它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公共领域中做出决策的行为模式和结果。
通过深入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事务中的合作与冲突,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对公共选择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首先,公共选择理论强调公共产品的特性。
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使用的产品,例如公共道路、公共教育和国防等。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性,个体在决定是否使用公共产品时通常会出现“搭便车”行为,即个体倾向于享受公共产品的好处,而不愿意为其付出成本。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公共产品的过度使用和资源浪费,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政府干预、税收和激励机制等。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关注集体行动的动机和机制。
在群体中,个体通常会面临是否参与集体行动的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指出,由于集体行动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通常分散在整个群体中,个体往往会出现“自私”行为,即倾向于不参与集体行动,而希望其他人为其做出贡献。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集体行动的失败,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一些激励机制和组织形式,以鼓励个体参与集体行动,如奖励制度、社会规范和组织协调等。
最后,公共选择理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决策是由个体在群体中做出的选择决策,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关注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一些关于政府行为和政治机制的观点,如政府失灵、利益集团和政治激励等。
这些观点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描述人们在群体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公共产品、集体行动、政治经济学等方面。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解决公共产品和集体行动中的问题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一、布坎南的生平布坎南,1919年10月2日生于美国田纳西州,1940年毕业于中田纳西州师范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4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芝大期间,布坎南受教于芝加哥学派创始人之一的着名经济学家F.H奈特,奈特属于自由派经济学家,布坎南受其影响很深,并曾为之撰写传记.1949年,布坎南接受田纳西大学的聘请,成为该校的教授,并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55-1956年,布坎南靠富布赖特奖学金在意大利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受到了欧洲财政学派的影响,从而使他对政治决策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意大利回国后,1956-1968年,布坎南在弗吉尼亚大学任麦金太尔讲座经济学教授,并于1958-1969年担任杰斐逊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68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1969-1983年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任教授,并兼任公共选择中心主任.1983年后到乔治·梅森大学任教.布坎南一生多次获得荣誉奖,并在多个重要机构任咨询职务.1962年创立公共选择学会,并于同年任美国南部经济学会主席.1967-196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执行委员,1972年任该学会副主席.1977年获迈阿密大学法学经济学中心颁发的法学经济学奖.1980-1981年当选蒙特·佩策林学会执行委员.1982年任美国西部经济学会副主席.布坎南的着作甚丰,主要有:财政理论和政治经济1960年;赞同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与塔洛克合着,1962年;民主进程中的财政1966年;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1968年;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与R.托尼逊合着,1972年;自由的限度1975年;赤字民主: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与查理德·瓦格纳合着,1977年;凯恩斯先生的结论:对于把经济理论滥用于政治投机活动的分析以及对宪法纪律的建议1978年;自由、市场和国家:八十年代的政治经济学1986年.二、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经济是现实的产物,经济理论也是为现实服务的,经济学理论之所以有其存在的价值,乃是因为它符合了它所处时代的要求;同时,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更是理论产生必不可少的背景.布坎南所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点.首先,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自由主义经济学复兴的浪潮中.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主导理论,受凯恩斯理论的影响,西方各国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随着国家干预经济力量的增强,政府职能和政府规模也不断扩大,其结果是政府机构不断膨胀,政府资源浪费,国家干预陷入困境.公共选择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政府失灵以及政府行为分析时的“经济人”假说,并以此来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倡新自由主义.其次,进入20世纪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学家大量地将数学工具引入经济学,然而,使用数学工具研究经济在给经济研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经济学家过分地注重了指标分析和模型建立.于是,一些不满经济学现状的学者们主张恢复古典经济学的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分析“交易过程”为核心的分析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论延伸到对政治市场的分析之中.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所提倡的分析方法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1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人假设的推广.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选择理论将这种假设引入分析之中,将其运用到对政治行为的分析.公共选择学派以“有理性的经济人”来分析政治市场交换中产生的各种弊端.在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其独到之处.其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1个人主义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不论是政治行为还是经济行为,都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因为个体是组成群体的基本细胞,个体行为的集合构成了集体行为.这是经济人假设的前提条件.2经济人假定的分析在政治学中再现.经济学认为,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极大化个人的满足程度为最基本的动机.这就是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的特征.3政治学研究应符合经济学的交易特征分析.布坎南认为经济学中的基本命题不是“选择”如消费者选择最有利的消费组合、生产者选择最大利润的生产组合之类而是“交换”,即不同经济个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政治活动领域也一样,重要的命题并不是社团、党派与国家,而是这些集团之间与组成集团的个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有效率的政策结果并不是产生于某个政治领袖或神秘人物的头脑,而是产生于集团之间或组成集团的个体之间相互讨价还价、妥协与调整的政治过程.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核心内容1.基本观点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政府与厂商、消费者具有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经济人”的假设只属于厂商和消费者,只有他们才是利己的、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在私利及贪欲的驱使下,对经济生活中自己的位置作出最有利于个人的判断和设计,而政府则是超出这一狭隘的个人利益的,政府以其自己的公正与准确超乎众人之上,在追求公众的利益之时,政府以它的公正赢得公众对它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公正与准确是政府固有的一种天赋.与此相反,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其实政府官员与厂商和消费者一样,也是具有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他们也具有自己的动机、愿望和偏好,他们同样关心自己在政治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在交易过程中他们也同样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样的人不可能仅仅因为从经济市场转入政治市场之后就由仔细求利的自利者转变成为大公无私的“利他者”,政府官员作为单个的个人在政治市场上会对不同的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反应.所以,在把这种“利己者”的个人偏好转化为大公无私的“利他者”的社会决策机制或程序的选择时,这些机制或程序通过直接方式或者指定代表的间接方式,显示公民对广义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偏好.于是,在选民和国家之间就必须插入一个媒介———选举制度.但是,由于所采用的规则不同,影响选民、政治家或政党的有关行为的成本—收益也不同,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结构.而且,不论以何种方式作出公共选择,最终实施社会决策的是官僚和官僚机构,其最终的决策也就很难体现公共利益的最优化.而特殊利益集团、官僚和立法官员追求私利的行为,一方面导致过多的公共物品供给,另一方面导致公共物品的实际成本过高,结果便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结果正是政府失灵的体现.2.核心内容———政府的失灵及其表现根据“经济人”的分析模式,布坎南的政府理论研究了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和政府失灵问题.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问题.所谓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在布坎南看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理人,其作用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并使各经济人员所做决定的社会效应比政府进行干预以前更高.否则,政府的存在就无任何经济意义.但是政府决策往往不能符合这一目标,有些政策的作用恰恰相反.它们削弱了国家干预的社会“正效应”,也就是说,政策效果削弱而不是改善了社会福利2P316.于是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政府干预会产生“负效应”,以及如何从制度上弥补这些缺陷.布坎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说.布坎南对政府失灵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及其根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并就如何补救这种“失灵”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1政府政策的低效率.布坎南认为,所谓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以美国为例,政府的政策在理论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拟定方案,最后由选民投票确定的政策,像重大税收政策的调整,对国家前途影响较大的对外政策的制定等.第二类是由政府的高级领导层拟定方案,如联邦政府或地方州政府拟定的方案.第三类是由政府部门全权独立制定与实施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合理性通常是由宪法等法规来保障的,政府部门的职责是照章办事.这里我们仅以第三类政府政策拟定的方式为政策低效率的考察对象.就这类政府政策而言,因为每个政府部门所遵循的政策,通常是由该部门领导人根据自己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来决定的,所以,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部门政治家的行为具有相当大的自由,使得他们有意或无意地被自身的“经济人”动机所左右,以致于对公共利益的理解经常难以符合实际;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部门政治家行为的灵活性与他们的自利动机的强刺激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实际上不是倾向于为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服务,而是依据自己获得的信息和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决策.布坎南认为,产生这一政府行为的外部原因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制约政府行为方式.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便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地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他人或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损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不应该把增加社会福利与保证个人平等的权力随便交给某一特权机构,然后再虔诚地等待它的恩赐.理性的做法应当是,使这些特权机构或特权人物受制于某一硬约束机制,并且由公民真正地而非形式上掌握该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政府失灵说认为政府机构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①缺乏竞争压力.在美国的政府机构里,由于相当一部分官员和公务员,受终身雇佣条例的保护,没有足够的压力去努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机构里,也往往因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使其不注重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②政府行为趋向于资源浪费.布坎南认为,首先,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像弗里德曼所说的“用他人的钱,为别人办事”,由于没有产权约束,他们的一切活动根本不必担心成本问题.官员行事时无成本压力,自由度比市场中私人企业家还大,使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不断发生.其次,政府行为也没有利润含义,官员从个人的得失出发,为追求选票和政绩,尽量满足来自方方面面的要求,结果使公共产品超量供应,社会福利费用过高,造成了资源浪费.不仅如此,由于政府官员的权力是垄断的,有“无穷透支”的可能,他们一旦决策失误,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可能远远大于一个企业家的投资失误.③监督信息不完备.从理论上说,政治家及公共服务机构并不能为所欲为,而是必须服从公民代表的政治监督及司法、审计监督等,以保证政府运行的效率.然而在现实中,这些监督的效力很可能因为信息的不完备而降低,甚至消失.这是因为,监督者为了有效履行其职能,必须对被监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但向监督者提供信息的往往是被监督者,由于政府部门对其经营业务有着自然的垄断性,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来封锁一部分公共产品所涉及的有关资源和成本的信息.因此,监督者根据被监督者提供的不完备的信息所进行的监督,其实效是大打折扣的.3政府的寻租活动.根据布坎南的定义,寻租是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努力,如游说和行贿等,促使政府帮助自己建立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如纺织业寻求政府的关税与配额的保护,将外商拒之于国门之外,维持本行业的垄断地位,而高额垄断利润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被称为经济租.可见,寻租者所得到的利润并非是生产的结果,而是对现有生产成果利润的一种再分配.因此,寻租行为具有非生产性特征.同时,寻租的前提是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介入,政府权力的介入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和分配格局的扭曲,产生大量的社会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寻租活动中浪费的资源,经济寻租引起政治寻租浪费的资源,寻租成功后损失的社会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常见的寻租行为有四种:一是政府定价;二是政府的特许权;三是政府的关税和进口配额;四是政府订货.正是基于上述分析,因此,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对西方现行的民主制度、对国家和政府深表怀疑.正如布坎南所说的一样:“公共选择理论以一套悲观色彩较重的观念取代了政府的那套浪漫、虚幻的观念.公共选择理论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在这里,有关政府及统治者行为的浪漫的、虚幻的观点已经被有关政府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充满怀疑的观点所替代.”三、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廉政建设的启示布坎南指出:国家不是神的造物,它并没有无所不在和正确无误的天赋.因为国家仍是一种人类的组织,在这里做决定的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既不更好,也不更坏,这些人一样会犯错误.因此,建立在道德神话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治理论一遇上“经济人”这一现实的问题便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布坎南认为,政治也是一种交易,而政策和制度的出台是各方博弈所达成的契约.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在中国,一些制定政策和制度的博弈游戏往往缺乏监督机制和监督者,很多政府的官员,当他们的权利失去了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的时候,他们便成为了“拿政治当生意做的人”,一旦当他们将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用来与之相关的利益主体作交易,其交易的目标当然就早已不是国家和公民的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了.不仅如此,在我国,政府往往通过为数众多的管制条例来体现其作用,许可证、认可和各种形式的授权是相当普遍的.开商店、借款、投资、驾驶、买车、建造房屋、从事外贸活动、获取外汇、获得一个护照、出国等等,都需要特定的文件凭证或授权,而这些框框本应成为约束政府部门以便有利于市场机制良性运行的手段,但却成了一些部门谋取私利的特权.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政府作为“经济人”的性质便表现了出来,拥有这些授权审批资格的官员,他们作为政府行使其作用的最小单位,往往不能按照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来配置资源,他们会在这个政治市场上按照自己的偏好,做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选择,这也就是政府失灵现象在我国现实中的一个具体表现.与此同时,权利还因为在现实中,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总是互相联结的,政治过程中的权力因素往往直接介入经济活动之中去,干预经济当事人之间的交易.在此前提下,很多人会力求借助于权力因素设立垄断、限制、特权以谋取个人最大利益即获得租金,这就产生了“寻租”行为.正如布坎南所认为的那样,产生上述政府失灵的外部原因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以制约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方式,并且这种约束机制理应真正地掌握在公民手中.所以在我国,要真正提高政府的效率,就必须增强这种约束机制的作用,使公民掌握这些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使得政府行为者在这些机制中受到有效的约束,以确保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某一特权来牟取私利.与此同时,在进行相关制度设计时,必须遵循“权利相对论”,以权利制约权利.只有每一项职能部门的政策和制度都有利于人民或服务主体,有利于弱势群体,这些政策和制度才能对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发挥作用,也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是指在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研究个体在集体决策中的行
为和选择的理论。
它主要关注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选择行为,以及这些选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理性选择、集体行动、政府干预等方面。
首先,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理性选择。
理性选择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选择时,会
根据自身利益和偏好做出最优决策。
在公共事务中,个体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观进行选择,以最大化个人利益。
这种理性选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其次,公共选择理论关注集体行动。
在公共事务中,个体的选择和行为会对整
个社会产生影响。
当个体面对共同利益或共同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进行集体行动,以实现共同的利益或解决共同的问题。
集体行动的结果往往取决于个体的选择和行为,因此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个体在集体决策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公共选择理论还涉及政府干预。
在现实社会中,政府往往会对公共事务
进行干预和管理,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了政府的决策行为,以及政府对个体选择和行为的影响。
政府的干预可能会改变个体的选择和行为,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选择行为,以及这些选
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它强调了理性选择、集体行动和政府干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和集体在公共事务中的行为和选择,为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用来分析和解释在政府决策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行为也是由个人理性选择所决定的,旨在解释政府失灵以及通过经济激励措施优化公共政策的可能性。
理论基础1.个体理性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在政府决策中也像在市场中一样作出理性的选择。
个体会根据个人的利益和期望来评估政府提供的不同政策选项,并选择对个人利益最有利的选项。
2.理性忽视: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个体在政府决策中更关注直接影响个人利益的因素,而忽视了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这种理性忽视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偏离理想状态。
3.政府行为的经济激励: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政府官员也是个体,他们的行为受到经济激励的影响。
政府官员会根据自身的个人利益来选择决策,比如争取选票、提升政治地位等,而不一定是为了实现最优的公共利益。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分析个体理性选择和政府官员的经济激励,解释了政府失灵的原因和机制。
1. 政策失效:个体的理性忽视以及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可能导致政策的偏离理论上最优的状态。
政府官员出于个人利益考虑可能推动不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制定,导致政策失效。
2. 肯定的外部性: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会倾向于提供产生正面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因为这样政府官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争取选民支持。
然而,政府官员更可能过度提供公共物品,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扭曲。
3. 负面外部性:同样地,政府官员也可能忽视负面外部性,因为他们对个人利益更感兴趣。
这可能导致政府对环境保护等问题的不足关注。
优化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也提醒我们,通过适当的经济激励措施,可以优化公共政策。
1. 激励约束:政府可以通过激励约束来改变政府官员的行为。
例如,引入绩效奖励制度可以使政府官员更倾向于追求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2. 市场机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引入市场机制可以促使政府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减少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和资源浪费的倾向。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与主要理论观点公共选择理论有三个学派,他们是罗切斯特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弗吉尼亚学派。
罗切斯特学派:赖客是该学派的领袖人物。
该学派有两个特点:一是坚持用数理方法来研究政治学,在投票、互投赞成票、利益集团和官员研究中使用数学推理;二是坚持把实证的政治理论与伦理学区分开来。
其更多的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和政治行为的博弈理论。
赖客认为,政治活动是一个博弈过程,政党竞争是一个零和博弈,一方所得是另一方所失,每个政党的最优策略是让对手规模尽可能大,而自己只需保持略有优势(有时甚至是一票之差)就可以战胜对手。
因此,在多数票选举制度下,最终将会形成在规模上略有差异,但仍然是势均力敌的两个政党。
因而,冲突和冲突和解是公共选择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该学派始终一贯地把实证的政治理论用来研究选举、政党策略、投票程序控制、政党联盟形成、立法机构和政府官员。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该学派论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和抽象的,基本上不涉及制度内容。
这一派的成员大多对西方传统的政治学偏好制度主义持反感态度,而注重空间投票模型的研究。
同时,该学派的大多数论著不讨论规范问题,他们试图站在中性立场上来研究民主选举中的多数票循环、互投赞成票所造成的缺乏效率、利益集团政治学、官员斟酌权等公共选择论题。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有贝克尔、佩茨曼等。
芝加哥学派的自由主义色彩尤其是“反历史”的色彩最为明显。
该学派认为,经济学家可以观察、解释和描述历史过程,但是不能影响历史过程;改变这个世界的努力总的来说是枉费心机的,是对本来就稀缺的资源的一种浪费。
根据这个基本思想,该学派排除了经济学家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芝加哥政治经济学建立在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强假设前途上,它从价格理论和实证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把政府主要看作是受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的个人所利用的、在社会范围内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机制。
其否认政府是为公众谋利益的,它认为,政治市场只不过是满足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益集团成员再分配偏好的技术上有效率的机制。